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橙色葡萄酒是皇帝的新衣,還是葡萄酒世界的新色彩?

橙色似乎是葡萄酒世界的一個新鮮詞,但這種使用紅葡萄酒的釀造方法來釀造白葡萄酒,可是有數百年的的歷史。Simon Woolf向我們揭開這古老釀造工藝的秘密。

對於橙色葡萄酒(orange wine),擁護者對它讚不絕口:它有著深邃的顏色以及濃郁複雜的香氣和風味,不僅會讓你的味蕾為之一振,也是佐餐的好搭檔。

反對派則氣勢洶洶:橙酒就同皇帝的新衣,那種氧化風味恐怕只有某些侍酒師和潮流人士才能欣賞。對於大多數腦回路正常的人們來說,

如果不是出於好奇,恐怕不會享受這味道“奇葩”的飲料。

正反兩方各執一辭,究竟誰對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瞭解什麼是橙色葡萄酒。在釀造橙色葡萄酒時,人們會將白葡萄皮浸泡在酒液中數天,有時會更長——數周,甚至是數月。

這種類似紅葡萄酒的釀造工藝,不僅給予白葡萄酒更深的顏色,同時賦予它更為濃郁的風味。有時,我們甚至能感到單寧的存在。

2004年,英國進口商 Raeburn Fine Wines的David Harvey到西西里埃特納(Etna)產區的 Frank Cornelissen酒窖工作時,第一次發明了“橙酒”一詞。

Harvey解釋道:“‘橙酒’一詞,很自然呈現在我的腦海中,並非我有意為之,不知不覺這個叫法就固定了下來。”有人喜歡更為玄乎的稱呼——“琥珀酒(Amber Wine)”,也有人懷疑是否有必要為這種酒打造一個專有名詞。

釀酒師Saša Radikon在弗留利-柯利奧(Friuli Collio)產區自家的酒莊工作,他認為:“就算橙酒這名字不怎麼理想,這類葡萄酒確實需要統一名稱。試想一下,如果客人點了一杯‘白’葡萄酒,看到端上來的酒是橙色時,TA肯定會很不高興。”

Saša自己對橙酒有著更為嚴苛的定義:“一款真正的橙酒,應該使用野生酵母,並不控制發酵時的溫度。否則,葡萄皮便無法賦予橙酒應有的特色。”

市場對於橙酒依然存在不少誤解與偏見。

評論家有時會錯將琥珀,橙色以及棕色的酒色看成是氧化的信號,也要人認為這種浸皮的方式無可避免地會對葡萄酒造成損害,但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

橙酒的顏色來自葡萄皮,而非氧化的結果。儘管這種風格的葡萄酒經常會帶有氧化風味,因為許多釀酒師喜歡在敞開的橡木或是塑膠桶裡進行發酵。在發酵結束後,釀酒師便會將容器密封,

以保持葡萄酒的新鮮度。

很多人也分不清橙酒與自然葡萄酒(natural wine)。儘管許多橙酒的釀酒師偏好在釀造過程中不進行過多干預,並保持低二氧化硫水準(符合自然酒的一般要求),但這些並不是釀造橙酒的必備條件。

悠久豐富的歷史

“橙酒”並非一時興起的潮流。在義大利弗留利和斯洛維尼亞的Brda產區,這種浸泡白葡萄果皮的釀造手法很早便被人們採用。由於果皮中的單甯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因此果皮浸漬可以對葡萄酒起到良好的防腐效果。

在1844年,一位來自維帕瓦山谷(Vipava valley)的牧師在其撰寫的《斯羅維尼亞葡萄酒釀造手冊》中列舉了浸皮的好處。他建議浸皮的最佳時長在24小時到30天之間。這不僅能為葡萄酒增添風味,增強抗氧化性,同時也能保證葡萄酒能被充分發酵至幹型。

可惜在20世紀70年代,葡萄酒的工業化進程讓人們逐漸拋棄了這種費時費力的技術。不銹鋼桶,人工酵母,以及平淡如水的灰比諾成為了新的潮流。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位於Oslavia村莊的兩位釀酒師Stanko Radikon*和 Josko Gravner開始重新對傳統的釀酒方法進行研究。Radikon認為麗波拉·蓋拉葡萄(Ribolla Gialla,厚果皮,非芳香型的白葡萄品種)擁有釀造好酒的潛力。

