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工作筆記:關於使用者成熟度與產品設計策略

保持記錄工作筆記/日誌/探索文檔,它會成為你最為受益的習慣之一。

新的一年好。有沒覺得2017年過的非常之快。或是每年此時我都在說著同樣的話?

我記得2013年第一天的夜晚,雪下的很大很大。

並沒有做任何年度總結或是新年展望。翻看了一下年初制定的若干目標,除去中途校正的以外,所完成的還是占多數,倒也欣慰。一年當中所遇的人與事,苦辣酸甜,形形色色,豐富程度超出以往;且在一些過去所認定的難以改變之處有所突破,

隨之而來的各種可能性值得期許 – 如此回顧起來也是不壞。

紋身,半年的拳擊訓練,譯作出版上架,受洗,十多年前的老樂隊重聚排練,進入新的設計團隊。這些也都是很有趣的事情。你看,我甚至開始使用Zippo並愛上那美妙的聲響了。

日常工作的忙碌與疲憊也是在所難免,且週末事項漸漸增多,往日尚可處理的長短譯文、問答也越發顯得沉重,甚至會引發焦慮。近來在考慮嘗試一些更靈活的更新方式,

譬如本期這般,從日常所記錄的工作筆記/日誌/探索文檔當中抽取一些比較典型的內容,剝離掉涉及特定產品專案的敏感資訊,以某種“產品設計原則”、“專案經驗”的面目呈現出來,或許也是一種可能性。

三點說明:

工作中的原始文檔更接近自言自語的意識流記錄,在這裡儘量做好具象化、邏輯化的處理。我所對接的專案位於UGC內容與社交領域,
所有記錄均在該範圍框架下。內容更偏重於產品設計的初期探索,而非具體的設計層面的技術與方法。

今天梳理的話題如下。我可能缺少一名插畫設計師做搭檔。

使用者成熟度劃分與產品設計策略新使用者

產品設計目標:引發其瞭解和使用產品的興趣,引導其主動摸索產品價值與自身動機的契合度。

產品設計策略:

簡明扼要的、直擊用戶動機本質的、體現產品/功能/內容核心價值的新手引導或教學方式。
利用可即時獲取的地理位置/時間/關係鏈等維度的資訊,在“第一印象”會話週期中提供盡可能精准的內容元素及相關的關鍵功能。在典型用例流程及關鍵功能路徑上進行社交化內容曝光,在“第一印象”會話週期中儘快營造社交氛圍。圍繞重要的內容元素,引導使用者嘗試關鍵功能與成本低廉的社交互動能力,並快速提供可明顯感知的行為收益作為回饋。
中級使用者

產品設計目標:培養使用習慣,建立/刷新心智模型,塑造使用者從“產生需求動機”到“自然而然想到並使用產品”的行為直覺。

產品設計策略:

1.個人行為資料,關係鏈資料,機器學習,個人化推薦。使用者逐漸習慣使用產品的同時,產品也逐漸適應使用者,在特定場景中嘗試扮演用戶個人助手的角色,提供“心有靈犀”、“靜默貼心”的直覺化體驗。

個人化/場景化的功能預測。個人化/場景化的內容推薦。平靜的、靈動的、非唐突的、隨需而在的體驗。

2.持續的回饋與激勵機制。對用戶的使用行為進行潛移默化地、持續性地回饋與激勵,建立從“需求”,到“使用”,到“解決問題”,到“得到符合/超出預期的回饋與激勵”的心智模型閉環,逐漸形成人與產品的直覺關聯。

成熟使用者

產品設計目標:將更加豐富的社交內容與社交氛圍滲透到用戶的典型場景及關鍵行為路徑當中,在為使用者培養起了使用習慣之後,繼續建立更強烈的社交化感知,誘發社交動機與行為,構建關係鏈。

產品設計策略:

充分曝光社交元素,營造氛圍,將社交化資訊通過地理/時間維度上的典型場景進行關聯、聚合。提升“人”的要素在用戶決策過程中的權重。強化用戶在社交化的創作與互動行為之後所能得到的利益回報,強化“認同”與“自我價值”的感知。達人使用者

