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敬天愛人,我們一定要有做人的良知

【導讀】稻盛先生說:“假如將人類的身體視為整個宇宙的縮影,則地球猶如身體中的一個細胞,個人則只是某個細胞中一個微小的元素。若要細胞中的一個小元素去理解整個身體的組織,

是十分困難的。只有儒釋道幾位先哲才明瞭宇宙的真相,並指示給我們看。”

今天,我們繼續通過白立新先生的演講,回顧一下陽明哲學的核心思想。

本章思維導圖(點擊圖片查看原圖,橫屏預覽效果更佳):

有聽讀書的各位聽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要一起共讀的是《六項精進》的第158頁-第174頁。

請大家帶著以下問題完成今天的共讀:

1、陽明哲學的核心體現在什麼地方?

2、何為“良知”?

01

陽明哲學的核心思想是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也稱為“四句教”。

1、無善無噁心之體(世界觀):開悟後的陽明先生與釋迦牟尼一樣,他發現,吾心即天理。

陽明先生認為,世間萬物沒有善惡之分,就好比長在莊稼地裡的草,

也沒有善惡之分,但人認為草影響了莊稼的生長,就認為草是壞的。反之如果草坪裡漲了一顆麥穗,人們也會認為麥穗是不好的。

其實,草沒有善惡之分,之所以存在善惡之分,完全取決於是否利己。同樣,人心的本體是善良無二的,就像呱呱落地的孩子,都擁有一顆赤子之心。

2、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生觀):天理與良知雖是無善無惡,但是觸景生情之後的喜怒哀樂,

卻有善惡之分。

人的意念一經產生,善惡,好壞也隨之而來,這也就是佛家說的起心動念,《六祖壇經》雲:“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3、知善知惡是良知(價值觀):意念有善有惡,良知則像24小時工作的雷達隨時偵測意念的動向。

人之所以成為地球的主宰,是因為在長期的進化中保留積極向上的一面,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

陽明先生認為,每個人都有良知,都具有判斷是非的道德權利,所以人要弘揚內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做一個對得起自己良知,對得起別人信任的人。

4、為善去惡是格物: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

有善就有惡,沒有絕對的惡人也沒有絕對的聖人。作為世俗凡人,我們難免會犯錯,但還好有良知為我們把守。致良知,就是“去惡為善”,就是“存天理、滅人欲”。

滅人欲不是將人變為草木,而是要控制人的私心雜念,使得事事合乎天理。

當私欲出現時,我們要滅掉雜念,這就是人生立命的真功夫。

天理即良知,故天人合一。陽明先生一語破的,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明白無誤地闡明了“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思想。

02

在清朝康乾盛世,因為文字獄的盛行,陽明哲學成為反動禁言。後來列國入侵,舉國動盪,人們更無暇與強盜討論“良知”。

幸好,思想的光輝不會永遠湮沒,陽明思想轉了幾個圈,在日本、韓國和新加坡備受歡迎,被譽為東亞五百年的活水源頭。

最早接觸陽明思想的日本人是禪僧了庵桂悟,曾以83歲高齡遠使中國,與陽明先生會晤。而陽明學在日本真正的開創者是幕府初期的中江藤樹,至幕府末期,吉田松陰創辦學塾,培養了一大批維新志士,其中就包括稻盛先生十分崇敬的西鄉隆盛。

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于每個人心中。致良知,就是發掘人的良知,去掉自己心中不正的東西,就可以依照天道而行。

稻盛先生經常強調,判斷一切事物的基準,就是“作為人,何謂正確”,致良知的本質就是敬天愛人。實際上,稻盛先生的思想就是陽明先生“良知”的體現,“敬天愛人”也就是“致良知”。

依良知而行,循天理而動,我們就可能成就一個圓滿的人生,追尋到自己的人生王道。

特別是企業家,更是要明白為什麼做企業和怎樣做人。無論你現在多麼富有,多麼有權勢,在生命結束後,一切都帶不走,只有靈魂會重新輪回。

所以,人生的目的應該是修煉靈魂,使其在謝幕前高尚一點。每天都要比昨天更進步一點,才不枉此生。

03

那我們該如何實踐這些思想呢?

