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遊牧民族打仗吃風乾牛羊肉,我們吃什麼?看完很心疼

我國古代交通並不是很方便,外出打仗動則就是三年五載。但這些士兵是要吃飯的,而我們現在常見的很多食物都是後世傳進來的。諸如明朝以後才有玉米,水稻也僅限於南方,

宋以後才有小麥。在古代,百姓吃得最多的是粟,也就是脫殼之前的小米。


小米這東西吧,真的是粗糧,現在偶爾改善伙食吃還好,但每天吃這個,還真的很反胃。遊牧民族因為不耕種,所以大多吃牛羊肉。打仗需要長久保存,風乾的牛羊肉也是味道很好的食材。

至少,比每天吃小米的要強很多。


小米的保存時間也很長,5年以內都是小菜一碟。據說隋朝滅亡以後,國庫裡的存糧都還沒有壞。要知道,那些存糧至少都有20餘年了呢。


而古代的烹飪技術,真的不能算很好。唐朝以後才有鐵鍋,也就是在此之前絕大多數的東西都是水煮,或者燉,很少有炒著吃的菜。更別提辣椒、胡椒麵之類的調為用品,那可都是舶來品。


所以,宋朝的軍隊用的炊具,

絕大多數都是陶罐子。只要能把食物弄熟,餓不死人就行。而陶罐子,這東西就是用來煮粥的呀!所以,整個宋朝軍隊的每日三餐,幾乎都是小米煮粥,好一點的時候挖幾顆野菜放裡面。牛羊肉就別想了,咱們也不是遊牧民族,哪有那麼多肉吃。

但天天吃粥也不行啊,那東西太淡了,跟喝水一樣,長久下去人會瘋的。所以,我們古代人民就發明個東西,叫做鹹菜。除了鹹菜以外,

還有各種醬。而今很多地方都還有鹹菜和各種各樣的醬,都是祖宗留下來的智慧呢。


不過呢,吃素的一般都打不過吃肉的。這也是為什麼總說遊牧民族身強體壯一樣。人家天天有肉吃啊,而我們的軍隊,則是鹹菜就小米粥?這明明就是養生的東西,

弄去給士兵長年累月吃,體能跟不上也很正常嘛。只不過,這麼對比起來,莫名有些心疼古代漢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