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逝世42周年!周總理與天津的不解情緣

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總理任期,他理想堅定,高風亮節,

功勳卓著,虛懷若谷;他是人民的“總服務員”,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直至去世,他沒有子女和遺產,卻有十裡長街百萬群眾流淚送別……

1976年1月8日,42年前的今天,周恩來總理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終年78歲。

“天津是我的第二故鄉”——這是周總理生前留給海河兒女的深情話語。周總理的故鄉雖然不在天津,但天津這座城卻被他時時刻刻記掛在心頭。這裡是他學業有成、事業起步及家業有望的起點,

這裡留下了開國總理的很多光輝足跡。

命運中轉 求學南開

“東樓是南開學校當年的教學樓,是周恩來同志上課學習的地方。”在一份現存於天津市檔案館,記錄“周恩來青年時代在津革命活動紀念館”建館情況的檔中,這樣講述了周恩來在天津的求學之路。

1913年暑假,周恩來第一次來到天津,他只有15歲。這一年夏天,他因為英語口語考試不合格而沒能通過第一志願——北京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的入學考試,他的第二志願天津南開中學錄取了他。

剛進南開的時候,周恩來留給同學們的印象是,這位穿著藍色棉布上衣、花襪子,長相英俊的同窗,是個動不動就會臉紅的羞澀小子。這顯然與後來那個在國共談判中機智力爭,在萬隆會議上舌戰群雄的魅力形象,相去甚遠。但南開的活躍氣氛,感染了他,使他漸漸發生了變化。通過參加群體活動,

結交朋友,他不那麼害羞了;通過加入漢語協會,他鍛煉了口才和寫作能力。不僅如此,由於長得好看,他還被學校話劇團選中,在《玩偶世家》《一元錢》《一念之差》《新村正》等劇中擔任主角。在之後的政治生涯中,他屢屢妙用舞臺技巧為國家民族前途命運振臂高呼的本領,正是從這時候培養起來的。

性格在漸漸改變,知識也在漸漸增長。在南開求學期間,周恩來涉獵了大量的書籍。1914年初,愛讀書的他和校友一起辦了一個名為“敬業樂群會”的社團,和同學們互相鼓勵,增加讀書量。他是《大公報》《申報》《新青年》的忠實讀者;他餓著肚子,省出一頓飯的錢買下了舊書攤上的《史記》,愛不釋手;他還常常在圖書館中借閱盂德斯鳩、亞當•斯密等西方思想家的著作。對時局的洞察、對傳統文化的熟知以及對西方思想學說的瞭解,為他成長為一名政壇領袖,做了鋪墊。

1917年6月26日,周恩來以文科考試第一名的畢業成績,結束了在南開中學四年的課程。但在南開中學的四年,帶給他的收穫絕不僅僅是學業方面。

踏入政壇 “憤青”領袖

從南開中學畢業後,周恩來離開天津。像同時代的許多年輕人一樣,他選擇了去日本留學。1919年春,21歲的他又一次來到了天津。同年9月他成了南開大學的一名學生。

學生本應以學業為重,但在國破家亡的關口,誰又能潛心于書本?對滿懷一腔愛國熱血的周恩來而言,尤其如此。其實,早在1915年,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簽訂後,他就表現出極大的愛國熱忱。那一年的8月,酷暑難耐,周恩來兩次以南開中學學生代表身份,在天津河北公園參加天津各團體抗議《二十一條》的集會演講活動,向當局施加壓力。講到激動處,義憤填膺,引得在場同胞淚流滿面。領袖的潛質已經初露端倪。

1919年4月,中國使團在法國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的消息傳來,舉國激憤。5月,周恩來參加並協助組織了天津學生的抗議示威遊行,這次抗議雖然以政府讓步而告終,但卻讓周恩來深深意識到,像他自己這樣的人,只有利用才幹,用政治的方式解決中國的問題,才是王道。同年8月,他組織天津學生趕赴北京,進行反對日本在凡爾賽和會上意圖吞併山東領土,而山東軍閥又鎮壓並殺害愛國學生的抗議活動。在北京當局與學生發生衝突,並逮捕學生領袖之後,周恩來親自去北京,組織了上千名學生包圍員警署,迫使政府釋放被關押的學生。這時,他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天津學生領袖了。

