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論書|2017年十大好書(人文類)

點擊上方“蓑翁論書”藍字,即可關注本公號。

(美)彼得·蓋伊《現代主義》(譯林出版社):一部精彩紛呈的現代主義文化藝術史論著,

採取時間線索與藝術門類交織的寫作框架,以極為優美雋永的文字,為讀者從容介紹一位又一位偉大的作家、藝術家,以及他們精彩絕倫的作品。在具體論述過程中,注重代表人物和作品的思想意蘊與時代背景還原,一冊在手,足可一覽現代主義文化藝術的最優秀成果。

金宇澄《回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金宇澄先生關於自己父母生命史的回顧文集,借助訪談、自述和大量的老照片、日記等檔案資料,形象而真實地還原父母當年走過的青春與中年歲月,帶有濃厚的江南與上海味道,而那些交織著動盪、彷徨與苦澀的記憶,正是與二十世紀中國的巨大變遷緊密相連。

(美)賈內梯《認識電影》(後浪圖書&四川人民出版社):美國影評人、電影學者賈內梯的經典電影教材的最新版,從電影所涉及的各個環節,分門別類地闡述其基本要領與理論,雖然簡略,但高度凝煉濃縮,言之有物,足可帶你一覽電影世界的概貌。

這個版本的譯者是華語電影界赫赫有名的焦雄屏老師,譯文流暢優美,跟原著相比,可謂是珠聯璧合。加上眾多精美的插圖和經典電影的短評,以及極具想像力的封面裝幀設計,非常值得細讀與珍藏。

(荷)許理和《佛教征服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荷蘭學者許理和關於佛教在中國的中早期傳播,

以及最終實現中國化這段歷史梳理的重磅論著,跟湯用彤先生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並列,算得上關於這一階段中國佛教史的最重要的論著。與湯先生的論著側重于佛教義理的梳理與研究不同,許理和先生這本書,深受西方社會史思潮的影響,側重於從傳播社會學和知識社會學角度,分析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
在中國的傳播歷程,以及傳播過程中跟中國既有的文化思想和社會環境之間接觸、互動、對抗,到最終融合的全部歷程。無論是其比較新的研究視角,諸多富有創見和啟發性的論斷,還是其對於這一歷史階段各種不同語言的文獻的搜集、梳理、互證與分析的功力,都足以成為國內外這一主題相關研究者的楷模。

(加)蔔正民《維米爾的帽子》(理想國&湖南人民出版社):由維米爾這位荷蘭的普通畫家的七幅油畫為引子,詳細考察這些畫作的細節背後,所喻指的作為全球化時代初期的17世紀裡,中西在貿易、文化、軍事、政治等方面波瀾壯闊的交流盛況。過去與現在、個體與國家、東方與西方,被作者用抽絲剝繭式的考證和妙筆生花的文字,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實在讓人歎為觀止。

劉禾(編)《持燈的使者》(新民說&廣西師大出版社):《今天》雜誌同仁的回憶紀念文集,由於當年的《今天》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革命性、開創性的獨特地位,這本書就超越了一本普通文集的意義,而具備了相當程度的一代文人心路歷程記錄的特質。而這些作者在當今國內外的身份與地位,也同樣證明了《今天》作者群體的獨特價值。儘管作者各不相同,但幾乎每一篇文章都有著深邃優美的文字和真實坦誠的情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視為《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訪談錄》這兩本書的續集。

祝勇《在故宮尋找蘇東坡》(浦睿文化&湖南美術出版社):祝勇先生的這本書,選擇了蘇東坡生命中十個重要的時間段,以其重要的詩詞、文章和書畫代表作為重點展開,文筆詩意深邃,成功還原了東坡先生這一千古奇才的人格魅力與精神面貌。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始終通過自己的閱讀與遊歷,與東坡的心靈直接對話。書中還配有故宮所藏的大量相關的珍貴書畫,值得收藏。

袁淩《青苔不會消失》(中信出版社&中信大方):《新京報》當年的同仁前輩袁淩的新聞特稿集,真實記錄了在這個高歌猛進的時代裡,為主流話語所遮蔽和漠視的邊緣階層的卑微生活。袁淩的文字表面上客觀、冷靜,但文字背後對生命個體的尊重與敬畏,以及對於體制弊病和社會失衡狀態的批判與憤怒,完全可想而知。字裡行間,深得春秋筆法之精髓。即便只是他為弱者發聲的這一舉動本身,也足夠贏得敬重。關於海子的那篇特稿,雖然跟其他文章的主題和氣質有著明顯的差異,但卻寫盡知識份子、文化變遷與那個特定時代之間的糾結,是我讀到的關於八十年代的最好文本。