稻盛先生認為,通過踐行釋迦牟尼宣導的“六度”,即六項修煉,心智就將得到磨練、人性將得以完善,人生就會順利達到圓滿。

1、精進努力

精進就意味著拼命工作。“拼命工作”其實是磨煉心志、淨化靈魂最有效的方法。為了事業成功,我們必須“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而一旦你付出了這樣的努力,“智慧的寶庫”就會向你瞬間開放。

只要你全力以赴,神就一定會出現。利他之心,就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鑰匙。

2、克制私欲

所謂“持戒”就是遵守戒律。稻盛先生說,釋迦牟尼所講的事情,並不難實行。人們之所以不“持戒”,是因為錯誤地認為,“持戒”就是限制自己的享受。其實“持戒”本身就是更大的精神自由,有了精神的自由。

所謂“存天理,滅人欲”就是控制人性中的欲望。本能雖屬天賜,也需要節制,不可獨為己謀利。

許多成功者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聰明才智的時候,稻盛先生將其視為天啟;當成功者心安理得地享受富豪榜上的排名時,稻盛先生卻認為,才能亦屬天賜,不得據為己有,當為蒼生謀利。

3、佈施奉獻

所謂“奉獻”就是為他人效力,自利則生,利他則久。

不只是為自己,也要為世人、為社會盡心盡力。“利他”是宇宙間的基本原則。

實際上,稻盛先生自己謙虛地說,像他這樣隨處可遇的鄉下青年,在生存與奮鬥中,不知不覺地實踐了釋迦牟尼所說的“努力”、“克己”、“奉獻”這三項修煉,即拼命地工作,不做壞事,為世人和社會盡力。能創建兩家世界500強企業,中國有這樣成功潛質的大有人在。

4、鎮定自若

我們常常會生氣、發怒,心態會變得粗糙、粗野。處於這種心態,我們內在的智慧就會被掩蓋埋沒。

保持鎮定可以恢復平靜的心性,每天騰出片刻工夫靜靜地反思一天之中發生的事情,也會讓我們發現許多智慧的閃光。

毛主席說過,人定勝天。這裡的“定”不是“一定”的“定”,而是“鎮定”的“定”。一旦我們鎮定鎮靜下來,就可以發現被隱藏在現象背後的真相,就能發現故事背後的故事,就能發現天理和天道,就能奉天道而行。

5、智慧磨練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後講的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尊佛,或者如陽明先生所說,滿大街都是聖人,我們只是被私欲所遮蔽而已。只要通過修煉,撣掉心靈上的灰塵,佛光就自然得以展現。

今天,我們只需要把不屬於良知的那部分鑿掉,我們的良知就會被喚醒。天理即良知。依良知而行,即是循天理而動;循天理而動,必得天助。笛卡爾曲線就會以天道而拐彎,我們的文明危機就可以被化解,我們的人類文明就將得救。

領讀君說:王陽明的思想哲學在百年前就達到了思想價值的高度,稻盛先生在企業經營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感悟,企圖喚醒人們原始單純的感恩良知之心。不論是陽明哲學還是稻盛哲學,都從根本上詮釋了“良知”的重要性。不論做人還是經營企業,良知是最基本的底線。

02

在清朝康乾盛世,因為文字獄的盛行,陽明哲學成為反動禁言。後來列國入侵,舉國動盪,人們更無暇與強盜討論“良知”。

幸好,思想的光輝不會永遠湮沒,陽明思想轉了幾個圈,在日本、韓國和新加坡備受歡迎,被譽為東亞五百年的活水源頭。

最早接觸陽明思想的日本人是禪僧了庵桂悟,曾以83歲高齡遠使中國,與陽明先生會晤。而陽明學在日本真正的開創者是幕府初期的中江藤樹,至幕府末期,吉田松陰創辦學塾,培養了一大批維新志士,其中就包括稻盛先生十分崇敬的西鄉隆盛。

