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顆小潰瘍能鬧大毛病 重度嗜煙酒是口腔癌主因

原標題:一顆小潰瘍 能鬧大毛病

口腔潰瘍是僅次於蛀牙、牙周病的口腔常見疾病。

不少人都深受其害,不僅會帶來疼痛,而且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飲食。但大部分人都不會將口腔潰瘍當回事,常用“上火”來解釋。但如果口腔潰瘍經久不愈,就要注意了,市立醫院集團口腔醫學中心主任袁榮濤提醒:“若口腔潰瘍反復發作,但經常換位置,並且在短期內可自愈,這樣的情況就不易惡變。但如果一個潰瘍長時間在口腔同一個位置不癒合,
且患者從來沒有潰瘍史,這個潰瘍就有惡變成口腔癌的可能。 ”

現狀

每年上萬人死於口腔癌

袁榮濤解釋,口腔癌,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口腔內的惡性腫瘤,口腔癌絕大多數是由口腔黏膜表層鱗狀細胞發生惡變而來,臨床中口腔癌包括牙齦癌、舌癌、齶癌、頜骨癌、口底癌、口咽癌、涎腺癌、唇癌、上頜竇癌以及發生於顏面部皮膚的皮膚癌等。

口腔癌是頭頸部較常見惡性腫瘤之一,

有資料顯示,我國達到牙齒健康標準者不足1% ,國內口腔疾病的成人發病率占我國人口的60%到80%,不僅如此,我國口腔癌患病人數增長速度驚人,我國近40年來,口腔癌死亡率增加了4倍,患病率從過去每年每百萬人中有81人患病,劇增至現在每年每百萬人中有202人患病,據估算,每年有一萬人死於口腔癌。

“相比其他的惡性腫瘤,口腔癌發病率並不高,只有萬分之一,但在龐大的人群基數下,

近年來口腔癌患者並不少。 ”袁榮濤介紹,臨床發現,口腔癌在青島地區發病率不是很高,但大多數口腔癌患者來到醫院就診時,已是中晚期。早期發現口腔癌的關鍵是自我識別“癌前病變”,特別是其“高危相”,以及“早期癌”特點。

提醒

口腔潰瘍需留神

“口腔癌雖然很可怕,但在發病前,人體就已釋放出明顯信號——口腔潰瘍和口腔腫物,市民需要對自己的身體格外留心,

及時發現。 ”袁榮濤說,口腔潰瘍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口腔疾病,很多人都不把它當回事。其實引起口腔潰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即免疫功能異常和精神因素,如果生活工作壓力較大,又遇上身體免疫功能下降,就有可能出現口腔潰瘍。還有人胃不好也會引起口腔潰瘍,因為胃病會影響人體對微量元素或維生素的吸收,口腔黏膜的防禦力會隨之降低。一般市民發現自己患上口腔潰瘍後,
可含著鹽水漱口,早晚兩次,一周就能自愈。超過這個時間,口腔潰瘍還不見好,就要趕緊到醫院就診了。

部分口腔癌是以口腔潰瘍為表現形式的,如何分辨普通口腔潰瘍與口腔癌呢?袁榮濤介紹,癌性潰瘍病程時間較長,位置較固定,往往發病一個月左右都沒有自愈或縮小的傾向,而且可能出現持續漸進性增長,直徑在1釐米左右,類似花生米、蠶豆粒大小,形狀不規制,碰觸會感覺有硬塊或腫物,表面呈現外凸性生長,邊緣隆起呈凹坑狀或菜花狀。這種腫物一般不疼不癢還不影響吃飯,常常被患者忽視。其實這可能就是口腔癌的先兆,從先兆出現到發生癌變,常常只需短短幾個月時間。

除了口腔潰瘍外,口腔黏膜紅斑、黏膜白斑、黏膜下纖維化等都可能是口腔癌癌前病變。如長期不治或刺激源一直存在,病變就有很有可能轉變為口腔癌。此外,舌頭的運動和感覺障礙,牙齒鬆動,下唇感覺異常、麻木,張口受限等也是口腔癌的早期症狀。袁榮濤提醒市民,口腔內的問題都不是小問題,要防治口腔黏膜損傷,預防口腔潰瘍,感覺異樣需到專業進一步確診。

誘因

重度嗜煙酒是主因嚼檳榔增加癌變風險

“口腔癌的發生,除了遺傳因素外,與人們自身行為密切相關,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至關重要。 ”袁榮濤說,首先口腔癌發生率與年齡增長有直接關係,比起其他癌症,口腔癌發病年齡相對要早,44歲以後患癌風險大大增加,確診平均年齡是62歲。其次,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風險甚至達到女性的兩倍。

