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以3335萬元成交!有黃金做靠山,它的身價果然不菲!

1月8日晚,保利廈門2017秋季拍賣會“玄覽—重要古董器物專場”在廈門瑞頤大酒店舉槌,共41件拍品上拍。其中,清嘉慶藍地金彩萬福連連紋蒜頭瓶 (一對)現場以1300萬元起拍,2900萬元落槌,加傭金3335萬元成交。

清嘉慶藍地金彩萬福連連紋蒜頭瓶

金是一種存世量稀少、具有深黃色光澤的貴重金屬。自古以來,人們經常使用它裝飾各類器物,既可以增添美感,又顯得富麗華貴,達到錦上添花的藝術效果。因此,人們在制瓷工藝中也常使用黃金製成彩料裝飾器物,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金彩”。

清乾隆 粉青地金彩“交鎖夔龍”圖獸耳

目前,我們知道最早採用金彩作裝飾的器物是唐代彩繪陶俑,數量極少。宋代以後用金彩作裝飾的瓷器數量逐漸多了起來,但總體來說仍數少數。

清乾隆 天藍彩地金彩「九龍」圖長頸瓶

明代的《天工開物》中記敘過金箔的製作過程:“凡色至於金,為人間華美貴重,故人工成箔而後施之。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鋪物面,可蓋縱橫三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後,包入烏金紙內,竭力揮推〔椎〕打成。”

清乾隆 粉青地粉彩“瓜瓞綿綿”圖金彩雙螭耳撇口瓶

廣彩出現於明末清初,至今有300多年歷史,是著名的“外貿貨”。廣彩,即廣州彩瓷,又稱“廣州織金彩瓷”,即利用各種顏色和金邊在白瓷器上進行勾、描、填,產生金碧輝煌的效果,是廣州獨具特色的彩瓷品種。當時,歐洲各國的王公貴族想要從陶瓷工藝聞名於世的中國訂制瓷器,

而廣州是唯一的通商口岸,並且有一班能工巧匠,所以王公貴族們把訂單、設計圖案送到廣州,再由廣州本地的工匠為他們製作工藝陶瓷和日用陶瓷,因此不少廣彩的圖案都有“洋氣”。

廣彩開光人物獅耳瓶

據悉,這個階段製作的廣彩多流存在歐洲國家的王宮和博物館中,只有小部分出現在國際拍賣會上。而國內的清代廣彩存量不大,

且少有精品,大部分存在部分博物館和收藏家手中,廣州的幾大博物館、文物總店均有收藏。

清康熙時期從歐洲引進洋彩工藝,使得傳統的金彩工藝得到了革新,到了清乾隆時期,金彩工藝運用更是如火純青,一直延續至嘉慶時期。此對嘉慶時期佳作,是宮廷陳設之用,可見于宮中多寶格內,歷經幾百年,品相全美,實屬不易,應為傳世孤品。

清乾隆 藍釉洋金彩鳩耳尊

目前,採用金箔裝飾瓷器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貼金,一種是戧金。前者是用毛筆直接蘸膠液在瓷器表面書寫或描繪圖案,待膠液半幹時將金箔粘貼上並壓實,膠液幹透後再用硬毛刷將圖案之外的金箔刷掉,只留下塗膠處的金彩圖案。後者是使用堅硬的工具在釉面進行鏨刻,然後再在鏨刻的溝槽內填膠、貼金,待膠液幹透再將溝槽外的金箔去除。

清同治 廣彩人物紋雙螭耳大瓶

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古人都離不開用膠液粘帖金箔,他們到底用的是什麼膠液,眾說紛紜,有說用大蒜汁的,亦有說用生漆的,至今還只是一個未解之謎。貼金箔用的膠,都是有機物質,幾百年後的今天已經大部分解,加之塗層很薄,留者甚少,非高科技手段無法破解。

這時的金彩牢固度較差,保存至今者多數已剝落殆盡,只剩痕跡。由此可見,因為金箔裝飾工藝成本高,實用性差,所以當年採用者就寥寥無幾,保存下來的更是少之又少,均為國寶。

清乾隆 藍釉洋金彩鳩耳尊

目前,採用金箔裝飾瓷器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貼金,一種是戧金。前者是用毛筆直接蘸膠液在瓷器表面書寫或描繪圖案,待膠液半幹時將金箔粘貼上並壓實,膠液幹透後再用硬毛刷將圖案之外的金箔刷掉,只留下塗膠處的金彩圖案。後者是使用堅硬的工具在釉面進行鏨刻,然後再在鏨刻的溝槽內填膠、貼金,待膠液幹透再將溝槽外的金箔去除。

清同治 廣彩人物紋雙螭耳大瓶

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古人都離不開用膠液粘帖金箔,他們到底用的是什麼膠液,眾說紛紜,有說用大蒜汁的,亦有說用生漆的,至今還只是一個未解之謎。貼金箔用的膠,都是有機物質,幾百年後的今天已經大部分解,加之塗層很薄,留者甚少,非高科技手段無法破解。

這時的金彩牢固度較差,保存至今者多數已剝落殆盡,只剩痕跡。由此可見,因為金箔裝飾工藝成本高,實用性差,所以當年採用者就寥寥無幾,保存下來的更是少之又少,均為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