覺悟社成員合影

9月6日,天津的愛國學生團體覺悟社在南開中學秘密成立,能力超眾的周恩來成為眾望所歸的領袖。事實證明,他精力充沛、盡心竭力。他邀請李大釗來天津,向社員們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他出版白話《覺悟》雜誌,統一思想;他秘密策劃學生在南開運動場舉行“雙十節”遊行;他還領導學生衝破軍警的包圍圈,形成對員警廳的反包圍。

一份包含有周恩來鄧穎超等覺悟社成員資訊的檔案

在幹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他還有另一重要身份——《天津學生聯合會報》的編輯,這成了他宣傳革命思想的又一大陣地。天津城南部的河北第三大街是周恩來的住所,每天,他例行公事地在路邊攤上吃過豆漿油條後,就開始構思社評文章。在他的文章中,有對社會改造新思想的傳播,有對賣國行徑的控訴,有對資本家剝削廉價勞動力的揭露,有對陳舊家庭制度的批判,更有對貧苦民眾生活的同情。

《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報影

行動太“激進”、言論太“反動”。《天津學生聯合會報》被北洋政府查封,編輯部也遭到軍警突襲,報館被封閉,周恩來本人也險些被抓。但是周恩來卻越戰越勇。1920年1月,部分天津商人毆打了抵制日貨的人們,為爭取對“抵制日貨”事件的支持,周恩來不顧安危來到行政公署請願。誰知,願沒請成,反被關進了大獄。從1月入獄到8月被釋放,這是周恩來一生唯一的一次身陷囹圄。在獄中,他沒有放棄抗爭,他堅持寫《檢廳日錄》,積累鬥爭經驗。歷史證明,這只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前的一場磨難。

世紀姻緣 天津定情

1920年底,周恩來在出獄後不久離開天津,前往法國勤工儉學。此時,他與天津的聯繫並沒有中斷,他一邊做《益世報》的海外記者,向天津傳達國外的情況;一邊與他的愛人——鄧穎超,鴻雁傳情。

周恩來鄧穎超合影

鄧穎超是在天津租界長大的。1915年,在周恩來來天津求學的第三年,這位聰穎、活潑的12歲姑娘考上了天津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和周恩來不同的是,她天生骨子裡就具有直率開朗的性格。入學第一年,這個活躍善辯的女孩也像周恩來一樣,參加了天津民眾反對《二十一條》的集會抗議。但這時,他們還沒有相遇。

他們真正相遇並相識是在1919年9月覺悟社成立的大會上,作為領袖的周恩來要突破成規,將傳統中視為“授受不親”的兩個性別團體整合在一起,協同作戰。當時,天津女子愛國協會已經在反對軍閥、反對外國侵略勢力的一系列鬥爭中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而17歲的鄧穎超正是這個女性團體中的一名講演隊員,正在天津的一所小學任教。對於他們的這次相遇,有天津市檔案館中一份名為《覺悟社成立、成員及活動情況》的檔予以佐證。在這份檔案中提到,覺悟社成立之初,加入其中的10位男青年中,有周恩來;10位女青年中,就有鄧穎超。

他們一起參加學生運動,他領導策劃,她響應實施。當他領導的男同學們在接近軍警劃定的警戒線而挨警棍的時候,她會和女同學們一起振臂高呼:“員警也要愛國,你們不能打愛國學生。”而當他看到中國的婦女地位卑微,常常因受到歧視而遭遇不平等對待時,他會在自己所負責的刊物上,撰寫溫文爾雅的文字,宣揚男女平等,號召有志有識的男同胞們尊重婦女,為她所代表的群體助陣。