吸煙和飲酒是導致口腔癌發生的最主要危險因素。一般來說,煙草和酒精的個人消費量越高,患口腔癌幾率越高,口腔癌致死率越高。不管是吸煙還是嚼煙草(如嚼檳榔),會大大增加患癌風險,吸旱煙者嘴唇罹患癌症的風險更高。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研究,口腔癌患者中七成左右是重度飲酒者。重度飲酒是指平均每天喝20—50克以上。

人乳☆禁☆頭狀瘤病毒(HPV)也被認為是口腔癌誘因。被診斷為HPV相關口腔癌的人群多為年輕和非吸煙患者。此類口腔癌通常發生在咽喉部,位於舌根部和扁桃體附近或扁桃體上,難以檢測,通常到了癌症後期才被診斷出來,市民需要格外注意。

嚼食檳榔可能引發口腔白斑、扁平苔蘚、檳榔黏膜病、口腔紅斑症等多種癌前疾病,這些疾病和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共同作用,使癌變可能性增加。喜歡吃熱燙食物的人群和喜歡吃辣者易出現口腔白斑,這與口腔癌的發生密不可分。

此外,預防口腔癌還要去除口腔內的慢性刺激,如及時處理齲齒、殘冠、殘根和不合適的假牙等,以免口腔黏膜經常受損傷或刺激而形成潰爛,誘發癌變。 “我接診過一名老人,因假牙不合適,磨得口腔裡面整天患潰瘍,但就是怕花錢不去更換,結果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口腔癌。 ”袁榮濤說,另外預防口腔癌還要注意口腔衛生,避免精神過度緊張或抑鬱,保證身體營養需求,講究營養平衡。

治療

顯微外科可實現舌頭再造

“口腔癌並非不治之症,早發現早治療,治癒率明顯提高。 ”袁榮濤說,幾天前,袁榮濤給一名60多歲的老年患者進行第二次手術。患者五年前被發現舌頭底部有惡性腫瘤,手術切除,五年後複診時,口腔內又發現了腫瘤,幸好發現早,腫瘤不大,二次手術不用再做大範圍腫瘤切除,現在患者恢復良好。

“雖然口腔癌在青島地區發病率不高,但治療卻非常複雜。 ”袁榮濤說,口腔頜面外科最複雜的手術之一就是顯微外科游離皮瓣移植技術。舌癌是口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舌癌手術可能會切除部分舌頭,這讓很多人感到恐懼,是不是切除舌頭就無法正常進食和說話了?袁榮濤說,手術治療可能會根據腫瘤位置切掉部分舌頭,但醫生會據被舌頭厚度、大小等,從身體其他部位選取合適皮瓣,為患者“移皮接管、舌頭再造”。不僅讓舌頭恢復原來的外觀,還能恢復血液供應。新修復的這部分舌頭並不只是擺設,經過功能訓練,可以在剩餘部分舌頭帶動下恢復正常功能,完成日常進食和言語交流功能。 “如果腫瘤生長在牙齦位置,醫生通過手術切掉牙齦及其附著的骨頭,再從小腿或身體其他部位取來骨頭,將血管吻合,完成牙齦再造,恢復正常功能。 ”袁榮濤說。

相關連結口腔黑斑可能惡化為黑色素瘤

袁榮濤說,黑色素瘤是來源於黑色素細胞的一類惡性腫瘤,常見於皮膚,亦見於黏膜、眼脈絡膜等部位。黑色素瘤是皮膚腫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一種,易出現遠處轉移。愛曬日光浴的美國人出現黑色素瘤比較多,我國黑色素瘤原發部位主要在口腔黏膜。黑色素瘤的基礎是人口腔內的黑斑。一般這種黑斑存在於口腔黏膜的某個部位,人們不會有任何感覺,但如果每天吃飯刷牙等日常活動經常刺激它,就會導致其發生惡變。

“做牙齒檢查時,如果牙科醫生提醒你口腔黏膜的某個部位有塊黑斑,一定立即到專業醫院處理掉。一旦不處理,有三分之一的黑斑可能惡變成黑色素瘤。而且一旦惡變就很難治癒,即使採用手術冷凍化療、生物治療等各種辦法,生存期也很難達到5年。 ”袁榮濤說。

記者 黃飛 通訊員 伊麗明

[編輯:可哥]

形狀不規制,碰觸會感覺有硬塊或腫物,表面呈現外凸性生長,邊緣隆起呈凹坑狀或菜花狀。這種腫物一般不疼不癢還不影響吃飯,常常被患者忽視。其實這可能就是口腔癌的先兆,從先兆出現到發生癌變,常常只需短短幾個月時間。

除了口腔潰瘍外,口腔黏膜紅斑、黏膜白斑、黏膜下纖維化等都可能是口腔癌癌前病變。如長期不治或刺激源一直存在,病變就有很有可能轉變為口腔癌。此外,舌頭的運動和感覺障礙,牙齒鬆動,下唇感覺異常、麻木,張口受限等也是口腔癌的早期症狀。袁榮濤提醒市民,口腔內的問題都不是小問題,要防治口腔黏膜損傷,預防口腔潰瘍,感覺異樣需到專業進一步確診。

