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今天重渡溝的輝煌離不開一個叫馬海明的人

豐碑(外一篇)

文/趙偉民

選稿:中鄉美駐河南選稿基地主編 張紅蒙

文圖編輯:丁錄年 柳絲青青

題記:風波橋上的風波雖然早已沉澱在重渡溝開發史的海洋裡了,但步上風波橋,

可以讓人們回憶起剛開發重渡溝的歷歷情景;可以讓人們認識到任何新生事物的產生發展,始終存在著新舊觀念的碰撞;可以讓人們牢記今天重渡溝的輝煌離不開一個叫馬海明的人。

一、風波橋的故事

豔陽高照,綠意正濃,午後的重渡溝空曠深遠。在金雞河與滴翠河的交匯處,有一片茂密的竹林,微風拂來,竹葉沙沙,濃郁翠綠間飛鳥歡唱,潺潺溪流嘩嘩作響,潭頭鎮副鎮長馬海明看著眼前秀美清幽的竹林,

狠了狠心說:“砍,一定得把這竹林給砍了!”

“什麼?砍了?”跟在馬海明身後的幾個同事不約而同地質疑道。

“對,砍了,砍了從這裡、那裡,各修一條路,同這下山的路連起來。”馬海明指著眼前這片鬱鬱的竹林堅定地說道。

同事們都知道,馬鎮長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才下的決心,可若是砍了,破壞了這篇竹林的整體性不說,這老百姓是一萬個不會同意的,

這大片的竹林可是重渡溝老百姓的主要經濟來源啊。

馬海明知道同事們的憂慮,他扶著拳頭般粗的竹子,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到竹林:“你們看上面,若是這裡修條路架座橋,從這竹林裡穿過,有啥感覺?”馬海明扭過頭笑呵呵地望著同事們。

“有條路,啊!對啊,有條路,路兩邊的竹林高聳入雲,若再刮點風,搖曳起來,這可真是竹海中穿行啊,怪不得你馬鎮長堅持要架橋修路呢。

”一個同事恍然大悟。

“就是怕群眾們不願意,砍了竹子,就等於砍了他們的命根子,老百姓不跟咱拼命才怪!”另一個同事擔心道。

“慢慢來,經過這兩年的接觸,咱重渡溝的老百姓對我還是信任的,你看,咱說開發重渡溝,這不是做了思想工作後,老百姓都同意了嘛。咱先去跟村幹部商量商量,再一家一家做工作。”

在村委,馬海明向村幹部和部分群眾代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咱重渡溝有啥?咱重渡溝有的是竹子,

有的是山、是水,那花花草草多的是,空氣清新的讓人心曠神怡,這些都是城裡人沒有的,咱要吸引他們來咱重渡溝,靠啥吸引,就是靠這千畝竹林、飛瀑流水,你說人家來到重渡溝,徜徉在這大片的竹林深處會,那該是多愜意的事啊!”

“行了吧,馬大扇,弄別的事好說,砍竹子的事可是塊硬骨頭啊!”村幹部們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直到天色漸沉,斜月初升,

幾家院子裡早已炊煙嫋嫋時,馬海明才和幾位村幹部帶著討論成熟的意見,消失到晚霞深處,各家各戶做工作去了。

面對村民的強烈反對,甚至有個別村民掂著斧頭站在這裡要與工作人員拼命。馬海明決定先穩定群眾情緒,一家一戶宣傳和解釋,然而,當馬海明帶著時任欒川縣政府縣長的任建華到重渡溝檢查工作,部分村民竟然攔車阻擾,要求表態,不讓修橋。這讓馬海明幾天都吃不下,睡不著。鎮村幹部和群眾代表,以及身邊的同事們看到馬海明發愁的樣子,決定全員上陣,做群眾思想工作。就這樣,在不厭其煩的解釋和勸說中,路和橋終於修成了。

