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熱血赤眉”樊崇

西漢王朝延續了210年後,股權發生了劇變,新任董事長叫王莽,國號為“新”。

王莽最大的貢獻,可能是系統地搞了“禪讓制”,從此除了元、清,各個王朝更迭,大多在血雨腥風後,都含情脈脈地搞起了禪讓,

合理合法。但他治國本領實在一塌糊塗,外交主要靠取外號,把匈奴改為下奴,高句麗改為下句麗;內政上更是民不聊生,各地義軍風起雲湧。

這其中,有一支山東義軍把眉毛染成了紅色,便是“赤眉軍”。其首領名叫樊崇,生年不詳,純農民出身,雖目不識丁,卻叱吒風雲。

赤眉軍最大的特色,正如樊崇本人一樣,完全保持貧苦農民本色。官兵待遇沒有差別,為了便於打仗指揮,

高級首領稱“三老”,中級首領稱“從事”,下級首領稱“卒吏”,士卒之間互相稱“巨人”,一切平等。由於赤眉軍戰鬥力極為強悍,新朝不得不以主力來對付。

樊崇作戰,常常示敵以弱、綿裡藏針、一舉殲滅。面對新朝精兵來襲,他有意避開兵鋒,待敵人轉戰各地疲憊懈怠時,才突然集中兵力,給予殲滅性回擊,新朝太師景尚所率部隊全部被殲滅。

成昌戰役中,新朝出動10萬精兵氣勢洶洶撲來,

在無鹽城屠殺義軍萬餘人。樊崇當時手頭只有3萬人,他拒絕了部下怒而興兵報仇的建議,反倒極其冷靜,通過偵查掌握敵人動向,在有利地形設下伏兵,一舉將敵人擊破,進而再回擊無鹽城守敵。最終,全殲新朝10萬大軍。戰後,新朝再派30萬大軍圍堵赤眉軍,導致顧頭失尾,被南方的綠林軍攻下長安。

此時樊崇麾下的赤眉軍已勢不可擋。3年後,他率數十萬軍隊攻佔長安,擁立牧童劉盆子為皇帝,

也定國號為“漢”,軍功達到輝煌的頂點。

最大的優點,往往容易成為最大的弱點。

樊崇極力維護義軍的純農民血統,政權裡的大臣都由群眾推薦產生,不願吸納地主豪強階級參與,連最基本的“統一戰線”都不搞,鞏固根據地更是不會。比如丞相徐宣,只是略通《周易》的監獄小吏。

“一支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赤眉軍在發展路線方針等戰略層面是嚴重不足乃至拙劣的,

導致部隊嚴重缺糧,再加上山東義軍戀家、思鄉的特性,最後不得不引軍回山東。

東歸途中,光武帝劉秀已經設下重重埋伏。儘管樊崇指揮赤眉軍依舊打了幾個勝仗,但最終兵乏糧盡。為保存部下性命,樊崇率10萬余眾投降劉秀,後為劉秀所殺。

樊崇以一窮二白布衣之身,憑一腔熱血,以一己之力,硬生生一飛沖天,功業一時無雙。僅憑他將純粹的農民起義推向如此高度,

便可位名將之列。

然而,樊崇有武功、無文略,不用士人、鄙視文化,即使有滔天之力,也難成奔湧大河,終究落得令人痛心的悲劇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