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臺灣交換生日記:來了才發現被臺灣媒體欺騙,大陸學生待我像家人

臺灣和大陸是一家人,赴臺灣旅遊的大陸人越來越多,在那彼岸的臺灣島永遠是我們的一份子,很多臺灣人對於大陸都有些自己的想法,可是來了大陸的臺灣人卻是被震撼到了。

臺灣交換生:到了大陸才發現臺灣人的短視

2013年9月,我再次踏上大陸的土地,心情卻與此次超重的行李一般,沉重而不安。因為,這一次我不是去當一個短暫的觀光客,而是為期半年的交換學生。我將獨自在大陸生活、學習,並試圖融入、接納當地的文化,

即使我“可能”被“不民主”地對待,我卻不能反抗,因為我所在之處是大陸,是“共產主義”國家,所以,我必須忍耐並接受。

臺灣人來大陸被震撼,跟想像的完全不同!

可是,這種不安感,只持續了一個星期,便在不知不覺中消逝了。同時我也驚覺,對大陸的各種誤解,

是臺灣人自己心中所高築的圍牆!

大陸學生真誠相待

第一堂課,我同一位境內生並坐,桌上沒有課本,我害臊許久才開口:“同學……課本能借我看嗎?謝謝!”“你是境外生吧?沒事!沒事!你看吧!”

她大方地將課本推到我眼前,頓時,我有些心虛,因為前一秒的我,

還是用刻板印象看待她的文化,以為她會吝嗇地拒絕。可是,事實卻恰恰相反。

當下,我也首次認知到兩岸學生的差異,臺灣人總是支支吾吾不敢說出口,而大陸學生則非常勇於對應,下課後,她主動地說:“晚上我要複習課本,沒法借你,但是可以到圖書館借,

有什麼問題可以發微信給我,也可以來宿舍同我們玩。”

短短幾句話,我有許多深刻的感受。大陸的環境使學生感受到迫切的競爭,今天走慢了一步,明天就會落後大家一截,所以大家拼命地往前擠,也因此變相讓人誤認為自私、無情;可是他們也渴望真誠地對待朋友,也與我們同樣渴望被朋友真誠地對待。

學會包容不再厭惡

假期我決定去旅遊,靠著車窗,我望著窗外的景致,眼前是一片綠油油的草原丘陵,我出神地望著原始的自然風光,內心不自覺與身處的吵雜車廂分離,只隔著工業化、科技化的交通工具,還有一扇窗,身、心卻是兩樣情,來不及調適、平衡,又是下一個風景。

隨著動車駛近大城市,窗邊的風景由原先的綠地轉為鷹架高掛的工業地,再由工業地轉變為高樓聳立、燈火通明的商業地。這一趟車程,我仿佛坐上中國文明發展的歷史快車,帶我經歷一趟傳統與現代的變遷,想往更繁榮的城市前進,就得犧牲大自然的懷抱、將之遠遠拋棄在後頭。所幸,大陸對地方古跡皆盡力保留,但是觀光客就需要付出更多成本,才能一睹傳統建築、體會古樸街巷,這樣也好,使人們懂得珍惜與得來不易。

文化行跡親自探尋

我先快步遊歷一趟經濟重鎮──上海,再慢步走進江南水鄉──烏鎮,一今一昔的核心都市,雖然同樣被觀光客縈繞著,卻是完全不同的氛圍、面貌。我單純地想著,或許有一天,後代子孫也是用同樣的心境比較上海與另一個未知的新都市,懷念舊時上海的種種,卻已成為過眼雲煙。

而究竟未知的中國新都,又是多麼令人驚歎的繁榮呢?我隨著觀光人潮慢慢走進歷史,希望走過的每一步都能給我一些提示,也提醒著我,變遷是有跡可循的,別忘了轉頭看看文化的行跡,才能在行跡中親自找尋答案與解釋。

再由工業地轉變為高樓聳立、燈火通明的商業地。這一趟車程,我仿佛坐上中國文明發展的歷史快車,帶我經歷一趟傳統與現代的變遷,想往更繁榮的城市前進,就得犧牲大自然的懷抱、將之遠遠拋棄在後頭。所幸,大陸對地方古跡皆盡力保留,但是觀光客就需要付出更多成本,才能一睹傳統建築、體會古樸街巷,這樣也好,使人們懂得珍惜與得來不易。

文化行跡親自探尋

我先快步遊歷一趟經濟重鎮──上海,再慢步走進江南水鄉──烏鎮,一今一昔的核心都市,雖然同樣被觀光客縈繞著,卻是完全不同的氛圍、面貌。我單純地想著,或許有一天,後代子孫也是用同樣的心境比較上海與另一個未知的新都市,懷念舊時上海的種種,卻已成為過眼雲煙。

而究竟未知的中國新都,又是多麼令人驚歎的繁榮呢?我隨著觀光人潮慢慢走進歷史,希望走過的每一步都能給我一些提示,也提醒著我,變遷是有跡可循的,別忘了轉頭看看文化的行跡,才能在行跡中親自找尋答案與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