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驚嚇!摳圖、濫用替身、奇葩特效,2017年的電視劇簡直要命!

“瞅瞅2017”終於寫完了第二篇,對於金魚一樣記憶力的芒媽來說,寫回顧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請大家不要吝嗇你們讚美好嗎?

2018快過完24分之1了,往年的1月,是各大開年大戲爭搶的檔期,

但今年兩部開年古裝劇《巴清傳》和《如懿傳》都慘遭更換,《如懿傳》遲遲沒過審,而原定於1月中旬播出的《巴清傳》被“秦粉”舉報,播出遙遙無期。

但相對2017年的國產劇市場來說,這點小波折九牛一毛,2017年的國產劇市場其實出了一件大事,而這件事早早就被一個老頭子給說中了。

1 突破下限?不存在的

2017年的開年劇是一部氣勢恢宏的大製作,在視頻網站賣出了一千萬一集的價格,女主角的片酬高達八千萬。

當然啦,這位以自信著稱的女明星,也在風口浪尖過去之後實力回應:我就值這個價!

沒錯,就是《孤芳不自賞》。

芒媽年初的時候寫過:“《孤芳不自賞》是兩位主演鐘漢良和Angelababy的一小步,卻是我國電視劇特效史上的一大步。”

是它,教會了我們一鍵摳圖,

是它,以一己之力提高了全國人民的PS鑒賞水準,是它,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在衛星電視平臺播出的AE基礎教學視頻。

這部劇的笑話還包括製造了一個大型尷尬現場,水軍到官博討薪可以說是聞所未聞。

劇組否認買水軍之後,水軍公司急了,又爆出了很多合同細節,包括給的定金只占到全款的5%不到啦、春節下單逼人家熬夜趕工啦,然後劇方發了律師函說是有人故意在黑。

anyway,水軍的事情見仁見智,下半年摳圖界還有《楚喬傳》一員大將,這個半空中懸浮的士兵腦袋……看來是跟《孤芳》一樣缺錢。

摳圖只是流量古裝劇不走心的體現之一,《擇天記》的特效也飽受詬病,不管是打怪獸、出法器還是療傷,一個閃電特效走天下,還有不少鏡頭,後期師傅連特效都懶得加了……

比如這個魔族軍師放大招的時候。

沒有特效還給遠景真的很尷尬,連巴啦啦小魔仙都知道要加特效好嗎。

用用替身無可厚非,但《楚喬傳》的替身之多也創造了歷史。根據統計,趙麗穎起碼在這部劇用了30個替身,其中還包括一個假得不能忍的正面替。

摳圖、奇葩特效、濫用替身,這些古偶的老毛病,2017年也並沒有好一點,甚至發展到了“新高度”。突破下限?不存在的,你永遠不知道下限還能再低到什麼程度。

爛IP+高片酬的流量明星+短得嚇人的製作週期=古偶,只要等式左半邊不發生變化,在可以想見的未來,古偶的品質很難說能提高多少。

我們能做的,就是不看不聽不關注,讓他們靜靜糊。

2 害怕爭議?無所畏懼

和古偶的全面潰敗相反,2017年的國產劇市場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現實主義題材的逆襲,《人民的名義》、《歡樂頌2》、《我的前半生》三部作品幾乎可以稱得上是引起了全民討論。

細數一下我們這一年來看劇吃的瓜:自殺的祁同偉、大公無私李達康、貪官的錢堆滿牆;直男癌應勤、閨蜜婊羅子君、不聽不聽賀涵念經……

從反腐反貪的政治議題,到小三、閨蜜、處☆禁☆女情結等社會話題,今年的現代劇第一是敢說,第二是不怕爭議,儘量呈現多方面的價值觀,對錯公允讓觀眾自己來分辨。

劇王《人民的名義》就不說了,祁同偉、高育良、李達康這幫中年男人的愛恨糾葛,收視率的成績也足以證明。

我們拿《前半生》來舉例吧。

開播前,有亦舒原作的話題度,開播後,俗不可耐的家庭主婦、出軌離婚的窩囊丈夫、小市民媽媽、巨嬰妹夫、精英閨蜜,一個個角色活靈活現,加上小三和假女權等話題,讓人邊罵邊看,邊看邊罵,幾乎每天都能上熱搜。

身處現代生活,《前半生》和《歡樂頌》裡的那些故事,或多或少能在我們周圍找到範本。一方面,我們希望自己能成為安迪和唐晶;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得不接受其實我們就是邱瑩瑩和羅子君,有弱點,有僥倖,偶爾努力,經常無力。

