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定制種植能解決農民產銷之憂嗎?

“農民最大的痛點是種什麼,賣到哪,收益如何,說白了是怎麼變現。”

本文共計2462字,閱讀時間5分鐘。

記者 | 唐亞華

編輯 | 趙力 藍予

專案要點:

1、甲加由農業是一個規劃種植服務平臺,上游與糧食生產商合作,下游以訂單的方式與種植大戶直接簽署生產協定,種植過程提供農資、技術服務,指導農戶按需種植。

2、甲加由農業現有平臺包括線下服務站、甲加由農業官網(包括農資商城)、手機APP、甲加由農業ERP、微信服務號等平臺,主要業務是為農民提供產前規劃、產中指導、產後訂單銷售閉環服務,

同時融合金融、保險服務。

3、目前甲加由農業建立線下服務站800多個,服務24余萬農民,服務土地面積近300萬畝。

“甲和由,一個田字朝下一個田字朝上,代表我們在田裡可以生根發芽,也代表企業的核心價值觀,腳踏實地、志存高遠,也希望我們能像諧音那樣加加油、家家有”,甲加由農業創始人兼CEO王靈光介紹道。

長期以來,農業處於粗放經營的狀態,

農民規劃種植有很大的隨機性,“天價大蒜”和“爛在地裡的大白菜”常常出現。“農民最大的痛點是種什麼,賣到哪,收益如何,說白了是怎麼變現。”王靈光說到。

甲加由在農民與糧食加工商之間建立起了一個平臺,簽約廠商需求,為農民提供定制方案,提供農資、種植管理、金融、保險等服務,在農資銷售與糧食差價中獲取收益。

創業契機:

農民痛點與市場需求之間資訊不對稱

王靈光是河南農業大學農業推廣專業研究生,2010年,他在大三下鄉調研時成立了德行豐民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做土地流轉,自己承包土地經營。

由於管理不夠精細,加之天災等自然風險,王靈光發現土地規模增大後效益反而下降,出現了虧損現象。“我們當時方向有點偏,自己經營而把農民劃出去了,沒有發動農業中最重要的主體”,王靈光後來反思道。

2015年甲加由農業開始思考轉型。

當時互聯網的口號打得很響,但王靈光一開始覺得農業需要接地氣,互聯網太虛了。他後來才意識到,“互聯網可以成為一種好的工具,一個橋樑、平臺,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服務更加精准”。

近年來,市場的需求可能更多的是綠色、健康甚至定制,而農民沒有條件瞭解市場究竟需要什麼,這就需要專業平臺的介入。王靈光利用這一缺口,引入互聯網因素,改造傳統農業。

由市場導向思維出發,王靈光開始倒推:農產品要想賣到好價錢,品質得好,品質好來源於種植管理過程是不是標準化。於是他們根據多年種植的經驗,摸索建立技術服務標準,搭建一個規劃種植服務平臺,説明農民解決“種什麼、如何種、怎麼管、銷到哪”的問題。

依託農業規劃需求,目前甲加由農業成立線下服務站、甲加由農業官網(包括農資商城)、手機APP、甲加由農業ERP、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主要業務是為農民提供產前規劃、產中指導、產後訂單銷售閉環服務,同時融合金融、保險服務。

而這一模式也為甲加由農業帶來了資本的青睞,他們於2015年獲得星瀚資本和AA加速器的400萬元天使輪融資,並於2016年獲得險峰長青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2017年6月,他們又完成了星瀚資本、險峰長青等投資的數千萬元A+輪融資。

甲加由農業創始人兼CEO王靈光

核心優勢:

團隊深耕農業積累的經驗

“上午掰玉米棒子,下午簽合同”是甲加由農業團隊的工作常態。團隊近100人,紮根農村多年,王靈光認為這是甲加由最大的優勢。

在他看來,農業進入的門檻看似很低,但是要想做好,門檻卻很高,“熟人經濟”的理念在農民中比較重。

王靈光的策略是不急於求成,與農民在長期合作中建立穩定聯繫,“我們在農村要打持久戰,不可能短時間達到很好的滲透率,農民信任我們需要一個過程,一個人有200畝土地,第一年他可能只拿出20畝跟我們合作,但是我們只要做得好,明年可能200畝就都拿來了。在農村做工作邏輯看似簡單,能做好很多事情拼的一定是人。”

