華文網

28?35?還是50?鏡頭焦段怎麼選——跟著大師選!

不少用徠卡的朋友都偏愛人文、街頭攝影類題材的拍攝,關於所謂“最佳人文鏡頭”一直以來也是爭論不休,最初的人文紀實自布列松的50mm始,後來35mm的擁躉漸漸增多,到現在,28mm儼然已是明日之星。

不同焦段的鏡頭不只是單純把畫面放大或者縮小,其不同的透視與景深效果,能把同一個場景演繹出不同的感覺。至於怎麼選擇,我們來看看擅長這些焦段的攝影大家們是怎樣發揮鏡頭特長的吧!

一. 場景 - 28mm

由於涵蓋範圍較廣,在使用到廣角鏡頭時,拍攝者更需要利用主體與環境的交流 (動作、神情、環境資訊) 去交代照片故事的發展。

很多人喜歡廣角鏡頭的樂趣,

28mm拍出來的照片會更有張力、更具表現性,這是肉眼直接觀察所不具備的,需要對拍攝環境有更敏銳的觀察力。

可以看一下擅長使用這個焦段的攝影師是怎樣表現的:

Mary Ellen Mark

你會發現通常用28mm去拍的攝影師都會強調一個“臨場感”——驚訝,憤怒,恐懼,茫然,都很容易通過這個焦段表現出來。當然,這些情緒也跟攝影師舉著相機走到他們面前有關。

28mm 是最近幾年較為推崇的掃街、隨拍鏡頭:如果你用這種廣角鏡頭靠近主體拍攝,

足以有很生動的效果,畫面的張力、強烈的氛圍感。

攝影師

Bruce Gilden

使用超焦距拍攝時,廣角鏡頭有景深優勢,以至連對焦的動作都可以省略,非常方便。所以你看用28mm的人,很少用大光圈虛化去拍。

可選擇的徠卡鏡頭:

風光人文的極致 Leica M 28mm f/1.4

兼顧小巧便攜 Leica M 28mm f/2.8

狂熱掃街愛好者、收藏家最愛 Leica M 28mm f/5.6

二. 主體+環境

如果你想要觀者的目光關注在主體上的話,這個焦段的鏡頭便非常適合。

因為你可以保持主體佔有畫面一定大的比例,同時保持一定的拍攝距離。

另外,這個焦段也較接近人類雙眼的視覺透視 (等效43.7mm),所以其舒適的拍攝距離、彈性的景深處理與熟悉的視覺透視,讓這個焦段成為許多攝影師的心頭好。

Leica M 35mm f/2

攝影師:

Marc Riboud

法國紀實攝影大師馬克·呂布是35mm的忠實擁躉之一,為大家所熟知的估計就是這張經典的《槍炮與鮮花》了。

直到去世前,

他都還在用著那台1984年產的 Leica M6 相機和35mm焦段鏡頭。

槍炮與鮮花,馬克·呂布 攝

光從照片上來看,馬克·呂布老爺子應該是更喜歡用環境講故事的。有些場面,用28講,多了,用50講,少了,35就是那個“剛剛好”的選擇。

35mm焦段相對28mm要平實自然些,28mm空間張力要大些。而和50mm相比,視野寬闊,包容更豐富。

馬克·呂布在拍攝

在全畫幅上,其實35mm算是“廣角鏡頭的開端”。

除了街拍紀實之外,風景、人像都可以涉獵,

在戶外,它受角度、高度因素制約會比較少,可以更加靈活組合小視角內的風景。

你可以對比一下馬克·呂布用35拍出來的人像,跟下文中布列松用50拍出來的人像場景大小的對比。

畫家達利,馬克·呂布 攝

攝影師:

Peter Turnley

適用廣泛,小巧便攜,重要的是,35鏡頭也是徠卡的經典之一,所以現在很多人會選擇35作為第一支鏡頭。

可選擇的徠卡鏡頭:

人文風光兼備 夜攝之選 Leica M-35mm f/1.4

多數人的首選掛機鏡頭 Leica M-35mm f/2

性價比超高實用入門鏡頭 Leica M-35mm f/2.4

三. 主體+細節

徠卡最早的經典(時至今日也未被超越)焦段就是50mm了。

50mm的代表人物可能非卡蒂埃-布列松莫屬了,他是“用標頭感動世界的人”,可以說,現在一半以上用徠卡50mm鏡頭的人,都是中了布列松的毒。但是你知道50mm相比其他焦段有什麼獨特之處嗎?