窮人和富人,處☆禁☆女情結,小三打著真愛的旗號,閨蜜的男朋友……事實上,正是因為當前的社會生活有如此多的觀念空白,這些電視劇才會引發爭議。

2017年還有幾部現實主義題材的劇,沒有以上三部火,但也很好看,包括張譯和殷桃主演的《雞毛飛上天》,講的是義烏改革發展的故事;還有戲骨何冰和郝蕾演的《情滿四合院》, 講老北京四合院裡街坊鄰里的故事;當然還有《白鹿原》。

3 網劇稱霸?不無道理

從2016年年底開始,網劇和上星劇的審核標準就已經統一了,但網劇的發展速度絲毫沒有被拖慢,正是從2017年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大製作”網劇開始出現了。

有電影班底進駐網劇,以陳國富和電影《鬼吹燈》班底領頭的功夫影業拍了《河神》。美劇式的快節奏單元劇情,民國背景下的喪屍元素,還有幾乎全新人的演員陣容,可以說很有野心。

還有上部上星,下部網播的《大軍師司馬懿》,吳秀波自己掏錢、找人,花五年時間拍了這部劇,基本是近幾年來的老戲骨集郵,集齊了王勁松、王洛勇、於和偉等等。

這部劇的特點是兼有正劇和戲說,在厚重的質感之外,又添加了很多生活戲,從另一個角度拍三國,讓人不至於看不下去。

當然,年度網紅還是《白夜追凶》,雙胞胎角色一舉捧紅了人到中年的潘粵明,前一陣這部劇還被美國Netflix買下來,相當於又給它蓋了個品質保證的戳。

幾乎同時期上線的《無證之罪》完成度也相當高,雖然有一些硬傷,但確實很有可看性。

《無證之罪》的李豐田啊,簡直是河正宇本宇

懸疑探案類的題材拍成網劇,本身就有一定優勢,首先是節約了很多成本,這是最關鍵的,不用太擔心成本和賣不出去,所以不會存在劇集冗餘拖長的問題,畢竟二十集要拍得好看比五十集要拍得好看簡單太多了,其次就是拍攝手法和劇情上,可以有很多創作空間。

從“網劇”概念出現以來,品質最高的分類應該就是懸疑探案劇了,足以想見,我們不是沒有合適的劇本和導演,只是好的導演和編劇未必有資源拍電影,也未必能駕馭上星電視劇。

不過這個局面正在隨著網劇市場的發展而變化。

《白夜追凶》的導演王偉是Arc Light弧光聯盟的成員,這是一個剛剛成立三年左右的平臺,有導演、有編劇、也有製片人在內,互相提供扶持,內部成員的作品包括《畫江湖之不良人》、《心理罪》,基本都是這幾年的爆款網劇。

假以時日,或者說,現在,這個聯盟已經是網劇界的一塊金字招牌了,尤其是在懸疑探案的題材。

在以上這些網劇之外,還有體量更輕、更偏年輕化的一個分支,比如年末同時上的一對競品《你好舊時光》和《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還有同屬於青春網劇的《春風十裡不如你》,基本是只要演員顏值過得去,就已經成功了一小半。可惜,劇情毀掉了剩下的一大半。

《你好舊時光》有原著支撐,還相對好一點,另外兩部的原著本來也不是以劇情見長,影視化之後光想著要留著原作的一些片段,顧不上整理劇情脈絡的邏輯。

芒媽再另外私心推薦兩部以劇情取勝的網劇,《一起同過窗2》和《殺不死》,前者是系列第二部,難得兩部都在8.8分以上的青春劇,後者是神作《毛騙》班底的新作。

4 翻拍日韓?一言難盡

2017年還有一個風潮,就是不接地氣的翻拍劇。

《深夜食堂》、《求婚大作戰》、《問題餐廳》、《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連名字也沒改一下的四部翻拍日劇,基本就是說普通話的日劇,很多設定放在中國背景下都是不成立的,《深夜食堂》一度還成了豆瓣最低分的電視劇。

其中《問題餐廳》迫於原作中有一個異裝癖角色無法過審,做了一定改編,算是其中打分最高的一部。

《漂亮的李慧珍》、《柒個我》、《親愛的她們》則是翻拍的韓劇,無奈搬了設定,卻沒有辦法搬來相應的製作和演技。

對於這一part沒什麼好多說,今年還有更多翻拍劇on the way,瑟瑟發抖。

2017全年收視率最高的五部劇,依次是《人民的名義》、《那年花開月正圓》、《因為遇見你》、《我的前半生》、《楚喬傳》。

而各大平臺網路播放量的年度排行榜裡,《那年花開月正圓》、《人民的名義》也都在前列。

這些爆款劇基本沒有迎合年輕人的口味,卻在年輕人群體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達康書記的表情包也證明了這一點,好劇應該是面向全年齡層的,並不存在觀眾看不懂的“好劇”。