產品設計目標:幫助建立、維護個人品牌與標杆效應,為其提供高規格的社交化收益並強化對外展示形式,以維持其產出優質內容的動力,同時激勵其他用戶效仿。

產品設計策略:

強化個人品牌效應,在特權、個人資訊表現形式、曝光路徑等方面重點挖掘。提供更多具有官方效應的認證、推薦、獎勵、活動邀請等貴賓體驗。充分告知其擁有貴賓體驗的原因,強化成就感。充分告知可能導致失去貴賓體驗的原因,強化“保持擁有”和“避免失去”的動力。充分利用其個人品牌與標杆效應,在新、中級用戶當中宣講特定的社交化創作與互動行為所能產生的社交化收益。將新、中級使用者的行為屬性與達人使用者進行對比、標齊,強化共同點,強化補足差異的達成條件,以誘導動機、促進行為。一點建議

保持記錄工作筆記/日誌/探索文檔,是C如今最為受益的習慣之一。

無論開一個Evernote文檔,還是不便使用設備時放一個記事本在手邊,隨時記錄想法、備忘、待辦、思路,階段性的進行匯總歸檔,久而久之將獲益匪淺,即為工作留下了可以回顧的文字資訊,譬如你可以很方便的參考工作日志來進行項目小結,同時也給自己積累了碎片化或結構化的內容。

相關工具推薦:紙質記事本,Evernote,OmniOutliner。

作者: C7210

個人化/場景化的功能預測。個人化/場景化的內容推薦。平靜的、靈動的、非唐突的、隨需而在的體驗。

2.持續的回饋與激勵機制。對用戶的使用行為進行潛移默化地、持續性地回饋與激勵,建立從“需求”,到“使用”,到“解決問題”,到“得到符合/超出預期的回饋與激勵”的心智模型閉環,逐漸形成人與產品的直覺關聯。

成熟使用者

產品設計目標:將更加豐富的社交內容與社交氛圍滲透到用戶的典型場景及關鍵行為路徑當中,在為使用者培養起了使用習慣之後,繼續建立更強烈的社交化感知,誘發社交動機與行為,構建關係鏈。

產品設計策略:

充分曝光社交元素,營造氛圍,將社交化資訊通過地理/時間維度上的典型場景進行關聯、聚合。提升“人”的要素在用戶決策過程中的權重。強化用戶在社交化的創作與互動行為之後所能得到的利益回報,強化“認同”與“自我價值”的感知。達人使用者

產品設計目標:幫助建立、維護個人品牌與標杆效應,為其提供高規格的社交化收益並強化對外展示形式,以維持其產出優質內容的動力,同時激勵其他用戶效仿。

產品設計策略:

強化個人品牌效應,在特權、個人資訊表現形式、曝光路徑等方面重點挖掘。提供更多具有官方效應的認證、推薦、獎勵、活動邀請等貴賓體驗。充分告知其擁有貴賓體驗的原因,強化成就感。充分告知可能導致失去貴賓體驗的原因,強化“保持擁有”和“避免失去”的動力。充分利用其個人品牌與標杆效應,在新、中級用戶當中宣講特定的社交化創作與互動行為所能產生的社交化收益。將新、中級使用者的行為屬性與達人使用者進行對比、標齊,強化共同點,強化補足差異的達成條件,以誘導動機、促進行為。一點建議

保持記錄工作筆記/日誌/探索文檔,是C如今最為受益的習慣之一。

無論開一個Evernote文檔,還是不便使用設備時放一個記事本在手邊,隨時記錄想法、備忘、待辦、思路,階段性的進行匯總歸檔,久而久之將獲益匪淺,即為工作留下了可以回顧的文字資訊,譬如你可以很方便的參考工作日志來進行項目小結,同時也給自己積累了碎片化或結構化的內容。

相關工具推薦:紙質記事本,Evernote,OmniOutliner。

作者: C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