攝影師:

Henri Cartier-Bresson

視角都是大約水準46度,這個視角裡,如果距離被拍攝者 4 米左右,豎過來拍全身像;換成 2.5 米遠,剛好能拍半身像。

這樣的距離,剛剛好,不會侵入對方的“安全空間”,也不至於太隔閡疏離。

50的透視也比較平淡,既沒有廣角的大衝擊力,也沒有長焦的壓縮感,但是這反而更能鍛煉我們的拍攝基本功:

一個框就這麼些東西,在有限的範圍,考慮進距離、景深、構圖等一系列因素,強迫進行取捨,這樣長時間下來,對構圖、與對攝影的理解就更深一步。

另外,用50拍人像,比28、35更注重“主體”:人占了絕大部分,對環境的刻畫要少很多。(再回到上面看看呂布老爺子的人像)

加繆,布列松 攝

杜尚與曼雷,布列松 攝

你問28mm能近距離拍攝,50mm就不行了嗎?

也可以。只不過你看,50mm近距離拍攝並沒有特別誇張的透視,而且會稍嫌局促——不過這也是一種風格,感覺人物都要跑到畫面以外了。

攝影師:

Jacob aue Sobol

可選擇的徠卡鏡頭:

暗夜之眼 殿堂級微光神鏡 Leica M-50mm f/0.95

璀璨大光圈 人文人像兼備 Leica M-50mm f/1.4

人文神器 多數人的第一支鏡頭 Leica M-50mm f/2

超出你所見的銳利 Leica M-APO 50mm f/2

性價比之選 入門鏡頭 Leica M-50mm f/2.4

Leica M10+50/2 APO 紅色

看了上面這些攝影家們的“故事”,是否對你有了新的啟發?

不要暈,如果你想親自嘗試各種鏡頭的味道,不妨到我們君峰奧森店來逛逛,超全鏡頭,還怕你挑花了眼呢!

我們在這裡

君峰徠卡奧森公園店:

北京市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西門

性價比超高實用入門鏡頭 Leica M-35mm f/2.4

三. 主體+細節

徠卡最早的經典(時至今日也未被超越)焦段就是50mm了。

50mm的代表人物可能非卡蒂埃-布列松莫屬了,他是“用標頭感動世界的人”,可以說,現在一半以上用徠卡50mm鏡頭的人,都是中了布列松的毒。但是你知道50mm相比其他焦段有什麼獨特之處嗎?

攝影師:

Henri Cartier-Bresson

視角都是大約水準46度,這個視角裡,如果距離被拍攝者 4 米左右,豎過來拍全身像;換成 2.5 米遠,剛好能拍半身像。

這樣的距離,剛剛好,不會侵入對方的“安全空間”,也不至於太隔閡疏離。

50的透視也比較平淡,既沒有廣角的大衝擊力,也沒有長焦的壓縮感,但是這反而更能鍛煉我們的拍攝基本功:

一個框就這麼些東西,在有限的範圍,考慮進距離、景深、構圖等一系列因素,強迫進行取捨,這樣長時間下來,對構圖、與對攝影的理解就更深一步。

另外,用50拍人像,比28、35更注重“主體”:人占了絕大部分,對環境的刻畫要少很多。(再回到上面看看呂布老爺子的人像)

加繆,布列松 攝

杜尚與曼雷,布列松 攝

你問28mm能近距離拍攝,50mm就不行了嗎?

也可以。只不過你看,50mm近距離拍攝並沒有特別誇張的透視,而且會稍嫌局促——不過這也是一種風格,感覺人物都要跑到畫面以外了。

攝影師:

Jacob aue Sobol

可選擇的徠卡鏡頭:

暗夜之眼 殿堂級微光神鏡 Leica M-50mm f/0.95

璀璨大光圈 人文人像兼備 Leica M-50mm f/1.4

人文神器 多數人的第一支鏡頭 Leica M-50mm f/2

超出你所見的銳利 Leica M-APO 50mm f/2

性價比之選 入門鏡頭 Leica M-50mm f/2.4

Leica M10+50/2 APO 紅色

看了上面這些攝影家們的“故事”,是否對你有了新的啟發?

不要暈,如果你想親自嘗試各種鏡頭的味道,不妨到我們君峰奧森店來逛逛,超全鏡頭,還怕你挑花了眼呢!

我們在這裡

君峰徠卡奧森公園店:

北京市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