誘因

重度嗜煙酒是主因嚼檳榔增加癌變風險

“口腔癌的發生,除了遺傳因素外,與人們自身行為密切相關,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至關重要。 ”袁榮濤說,首先口腔癌發生率與年齡增長有直接關係,比起其他癌症,口腔癌發病年齡相對要早,44歲以後患癌風險大大增加,確診平均年齡是62歲。其次,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風險甚至達到女性的兩倍。

吸煙和飲酒是導致口腔癌發生的最主要危險因素。一般來說,煙草和酒精的個人消費量越高,患口腔癌幾率越高,口腔癌致死率越高。不管是吸煙還是嚼煙草(如嚼檳榔),會大大增加患癌風險,吸旱煙者嘴唇罹患癌症的風險更高。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研究,口腔癌患者中七成左右是重度飲酒者。重度飲酒是指平均每天喝20—50克以上。

人乳☆禁☆頭狀瘤病毒(HPV)也被認為是口腔癌誘因。被診斷為HPV相關口腔癌的人群多為年輕和非吸煙患者。此類口腔癌通常發生在咽喉部,位於舌根部和扁桃體附近或扁桃體上,難以檢測,通常到了癌症後期才被診斷出來,市民需要格外注意。

嚼食檳榔可能引發口腔白斑、扁平苔蘚、檳榔黏膜病、口腔紅斑症等多種癌前疾病,這些疾病和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共同作用,使癌變可能性增加。喜歡吃熱燙食物的人群和喜歡吃辣者易出現口腔白斑,這與口腔癌的發生密不可分。

此外,預防口腔癌還要去除口腔內的慢性刺激,如及時處理齲齒、殘冠、殘根和不合適的假牙等,以免口腔黏膜經常受損傷或刺激而形成潰爛,誘發癌變。 “我接診過一名老人,因假牙不合適,磨得口腔裡面整天患潰瘍,但就是怕花錢不去更換,結果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口腔癌。 ”袁榮濤說,另外預防口腔癌還要注意口腔衛生,避免精神過度緊張或抑鬱,保證身體營養需求,講究營養平衡。

治療

顯微外科可實現舌頭再造

“口腔癌並非不治之症,早發現早治療,治癒率明顯提高。 ”袁榮濤說,幾天前,袁榮濤給一名60多歲的老年患者進行第二次手術。患者五年前被發現舌頭底部有惡性腫瘤,手術切除,五年後複診時,口腔內又發現了腫瘤,幸好發現早,腫瘤不大,二次手術不用再做大範圍腫瘤切除,現在患者恢復良好。

“雖然口腔癌在青島地區發病率不高,但治療卻非常複雜。 ”袁榮濤說,口腔頜面外科最複雜的手術之一就是顯微外科游離皮瓣移植技術。舌癌是口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舌癌手術可能會切除部分舌頭,這讓很多人感到恐懼,是不是切除舌頭就無法正常進食和說話了?袁榮濤說,手術治療可能會根據腫瘤位置切掉部分舌頭,但醫生會據被舌頭厚度、大小等,從身體其他部位選取合適皮瓣,為患者“移皮接管、舌頭再造”。不僅讓舌頭恢復原來的外觀,還能恢復血液供應。新修復的這部分舌頭並不只是擺設,經過功能訓練,可以在剩餘部分舌頭帶動下恢復正常功能,完成日常進食和言語交流功能。 “如果腫瘤生長在牙齦位置,醫生通過手術切掉牙齦及其附著的骨頭,再從小腿或身體其他部位取來骨頭,將血管吻合,完成牙齦再造,恢復正常功能。 ”袁榮濤說。

相關連結口腔黑斑可能惡化為黑色素瘤

袁榮濤說,黑色素瘤是來源於黑色素細胞的一類惡性腫瘤,常見於皮膚,亦見於黏膜、眼脈絡膜等部位。黑色素瘤是皮膚腫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一種,易出現遠處轉移。愛曬日光浴的美國人出現黑色素瘤比較多,我國黑色素瘤原發部位主要在口腔黏膜。黑色素瘤的基礎是人口腔內的黑斑。一般這種黑斑存在於口腔黏膜的某個部位,人們不會有任何感覺,但如果每天吃飯刷牙等日常活動經常刺激它,就會導致其發生惡變。

“做牙齒檢查時,如果牙科醫生提醒你口腔黏膜的某個部位有塊黑斑,一定立即到專業醫院處理掉。一旦不處理,有三分之一的黑斑可能惡變成黑色素瘤。而且一旦惡變就很難治癒,即使採用手術冷凍化療、生物治療等各種辦法,生存期也很難達到5年。 ”袁榮濤說。

記者 黃飛 通訊員 伊麗明

[編輯:可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