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位法國攝影師鏡頭下三十年前的中國

這是一位來自法國的攝影師Yann Layma閻雷,

他在三十年前來到中國,用自己獨特的紀實視角,

拿起鏡頭記錄下了85年代前後的中國及其發展。

如今,他也還年輕,

一直堅信要拍攝一個真實的中國原貌,

2015年閻雷出版了中國過去的紀實圖集

《昨日中國》。

他說,拍攝了那麼多國家,

中國的變化是最大的,三十年走完了歐洲的發展史。

如今,我在中國結婚生子,打算一直常住,

拍攝中國的萬千故事。

85年和15年的人民大會堂新舊對比

85年至今,他共拍攝超過 60 萬張關於中國的照片。

幾乎走遍了中國的每一個角落,

閻雷鏡頭下的八十年代,雖然物質骨感,

但那時的中國人卻透出一股鮮豔、溫潤和喜氣洋洋。

1979 年開始中國改革開放,

第一次簽發針對個人的外國人旅遊簽證。

剛剛在法國出版了《生活》一書後的閻雷,

覺得應該在《生活》的系列中

添加中國這一重要內容。

於是申請來到了中國。

先是在輔導班學習中文,由於當時內地簽證困難,

所以 1982 年他先去了臺灣,邊拍照邊鞏固中文,

直到 1985 年才來到了北京。

講起三十年前初抵北京那一幕,52歲的法國著名攝影家閻雷記憶猶新:“當時是一月份,晚上 11 點鐘我從機場往北京飯店趕,那時從老機場到市區是沒有高速公路的,零下 15 度的氣溫。

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可能只見到了三四輛自行車。整座城市感覺特別灰、特別髒,全是土。路過民族飯店時發現周圍什麼都沒有,就幾個小破飯館……當年我 22 歲,心裡想的是,哎呀我這是到了什麼世界?”

八十年代管理外國人像保護熊貓一樣嚴格。

只能住在北京飯店,拍照員警監督;

買東西指定友誼商店,不能隨便跟中國人說話;

為了遮蓋自己的大鼻子...

閻雷除了相機,還戴一副防毒面具罩在臉上。

適應了初來乍到的不便,

閻雷很快就喜歡上這座城市。

跟自己的家鄉相比,北京有一種過時的美麗。

沒有汽車的大街上演著一出自行車的“芭蕾舞劇”。

他端著相機整日在街頭遊逛,

一開始拍胡同、旅遊點,

像大部分初來北京的人一樣在紀念地點留影。

慢慢地,閻雷看到北京開始發展、開始有變化。

來中國之前,馬克·呂布曾經給閻雷支過招:“他教我在中國拍攝的時候,不要讓人們看到有一個老外在拍他,最好戴一個帽子,眼睛不看別人。(拍攝的時候)動作要特別慢,像舞蹈一樣,不讓別人注意到你”所以閻雷的照片沒有擺拍之嫌,八十年代中國處在發展中的喜悅,路人的閒適,就這樣被如實地記錄下來了。

閻雷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你拍什麼呢!”

(他在上街拍照時,都要有員警跟著監督)

“我在拍房子,粉色的,很好看!”

“不好看。跟我回所兒裡吧。”

這是發生在八十年代的對話,地點是現在的三裡屯。

那時,三裡屯樸素得好像胡同裡的公共廁所。

但閻雷更喜歡昨天的中國人:

他們愛笑,愛談論自由。

現在閻雷大叔,還在拍攝中國,也是第一個被允許進朝鮮拍攝的特約攝影師。在1985 年的時候,他送給中國攝影家協會兩噸畫冊,希望中國人可以拍出中國自己的變化。他覺得很可惜的是,那時中國除了個別攝影家,還很少有能達到國際水準的。可是現在國際水準也沒什麼用了。因為很少有人看什麼畫冊和雜誌了。

最後,把不多的幾張閻雷大叔作品奉上:

1985年,北京,長安街

1985年,北京,長安街

1985年,山東,濰坊

1985,北京,天安門廣場

1985,山東,濰坊

1985,河南,首屆京港汽車拉力賽

1985,湖北,武漢

1986 北京

1986年,北京

1986,上海

1986,北京

1987,北京,前門

1987,北京,北京大學宿舍

1987,河南,鄭州

1988,山西,大同

1988,山西,大同,買火車票

1989,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八協村,過年

1991,山東,京杭大運河微山湖段

1993,雲南,開遠,打麥子

1993,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當地哈尼族人第一次看電視

1995,廣西,桂林,灕江

1996,福建,泉州,惠安縣,崇武鎮

1998,陝西,延安,婚禮

圖片選自《昨天的中國》

中國通信攝影協會培訓部

攝影教育視頻平臺

攝影人的專業出版平臺

大型攝影展賽平臺

攝影旅遊資源宣傳推介平臺

攝影人交流互動平臺

以專業攝影培訓為核心,整合國內外攝影名家、出版、傳媒、旅遊、會展等優質資源,依託線上線下立體溝通手段,為會員、行業、企業及廣大攝影愛好者提供全方位攝影服務。

拍照員警監督;

買東西指定友誼商店,不能隨便跟中國人說話;

為了遮蓋自己的大鼻子...

閻雷除了相機,還戴一副防毒面具罩在臉上。

適應了初來乍到的不便,

閻雷很快就喜歡上這座城市。

跟自己的家鄉相比,北京有一種過時的美麗。

沒有汽車的大街上演著一出自行車的“芭蕾舞劇”。

他端著相機整日在街頭遊逛,

一開始拍胡同、旅遊點,

像大部分初來北京的人一樣在紀念地點留影。

慢慢地,閻雷看到北京開始發展、開始有變化。

來中國之前,馬克·呂布曾經給閻雷支過招:“他教我在中國拍攝的時候,不要讓人們看到有一個老外在拍他,最好戴一個帽子,眼睛不看別人。(拍攝的時候)動作要特別慢,像舞蹈一樣,不讓別人注意到你”所以閻雷的照片沒有擺拍之嫌,八十年代中國處在發展中的喜悅,路人的閒適,就這樣被如實地記錄下來了。

閻雷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你拍什麼呢!”

(他在上街拍照時,都要有員警跟著監督)

“我在拍房子,粉色的,很好看!”

“不好看。跟我回所兒裡吧。”

這是發生在八十年代的對話,地點是現在的三裡屯。

那時,三裡屯樸素得好像胡同裡的公共廁所。

但閻雷更喜歡昨天的中國人:

他們愛笑,愛談論自由。

現在閻雷大叔,還在拍攝中國,也是第一個被允許進朝鮮拍攝的特約攝影師。在1985 年的時候,他送給中國攝影家協會兩噸畫冊,希望中國人可以拍出中國自己的變化。他覺得很可惜的是,那時中國除了個別攝影家,還很少有能達到國際水準的。可是現在國際水準也沒什麼用了。因為很少有人看什麼畫冊和雜誌了。

最後,把不多的幾張閻雷大叔作品奉上:

1985年,北京,長安街

1985年,北京,長安街

1985年,山東,濰坊

1985,北京,天安門廣場

1985,山東,濰坊

1985,河南,首屆京港汽車拉力賽

1985,湖北,武漢

1986 北京

1986年,北京

1986,上海

1986,北京

1987,北京,前門

1987,北京,北京大學宿舍

1987,河南,鄭州

1988,山西,大同

1988,山西,大同,買火車票

1989,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八協村,過年

1991,山東,京杭大運河微山湖段

1993,雲南,開遠,打麥子

1993,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當地哈尼族人第一次看電視

1995,廣西,桂林,灕江

1996,福建,泉州,惠安縣,崇武鎮

1998,陝西,延安,婚禮

圖片選自《昨天的中國》

中國通信攝影協會培訓部

攝影教育視頻平臺

攝影人的專業出版平臺

大型攝影展賽平臺

攝影旅遊資源宣傳推介平臺

攝影人交流互動平臺

以專業攝影培訓為核心,整合國內外攝影名家、出版、傳媒、旅遊、會展等優質資源,依託線上線下立體溝通手段,為會員、行業、企業及廣大攝影愛好者提供全方位攝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