離開天津後,周恩來一直沒有中斷和鄧穎超的聯繫。1922年,他們的愛情關係通過書信正式確立。1925年,從法國回國,在廣州黃埔軍校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終於和從天津南下的鄧穎超在廣州喜結連理。如果說他們的愛情有見證的話,那其中必定有天津。

多次來津視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身為一國總理,雖日理萬機,仍掛懷天津。他多次來津視察,並以校友身份回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勉勵南開“在新時代要有新的校風、新的教學重點,要保證品質”。

1951年2月27日下午,他在百忙中來到母校,在瑞廷禮堂向全校師生講話,勉勵青年人要好好學習,接受社會主義教育。

1954年5月31日,周總理給南開中學少先隊寄來賀信,勉勵同學們做革命事業接班人,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鬥!

1957年“五四”青年節那天,周總理派人給南開中學學生會、團委會和全體同學送來一封親筆信,在信封上還特意注上:“下午送到”四個大字。周總理在信中寫道:“我很高興地讀到了你們的來信,在你們舉行紅五月大聯歡的時候,我衷心地祝賀你們快樂,並且希望你們好好學習,加強勞動觀點,熱愛祖國,提高政治思想覺悟,樹立艱苦樸素作風,為準備做一個有文化有技術的工人和農民,做一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的知識份子而努力。祝你們三好!”

1957年的4月10日,周總理陪同波蘭部長會議主席西倫凱維茲訪問天津大學。

1959年5月28日,周總理專程到天大視察,在大操場為學校師生作了形勢報告並對學校的教育教學作出了重要指示,還視察了部分實驗室和工廠。這次視察,周總理對天大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給予了厚望。

1960年10月,周恩來總理來津視察,看完演出,和大家高唱《歌唱祖國》。

1964年,天津外國語學校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批示下創建。

生命的最後時光

1972年4月6日,周恩來陪同馬爾他代表團去南京訪問,疲憊不堪的他在孩子們中間都失去了笑容,沒有人知道他的身體已經發生了變化。一個多月後,周恩來被確診為膀胱癌。

1973年夏,周恩來陪同毛澤東在中南海書房會見越南客人。在此之前,極度疲勞的周恩來在工作了三十多個小時後,馬上就要會見越南客人前,竟然在衛生間裡睡著了。

1975年1月,周恩來在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抱病作《政府工作報告》,重申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1975年4月19日,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應邀來華訪問,這時距離周恩來做結腸癌手術才第24天。當時他身體還沒有恢復好,雙腳浮腫得很厲害,大家只好趕緊再做一雙鞋。當做鞋的老師傅接過尺寸與舊布鞋時,一下子就明白周總理病重了,眼淚頓時就流了下來。

1976年1月8日上午9點57分,歷經3年半患病的周恩來閉上了雙眼。周恩來的遺體告別室設在了北京醫院太平間。

1976年1月11日下午4時30分,靈車載著周總理的遺體前往八寶山火化。沿途馬路兩旁擠滿了送行的人。“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著靈車跑……靈車漸漸地遠去了,最後消失在蒼茫的夜色中了。人們還是面向靈車開去的方向,靜靜地站著,站著,好像在等待周總理回來。”

1976年1月14日下午,鄧穎超雙手接過骨灰盒,面對眾人,她深情地說:“我現在手裡捧著周恩來同志的骨灰,向在場的所有同志表示感謝。”話音未落,全場失聲痛哭。

視頻:十裡長街送總理▼

我們永遠不會忘,您躊躇滿志、意氣風發的模樣▼

我們永遠不會忘,您南征北戰、決勝千里的豪情▼

我們永遠不會忘,您親民愛民、毫無架子的情懷▼

我們永遠不會忘,您光明磊落、節儉樸素的作風▼

我們永遠不會忘,您風度翩翩、魅力難擋的帥氣▼

我們永遠不會忘,您沉著冷靜、舌戰群儒的機智▼

我們永遠不會忘,您憂國憂民、胸懷天下的大志▼

我們永遠不會忘,您為人民鞠躬盡瘁、嘔心瀝血的征程▼

我們永遠不會忘……

銘記:周恩來語錄

1、青少年時代,他就立志“為了中華之崛起”而發憤讀書,認定“有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國,盡力社會”。