李伯重《火槍與帳簿》(三聯書店):把晚明時期的中國與東亞格局變遷,放在早期經濟全球化的大時代背景之下,加以分析和考量,給出了一個框架清晰、內容充實的嶄新歷史敘述。儘管作者早已聲明,書中的大部分研究成果,都來自國內外前人學者的貢獻,但作者對這些最新研究貢獻的系統整合和再敘述,仍然具有相當高的價值。

畢飛宇《小說課》(人民文學出版社):畢飛宇先生關於經典小說作品的講稿合集,主要側重於從小說寫作的技巧與藝術角度,解讀相關作品。由於作者本身是知名作者,使得他對於小說寫作規律和手法的把握非常嫺熟到位,不只能夠評價出小說的好,更能分析其為什麼好。講稿內容通俗幽默,語言輕鬆而接地氣,既富有思想性,又有著很強的可讀性。值得推薦。

(本書單所收書目,全部來自蓑翁在2017年讀過,並且評星在四星或以上的人文歷史類書籍,點評僅代表個人觀點,供書友們參考。)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朋友圈,謝謝!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信號: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個人原創作品發佈平臺,從書出發,暢談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與藝術,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轉載、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郵件24627449@qq.com或者加我私人微信號:batongyang(注明“蓑翁論書”粉絲)!

(加)蔔正民《維米爾的帽子》(理想國&湖南人民出版社):由維米爾這位荷蘭的普通畫家的七幅油畫為引子,詳細考察這些畫作的細節背後,所喻指的作為全球化時代初期的17世紀裡,中西在貿易、文化、軍事、政治等方面波瀾壯闊的交流盛況。過去與現在、個體與國家、東方與西方,被作者用抽絲剝繭式的考證和妙筆生花的文字,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實在讓人歎為觀止。

劉禾(編)《持燈的使者》(新民說&廣西師大出版社):《今天》雜誌同仁的回憶紀念文集,由於當年的《今天》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革命性、開創性的獨特地位,這本書就超越了一本普通文集的意義,而具備了相當程度的一代文人心路歷程記錄的特質。而這些作者在當今國內外的身份與地位,也同樣證明了《今天》作者群體的獨特價值。儘管作者各不相同,但幾乎每一篇文章都有著深邃優美的文字和真實坦誠的情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視為《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訪談錄》這兩本書的續集。

祝勇《在故宮尋找蘇東坡》(浦睿文化&湖南美術出版社):祝勇先生的這本書,選擇了蘇東坡生命中十個重要的時間段,以其重要的詩詞、文章和書畫代表作為重點展開,文筆詩意深邃,成功還原了東坡先生這一千古奇才的人格魅力與精神面貌。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始終通過自己的閱讀與遊歷,與東坡的心靈直接對話。書中還配有故宮所藏的大量相關的珍貴書畫,值得收藏。

袁淩《青苔不會消失》(中信出版社&中信大方):《新京報》當年的同仁前輩袁淩的新聞特稿集,真實記錄了在這個高歌猛進的時代裡,為主流話語所遮蔽和漠視的邊緣階層的卑微生活。袁淩的文字表面上客觀、冷靜,但文字背後對生命個體的尊重與敬畏,以及對於體制弊病和社會失衡狀態的批判與憤怒,完全可想而知。字裡行間,深得春秋筆法之精髓。即便只是他為弱者發聲的這一舉動本身,也足夠贏得敬重。關於海子的那篇特稿,雖然跟其他文章的主題和氣質有著明顯的差異,但卻寫盡知識份子、文化變遷與那個特定時代之間的糾結,是我讀到的關於八十年代的最好文本。

李伯重《火槍與帳簿》(三聯書店):把晚明時期的中國與東亞格局變遷,放在早期經濟全球化的大時代背景之下,加以分析和考量,給出了一個框架清晰、內容充實的嶄新歷史敘述。儘管作者早已聲明,書中的大部分研究成果,都來自國內外前人學者的貢獻,但作者對這些最新研究貢獻的系統整合和再敘述,仍然具有相當高的價值。

畢飛宇《小說課》(人民文學出版社):畢飛宇先生關於經典小說作品的講稿合集,主要側重於從小說寫作的技巧與藝術角度,解讀相關作品。由於作者本身是知名作者,使得他對於小說寫作規律和手法的把握非常嫺熟到位,不只能夠評價出小說的好,更能分析其為什麼好。講稿內容通俗幽默,語言輕鬆而接地氣,既富有思想性,又有著很強的可讀性。值得推薦。

(本書單所收書目,全部來自蓑翁在2017年讀過,並且評星在四星或以上的人文歷史類書籍,點評僅代表個人觀點,供書友們參考。)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朋友圈,謝謝!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信號: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個人原創作品發佈平臺,從書出發,暢談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與藝術,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轉載、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郵件24627449@qq.com或者加我私人微信號:batongyang(注明“蓑翁論書”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