*Saša的父親,自然葡萄酒的先驅,于2016年9月去世

但直到1995年,Stanko使用爺爺流傳下來浸皮釀造方式,才令麗波拉·蓋拉的潛力得到充分的釋放。

Saša Radikon認為,此前人們拋棄傳統釀造方法,實在非常可惜:“這就好比我們一直用來自帕圖斯酒莊(Château Pétrus)的葡萄來釀造品質一般的桃紅”。

Gravner的研究則更為深入。在格魯吉亞,過去的5000年裡,當地的釀酒師會將酒放入圓錐形的陶罐(qvevris)中,並埋在土裡。白葡萄酒被放入陶罐前,會進行長達的六個月的浸皮過程。但從鐵幕時期*開始,這種釀酒技術便在西歐失傳了。Gravner在2000年的產區訪問中受到了這種陶罐釀酒技術的啟發。回到酒莊後,Gravner在次年開始全面實行陶罐釀酒技術,但如何保護好這些陶罐是個挺讓人頭疼的問題。在那個時期,想從格魯吉亞運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可是相當危險的事情。

*Iron Curtain: 指冷戰時期歐洲被分為兩個受不同政治影響區域的界線

(Gravner)

在柯利奧產區,以單一品種葡萄酒著稱的Borgo del Tiglio酒莊釀酒師Nicola Manferrar則對橙酒的潮流持保留意見:“用這種方法釀出來的酒嘗起來都差不多,根本無法體現出弗留利的風土特色”,他表示,“其掩蓋了酒中兩個最重要的特色:風土以及葡萄品種。這是一種原始的,並且倒退的釀酒方法。”當地人對於橙酒一直保持兩極分化的態度,而Manferrar便是對橙酒持懷疑態度的一方。

風土和葡萄品種固然重要,但有的葡萄品種特別適合浸皮。橙酒的復興始於Oslavia村並非巧合,因為麗波拉·蓋拉是一個厚果皮品種。並且,正是山區產區獨特的氣候賦予了其果皮獨特的風味。因此,如果紅葡萄酒在浸皮之後還能充分保留其風土特色,那麼白葡萄酒為何不可?

儘管全世界的釀酒師都在嘗試釀造橙酒,但並不是每一款橙酒都能有出色的表現。不得不承認,義大利,索羅維尼亞以及格魯吉亞依舊是這方面的專家。完全掌握橙酒的釀造方法需要扎實的底子與豐富的經驗。這也是為什麼在新世界,還沒有幾個釀酒師敢嘗試釀造橙酒的原因。

平易近人,佐餐首選

但橙酒是否像茹拉黃酒(vin jaune)和瑪薩拉葡萄酒(Marsala)類似,只是滿足人們好奇心的嘗鮮物品呢?

在英國零售商Marks & Spencer擔任葡萄酒買手的Emma Dawson並不這麼認為,她表示,在M&S銷售的兩款橙酒中,一款來自格魯吉亞的卡赫季(Kakheti)產區,使用了白羽(Rkatsiteli)葡萄釀造的Tbilvino Qveri便是一款十分“討喜”的葡萄酒,帶有典型橙酒的口感,與些許氧化風味,但同時又有充足的果香”。

Cosimo Maria Masini酒莊的Daphne葡萄酒以及Skerk酒莊的Ograde葡萄酒都屬於偏清淡風格的橙酒。謹慎地控制果皮浸漬程度讓這兩款酒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它們的香氣十分收斂,其單寧口感也不會像Radikon、Gravner 或是 Dario Princic的麗波拉·蓋拉橙酒那麼濃烈。

格魯吉亞的陶罐葡萄酒也屬於較為收斂的風格。一款高品質的橙酒應該平衡且優雅。粗劣的釀酒技術、或是使用了不成熟的葡萄,都會毀掉一款好的橙酒,讓人仿佛在咀嚼浸泡過的冷茶葉。

