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緊急提醒!別再抱著熱水袋過冬了!已有不少人被燒傷

這兩天的天氣,

用一位網友的話來說,不感冒就是萬幸:

但是還有一句話:小心低溫燙傷!

“氣溫越來越低,熱水袋引起的燙傷越來越多,昨天普通門診就診人次247,其中76人是熱水袋低溫燙傷。

昨天一個晚班,3個熱水袋爆炸引起的燙傷。今天的一個病人:3年前熱水袋燙傷,同一部位-左下肢,換了三個月的藥…有個病人說,她的熱水袋是“德國”進口的,70多元一個,第一次使用就炸了!”

1月6日晚上,上海瑞金醫院燒傷科護士長周潔這週末在朋友圈發出微信,這是周潔今年冬天第三次為熱水袋這個溫柔殺手疾呼:低溫燙傷增多,呼籲“扔掉熱水袋”!

為了獲得溫暖,很多人翻出了禦寒神器:暖水寶、暖寶寶、熱水袋,

卻意外地遭遇了低溫燙傷!

這是最近瑞金醫院燒傷科兩個資料:

2018年1月5日,普通門診就診人次247,其中76人是熱水袋低溫燙傷,超過三成!

2017年12月23日,122個病人,58個病人低溫燙傷,占到一半;其中上午半天,燒傷病人就診數達到79人次,其中熱水袋低溫燙傷就診病人37人。

周潔坦言,被熱水袋低溫燙傷的病人實在太多了,讓燒傷科醫生和護士也大為驚訝。

連續三年被熱水袋燙傷,依然不放棄

在燒傷門診排隊換藥大軍中,有些市民不是第一次中招。專家們告訴記者,熱水袋燙傷病人中有不少熟悉的面孔。有的甚至連續三年被熱水袋低溫燙傷,留下了三處傷疤,但依然不捨棄熱水袋。

王先生今年30幾歲,

特別怕冷。晚上睡覺前,一定要衝個熱水袋捂著才能安穩入睡。

1月5日,他像往常一樣,把熱水袋往被窩一扔,就鑽進了被窩。第二天醒來發現左小腿處出現了一個蠶豆大小的水泡,王先生沒在意,沒想到,第二天小水泡又紅又腫。

醫生診斷,雖然低溫燙傷面積小,但是深度已經達到二度,至少需要到醫院換藥一個月。

溫柔殺手,有人要住院植皮

“熱水袋只有60多度,為什麼會被燙傷?”幾乎每個被熱水袋燙傷的病人都會問醫生同樣一句話。

專家們表示:每年進入12月就進入低溫燙傷的高發期。但是,今年的這股熱水袋燙傷高峰有點猛。

值得警醒的是,熱水袋常常是溫柔的殺手。

無論是橡膠熱水袋還是電熱水袋,如果使用不慎,都會造成燙傷。

熱水袋造成燙傷的溫度為40℃-60℃,皮膚溫度一般為30℃左右。這種溫度會讓人感到很舒服很溫暖。但是一旦睡著了,皮膚長時間直接接觸高於體溫的低熱物體,

容易遭遇低溫燙傷。專家們強調,“這樣的溫度人體覺得不是很燙,但如果長時間接觸,對皮膚有慢性損傷。”而且很多人喜歡把熱水袋壓在腿上、腳腕上,甚至肩膀上,長時間壓著血液不迴圈更加重了低溫燙傷。

無法捨棄熱水袋過冬怎麼辦?

提醒:

@熱水袋外面一定要配個套子,或者裹一塊布。

@不要和身體直接接觸,和身體保持一定距離

@清醒的時候用,睡著時候不要用熱水袋呢。

最後喜歡用暖寶寶的你也看過來!

暖寶寶低溫燙傷也會偶然出現。

SO,暖寶寶不能貼著皮膚用,要隔層衣服。

使用的時候不能加壓,比如在暖寶寶外束皮帶,穿束腹帶、緊身衣。

來源 | 周到上海APP

@熱水袋外面一定要配個套子,或者裹一塊布。

@不要和身體直接接觸,和身體保持一定距離

@清醒的時候用,睡著時候不要用熱水袋呢。

最後喜歡用暖寶寶的你也看過來!

暖寶寶低溫燙傷也會偶然出現。

SO,暖寶寶不能貼著皮膚用,要隔層衣服。

使用的時候不能加壓,比如在暖寶寶外束皮帶,穿束腹帶、緊身衣。

來源 | 周到上海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