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冠眾汽車|行業消息」氣囊並不安全 汽車行銷莫要誤導消費者

長城旗下的高端汽車品牌WEY最近在知乎火了,WEY品牌在江蘇電視臺發佈了一則極為吸引“眼球”的廣告——把安全氣囊比作女性乳☆禁☆房。

網友們對這則廣告除了調侃外,還有不少人對提出了質疑。除了擦了低俗擦邊球外,廣告內容對普通觀眾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誤導也是大家討論的焦點。不過顯然,WEY不是第一個,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用誤導性內容進行傳播的車企。

安全氣囊並不安全

“安全氣囊”四個字實際上是一個簡稱,而且是一個非常不負責任的簡稱。

細心的讀者在安全氣囊上一定見過三個字母——“SRS”——是英文片語Supplemental Restraint System的首字母縮寫。英文片語翻譯為“補充性約束系統”。之所以是“補充性”的,是因為在車輛發生碰撞時,對乘員起到首要約束作用的是軀幹部位佩戴的安全帶。

資料顯示,

安全帶對乘員的保護作用遠高於氣囊。安全帶最大程度降低人體前移速度,同時讓氣囊有足夠的時間充氣到位,然後讓人體以可以接受的速度撞到氣囊上,充氣後的氣囊相對於汽車內飾部件柔軟,可以避免乘員遭受二次碰撞傷害。

而實際上,由於安全氣囊通過炸藥爆炸進行充氣,在氣囊起爆時,氣囊內儲存的化學物質發生化學和物理反應,產生的氣體(氮氣)推動氣囊以最高約300km/h的速度爆開,

作用力可達180kg,這樣的力道如果直接作用於人體,可以對乘員產生嚴重的傷害,甚至致命。

因此,雖然WEY的廣告足夠吸引眼球,但卻無疑給消費者傳輸了一種錯誤的概念,即安全氣囊非常柔軟、非常安全,足夠保證乘員安全。這樣的廣告內容嚴重誤導了消費者對安全的認知。

在這裡必須要強調的是,安全氣囊並不像廣告中那樣柔軟和“安全”,座椅過分靠前致使身體距離方向盤過近、不合適的安全帶位置等,都可能將駕駛員置於氣囊的威脅之下。因此,即便車輛配備了安全氣囊,消費者依然必須正確佩戴安全帶,正確調整駕駛姿勢和坐姿,以最大程度降低事故時受傷概率,避免由氣囊起爆引起的傷害。

汽車並非越硬越安全,“吸能”也存誤導

我們對WEY品牌廣告所帶來的負面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實際上,在WEY之前十多年中,一些德系品牌就已經為消費者灌輸了一種“汽車越硬越安全”的錯誤、亟待更正的認知。

按照目前普遍應用的汽車被動安全理論,車輛發生碰撞時,在保證乘員艙有足夠強度不會變形的情況下,通過前艙、後艙的變型,保證乘員在碰撞發生後有一個較為平緩的減速過程,乘員各部位受到的G(加速度)值盡可能平緩,峰值必須要低於限制。因此大家口中“吸能”的概念實際上也是不準確的。

碰撞安全性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縱梁變型、駕駛艙保持完整、安全帶約束乘員、氣囊防止二次碰撞傷害等等。

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汽車表面鋼板對碰撞安全性幾乎沒有影響,消費者出於安全原因對表面鋼板硬度、厚度的關注毫無必要。

然而即便不少的媒體前赴後繼糾正這一錯誤認知,直到現在,還有相當大比例的消費者在選購汽車時習慣性按壓汽車表面鋼板,口裡振振有詞“這車硬,安全!” 這也足以反應出錯誤的、先入為主的概念,會對消費者產生極其長遠和頑固的負面影響。

實際上,絕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並沒有足夠的興趣、能力、時間去深入瞭解汽車的相關知識,部分主機廠正是利用了消費者的這一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品牌傳播,這本無可厚非。

然而,把握資訊優勢的主機廠,如果只為自己一時的利益,向不明就裡的消費者灌輸錯誤的知識,甚至樹立錯誤的認知,這不僅僅是一個品牌缺乏社會責任擔當、缺乏正確價值觀的表現,從長遠來看,主機廠也必將被這種錯誤的認知所傷害。

乘員各部位受到的G(加速度)值盡可能平緩,峰值必須要低於限制。因此大家口中“吸能”的概念實際上也是不準確的。

碰撞安全性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縱梁變型、駕駛艙保持完整、安全帶約束乘員、氣囊防止二次碰撞傷害等等。

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汽車表面鋼板對碰撞安全性幾乎沒有影響,消費者出於安全原因對表面鋼板硬度、厚度的關注毫無必要。

然而即便不少的媒體前赴後繼糾正這一錯誤認知,直到現在,還有相當大比例的消費者在選購汽車時習慣性按壓汽車表面鋼板,口裡振振有詞“這車硬,安全!” 這也足以反應出錯誤的、先入為主的概念,會對消費者產生極其長遠和頑固的負面影響。

實際上,絕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並沒有足夠的興趣、能力、時間去深入瞭解汽車的相關知識,部分主機廠正是利用了消費者的這一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品牌傳播,這本無可厚非。

然而,把握資訊優勢的主機廠,如果只為自己一時的利益,向不明就裡的消費者灌輸錯誤的知識,甚至樹立錯誤的認知,這不僅僅是一個品牌缺乏社會責任擔當、缺乏正確價值觀的表現,從長遠來看,主機廠也必將被這種錯誤的認知所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