可是,好景不長,風波再起。因景區深度開發,旅遊公司欠部分村民的工程款未能及時付清,有的人又在此處攔車阻擋,造成嚴重堵車現象,極大的影響了旅遊形象。這時候的馬海明已經對重渡溝的開發和發展成竹在胸,他幾次三番地帶領全體村幹部和積極回應的村民多次開會研究,開導群眾。群眾們也明白了馬海明為謀劃開發重渡溝搞旅遊,從翻山越嶺規劃路線,到自掏腰包跑資金和拿自己房產作抵押貸款,再到花光了媳婦的壓箱底錢和孩子的壓歲錢做宣傳,都是為了重渡溝的發展,自己卻沒有一點私心的時候,群眾的怨恨終於停息了。這條竹海幽徑也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人們步行或者駕車穿行于這竹林幽幽的路上,那沁人心脾的竹葉清香撲面而來,橋下叮咚作響的流水彈奏著悅耳的音符。

當村幹部們讓馬海明為這座橋起個名字的時候,馬海明撫摸著橋欄深情地說:“為了架這座橋,可是起了不少風波啊,希望這座橋在連接了南溝和西溝之後,景區的發展更加順利,我看就叫它‘風波橋’吧。”

只見那夕陽下,石橋邊,竹影婆娑,垂柳輕舞,路上流光溢彩,橋下波光粼粼,馬海明如一座豐碑,矗立在重渡溝的青山綠水之間。

二、六毛錢的故事

潭頭的七月,驕陽如火,熱浪翻騰,馬海明騎著破舊的自行車,車把上掛著那個漆皮斑斑的檔包,帶著對未來的憧憬,來到鎮上唯一的一家文印店,他要用最笨的辦法來推介重渡溝。

七月大行銷是重渡溝走出深山的重大策略,他不能怠慢。一貧如洗的旅遊公司,面對高額的廣告宣傳費用,大行銷的具體實施舉步維艱,做為經理的他,必須開拓性地扭住這一被動局面。馬海明覺得“雞蛋換鹽,兩不見錢”的辦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大行銷活動中顯然不是最好的辦法,有什麼辦法能更多地吸引遊客呢?是印製宣傳畫冊到外地搞個推介會呢?還是沖洗景點照片製作成明信片向外發放?還是雇傭幾個人到各大城市發宣傳單?這可是都需要不少錢,馬海明又是寢食難安。

一次馬海明回鎮上開會,會議還沒開始,馬海明便在黨政辦跟幾名同志交談,當幾個人問道說重渡溝現在開發的樣子時,馬海明那個興奮勁又上來了,又是拿出自己寫的宣傳詞,又是拿出景點照片,對幾個同志宣傳起來,讓他們也去重渡溝轉轉看看。

“馬鎮長,我看你的魂都掉到重渡溝了,一說起來重渡溝,你嘴都不夠用啊,哈哈哈!不過,你光叫俺去看那可不中,你得讓這上面的大人物去看看,那效應才明顯。” 黨政辦的一個年輕同志拿著一本《洛陽黃頁》笑著對他說。

馬海明接過看了看,說:“這書我有一本,我還有鄭州和外省的,想讓這些知名人物來可是不容易啊。”

正在這時,一個郵遞員送到黨政辦一疊信件,他順手拿起一封信,看了看信封上鉛印的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是一個新聞出版社寫給鎮黨委書記的。

“馬鎮長,這信都不用看,都是那些出版社收集了各地黨政領導的姓名和地址後寄來的,內容肯定是讓拿錢來出版一些領導的文章。這現在啊,啥都有人搞行銷!”黨政辦一個小姑娘笑嘻嘻地說道

“不過也有領導希望自己寫的一些東西能發表,花些錢也是願意的。”另一個年輕 人也眨巴著眼睛撇著嘴說道。

馬海明看了看信封,又看了看那兩毛錢的郵票,他思索著兩個年輕人的話,忽然靈機一動,嘴裡喃喃著:“有了”。他如釋重負的笑容堆上臉頰。

鎮裡會議之後,馬海明便把想法跟鎮長回報,得到鎮長的認可後,他立即通知參與旅遊行銷的所有人員開會研究落實。會上,他說:“大行銷活動是推動重渡溝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時機,但是目前資金極其緊張,沒條件搞太多聲勢浩大的推介活動,所以,要想讓更多的人知道重渡溝,想來重渡溝,我們必須要採取最笨卻是最省錢的辦法,那就是面向全國寄宣傳單。”但當他提出這個意見之後,立即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

負責售票的說,印製門票需要錢,拿大把的門票都送出去,太浪費了。

負責財務的說,印製宣傳單,好一點的紙張太貴,差一點太沒檔次,收到信的人看到會想:這麼寒酸的景區,印製這麼差的宣傳單,又是送的門票,一定沒啥玩的。

辦公室的說,縣裡、鎮裡要咱搞旅遊行銷,又不給咱撥款,這咋幹,你說讓寄信,寄給誰?寄出去多少?

