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靠模組化設計,蘋果能拯救淪為垃圾桶的Mac Pro嗎?

4 月初,蘋果罕見地召開了一場有關 Mac 電腦的媒體溝通會,會議一結束,Mac Pro 就更新了配置,距離上一次更新,已經過了近四年。

Mac Pro 電腦作為蘋果最高端的電腦產品線,向來以高顏值、高售價、高性能著稱。

面對即將到來的新款 Mac Pro,蘋果又會有哪些動作呢?今天極客君就給大家分析一下。

▲歷代 Mac Pro

蘋果最強電腦淪為「垃圾桶」?

2003 年,蘋果在 WWDC 開發者大會上發佈了第一台使用 64 位處理器的個人電腦 Power Mac G5,當時約伯斯是這麼打廣告的:

Power Mac G5 正在挑戰所有定律,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電腦,

就像 64 位急速賽車的心臟!

雖然最終蘋果放棄了 Power PC 處理器,轉投英特爾陣營,不過 G5 經典的鋁合金外形卻被 Mac Pro 繼承了下來。

▲ Power Mac G5

鋁合金的主機殼設計一直延續到了 2013 年,這一年,蘋果發佈了新一代 Mac Pro 產品線,配置升級的同時人們發現 Mac Pro 的設計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體成型的鋁合金圓筒機身,緊湊又強大的性能配置讓 Mac Pro 成為當之無愧的 PC 王者:

▲對比上一代 Mac pro

然而,作為一款高端的專業級桌面電腦,蘋果卻視 Mac Pro 如垃圾桶一般,4 年來從未對其有絲毫的更新,加上一體化的封閉式機身使其不能像傳統 PC 那樣自由組裝硬體。

這讓一些專業用戶在處理一些高強度任務(比如說 3D 渲染和高清視訊短片)時感到難以勝任。

除此之外,Mac Pro 作為一台臺式設備,至少他需要連接兩根線纜:顯示器和電源,而如果用戶有什麼擴展需求的時候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接出新線。

這一高度集成化設計雖然讓產品看起來驚豔,而一旦需要擴展更多的設備,整個產品美感全無。

更糟糕的是,連蘋果自己也不知道 Mac Pro 該服務哪些使用者。最新的媒體溝通會上,蘋果透露了這幾大資訊:

銷售的 Mac 電腦中 80% 是筆記本,20%桌上型電腦

30%的 Mac 用戶每週打開一次「專業應用」

大部分專業用戶使用的筆記本

Mac Pro 佔有 Mac 桌上型電腦銷量的不足 10%

無論是頻頻更新的 iMac,還是去年才升級的 MacBook Pro,

都在用更吸引人的技術(5K 屏、Touch Bar 等)來爭奪用戶,而定價高昂的 Mac Pro,四年來卻沒有保持作為一台頂級工作站應有的水準,這實在讓人疑惑:Mac Pro 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 iMac vs Mac Pro

模組化才是Mac Pro的未來?

iPhone 從初代開始就貫徹不可拆卸電池的設計,MacBook 把記憶體焊在了主機板上,iMac 上換個硬碟還要拆螢幕——蘋果在產品設計以及系統生態上一向秉持著封閉的原則,大多不可更改。

面對四年不更新的 Mac Pro,封閉的蘋果這次也想開了。

蘋果副總裁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在接受採訪中提到:

新款的 Mac Pro 將會採用一套模組化程度遠高於目前設備的設計,而且同時還會推出一款全新的 Pro 顯示器。

這意味著 Mac Pro 變得可升級,定制程度將更加靈活,硬體的更新也可以變得更加輕鬆簡單,不需要「牽一髮而動全身」,性能瓶頸也將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對於某些產品,使用者的基本需求點是確定的,倘若產商以模組化的方式實現了這些功能,那麼使用者就可以通過組合模組,來實現自己的個性化需求。

當然,滿足了個性化需求,必然是要犧牲其他一些指標的,如使用壽命、功耗、性能等。畢竟對於整機,產商可以做出針對性的優化,而模組化的產品優先考慮的是體系內的相容性和靈活性。

▲穀歌 Project Ara 模組化手機

在這一點上,其他廠商可是早早下了功夫,似乎都覺得這是未來產品的發展形勢。

近兩年,模組化手機曾掀起過一股熱潮。聯想的 MOTO Z 就可以根據需求搭配不同模組。在 Moto Mods 的模組平臺下,Moto Z 可以擁有更持久的續航,變身藍牙音箱、專業相機,甚至投影儀:

