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是弗裡達眼中的渣男,還是國寶級壁畫大師,哪個身份才是真正的裡維拉?

迭戈·裡維拉(Diego Rivera)

迭戈·裡維拉是墨西哥著名的壁畫大師,

也是著名女畫家弗裡達·卡洛的老師與愛人。他的作品時常帶有豐富而深刻的時代性,體現著藝術家對社會革命的熱情與忠貞理想。但在作品背後,裡維拉也憑藉自己多樣的性格展示出別樣的人格魅力。

少年學藝

2002年,傳記電影《弗裡達》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此後,這位才華橫溢的女畫家帶著她標誌性的連心眉被越來越多的人們熟知。女主角薩爾瑪·海耶克也憑藉這一經典螢幕形象一舉奪得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弗裡達》電影海報

但我們今天的主角並非這位傳奇女畫家,而是她的老師兼丈夫,堪稱墨西哥國寶級的壁畫大師——迭戈·裡維拉。

裡維拉《Adoration of the Virgin and Child》,1912-1913年

裡維拉1886年生於墨西哥瓜納華托一個優渥的中產階級家庭。或許是天生的藝術天分使然,他自三歲起就開始畫畫。但像每個淘氣的孩子一樣,裡維拉並沒有老老實實地畫在紙上,而是將家中的牆壁選作了創作場地。但不同的是,裡維拉的父母並未因此責駡他,反而為他在牆上裝上了黑板和畫布。

莫迪裡阿尼《裡維拉肖像》,1914年

或許對一個人而言,最幸運的事莫過於將愛好作為職業。裡維拉起初在聖卡洛斯學院學習藝術,20世紀初,他受人資助前往歐洲學藝。這期間,他到訪西班牙和法國並結識了一眾歐洲藝術家,這段經歷對裡維拉的創作影響深遠。

裡維拉《Avila Morning》,1908年

裡維拉對新藝術滿懷熱情。在這裡,他通過畢卡索、勃拉克的作品見證了立體主義的興起,也曾被後印象派單純的形式和明亮的色點吸引。

裡維拉《Two Women》,1914年

1921年,裡維拉返回墨西哥,不久便參與了政府的大型壁畫專案。1922年,他以蠟畫法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第一件重要作品《Creation》。

裡維拉《Creation》,1922年

多情才子

正如照片中所見,裡維拉身材高大,甚至可以說有些肥胖。如果按照尋常審美,裡維拉的相貌也只能算平庸。即便如此,他卻異常符合一個人們對藝術家的慣常印象——多情。

裡維拉《Mural of the Aztec City of Tenochtitlan》

裡維拉一生有過四次婚姻,並時常與自己的女模特擦出火花,這或許是藝術家的人格魅力使然。這不禁使人感歎,如果各界名流投身文字創作,裡維拉的《撩妹寶典》八成會成為暢銷之作。

裡維拉《Portrait of Marevna》,約1915年

1929年,裡維拉與他的學生弗裡達結婚。她是裡維拉的第三任妻子,但雙方對彼此的猜忌與衝突導致這場婚姻於十年後破裂。然而第二年,兩人就重婚了。

在電影《弗裡達》中,弗裡達看到自己的丈夫與自己的妹妹在畫室地板上摟抱在一起,冷冷地說:“在我一生中有兩次嚴重的意外,一次是車禍,另一次就是遇到你”。

電影《弗裡達》劇照

實際上他們彼此相愛並羈絆頗深,尤其在藝術上有種難言的默契。裡維拉曾在信中這樣描述弗裡達的作品:“她的畫尖刻而溫柔,硬如鋼鐵,卻精緻美好如蝶翼;可愛如甜美的微笑,卻深刻和殘酷得如同苦難的人生。”

弗裡達《裡維拉肖像》,1937年

做人民的使者

但浪漫多情並不總與溫和派聯繫在一起。作為一名左翼藝術家,裡維拉有自己的信念與理想。首先,他是一位激進的無神論者,他宣稱:“宗教是一場集體的精神紊亂”。

裡維拉《Liberation of the Peon》

他在1948年的作品《星期天下午的夢》中,描繪了墨西哥作家伊格納西奧·拉米瑞茲手持“上帝並不存在”的標語。這樣大膽的作品雖然引發眾怒,但裡維拉始終拒絕更改。因此,這幅畫被雪藏九年之久。

裡維拉《星期天下午的夢》(局部)

裡維拉還是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學者王觀泉曾寫作《魯迅與裡維拉》一書,書中將這兩個天南地北的人聯繫了起來。如果不瞭解時代背景,讀者可能無法理解作者這樣的“腦洞”。實際上,裡維拉1922年就加入了墨西哥共產黨,他的作品更是受到很多意識形態的影響。