馬海明知道大家是擔心錢花了,來旅遊的人不會多。他從包裡拿出來門票、信封、郵票和幾張薄薄的廣告紙,對大家說:“我算過了,我自己寫了一篇宣傳詞,跟列印店的老闆談好了,我們印的越多越便宜,加上這信封、郵票,總共不到6毛錢,我們還有好多門票嘛,一個信封裡放一張宣傳頁和5張門票,我已經從多種管道收集了好多單位的位址還有負責人,我們大家儘快將這些信寄出去,若是有人來旅遊,我們雖然損失了門票收入,但遊客來了肯定是要消費的,吃個飯、住個店都得花錢,這不就帶動了咱景區的繁榮了嘛!若是他們不來,咱們虧損也不大,是吧!大家想想,只要他們願意來,來看了覺得咱這山溝裡還行,肯定還會給身邊人宣傳的,對!這個辦法准!”

會議室裡經久不息的掌聲一點點地推開了重渡溝旅遊開放的大門。

作者:趙偉民,1982年生,河南欒川人,洛陽市作協會員。2001年開始創作,詩歌、散文、小小說等散見於《洛陽晚報》、《瀟湘文化》等十數家報刊及各類微刊。獲徵文獎項多個,作品收錄於《走近撥雲嶺》、《筆尖下的欒川》、《赤子丹心》等書。現供職于欒川縣商工委。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然而,當馬海明帶著時任欒川縣政府縣長的任建華到重渡溝檢查工作,部分村民竟然攔車阻擾,要求表態,不讓修橋。這讓馬海明幾天都吃不下,睡不著。鎮村幹部和群眾代表,以及身邊的同事們看到馬海明發愁的樣子,決定全員上陣,做群眾思想工作。就這樣,在不厭其煩的解釋和勸說中,路和橋終於修成了。

可是,好景不長,風波再起。因景區深度開發,旅遊公司欠部分村民的工程款未能及時付清,有的人又在此處攔車阻擋,造成嚴重堵車現象,極大的影響了旅遊形象。這時候的馬海明已經對重渡溝的開發和發展成竹在胸,他幾次三番地帶領全體村幹部和積極回應的村民多次開會研究,開導群眾。群眾們也明白了馬海明為謀劃開發重渡溝搞旅遊,從翻山越嶺規劃路線,到自掏腰包跑資金和拿自己房產作抵押貸款,再到花光了媳婦的壓箱底錢和孩子的壓歲錢做宣傳,都是為了重渡溝的發展,自己卻沒有一點私心的時候,群眾的怨恨終於停息了。這條竹海幽徑也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人們步行或者駕車穿行于這竹林幽幽的路上,那沁人心脾的竹葉清香撲面而來,橋下叮咚作響的流水彈奏著悅耳的音符。

當村幹部們讓馬海明為這座橋起個名字的時候,馬海明撫摸著橋欄深情地說:“為了架這座橋,可是起了不少風波啊,希望這座橋在連接了南溝和西溝之後,景區的發展更加順利,我看就叫它‘風波橋’吧。”

只見那夕陽下,石橋邊,竹影婆娑,垂柳輕舞,路上流光溢彩,橋下波光粼粼,馬海明如一座豐碑,矗立在重渡溝的青山綠水之間。

二、六毛錢的故事

潭頭的七月,驕陽如火,熱浪翻騰,馬海明騎著破舊的自行車,車把上掛著那個漆皮斑斑的檔包,帶著對未來的憧憬,來到鎮上唯一的一家文印店,他要用最笨的辦法來推介重渡溝。

七月大行銷是重渡溝走出深山的重大策略,他不能怠慢。一貧如洗的旅遊公司,面對高額的廣告宣傳費用,大行銷的具體實施舉步維艱,做為經理的他,必須開拓性地扭住這一被動局面。馬海明覺得“雞蛋換鹽,兩不見錢”的辦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大行銷活動中顯然不是最好的辦法,有什麼辦法能更多地吸引遊客呢?是印製宣傳畫冊到外地搞個推介會呢?還是沖洗景點照片製作成明信片向外發放?還是雇傭幾個人到各大城市發宣傳單?這可是都需要不少錢,馬海明又是寢食難安。