反而今年那些主要受眾是年輕粉絲,啟用大量流量的劇,除了《楚喬傳》之外,撲街的多,少有反響。

關於這一點,王剛老師在《脫口秀大會》的一段發言非常適用,說的是這兩年有一種現象叫做“媚青”,就是取悅、諂媚年輕人,為了圈粉故作年輕,不僅自己彆扭,別人看著也彆扭。

他還告誡了老朋友們:不要被潮流所左右。

潮流是一時的,只有真誠的作品,才能得到真誠的回應,而我們越來越向這個正回饋上走去。

這一年追劇最大的感受就是,濫竽充數的人正在慢慢接受審判,電視人試圖和觀眾平等地交流了。換句話說,我們終於能在看國產劇的時候感受到被尊重,選擇也更多了。

有整容式演技,也有毀容式演技,年末一台《演員的誕生》,讓我們都把目光聚焦到了“演技”這兩個字上,但演員其實也不過是電視劇工業的其中一環而已,一個好演員救不了一部爛戲,一個壞演員也毀不了一部好劇。

不止電視劇,電影更是。粗製濫造的粉絲電影不再大行其道,騙票房的伎倆被屢屢拆穿曝光,要不是一部橫空出世的《戰狼2》,今年的電影市場其實比去年還萎靡——寧願不看,也不願意看爛片。

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為我們開心。

至少以後他們騙錢的時候要三思了。

突破下限?不存在的,你永遠不知道下限還能再低到什麼程度。

爛IP+高片酬的流量明星+短得嚇人的製作週期=古偶,只要等式左半邊不發生變化,在可以想見的未來,古偶的品質很難說能提高多少。

我們能做的,就是不看不聽不關注,讓他們靜靜糊。

2 害怕爭議?無所畏懼

和古偶的全面潰敗相反,2017年的國產劇市場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現實主義題材的逆襲,《人民的名義》、《歡樂頌2》、《我的前半生》三部作品幾乎可以稱得上是引起了全民討論。

細數一下我們這一年來看劇吃的瓜:自殺的祁同偉、大公無私李達康、貪官的錢堆滿牆;直男癌應勤、閨蜜婊羅子君、不聽不聽賀涵念經……

從反腐反貪的政治議題,到小三、閨蜜、處☆禁☆女情結等社會話題,今年的現代劇第一是敢說,第二是不怕爭議,儘量呈現多方面的價值觀,對錯公允讓觀眾自己來分辨。

劇王《人民的名義》就不說了,祁同偉、高育良、李達康這幫中年男人的愛恨糾葛,收視率的成績也足以證明。

我們拿《前半生》來舉例吧。

開播前,有亦舒原作的話題度,開播後,俗不可耐的家庭主婦、出軌離婚的窩囊丈夫、小市民媽媽、巨嬰妹夫、精英閨蜜,一個個角色活靈活現,加上小三和假女權等話題,讓人邊罵邊看,邊看邊罵,幾乎每天都能上熱搜。

身處現代生活,《前半生》和《歡樂頌》裡的那些故事,或多或少能在我們周圍找到範本。一方面,我們希望自己能成為安迪和唐晶;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得不接受其實我們就是邱瑩瑩和羅子君,有弱點,有僥倖,偶爾努力,經常無力。

窮人和富人,處☆禁☆女情結,小三打著真愛的旗號,閨蜜的男朋友……事實上,正是因為當前的社會生活有如此多的觀念空白,這些電視劇才會引發爭議。

2017年還有幾部現實主義題材的劇,沒有以上三部火,但也很好看,包括張譯和殷桃主演的《雞毛飛上天》,講的是義烏改革發展的故事;還有戲骨何冰和郝蕾演的《情滿四合院》, 講老北京四合院裡街坊鄰里的故事;當然還有《白鹿原》。

3 網劇稱霸?不無道理

從2016年年底開始,網劇和上星劇的審核標準就已經統一了,但網劇的發展速度絲毫沒有被拖慢,正是從2017年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大製作”網劇開始出現了。

有電影班底進駐網劇,以陳國富和電影《鬼吹燈》班底領頭的功夫影業拍了《河神》。美劇式的快節奏單元劇情,民國背景下的喪屍元素,還有幾乎全新人的演員陣容,可以說很有野心。

