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聚焦天漢」陝南歌王劉光朗的藝術人生——訪漢中市第二屆文學藝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劉光朗深入鎮巴農村采風。李正社 攝

以非遺傳承保護為載體,

使瀕臨消亡的《鎮巴漁鼓》煥發活力,讓人們感受到古老民間藝術展示的漢中之美;用敬業和奉獻為風骨,60多年創作傳唱不輟,讓800余首陝南民歌飛出閉塞的大山,唱響華夏神州,3首收入中小學教科書……近日,趁著漢中市第二屆文學藝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陝南歌王劉光朗奔走勞作間隙,記者以“忙”為線,對這位現已八旬的老人作了採訪。

特殊年代偷著忙

1959年,21歲的劉光朗從西安師範學院音樂班畢業,

回到家鄉鎮巴任教,4年後調至縣文工團負責音樂創作和演唱工作。

“一杯酒、滿滿斟,感謝各位眾鄉鄰。天又寒來地又冷,感謝諸位喜臨門.......”到文工團後,時常下鄉的劉光朗總會遇到老鄉們操辦婚喪嫁娶等大凡小事,而這也使敏感的他在演出之外,多出了一個“自選動作”——從知客師、民間藝人的口頭、小本本、紙片片、日記本上,去收集、記錄、整理民歌、孝歌、漁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劉光朗清楚地記得,那時的他總是背著一個數十斤重的老式答錄機,翻山越嶺去錄歌。一次,下鄉演出的他,無意間得知與鎮巴鄰近的安康市紫陽縣有個很不錯的民歌手,便馬上請了假,急急地趕往紫陽。到達的當晚,這位民歌手與其召集來的另外幾名民歌手,輪流給他唱起了民歌。第二天,他們又熱情高漲地到山上拉起了歌。由此,劉光朗所帶的磁帶全部用完,

一下子錄到了幾十首迷人、動聽的民歌。

此外,為弄清一些非遺專案的完整流程及具體內容,他還經常親身參與到表演之中。例如,扮成人物,盡最大努力去全面明晰內含漢族民俗文化、民間信仰、民間歌舞、民間戲曲、民間藝術,承載諸多資訊、程式多樣、唱詞難懂的的漢中端公戲。

忙碌間,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劉光朗的上述收錄內容,

轉瞬變成了封資修,成為批判對象。由此,他無奈地轉入了“地下活動”,偷偷地忙了起來——夜深人靜時,拉上窗簾、緊閉門窗,邀請民間藝人到自己家中“淺吟低唱”,繼續進行搜集、錄音、整理等工作。

升遷之後依舊忙

“光朗老師,你現在升官了。在幹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可不要忘記你的老本行喲....”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表現良好、業績突出,劉光朗從鎮巴縣文工團調至該縣宣傳部工作,歷任宣傳部部長等職務。

而陝西省數位得知這些情況的音樂家,出於對非遺保護、傳承的考慮和擔心,紛紛以開玩笑的語氣對他如是說到。

然而,這些善意的提醒,放在劉光朗身上多少顯得有些“多餘”。

鎮巴縣鹽場鎮響洞村老街,昔日因地下煤炭資源豐富,打鐵業昌盛,而繁榮一時,是一個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的小集市,也是鎮巴漁鼓的發源地。生於斯、長於斯的劉光朗,在傳唱漁鼓的同時,未忘將此極具地方特色的曲藝表現形式,進行全力挽救和推廣。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他將收集到的多首漁鼓曲目,首先拿到縣廣播電臺錄成磁帶,然後郵寄至省上,再將音樂家們表示聽不懂的方言歌詞作以書面解釋,搶救了曲種,填補了領域空白,並最終編纂出版了陝西省非遺叢書之《鎮巴漁鼓》,成為該項省級非遺的唯一代表性傳承人。

由此可見,劉光朗對民歌等非遺的挖掘、收集、傳承,完全是出於他對家鄉、人民和生活的熱愛,根本不可能因為崗位和職位的變化,而停止前行的腳步。

年已八旬仍很忙

“這本書是我們漢中有史以來在禮儀詞方面的第一次大集成,系統化、定位准,便於學習和提高......”2月20日,連夜從四川省巴中市舉辦的紅色文化活動抽身趕回漢中的劉光朗,顧不上八旬高齡與舟車勞頓,又立刻投入到了我市非遺保護工作中。

多年來,堅守大巴山、傾情民歌的劉光朗,堅持深入田間地頭、工礦企業、機關學校為廣大群眾演出,一生致力鎮巴民歌、鎮巴漁鼓傳承、保護,創作新民歌800餘首,收集整理各類民間文藝資料1200餘件(首),舉辦了專場音樂會,先後四次將鎮巴民歌唱到了首都北京,唱上中央電視臺,唱給國家領導人和外國元首,被中省廣播電視臺多次播放,開創了我市音樂史上的先河。《太陽出來眯眯笑》《正月是新春》《山歌子啥好聽》三首民歌被編入中小學義務教育教科書。

退休19年來,他依然致力於鎮巴民歌的收集、整理、搶救、傳承,組建了“三鄉民歌合唱隊”,編纂出版了《鎮巴漁鼓》《鄉情·鄉音·鄉風》《心中的歌兒獻給党》等多部專集、民歌教材及資料,先後被鳳凰衛視、央視、新華社等50多家媒體採訪報導。在山水形勝、有形文化遺產外,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盡顯了漢中之美、人生之美。

漢中市赤土嶺文學交流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

未忘將此極具地方特色的曲藝表現形式,進行全力挽救和推廣。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他將收集到的多首漁鼓曲目,首先拿到縣廣播電臺錄成磁帶,然後郵寄至省上,再將音樂家們表示聽不懂的方言歌詞作以書面解釋,搶救了曲種,填補了領域空白,並最終編纂出版了陝西省非遺叢書之《鎮巴漁鼓》,成為該項省級非遺的唯一代表性傳承人。

由此可見,劉光朗對民歌等非遺的挖掘、收集、傳承,完全是出於他對家鄉、人民和生活的熱愛,根本不可能因為崗位和職位的變化,而停止前行的腳步。

年已八旬仍很忙

“這本書是我們漢中有史以來在禮儀詞方面的第一次大集成,系統化、定位准,便於學習和提高......”2月20日,連夜從四川省巴中市舉辦的紅色文化活動抽身趕回漢中的劉光朗,顧不上八旬高齡與舟車勞頓,又立刻投入到了我市非遺保護工作中。

多年來,堅守大巴山、傾情民歌的劉光朗,堅持深入田間地頭、工礦企業、機關學校為廣大群眾演出,一生致力鎮巴民歌、鎮巴漁鼓傳承、保護,創作新民歌800餘首,收集整理各類民間文藝資料1200餘件(首),舉辦了專場音樂會,先後四次將鎮巴民歌唱到了首都北京,唱上中央電視臺,唱給國家領導人和外國元首,被中省廣播電視臺多次播放,開創了我市音樂史上的先河。《太陽出來眯眯笑》《正月是新春》《山歌子啥好聽》三首民歌被編入中小學義務教育教科書。

退休19年來,他依然致力於鎮巴民歌的收集、整理、搶救、傳承,組建了“三鄉民歌合唱隊”,編纂出版了《鎮巴漁鼓》《鄉情·鄉音·鄉風》《心中的歌兒獻給党》等多部專集、民歌教材及資料,先後被鳳凰衛視、央視、新華社等50多家媒體採訪報導。在山水形勝、有形文化遺產外,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盡顯了漢中之美、人生之美。

漢中市赤土嶺文學交流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