2、他經常說:“一個人站在領導地位,不虛心,不平易近人,自以為了不起、什麼都懂,只要有這種思想並且在作風中表現出來,就危險了。”

3、他畢生嚴以律己、艱苦樸素,只求奉獻、不思回報。他說:“對自己應該自勉自勵,應該嚴一點,對人家應該寬一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4、他為自己立下的座右銘是“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

5、他說:“死我並不怕。古人說,人活七十古來稀,我已是七十七歲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夀了。可是這二十幾年的時間,總應該把國家建設得好點,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馬克思那裡報到,才感到安心。現在這種狀況去報到,總感到內疚、羞愧。”

6、逝世前,他交待說:“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這也是為人民服務。活著為人民服務,死後也要為人民服務。”

敬愛的周總理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音容宛在,豐碑永駐!

願這盛世,如您所願!

對時局的洞察、對傳統文化的熟知以及對西方思想學說的瞭解,為他成長為一名政壇領袖,做了鋪墊。

1917年6月26日,周恩來以文科考試第一名的畢業成績,結束了在南開中學四年的課程。但在南開中學的四年,帶給他的收穫絕不僅僅是學業方面。

踏入政壇 “憤青”領袖

從南開中學畢業後,周恩來離開天津。像同時代的許多年輕人一樣,他選擇了去日本留學。1919年春,21歲的他又一次來到了天津。同年9月他成了南開大學的一名學生。

學生本應以學業為重,但在國破家亡的關口,誰又能潛心于書本?對滿懷一腔愛國熱血的周恩來而言,尤其如此。其實,早在1915年,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簽訂後,他就表現出極大的愛國熱忱。那一年的8月,酷暑難耐,周恩來兩次以南開中學學生代表身份,在天津河北公園參加天津各團體抗議《二十一條》的集會演講活動,向當局施加壓力。講到激動處,義憤填膺,引得在場同胞淚流滿面。領袖的潛質已經初露端倪。

1919年4月,中國使團在法國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的消息傳來,舉國激憤。5月,周恩來參加並協助組織了天津學生的抗議示威遊行,這次抗議雖然以政府讓步而告終,但卻讓周恩來深深意識到,像他自己這樣的人,只有利用才幹,用政治的方式解決中國的問題,才是王道。同年8月,他組織天津學生趕赴北京,進行反對日本在凡爾賽和會上意圖吞併山東領土,而山東軍閥又鎮壓並殺害愛國學生的抗議活動。在北京當局與學生發生衝突,並逮捕學生領袖之後,周恩來親自去北京,組織了上千名學生包圍員警署,迫使政府釋放被關押的學生。這時,他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天津學生領袖了。

覺悟社成員合影

9月6日,天津的愛國學生團體覺悟社在南開中學秘密成立,能力超眾的周恩來成為眾望所歸的領袖。事實證明,他精力充沛、盡心竭力。他邀請李大釗來天津,向社員們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他出版白話《覺悟》雜誌,統一思想;他秘密策劃學生在南開運動場舉行“雙十節”遊行;他還領導學生衝破軍警的包圍圈,形成對員警廳的反包圍。

一份包含有周恩來鄧穎超等覺悟社成員資訊的檔案

在幹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他還有另一重要身份——《天津學生聯合會報》的編輯,這成了他宣傳革命思想的又一大陣地。天津城南部的河北第三大街是周恩來的住所,每天,他例行公事地在路邊攤上吃過豆漿油條後,就開始構思社評文章。在他的文章中,有對社會改造新思想的傳播,有對賣國行徑的控訴,有對資本家剝削廉價勞動力的揭露,有對陳舊家庭制度的批判,更有對貧苦民眾生活的同情。