裡維拉《Gloriosa Victoria》,1954年

墨西哥1910年的革命推翻了獨裁者波菲裡奧·迪亞斯長達30餘年的統治。此後數十年的墨西哥就如同近代中國一樣,走在艱難的歷史轉折之路上。

聯軍中的年輕士兵,攝影師Agustin Casasola攝于1913年。

經濟、政治上的動盪,加之民族文化的復興,在藝術界帶來了20世紀20年代興起的墨西哥壁畫運動。這場運動見證了一批引領潮流的壁畫家,如裡維拉、奧羅斯科、西蓋羅斯等。他們創作的一個共性就是始終將責任感與對人民的關懷融於創作之中。

奧羅斯科《Omnisciencia》,1925年

創作中的裡維拉是“人民的使者和朋友”。比如在《花節》、《花農》這類題材中,他用不同手法表現身背鮮花的老人、年輕人和孩子——他們有的似乎剛剛從野外背著鮮花進城,有的則背著盛滿鮮花的大布兜走出農家小門。用藝術家袁運甫先生的話說:“在這裡,沉重與艱難交織,美好與希望並存”。

以筆為槍的鬥士

裡維拉最原始的個人風格是畫布上大而簡潔的人物與大膽鮮明的色彩,極富視覺衝擊力與感染力。

裡維拉相信藝術可以成為社會或是政治的工具,但他也經常因為作品中所隱藏的“敏感”符號而成為爭論焦點。要知道在“波菲裡奧時代”,文化創作單位早已成為政府的喉舌,文藝界更是處於萬馬齊喑的高壓之下。

裡維拉《Controller of the Universe》(局部),畫面中出現托洛斯基、恩格斯與馬克思。

1929年,應美國駐墨西哥大使館委託,裡維拉創作了一組關於墨西哥殖民歷史的壁畫作品。畫面內容貫穿墨西哥從古至今的艱難國運,表現了一個個普通而勇敢的墨西哥人如何先後與西班牙人、法國人以及獨裁者抗爭。

裡維拉《墨西哥的歷史》(局部)

1930年,裡維拉前往美國。次年,他的第二次回顧展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獲得極大成功。這次展覽將裡維拉推向了世界級藝術大師的地位。

1934年,裡維拉受委託為紐約市的洛克斐勒中心創作壁畫。這幅名為《十字路口的人》的壁畫由“意識覺醒的前沿”與“物質財富積累的前沿”兩部分組成,表現了當代社會萬象與人類取得的科技成就。

裡維拉《十字路口的人》復原圖

但這幅作品的爭議性來源於裡維拉在畫中增添了弗拉基米爾·列寧的形象以及蘇俄五一勞動節遊行。這令洛克斐勒家族大為不滿,並隨後銷毀了這幅畫。我們如今關於此畫能留下的資訊,只有一張黑白照片,這也成為裡維拉永遠的“未完成”之作。

裡維拉與《十字路口的人》的複製品

至此,我們記住了裡維拉的多情,亦記住了他獻身革命的熱情和信仰。有時我們很難想像,這些看起來完全不同的品質為何會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但命運就是如此神奇,它創造了裡維拉,這也是時代的裡維拉。

精彩回顧:

不被接受的設計如何改變了世界?

他是日本設計界的巨人,用裝幀藝術闡釋亞洲之美!

戰鬥民族的藝術家聚在一起,會發生什麼?

[編輯、文/張一彤]

裡維拉的相貌也只能算平庸。即便如此,他卻異常符合一個人們對藝術家的慣常印象——多情。

裡維拉《Mural of the Aztec City of Tenochtitlan》

裡維拉一生有過四次婚姻,並時常與自己的女模特擦出火花,這或許是藝術家的人格魅力使然。這不禁使人感歎,如果各界名流投身文字創作,裡維拉的《撩妹寶典》八成會成為暢銷之作。

裡維拉《Portrait of Marevna》,約1915年

1929年,裡維拉與他的學生弗裡達結婚。她是裡維拉的第三任妻子,但雙方對彼此的猜忌與衝突導致這場婚姻於十年後破裂。然而第二年,兩人就重婚了。

在電影《弗裡達》中,弗裡達看到自己的丈夫與自己的妹妹在畫室地板上摟抱在一起,冷冷地說:“在我一生中有兩次嚴重的意外,一次是車禍,另一次就是遇到你”。

電影《弗裡達》劇照

實際上他們彼此相愛並羈絆頗深,尤其在藝術上有種難言的默契。裡維拉曾在信中這樣描述弗裡達的作品:“她的畫尖刻而溫柔,硬如鋼鐵,卻精緻美好如蝶翼;可愛如甜美的微笑,卻深刻和殘酷得如同苦難的人生。”

