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做管道的這一年,我居然可以5天跑5座城市……

說句非常不靠譜的話,打小兒我就想當個記者,目標萬分明確。

誰知道,小學好不容易當上個小記者,沒一年,人家說這批不辦了……

高中填志願,憤憤的填上了,然後沒考好……

終於,面試了一家和我專業靠上譜(老闆還挺帥)的公司,期間,我無數次的向老闆提了自己關於做記者的憧憬,可謂是幹勁兒十足。

那時候,我以為做記者就是詩和遠方,簡單的來說,就是打扮的乾淨漂亮,每次都優雅的去採訪,到哪兒都知道你是誰,感覺特別棒。

事實其實蠻潑冷水的,第一捧就來自于我的主編,妥妥的專業碾壓,感覺自己仿佛一個智障……

之後的時光,就是不斷瞭解,不斷學習,也在慢慢融入母嬰行業這個大家庭。

剛開始採訪寫文章的時候,特別發怵,記得那時候我第一篇專題,幾乎是主編大人手把手帶出來的。

採訪的時候,不敢自己上陣,只好怯生生的躲在角落裡偷聽……

一遍成文不行,再來第二遍,手裡改過了三四遍,

再交給主編大人,答案只能是……不通過……

繼續改,繼續奮鬥,直到最後主編大人硬生生把這篇稿子改出個樣子,才上了雜誌。

有成就感,也有挫敗感,這些都鼓勵著我繼續向前。

與我而言,成長最為迅速的,還是做管道這一年。

大大小小走訪了上百家門店,採訪了數十個老闆,翻一翻中國地圖,竟走過了不少地方。

遇到了教我們如何逛門店的米大夫,陪我們逛店的琪越團隊和綠臣團隊,

以及耐心為我們介紹浙江區域的葉總和廣東區域的沈總。

還有特別多的夥伴,陪著我陪著中童一起成長。

當然,最應該感謝的,還是管道部的小夥伴,王潔。

有磨合,有吵架,但我們還是繼續在做。

一起淋雨、一起熬夜、一起起早貪黑的趕各個地方,五天的時間,我們能跑出一疊火車票。

一開始,我覺得採訪就應該按照提綱來,有導向的問,再有側重的寫。

後來我發現,這些東西寫出來還都是我們在辦公室裡所想,不一定是這片市場真實的情況。

之後我們出去,基本就是朋友間聊天的形式,談談這片市場的特色,聊一聊得意的成就、難做的部分,文章寫出來也就更加的鮮活了。

在廣東中山,我們遇到了《中童觀察》的忠粉,一本《大裂變》他看完還手寫了心得。

對我們中童編輯部的小夥伴們來說,這就是莫大的鼓勵。儘管在過程中我會暗自有小情緒,會抱怨,可當看到這些的時候,其實都沒什麼了。

一直以來都喜歡一句話,“我是人,我不是神”,總是在給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找理由,說白了只是沒做到而已。

希望新的一年裡,我的口頭禪會是“做更好的人”,可以慢慢豐滿心目中記者的形象,不再只是詩和遠方,雖然充滿荊棘,但依舊勇往直前。

楊萌

直接到懷疑自己是不是個直男癌

說白了只是沒做到而已。

希望新的一年裡,我的口頭禪會是“做更好的人”,可以慢慢豐滿心目中記者的形象,不再只是詩和遠方,雖然充滿荊棘,但依舊勇往直前。

楊萌

直接到懷疑自己是不是個直男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