《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報影

行動太“激進”、言論太“反動”。《天津學生聯合會報》被北洋政府查封,編輯部也遭到軍警突襲,報館被封閉,周恩來本人也險些被抓。但是周恩來卻越戰越勇。1920年1月,部分天津商人毆打了抵制日貨的人們,為爭取對“抵制日貨”事件的支持,周恩來不顧安危來到行政公署請願。誰知,願沒請成,反被關進了大獄。從1月入獄到8月被釋放,這是周恩來一生唯一的一次身陷囹圄。在獄中,他沒有放棄抗爭,他堅持寫《檢廳日錄》,積累鬥爭經驗。歷史證明,這只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前的一場磨難。

世紀姻緣 天津定情

1920年底,周恩來在出獄後不久離開天津,前往法國勤工儉學。此時,他與天津的聯繫並沒有中斷,他一邊做《益世報》的海外記者,向天津傳達國外的情況;一邊與他的愛人——鄧穎超,鴻雁傳情。

周恩來鄧穎超合影

鄧穎超是在天津租界長大的。1915年,在周恩來來天津求學的第三年,這位聰穎、活潑的12歲姑娘考上了天津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和周恩來不同的是,她天生骨子裡就具有直率開朗的性格。入學第一年,這個活躍善辯的女孩也像周恩來一樣,參加了天津民眾反對《二十一條》的集會抗議。但這時,他們還沒有相遇。

他們真正相遇並相識是在1919年9月覺悟社成立的大會上,作為領袖的周恩來要突破成規,將傳統中視為“授受不親”的兩個性別團體整合在一起,協同作戰。當時,天津女子愛國協會已經在反對軍閥、反對外國侵略勢力的一系列鬥爭中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而17歲的鄧穎超正是這個女性團體中的一名講演隊員,正在天津的一所小學任教。對於他們的這次相遇,有天津市檔案館中一份名為《覺悟社成立、成員及活動情況》的檔予以佐證。在這份檔案中提到,覺悟社成立之初,加入其中的10位男青年中,有周恩來;10位女青年中,就有鄧穎超。

他們一起參加學生運動,他領導策劃,她響應實施。當他領導的男同學們在接近軍警劃定的警戒線而挨警棍的時候,她會和女同學們一起振臂高呼:“員警也要愛國,你們不能打愛國學生。”而當他看到中國的婦女地位卑微,常常因受到歧視而遭遇不平等對待時,他會在自己所負責的刊物上,撰寫溫文爾雅的文字,宣揚男女平等,號召有志有識的男同胞們尊重婦女,為她所代表的群體助陣。

離開天津後,周恩來一直沒有中斷和鄧穎超的聯繫。1922年,他們的愛情關係通過書信正式確立。1925年,從法國回國,在廣州黃埔軍校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終於和從天津南下的鄧穎超在廣州喜結連理。如果說他們的愛情有見證的話,那其中必定有天津。

多次來津視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身為一國總理,雖日理萬機,仍掛懷天津。他多次來津視察,並以校友身份回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勉勵南開“在新時代要有新的校風、新的教學重點,要保證品質”。

1951年2月27日下午,他在百忙中來到母校,在瑞廷禮堂向全校師生講話,勉勵青年人要好好學習,接受社會主義教育。

1954年5月31日,周總理給南開中學少先隊寄來賀信,勉勵同學們做革命事業接班人,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鬥!

1957年“五四”青年節那天,周總理派人給南開中學學生會、團委會和全體同學送來一封親筆信,在信封上還特意注上:“下午送到”四個大字。周總理在信中寫道:“我很高興地讀到了你們的來信,在你們舉行紅五月大聯歡的時候,我衷心地祝賀你們快樂,並且希望你們好好學習,加強勞動觀點,熱愛祖國,提高政治思想覺悟,樹立艱苦樸素作風,為準備做一個有文化有技術的工人和農民,做一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的知識份子而努力。祝你們三好!”

