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做不到的與世無爭

字數1000字,閱讀用時5分鐘。

“與世無爭”是一種中國文化,我從來沒見到英文世界中有與世無爭的人和事。社會地位都是相對的,從邏輯角度來說,如果人人都在努力提高地位,而有一個人與世無爭,

那麼他的地位將會下降。可是我們在生活中只見過宣稱與世無爭的人,沒見過宣佈自己主動降低社會地位的人,所以我懷疑所謂“與世無爭”其實是新聞發言人的一個宣傳語。

有一種與世無爭是不在這個領域爭。比如一個政府機構裡,很多人都在爭奪升官的機會,老孫卻不爭,工作雖然中規中矩但是從來不出風頭,完了回家弄個望遠鏡仰望星空。

老孫是真的與世“無”爭嗎?我們只看到他不在官場上爭,

但也許他在別的領域爭。也許他對天文學感興趣,希望做一個更厲害的天文愛好者。也許他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希望在精神層面勝過普通人。也許他認為自己背景不過硬升官機會渺茫,但是他有個好兒子,他把希望寄託在了兒子身上。

有一種與世無爭是對失敗的美化。失敗了、沒機會了,如果宣稱自己是主動退出的,不是我玩不好是我覺得你們這個遊戲沒意思,

那的確有利於維護一個良好的對外形象。

有一種與世無爭是以退為進。古人認為“隱居”是個高大上的行為,結果有人就想故意隱居,讓皇上主動派人來請。不過這種情況更多的是文人的幻想,把被動的冷落當成主動的隱居,幻想將來天下有事皇上還會想起我。其實真實歷史是諸葛亮並沒有完全被動地等著劉備三顧茅廬、袁世凱所謂的隱居只不過是政治鬥爭的插曲、曾國藩丁憂的時候心裡很難受。

還有一種錯誤思想,認為“不爭”,反而是最好的“爭”。我認為這個思想其實是對《道德經》中“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段話的誤讀。

我們讀書得讀前後文,老子說的是聖人。什麼是聖人呢?前面有一句是“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我打個比方,老子描述的這個世界,

就好像是一個平臺,比如說淘寶平臺、或者中超足球聯賽。所謂天地和聖人,就是這個平臺的運營者。而普通人,則是這個平臺的參與者。

如果你在淘寶開店,你自然要跟其他淘寶店展開競爭。如果你是一個中超球隊,你要跟其他球隊競爭。但是馬雲不會跟你爭,足協不會跟你爭,因為他們是運營者。他們只要把平臺運營好就行,你們愛怎麼爭怎麼爭。不是一個層面的人爭不到一起去。

撰稿:《精英日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