清新和單寧的神奇組合讓橙酒非常適合佐餐。如今是作家兼播音員的Levi Dalton, 2009年曾在紐約頂級的義大利餐廳Convivio擔任侍酒師,他表示:“無論我們的主廚決定用魚還是紅肉作為當晚的主菜,橙酒都能和每一道菜肴和諧相相處,我再也不用為主廚的即興發揮而心驚膽戰了。”

Dalton還表示:“如果你用看巴羅洛的眼光看橙酒,那麼你會收穫更多意外的驚喜”。的確,一款上好的橙酒同樣具有頂級葡萄酒共通的風味深度、悠長的收尾以及複雜度,並有著極為出色的陳年潛力——Gravner 和Radikon便曾經將他們的旗艦款橙酒進行了長達7年的陳年。

不過,高品質的橙酒都價格不菲,產量很低:釀酒師必須嚴格保證果實的健康和高品質,防止果皮浸漬所帶來副作用,如發黴。

正如一款頂級的巴羅洛,優質的橙酒同樣帶有豐富的張力,活力以及力量感。當我們在一個各種葡萄酒都越來越相似的世界裡,橙酒或許並不是皇帝的新衣,而是一片嶄新的等待人們探索的領域。

自然酒愛好者Simon Woolf是一位獲獎的葡萄酒作家,並且是www.themorningclaret.com網站的創始人。

想試試橙葡萄酒?

DECANTER 推薦酒款

義大利

Gravner, Friuli Collio

Radikon, Friuli Collio

Vodopivec, Friuli Carso

Skerk, Friuli Carso

格魯吉亞

Lagvinari, Kakheti/Imereti/Kartli, Georgia

奧地利

Weingut Muster, Southern Styria, Austria

在義大利弗留利和斯洛維尼亞的Brda產區,這種浸泡白葡萄果皮的釀造手法很早便被人們採用。由於果皮中的單甯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因此果皮浸漬可以對葡萄酒起到良好的防腐效果。

在1844年,一位來自維帕瓦山谷(Vipava valley)的牧師在其撰寫的《斯羅維尼亞葡萄酒釀造手冊》中列舉了浸皮的好處。他建議浸皮的最佳時長在24小時到30天之間。這不僅能為葡萄酒增添風味,增強抗氧化性,同時也能保證葡萄酒能被充分發酵至幹型。

可惜在20世紀70年代,葡萄酒的工業化進程讓人們逐漸拋棄了這種費時費力的技術。不銹鋼桶,人工酵母,以及平淡如水的灰比諾成為了新的潮流。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位於Oslavia村莊的兩位釀酒師Stanko Radikon*和 Josko Gravner開始重新對傳統的釀酒方法進行研究。Radikon認為麗波拉·蓋拉葡萄(Ribolla Gialla,厚果皮,非芳香型的白葡萄品種)擁有釀造好酒的潛力。

*Saša的父親,自然葡萄酒的先驅,于2016年9月去世

但直到1995年,Stanko使用爺爺流傳下來浸皮釀造方式,才令麗波拉·蓋拉的潛力得到充分的釋放。

Saša Radikon認為,此前人們拋棄傳統釀造方法,實在非常可惜:“這就好比我們一直用來自帕圖斯酒莊(Château Pétrus)的葡萄來釀造品質一般的桃紅”。

Gravner的研究則更為深入。在格魯吉亞,過去的5000年裡,當地的釀酒師會將酒放入圓錐形的陶罐(qvevris)中,並埋在土裡。白葡萄酒被放入陶罐前,會進行長達的六個月的浸皮過程。但從鐵幕時期*開始,這種釀酒技術便在西歐失傳了。Gravner在2000年的產區訪問中受到了這種陶罐釀酒技術的啟發。回到酒莊後,Gravner在次年開始全面實行陶罐釀酒技術,但如何保護好這些陶罐是個挺讓人頭疼的問題。在那個時期,想從格魯吉亞運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可是相當危險的事情。

*Iron Curtain: 指冷戰時期歐洲被分為兩個受不同政治影響區域的界線

(Gravner)