▲投影模組加持,一秒變投影儀

2015 年的 IFA 電子消費展會上,宏碁發佈了一台炫酷模組化電腦 —— Revo Build,通過磁性將各個模組連接。

使用者可自行擴展和組合自身所需的硬體設定組裝,只需要把它放在模組上面,該設備可以自動識別添加的硬體,不需要任何線纜。

▲積木般的 Revo Build

2016 年 10 月份,微軟發佈了最新一體機 Surface Studio,從某種程度上看,這也是「模組化」電腦的形態之一。

Surface Studio 以高解析度觸控屏為核心,通過提高 Surface Dial、觸控筆等多種配件來滿足不同用戶對於 PC 的專業需求,大大擴展了臺式電腦的可用性。不過,蘋果很可能會另闢蹊徑,在蘋果眼中,專業用戶根本不會用到觸屏……

▲用 Dial 在 Surface studio 上進行繪畫創作

Geek君有話說

相比傳統主機,Mac Pro 的確造型炫酷,但是高昂的售價以及不可升級的特點,註定它不能成為主流。

設計上一向激進的蘋果,能否在用戶需求和使用體驗之間做出取捨,打造出能讓人眼前一亮的新產品呢?極客君認為,最終或許會在 iMac 與 Mac Pro 之間做出整合與取捨。

畢竟,改變世界的產品,往往一款就夠了。

iMac 上換個硬碟還要拆螢幕——蘋果在產品設計以及系統生態上一向秉持著封閉的原則,大多不可更改。

面對四年不更新的 Mac Pro,封閉的蘋果這次也想開了。

蘋果副總裁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在接受採訪中提到:

新款的 Mac Pro 將會採用一套模組化程度遠高於目前設備的設計,而且同時還會推出一款全新的 Pro 顯示器。

這意味著 Mac Pro 變得可升級,定制程度將更加靈活,硬體的更新也可以變得更加輕鬆簡單,不需要「牽一髮而動全身」,性能瓶頸也將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對於某些產品,使用者的基本需求點是確定的,倘若產商以模組化的方式實現了這些功能,那麼使用者就可以通過組合模組,來實現自己的個性化需求。

當然,滿足了個性化需求,必然是要犧牲其他一些指標的,如使用壽命、功耗、性能等。畢竟對於整機,產商可以做出針對性的優化,而模組化的產品優先考慮的是體系內的相容性和靈活性。

▲穀歌 Project Ara 模組化手機

在這一點上,其他廠商可是早早下了功夫,似乎都覺得這是未來產品的發展形勢。

近兩年,模組化手機曾掀起過一股熱潮。聯想的 MOTO Z 就可以根據需求搭配不同模組。在 Moto Mods 的模組平臺下,Moto Z 可以擁有更持久的續航,變身藍牙音箱、專業相機,甚至投影儀:

▲投影模組加持,一秒變投影儀

2015 年的 IFA 電子消費展會上,宏碁發佈了一台炫酷模組化電腦 —— Revo Build,通過磁性將各個模組連接。

使用者可自行擴展和組合自身所需的硬體設定組裝,只需要把它放在模組上面,該設備可以自動識別添加的硬體,不需要任何線纜。

▲積木般的 Revo Build

2016 年 10 月份,微軟發佈了最新一體機 Surface Studio,從某種程度上看,這也是「模組化」電腦的形態之一。

Surface Studio 以高解析度觸控屏為核心,通過提高 Surface Dial、觸控筆等多種配件來滿足不同用戶對於 PC 的專業需求,大大擴展了臺式電腦的可用性。不過,蘋果很可能會另闢蹊徑,在蘋果眼中,專業用戶根本不會用到觸屏……

▲用 Dial 在 Surface studio 上進行繪畫創作

Geek君有話說

相比傳統主機,Mac Pro 的確造型炫酷,但是高昂的售價以及不可升級的特點,註定它不能成為主流。

設計上一向激進的蘋果,能否在用戶需求和使用體驗之間做出取捨,打造出能讓人眼前一亮的新產品呢?極客君認為,最終或許會在 iMac 與 Mac Pro 之間做出整合與取捨。

畢竟,改變世界的產品,往往一款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