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原來中國的采珠始于秦漢!揭秘:在生死邊緣徘徊的古代采珠者!

古代,在人工養殖珍珠尚未出現的漫長歲月裡,人類要想獲得珍珠,必須潛入大海和江河湖泊中去採擷珍珠貝,然後剖開珍珠貝尋找珍珠。人類採擷珍珠的歷史,是用血肉之軀和大自然搏鬥的歷史;人類採擷珍珠的過程,

是一個充滿艱辛與危險的過程。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裡,採擷珍珠的職業,是一個高危職業。每一顆晶瑩圓潤的珍珠,都是采珠人用健康甚至生命換來的。當珍珠在封建帝王、皇親國戚和達官貴人的冠服上光芒四射時,也有采珠人的血光、淚光隱隱閃現。

中國的采珠始于秦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珍珠也不例外。歷史上一直禁止民間私采和買賣珍珠,朝廷有專門的機構管理官采。采珠人是終生不能改業的晝民(當時廣東、廣西、福建以船為家的居民),屬賤民,他們要在朝廷派的官員的監督控制下捕撈珍珠,所得珍珠要上繳官府,只有很少的部分可以用來以珠易米,賴以苟活。

要潛入煙波浩瀚的大海裡採擷海水珍珠,比潛入江河湖泊中採擷淡水珍珠更具風險。因為孕育海水珍珠的20多種珍珠貝,有的生長于10多米深的淺海海底,有的棲息在幾十米深的深海之中。神秘莫測的海底,溝壑縱橫,礁石密佈,暗流洶湧,漩渦不斷,

還有毒海蛇潛伏於礁石縫,毒海蜇漂浮在海水中,更有惡鯊魚成群結隊地巡遊覓食。采珠人潛入海底,不但要承受海水的巨大壓力,面臨被暗流卷走、漩渦吞沒的風險,還隨時會遭受毒海蜇、毒海蛇和惡鯊的突然襲擊。

古代的采珠船,是一種特製的木船,

像漁船那樣以風帆作動力,但形狀和漁船稍有不同。漁船的船頭是尖的,船尾是平的,狀若梭子。采珠船的船頭和船尾都是圓的,船體比漁船寬闊,好似一隻巨大的橢圓形木盆。采珠船上必備的工具有纜繩、陶缸、草薦、木桶、木盆、竹簍、采珠刀等等。圓頭的采珠船行駛起來當然沒有尖頭的漁船那樣靈活,時常受阻于大海中的漩渦。采珠船如果在航行途中遇到較小的漩渦,
就沿著漩渦的邊緣駛過;如果遇到較大的漩渦,便將船上的草薦一張張地拋進漩渦之中,待漩渦受到草薦的阻擋變小、變慢時,采珠船才能安全地駛過!

一組人潛入海底採擷珍珠貝,一組人在采珠船上負責駕船和接應。潛海采珠的,都是身強力壯、水性好的青壯年男子,一個個赤身裸☆禁☆體,系一根細而長的繩索在腰部,一手持一柄磨得雪亮的采珠刀,一手挽一隻腹大口小的竹制采珠簍,入水時做一次深呼吸,憋足一口氣,潛入海底便睜大了眼睛尋找珍珠貝,找到了便拾入采珠簍中。有的珍珠貝是利用附著性極強的足絲附生在礁石上的,采珠人用手撿拾不動,便揮動采珠刀,砍斷珍珠貝的足絲,再將其拾入采珠簍中。憋不住氣時,采珠人便搖晃系在腰部的長繩,向在船上負責接應的同伴發出上浮信號。牽著繩索等候在船舷邊的接應者,大多是年歲較大、采珠經驗豐富的長者,一看到垂入大海中的繩索在晃動,便迅速扯起繩索,將采珠人提出水面,讓他換氣,同時接過他裝有珍珠貝的采珠簍,把他采到的珍珠貝倒入貯滿了海水的陶缸中暫養起來。