在柯利奧產區,以單一品種葡萄酒著稱的Borgo del Tiglio酒莊釀酒師Nicola Manferrar則對橙酒的潮流持保留意見:“用這種方法釀出來的酒嘗起來都差不多,根本無法體現出弗留利的風土特色”,他表示,“其掩蓋了酒中兩個最重要的特色:風土以及葡萄品種。這是一種原始的,並且倒退的釀酒方法。”當地人對於橙酒一直保持兩極分化的態度,而Manferrar便是對橙酒持懷疑態度的一方。

風土和葡萄品種固然重要,但有的葡萄品種特別適合浸皮。橙酒的復興始於Oslavia村並非巧合,因為麗波拉·蓋拉是一個厚果皮品種。並且,正是山區產區獨特的氣候賦予了其果皮獨特的風味。因此,如果紅葡萄酒在浸皮之後還能充分保留其風土特色,那麼白葡萄酒為何不可?

儘管全世界的釀酒師都在嘗試釀造橙酒,但並不是每一款橙酒都能有出色的表現。不得不承認,義大利,索羅維尼亞以及格魯吉亞依舊是這方面的專家。完全掌握橙酒的釀造方法需要扎實的底子與豐富的經驗。這也是為什麼在新世界,還沒有幾個釀酒師敢嘗試釀造橙酒的原因。

平易近人,佐餐首選

但橙酒是否像茹拉黃酒(vin jaune)和瑪薩拉葡萄酒(Marsala)類似,只是滿足人們好奇心的嘗鮮物品呢?

在英國零售商Marks & Spencer擔任葡萄酒買手的Emma Dawson並不這麼認為,她表示,在M&S銷售的兩款橙酒中,一款來自格魯吉亞的卡赫季(Kakheti)產區,使用了白羽(Rkatsiteli)葡萄釀造的Tbilvino Qveri便是一款十分“討喜”的葡萄酒,帶有典型橙酒的口感,與些許氧化風味,但同時又有充足的果香”。

Cosimo Maria Masini酒莊的Daphne葡萄酒以及Skerk酒莊的Ograde葡萄酒都屬於偏清淡風格的橙酒。謹慎地控制果皮浸漬程度讓這兩款酒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它們的香氣十分收斂,其單寧口感也不會像Radikon、Gravner 或是 Dario Princic的麗波拉·蓋拉橙酒那麼濃烈。

格魯吉亞的陶罐葡萄酒也屬於較為收斂的風格。一款高品質的橙酒應該平衡且優雅。粗劣的釀酒技術、或是使用了不成熟的葡萄,都會毀掉一款好的橙酒,讓人仿佛在咀嚼浸泡過的冷茶葉。

清新和單寧的神奇組合讓橙酒非常適合佐餐。如今是作家兼播音員的Levi Dalton, 2009年曾在紐約頂級的義大利餐廳Convivio擔任侍酒師,他表示:“無論我們的主廚決定用魚還是紅肉作為當晚的主菜,橙酒都能和每一道菜肴和諧相相處,我再也不用為主廚的即興發揮而心驚膽戰了。”

Dalton還表示:“如果你用看巴羅洛的眼光看橙酒,那麼你會收穫更多意外的驚喜”。的確,一款上好的橙酒同樣具有頂級葡萄酒共通的風味深度、悠長的收尾以及複雜度,並有著極為出色的陳年潛力——Gravner 和Radikon便曾經將他們的旗艦款橙酒進行了長達7年的陳年。

不過,高品質的橙酒都價格不菲,產量很低:釀酒師必須嚴格保證果實的健康和高品質,防止果皮浸漬所帶來副作用,如發黴。

正如一款頂級的巴羅洛,優質的橙酒同樣帶有豐富的張力,活力以及力量感。當我們在一個各種葡萄酒都越來越相似的世界裡,橙酒或許並不是皇帝的新衣,而是一片嶄新的等待人們探索的領域。

自然酒愛好者Simon Woolf是一位獲獎的葡萄酒作家,並且是www.themorningclaret.com網站的創始人。

想試試橙葡萄酒?

DECANTER 推薦酒款

義大利

Gravner, Friuli Collio

Radikon, Friuli Collio

Vodopivec, Friuli Carso

Skerk, Friuli Carso

格魯吉亞

Lagvinari, Kakheti/Imereti/Kartli, Georgia

奧地利

Weingut Muster, Southern Styria, Aust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