一次馬海明回鎮上開會,會議還沒開始,馬海明便在黨政辦跟幾名同志交談,當幾個人問道說重渡溝現在開發的樣子時,馬海明那個興奮勁又上來了,又是拿出自己寫的宣傳詞,又是拿出景點照片,對幾個同志宣傳起來,讓他們也去重渡溝轉轉看看。

“馬鎮長,我看你的魂都掉到重渡溝了,一說起來重渡溝,你嘴都不夠用啊,哈哈哈!不過,你光叫俺去看那可不中,你得讓這上面的大人物去看看,那效應才明顯。” 黨政辦的一個年輕同志拿著一本《洛陽黃頁》笑著對他說。

馬海明接過看了看,說:“這書我有一本,我還有鄭州和外省的,想讓這些知名人物來可是不容易啊。”

正在這時,一個郵遞員送到黨政辦一疊信件,他順手拿起一封信,看了看信封上鉛印的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是一個新聞出版社寫給鎮黨委書記的。

“馬鎮長,這信都不用看,都是那些出版社收集了各地黨政領導的姓名和地址後寄來的,內容肯定是讓拿錢來出版一些領導的文章。這現在啊,啥都有人搞行銷!”黨政辦一個小姑娘笑嘻嘻地說道

“不過也有領導希望自己寫的一些東西能發表,花些錢也是願意的。”另一個年輕 人也眨巴著眼睛撇著嘴說道。

馬海明看了看信封,又看了看那兩毛錢的郵票,他思索著兩個年輕人的話,忽然靈機一動,嘴裡喃喃著:“有了”。他如釋重負的笑容堆上臉頰。

鎮裡會議之後,馬海明便把想法跟鎮長回報,得到鎮長的認可後,他立即通知參與旅遊行銷的所有人員開會研究落實。會上,他說:“大行銷活動是推動重渡溝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時機,但是目前資金極其緊張,沒條件搞太多聲勢浩大的推介活動,所以,要想讓更多的人知道重渡溝,想來重渡溝,我們必須要採取最笨卻是最省錢的辦法,那就是面向全國寄宣傳單。”但當他提出這個意見之後,立即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

負責售票的說,印製門票需要錢,拿大把的門票都送出去,太浪費了。

負責財務的說,印製宣傳單,好一點的紙張太貴,差一點太沒檔次,收到信的人看到會想:這麼寒酸的景區,印製這麼差的宣傳單,又是送的門票,一定沒啥玩的。

辦公室的說,縣裡、鎮裡要咱搞旅遊行銷,又不給咱撥款,這咋幹,你說讓寄信,寄給誰?寄出去多少?

馬海明知道大家是擔心錢花了,來旅遊的人不會多。他從包裡拿出來門票、信封、郵票和幾張薄薄的廣告紙,對大家說:“我算過了,我自己寫了一篇宣傳詞,跟列印店的老闆談好了,我們印的越多越便宜,加上這信封、郵票,總共不到6毛錢,我們還有好多門票嘛,一個信封裡放一張宣傳頁和5張門票,我已經從多種管道收集了好多單位的位址還有負責人,我們大家儘快將這些信寄出去,若是有人來旅遊,我們雖然損失了門票收入,但遊客來了肯定是要消費的,吃個飯、住個店都得花錢,這不就帶動了咱景區的繁榮了嘛!若是他們不來,咱們虧損也不大,是吧!大家想想,只要他們願意來,來看了覺得咱這山溝裡還行,肯定還會給身邊人宣傳的,對!這個辦法准!”

會議室裡經久不息的掌聲一點點地推開了重渡溝旅遊開放的大門。

作者:趙偉民,1982年生,河南欒川人,洛陽市作協會員。2001年開始創作,詩歌、散文、小小說等散見於《洛陽晚報》、《瀟湘文化》等十數家報刊及各類微刊。獲徵文獎項多個,作品收錄於《走近撥雲嶺》、《筆尖下的欒川》、《赤子丹心》等書。現供職于欒川縣商工委。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