還有上部上星,下部網播的《大軍師司馬懿》,吳秀波自己掏錢、找人,花五年時間拍了這部劇,基本是近幾年來的老戲骨集郵,集齊了王勁松、王洛勇、於和偉等等。

這部劇的特點是兼有正劇和戲說,在厚重的質感之外,又添加了很多生活戲,從另一個角度拍三國,讓人不至於看不下去。

當然,年度網紅還是《白夜追凶》,雙胞胎角色一舉捧紅了人到中年的潘粵明,前一陣這部劇還被美國Netflix買下來,相當於又給它蓋了個品質保證的戳。

幾乎同時期上線的《無證之罪》完成度也相當高,雖然有一些硬傷,但確實很有可看性。

《無證之罪》的李豐田啊,簡直是河正宇本宇

懸疑探案類的題材拍成網劇,本身就有一定優勢,首先是節約了很多成本,這是最關鍵的,不用太擔心成本和賣不出去,所以不會存在劇集冗餘拖長的問題,畢竟二十集要拍得好看比五十集要拍得好看簡單太多了,其次就是拍攝手法和劇情上,可以有很多創作空間。

從“網劇”概念出現以來,品質最高的分類應該就是懸疑探案劇了,足以想見,我們不是沒有合適的劇本和導演,只是好的導演和編劇未必有資源拍電影,也未必能駕馭上星電視劇。

不過這個局面正在隨著網劇市場的發展而變化。

《白夜追凶》的導演王偉是Arc Light弧光聯盟的成員,這是一個剛剛成立三年左右的平臺,有導演、有編劇、也有製片人在內,互相提供扶持,內部成員的作品包括《畫江湖之不良人》、《心理罪》,基本都是這幾年的爆款網劇。

假以時日,或者說,現在,這個聯盟已經是網劇界的一塊金字招牌了,尤其是在懸疑探案的題材。

在以上這些網劇之外,還有體量更輕、更偏年輕化的一個分支,比如年末同時上的一對競品《你好舊時光》和《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還有同屬於青春網劇的《春風十裡不如你》,基本是只要演員顏值過得去,就已經成功了一小半。可惜,劇情毀掉了剩下的一大半。

《你好舊時光》有原著支撐,還相對好一點,另外兩部的原著本來也不是以劇情見長,影視化之後光想著要留著原作的一些片段,顧不上整理劇情脈絡的邏輯。

芒媽再另外私心推薦兩部以劇情取勝的網劇,《一起同過窗2》和《殺不死》,前者是系列第二部,難得兩部都在8.8分以上的青春劇,後者是神作《毛騙》班底的新作。

4 翻拍日韓?一言難盡

2017年還有一個風潮,就是不接地氣的翻拍劇。

《深夜食堂》、《求婚大作戰》、《問題餐廳》、《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連名字也沒改一下的四部翻拍日劇,基本就是說普通話的日劇,很多設定放在中國背景下都是不成立的,《深夜食堂》一度還成了豆瓣最低分的電視劇。

其中《問題餐廳》迫於原作中有一個異裝癖角色無法過審,做了一定改編,算是其中打分最高的一部。

《漂亮的李慧珍》、《柒個我》、《親愛的她們》則是翻拍的韓劇,無奈搬了設定,卻沒有辦法搬來相應的製作和演技。

對於這一part沒什麼好多說,今年還有更多翻拍劇on the way,瑟瑟發抖。

2017全年收視率最高的五部劇,依次是《人民的名義》、《那年花開月正圓》、《因為遇見你》、《我的前半生》、《楚喬傳》。

而各大平臺網路播放量的年度排行榜裡,《那年花開月正圓》、《人民的名義》也都在前列。

這些爆款劇基本沒有迎合年輕人的口味,卻在年輕人群體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達康書記的表情包也證明了這一點,好劇應該是面向全年齡層的,並不存在觀眾看不懂的“好劇”。

反而今年那些主要受眾是年輕粉絲,啟用大量流量的劇,除了《楚喬傳》之外,撲街的多,少有反響。

關於這一點,王剛老師在《脫口秀大會》的一段發言非常適用,說的是這兩年有一種現象叫做“媚青”,就是取悅、諂媚年輕人,為了圈粉故作年輕,不僅自己彆扭,別人看著也彆扭。

他還告誡了老朋友們:不要被潮流所左右。

潮流是一時的,只有真誠的作品,才能得到真誠的回應,而我們越來越向這個正回饋上走去。

這一年追劇最大的感受就是,濫竽充數的人正在慢慢接受審判,電視人試圖和觀眾平等地交流了。換句話說,我們終於能在看國產劇的時候感受到被尊重,選擇也更多了。

有整容式演技,也有毀容式演技,年末一台《演員的誕生》,讓我們都把目光聚焦到了“演技”這兩個字上,但演員其實也不過是電視劇工業的其中一環而已,一個好演員救不了一部爛戲,一個壞演員也毀不了一部好劇。

不止電視劇,電影更是。粗製濫造的粉絲電影不再大行其道,騙票房的伎倆被屢屢拆穿曝光,要不是一部橫空出世的《戰狼2》,今年的電影市場其實比去年還萎靡——寧願不看,也不願意看爛片。

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為我們開心。

至少以後他們騙錢的時候要三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