弗裡達《裡維拉肖像》,1937年

做人民的使者

但浪漫多情並不總與溫和派聯繫在一起。作為一名左翼藝術家,裡維拉有自己的信念與理想。首先,他是一位激進的無神論者,他宣稱:“宗教是一場集體的精神紊亂”。

裡維拉《Liberation of the Peon》

他在1948年的作品《星期天下午的夢》中,描繪了墨西哥作家伊格納西奧·拉米瑞茲手持“上帝並不存在”的標語。這樣大膽的作品雖然引發眾怒,但裡維拉始終拒絕更改。因此,這幅畫被雪藏九年之久。

裡維拉《星期天下午的夢》(局部)

裡維拉還是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學者王觀泉曾寫作《魯迅與裡維拉》一書,書中將這兩個天南地北的人聯繫了起來。如果不瞭解時代背景,讀者可能無法理解作者這樣的“腦洞”。實際上,裡維拉1922年就加入了墨西哥共產黨,他的作品更是受到很多意識形態的影響。

裡維拉《Gloriosa Victoria》,1954年

墨西哥1910年的革命推翻了獨裁者波菲裡奧·迪亞斯長達30餘年的統治。此後數十年的墨西哥就如同近代中國一樣,走在艱難的歷史轉折之路上。

聯軍中的年輕士兵,攝影師Agustin Casasola攝于1913年。

經濟、政治上的動盪,加之民族文化的復興,在藝術界帶來了20世紀20年代興起的墨西哥壁畫運動。這場運動見證了一批引領潮流的壁畫家,如裡維拉、奧羅斯科、西蓋羅斯等。他們創作的一個共性就是始終將責任感與對人民的關懷融於創作之中。

奧羅斯科《Omnisciencia》,1925年

創作中的裡維拉是“人民的使者和朋友”。比如在《花節》、《花農》這類題材中,他用不同手法表現身背鮮花的老人、年輕人和孩子——他們有的似乎剛剛從野外背著鮮花進城,有的則背著盛滿鮮花的大布兜走出農家小門。用藝術家袁運甫先生的話說:“在這裡,沉重與艱難交織,美好與希望並存”。

以筆為槍的鬥士

裡維拉最原始的個人風格是畫布上大而簡潔的人物與大膽鮮明的色彩,極富視覺衝擊力與感染力。

裡維拉相信藝術可以成為社會或是政治的工具,但他也經常因為作品中所隱藏的“敏感”符號而成為爭論焦點。要知道在“波菲裡奧時代”,文化創作單位早已成為政府的喉舌,文藝界更是處於萬馬齊喑的高壓之下。

裡維拉《Controller of the Universe》(局部),畫面中出現托洛斯基、恩格斯與馬克思。

1929年,應美國駐墨西哥大使館委託,裡維拉創作了一組關於墨西哥殖民歷史的壁畫作品。畫面內容貫穿墨西哥從古至今的艱難國運,表現了一個個普通而勇敢的墨西哥人如何先後與西班牙人、法國人以及獨裁者抗爭。

裡維拉《墨西哥的歷史》(局部)

1930年,裡維拉前往美國。次年,他的第二次回顧展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獲得極大成功。這次展覽將裡維拉推向了世界級藝術大師的地位。

1934年,裡維拉受委託為紐約市的洛克斐勒中心創作壁畫。這幅名為《十字路口的人》的壁畫由“意識覺醒的前沿”與“物質財富積累的前沿”兩部分組成,表現了當代社會萬象與人類取得的科技成就。

裡維拉《十字路口的人》復原圖

但這幅作品的爭議性來源於裡維拉在畫中增添了弗拉基米爾·列寧的形象以及蘇俄五一勞動節遊行。這令洛克斐勒家族大為不滿,並隨後銷毀了這幅畫。我們如今關於此畫能留下的資訊,只有一張黑白照片,這也成為裡維拉永遠的“未完成”之作。

裡維拉與《十字路口的人》的複製品

至此,我們記住了裡維拉的多情,亦記住了他獻身革命的熱情和信仰。有時我們很難想像,這些看起來完全不同的品質為何會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但命運就是如此神奇,它創造了裡維拉,這也是時代的裡維拉。

精彩回顧:

不被接受的設計如何改變了世界?

他是日本設計界的巨人,用裝幀藝術闡釋亞洲之美!

戰鬥民族的藝術家聚在一起,會發生什麼?

[編輯、文/張一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