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于每個人心中。致良知,就是發掘人的良知,去掉自己心中不正的東西,就可以依照天道而行。

稻盛先生經常強調,判斷一切事物的基準,就是“作為人,何謂正確”,致良知的本質就是敬天愛人。實際上,稻盛先生的思想就是陽明先生“良知”的體現,“敬天愛人”也就是“致良知”。

依良知而行,循天理而動,我們就可能成就一個圓滿的人生,追尋到自己的人生王道。

特別是企業家,更是要明白為什麼做企業和怎樣做人。無論你現在多麼富有,多麼有權勢,在生命結束後,一切都帶不走,只有靈魂會重新輪回。

所以,人生的目的應該是修煉靈魂,使其在謝幕前高尚一點。每天都要比昨天更進步一點,才不枉此生。

03

那我們該如何實踐這些思想呢?

稻盛先生認為,通過踐行釋迦牟尼宣導的“六度”,即六項修煉,心智就將得到磨練、人性將得以完善,人生就會順利達到圓滿。

1、精進努力

精進就意味著拼命工作。“拼命工作”其實是磨煉心志、淨化靈魂最有效的方法。為了事業成功,我們必須“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而一旦你付出了這樣的努力,“智慧的寶庫”就會向你瞬間開放。

只要你全力以赴,神就一定會出現。利他之心,就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鑰匙。

2、克制私欲

所謂“持戒”就是遵守戒律。稻盛先生說,釋迦牟尼所講的事情,並不難實行。人們之所以不“持戒”,是因為錯誤地認為,“持戒”就是限制自己的享受。其實“持戒”本身就是更大的精神自由,有了精神的自由。

所謂“存天理,滅人欲”就是控制人性中的欲望。本能雖屬天賜,也需要節制,不可獨為己謀利。

許多成功者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聰明才智的時候,稻盛先生將其視為天啟;當成功者心安理得地享受富豪榜上的排名時,稻盛先生卻認為,才能亦屬天賜,不得據為己有,當為蒼生謀利。

3、佈施奉獻

所謂“奉獻”就是為他人效力,自利則生,利他則久。

不只是為自己,也要為世人、為社會盡心盡力。“利他”是宇宙間的基本原則。

實際上,稻盛先生自己謙虛地說,像他這樣隨處可遇的鄉下青年,在生存與奮鬥中,不知不覺地實踐了釋迦牟尼所說的“努力”、“克己”、“奉獻”這三項修煉,即拼命地工作,不做壞事,為世人和社會盡力。能創建兩家世界500強企業,中國有這樣成功潛質的大有人在。

4、鎮定自若

我們常常會生氣、發怒,心態會變得粗糙、粗野。處於這種心態,我們內在的智慧就會被掩蓋埋沒。

保持鎮定可以恢復平靜的心性,每天騰出片刻工夫靜靜地反思一天之中發生的事情,也會讓我們發現許多智慧的閃光。

毛主席說過,人定勝天。這裡的“定”不是“一定”的“定”,而是“鎮定”的“定”。一旦我們鎮定鎮靜下來,就可以發現被隱藏在現象背後的真相,就能發現故事背後的故事,就能發現天理和天道,就能奉天道而行。

5、智慧磨練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後講的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尊佛,或者如陽明先生所說,滿大街都是聖人,我們只是被私欲所遮蔽而已。只要通過修煉,撣掉心靈上的灰塵,佛光就自然得以展現。

今天,我們只需要把不屬於良知的那部分鑿掉,我們的良知就會被喚醒。天理即良知。依良知而行,即是循天理而動;循天理而動,必得天助。笛卡爾曲線就會以天道而拐彎,我們的文明危機就可以被化解,我們的人類文明就將得救。

領讀君說:王陽明的思想哲學在百年前就達到了思想價值的高度,稻盛先生在企業經營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感悟,企圖喚醒人們原始單純的感恩良知之心。不論是陽明哲學還是稻盛哲學,都從根本上詮釋了“良知”的重要性。不論做人還是經營企業,良知是最基本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