1957年的4月10日,周總理陪同波蘭部長會議主席西倫凱維茲訪問天津大學。

1959年5月28日,周總理專程到天大視察,在大操場為學校師生作了形勢報告並對學校的教育教學作出了重要指示,還視察了部分實驗室和工廠。這次視察,周總理對天大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給予了厚望。

1960年10月,周恩來總理來津視察,看完演出,和大家高唱《歌唱祖國》。

1964年,天津外國語學校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批示下創建。

生命的最後時光

1972年4月6日,周恩來陪同馬爾他代表團去南京訪問,疲憊不堪的他在孩子們中間都失去了笑容,沒有人知道他的身體已經發生了變化。一個多月後,周恩來被確診為膀胱癌。

1973年夏,周恩來陪同毛澤東在中南海書房會見越南客人。在此之前,極度疲勞的周恩來在工作了三十多個小時後,馬上就要會見越南客人前,竟然在衛生間裡睡著了。

1975年1月,周恩來在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抱病作《政府工作報告》,重申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1975年4月19日,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應邀來華訪問,這時距離周恩來做結腸癌手術才第24天。當時他身體還沒有恢復好,雙腳浮腫得很厲害,大家只好趕緊再做一雙鞋。當做鞋的老師傅接過尺寸與舊布鞋時,一下子就明白周總理病重了,眼淚頓時就流了下來。

1976年1月8日上午9點57分,歷經3年半患病的周恩來閉上了雙眼。周恩來的遺體告別室設在了北京醫院太平間。

1976年1月11日下午4時30分,靈車載著周總理的遺體前往八寶山火化。沿途馬路兩旁擠滿了送行的人。“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著靈車跑……靈車漸漸地遠去了,最後消失在蒼茫的夜色中了。人們還是面向靈車開去的方向,靜靜地站著,站著,好像在等待周總理回來。”

1976年1月14日下午,鄧穎超雙手接過骨灰盒,面對眾人,她深情地說:“我現在手裡捧著周恩來同志的骨灰,向在場的所有同志表示感謝。”話音未落,全場失聲痛哭。

視頻:十裡長街送總理▼

我們永遠不會忘,您躊躇滿志、意氣風發的模樣▼

我們永遠不會忘,您南征北戰、決勝千里的豪情▼

我們永遠不會忘,您親民愛民、毫無架子的情懷▼

我們永遠不會忘,您光明磊落、節儉樸素的作風▼

我們永遠不會忘,您風度翩翩、魅力難擋的帥氣▼

我們永遠不會忘,您沉著冷靜、舌戰群儒的機智▼

我們永遠不會忘,您憂國憂民、胸懷天下的大志▼

我們永遠不會忘,您為人民鞠躬盡瘁、嘔心瀝血的征程▼

我們永遠不會忘……

銘記:周恩來語錄

1、青少年時代,他就立志“為了中華之崛起”而發憤讀書,認定“有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國,盡力社會”。

2、他經常說:“一個人站在領導地位,不虛心,不平易近人,自以為了不起、什麼都懂,只要有這種思想並且在作風中表現出來,就危險了。”

3、他畢生嚴以律己、艱苦樸素,只求奉獻、不思回報。他說:“對自己應該自勉自勵,應該嚴一點,對人家應該寬一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4、他為自己立下的座右銘是“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

5、他說:“死我並不怕。古人說,人活七十古來稀,我已是七十七歲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夀了。可是這二十幾年的時間,總應該把國家建設得好點,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馬克思那裡報到,才感到安心。現在這種狀況去報到,總感到內疚、羞愧。”

6、逝世前,他交待說:“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這也是為人民服務。活著為人民服務,死後也要為人民服務。”

敬愛的周總理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音容宛在,豐碑永駐!

願這盛世,如您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