星瀚資本創始人楊歌對王靈光表達了高度認可,認為他懂農民、懂農村,對農村一線資源有深入的瞭解。

市場上很多糧食加工廠家沒有足夠的選擇權,收購的產品品質沒有保證,某些定制性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是現在的常態。而對於農民來說,在種植時沒有規劃和針對性,銷售管道也不穩定,糧食多由小商小販收購。

甲加由農業要做的就是對接糧食需求方與農民,將農產品直接賣給加工廠商,省去中間層層環節。

在具體操作上,甲加由農業首先選擇種植大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以他們為依託建立服務站,同時吸引周圍農民散戶加入服務站。上游,王靈光團隊跟50多家糧食加工廠家合作,以訂單模式指導農民按需種植品種。

為了吸引農民加入,甲加由農業提前與農民簽訂協定,按照甲加由農業的規劃使用規定的農資與標準化技術,生產達標的農產品可享受高於市場價8%左右的收購價。這樣既解決了農民種什麼的問題,也保證了最終的銷售與價格。

為了降低風險,甲加由農業以比較傳統的大宗農產品如小麥、玉米、花生等為主,而且要先和廠商簽訂需求,如多少斤高精小麥,再讓農戶去種,不鎖價。

同時,公司引入金融和保險。金融主要依託協力廠商機構,種植過程中農民缺資金,協力廠商給他們提供供應鏈金融,由甲加由農業擔保申請農資消費貸款,訂單成交,付款給農戶時將直接扣除貸款。

在盈利模式上,甲加由主要依靠農資(種子、化肥等)銷售與農產品銷售差價兩部分,各占總收益的50%。據王靈光介紹,農資的利潤率約10%—15%,而糧食差價毛利僅2%—3%,目前已經實現了盈利。

在毛利率比較低的情況下,甲加由農業通過整合優化供應鏈來減少成本。比如在運輸方面,把一批玉米從東北調到四川,會在不同路段選擇不同運輸工具,來將成本控制在最低。

未來規劃:

自建倉儲中心,實現標準化,打造原糧品牌

農業相對來說互聯網化較弱,目前,農業領域創業項目普遍為提供農業研發、生產、銷售、資訊服務的,也有企業服務公司及土地流轉託管等中間平臺。

甲加由農業的不同之處在於規劃種植,相當於為農民提供一個按需定制的方案,精准種植與銷售。這一模式的優勢在於生產銷售的方向明確,成交率高,風險較小,但是缺點在於靈活性較差。

目前,甲加由農業已建立線下服務站800多個,服務24余萬農民,主要分佈在河南11個地級市,服務土地面積約300萬畝。甲加由農業上游合作的農資廠商約40多家,提供化肥、種子、農藥等物資,簽約糧食加工廠家50多家,預定下一年度的糧食需求訂單。

未來,王靈光的規劃是要自建倉儲中心,在種植端和加工端加入甲加由農業的倉儲端,“農民的產品先送到我們的倉儲中心進行分揀優化,實現從非標準產品到標準產品的升級,然後再送往加工企業,這樣有利於實現產品標準化,增強議價能力。”

對於打造原糧品牌,王靈光注意到,市場上有很多知名終端品牌如金龍魚,但是大家一般不知道他們最前端的原材料——小麥、玉米是從哪裡來的。但其實要想產品品質好,首先要保證最前端的原材料品質。

王靈光希望自己的產品可以成為別人的背書,比如某品牌的麵包是甲加由農業的小麥做的。“未來我們希望從甲加由農業出來的品牌都是綠色健康的,從而建立自己的原糧品牌。”

對於王靈光來說,隨著客戶越來越多,對農民深度運營的能力,與糧食加工廠商的合作拓展能力,以及具體的落地執行能力尚需提高。

主要業務是為農民提供產前規劃、產中指導、產後訂單銷售閉環服務,同時融合金融、保險服務。

而這一模式也為甲加由農業帶來了資本的青睞,他們於2015年獲得星瀚資本和AA加速器的400萬元天使輪融資,並於2016年獲得險峰長青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2017年6月,他們又完成了星瀚資本、險峰長青等投資的數千萬元A+輪融資。

甲加由農業創始人兼CEO王靈光

核心優勢:

團隊深耕農業積累的經驗

“上午掰玉米棒子,下午簽合同”是甲加由農業團隊的工作常態。團隊近100人,紮根農村多年,王靈光認為這是甲加由最大的優勢。

在他看來,農業進入的門檻看似很低,但是要想做好,門檻卻很高,“熟人經濟”的理念在農民中比較重。

王靈光的策略是不急於求成,與農民在長期合作中建立穩定聯繫,“我們在農村要打持久戰,不可能短時間達到很好的滲透率,農民信任我們需要一個過程,一個人有200畝土地,第一年他可能只拿出20畝跟我們合作,但是我們只要做得好,明年可能200畝就都拿來了。在農村做工作邏輯看似簡單,能做好很多事情拼的一定是人。”

星瀚資本創始人楊歌對王靈光表達了高度認可,認為他懂農民、懂農村,對農村一線資源有深入的瞭解。

市場上很多糧食加工廠家沒有足夠的選擇權,收購的產品品質沒有保證,某些定制性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是現在的常態。而對於農民來說,在種植時沒有規劃和針對性,銷售管道也不穩定,糧食多由小商小販收購。

甲加由農業要做的就是對接糧食需求方與農民,將農產品直接賣給加工廠商,省去中間層層環節。

在具體操作上,甲加由農業首先選擇種植大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以他們為依託建立服務站,同時吸引周圍農民散戶加入服務站。上游,王靈光團隊跟50多家糧食加工廠家合作,以訂單模式指導農民按需種植品種。

為了吸引農民加入,甲加由農業提前與農民簽訂協定,按照甲加由農業的規劃使用規定的農資與標準化技術,生產達標的農產品可享受高於市場價8%左右的收購價。這樣既解決了農民種什麼的問題,也保證了最終的銷售與價格。

為了降低風險,甲加由農業以比較傳統的大宗農產品如小麥、玉米、花生等為主,而且要先和廠商簽訂需求,如多少斤高精小麥,再讓農戶去種,不鎖價。

同時,公司引入金融和保險。金融主要依託協力廠商機構,種植過程中農民缺資金,協力廠商給他們提供供應鏈金融,由甲加由農業擔保申請農資消費貸款,訂單成交,付款給農戶時將直接扣除貸款。

在盈利模式上,甲加由主要依靠農資(種子、化肥等)銷售與農產品銷售差價兩部分,各占總收益的50%。據王靈光介紹,農資的利潤率約10%—15%,而糧食差價毛利僅2%—3%,目前已經實現了盈利。

在毛利率比較低的情況下,甲加由農業通過整合優化供應鏈來減少成本。比如在運輸方面,把一批玉米從東北調到四川,會在不同路段選擇不同運輸工具,來將成本控制在最低。

未來規劃:

自建倉儲中心,實現標準化,打造原糧品牌

農業相對來說互聯網化較弱,目前,農業領域創業項目普遍為提供農業研發、生產、銷售、資訊服務的,也有企業服務公司及土地流轉託管等中間平臺。

甲加由農業的不同之處在於規劃種植,相當於為農民提供一個按需定制的方案,精准種植與銷售。這一模式的優勢在於生產銷售的方向明確,成交率高,風險較小,但是缺點在於靈活性較差。

目前,甲加由農業已建立線下服務站800多個,服務24余萬農民,主要分佈在河南11個地級市,服務土地面積約300萬畝。甲加由農業上游合作的農資廠商約40多家,提供化肥、種子、農藥等物資,簽約糧食加工廠家50多家,預定下一年度的糧食需求訂單。

未來,王靈光的規劃是要自建倉儲中心,在種植端和加工端加入甲加由農業的倉儲端,“農民的產品先送到我們的倉儲中心進行分揀優化,實現從非標準產品到標準產品的升級,然後再送往加工企業,這樣有利於實現產品標準化,增強議價能力。”

對於打造原糧品牌,王靈光注意到,市場上有很多知名終端品牌如金龍魚,但是大家一般不知道他們最前端的原材料——小麥、玉米是從哪裡來的。但其實要想產品品質好,首先要保證最前端的原材料品質。

王靈光希望自己的產品可以成為別人的背書,比如某品牌的麵包是甲加由農業的小麥做的。“未來我們希望從甲加由農業出來的品牌都是綠色健康的,從而建立自己的原糧品牌。”

對於王靈光來說,隨著客戶越來越多,對農民深度運營的能力,與糧食加工廠商的合作拓展能力,以及具體的落地執行能力尚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