采珠人從采珠船上縱身跳入大海,頃刻間便不見了蹤影,在船上接應的人,只能通過手中牽著的長繩感覺到他的存在。接應者若是看見采珠人潛海處有縷縷鮮血浮出水面,便知道大事不好,采珠人已在水下遭到了惡鯊魚的襲擊,慌忙將采珠人提上來時,已經是胸潰腹破,腳殘手斷,血肉模糊,奄奄一息,即使僥倖逃過一死,也成了個殘廢人。有時候,提上來的僅僅是采珠人的殘肢斷臂。

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國王劉帳常用珍珠結為鞍勒,做成戲龍的形狀,精巧異常。他命人入海采珍珠,多至三千人。劉欽以珍珠裝飾宮殿,極盡奢侈,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劉帳在合浦置媚川都,置兵八千專以采珠為事。當時劉銥強逼珠民采珠,不擇手段,強迫深入海裡七百尺,珠民溺死者無數!

浦珠池,有一個叫“望斷池”,所產珍珠為南珠中的上品,據說是因該池水深浪急,惡鯊雲集,珠民下海采珠多葬魚腹,珠民家屬常在岸邊企盼親人歸來,往往失望而得名。唐代元稹在《采珠行》中寫道:“海波無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萬人判死一得珠,斛量買婢人何?……十萬壯丁半生死,死者常葬魚腹間。蛟鱷磨牙竟相向,積水化為海水丹。”正是采珠史真實的藝術再現!

一個個赤身裸☆禁☆體,系一根細而長的繩索在腰部,一手持一柄磨得雪亮的采珠刀,一手挽一隻腹大口小的竹制采珠簍,入水時做一次深呼吸,憋足一口氣,潛入海底便睜大了眼睛尋找珍珠貝,找到了便拾入采珠簍中。有的珍珠貝是利用附著性極強的足絲附生在礁石上的,采珠人用手撿拾不動,便揮動采珠刀,砍斷珍珠貝的足絲,再將其拾入采珠簍中。憋不住氣時,采珠人便搖晃系在腰部的長繩,向在船上負責接應的同伴發出上浮信號。牽著繩索等候在船舷邊的接應者,大多是年歲較大、采珠經驗豐富的長者,一看到垂入大海中的繩索在晃動,便迅速扯起繩索,將采珠人提出水面,讓他換氣,同時接過他裝有珍珠貝的采珠簍,把他采到的珍珠貝倒入貯滿了海水的陶缸中暫養起來。

采珠人從采珠船上縱身跳入大海,頃刻間便不見了蹤影,在船上接應的人,只能通過手中牽著的長繩感覺到他的存在。接應者若是看見采珠人潛海處有縷縷鮮血浮出水面,便知道大事不好,采珠人已在水下遭到了惡鯊魚的襲擊,慌忙將采珠人提上來時,已經是胸潰腹破,腳殘手斷,血肉模糊,奄奄一息,即使僥倖逃過一死,也成了個殘廢人。有時候,提上來的僅僅是采珠人的殘肢斷臂。

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國王劉帳常用珍珠結為鞍勒,做成戲龍的形狀,精巧異常。他命人入海采珍珠,多至三千人。劉欽以珍珠裝飾宮殿,極盡奢侈,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劉帳在合浦置媚川都,置兵八千專以采珠為事。當時劉銥強逼珠民采珠,不擇手段,強迫深入海裡七百尺,珠民溺死者無數!

浦珠池,有一個叫“望斷池”,所產珍珠為南珠中的上品,據說是因該池水深浪急,惡鯊雲集,珠民下海采珠多葬魚腹,珠民家屬常在岸邊企盼親人歸來,往往失望而得名。唐代元稹在《采珠行》中寫道:“海波無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萬人判死一得珠,斛量買婢人何?……十萬壯丁半生死,死者常葬魚腹間。蛟鱷磨牙竟相向,積水化為海水丹。”正是采珠史真實的藝術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