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不當中國式媽媽,拒當中國式婆婆,再見吧,中國式奶奶!

文|粒粒

很久不看電視,不知道那則廣告是否還在上演:一個為了孩子鞠躬盡瘁的悲苦媽媽,

一次次目送孩子遠離,一次次畫外音“ 等你長大了,我就享福了” 。然後有個口號:“ 別讓等待,成為遺憾。”

短短的一個“ 公益” 廣告,活生生塑造了這樣一個中國媽媽形象: 失去自我,沒有思想; 同時又刻畫了這樣一個苦大仇深的中國婆婆形象: 把幸福寄託在兒子身上。廣告結尾,小孫女說:“ 奶奶,等我長大了,你就享福了。” 我倒想說,為什麼不能是:姥姥,

等我長大了,你就享福了?!如今,數以萬計的姥姥在為孩子擦屎餵奶,而主流媒體卻仍舊只為奶奶歌功頌德。男權思想處處滲漏,中國式奶奶頗為得意: 幸好我生了一個兒子。

無獨有偶,昨天看到這樣一則騰訊新聞: 一個媽媽因為兒子年過30 沒有結婚,而服農藥自殺。 據報導,混合了三種農藥和一斤白酒(赴死決心,何等慘烈!)

多麼可憐可悲又自私的女人,臨死還要讓兒子背負一生的愧疚:“ 是我不結婚,

我媽才自殺的。”

可以想像這個兒子以後將有多大的心理包袱,在母親為自己而自尋短見的這個陰影下生活,還能快樂嗎?

這就是在新社會成立60 多年後,每天高唱男女平等口號下的部分女人的一生:我沒有自己的生活,我含辛茹苦地養育子女,我的老公並不愛我,我為了孩子忍受屈辱不離婚,我把全部的愛寄託在兒子身上,我要他娶聽話的媳婦,

我要我的兒媳婦再生個兒子.......

你不按我說的辦,就是不孝,你不孝,我也沒有別的辦法:我去死。 要我說,你死就死吧。如若你對孩子存有半分的愛,最好留個遺言:我死是因為自己不想活了,和兒子無關。這樣你的身上還算散發了一點母愛的光輝。

七十年代中末和八十年代初出生的孩子比較悲催和沉重:他們很大程度上還需背負傳統思想的重擔,為父母而結婚,為傳宗接代而生兒育女; 但同時,

他們又必須面對新思想的變革與碰撞,與時具進,活出自我。 這不容易,但同時也是中國女人的一次機會,在這一代媽媽成長起來的時候,已經不是傳統意義的中國式媽媽,並顛覆了一貫的中國惡婆婆之名,甚至成長為老年生活仍舊豐富多彩的中國式姥姥和奶奶。

我們為何要做媽媽? 當然是因為追求幸福。 然而,幸福不在於孩子成人之後,而存在於日常生活的點滴之間:做☆禁☆愛是愉悅的,

懷孕是欣喜的, 生產是刺激的,養育他的過程我一次次在享受身為母親所特有的生命重生之感。這個生命一次次地帶給我挑戰,帶給我驚喜,帶給我童年的回憶與衝撞,帶給我對於人類進程的思考與探索。

只有把幸福的感覺寄於當下,才會有真實的幸福可言。 因為,生命不會重來。我們如若連一個幼小嬰兒所帶來的幸福感都不能把握,還要指望他變成不可控的大人之後帶給我們幸福嗎?叔本華這樣說:“人生最大的智慧 ,即是享受當下的時刻並使之成為生命中永恆的目標 ,因為只有當下的這個時刻才是真實且唯一的 ,其他的一切不過是我們的想法與念頭罷了。 ”

當了媽媽,只是多了一重身份,並不是失去原來的自己。我們愛孩子,需要做的是在他越小的時候參與越多,而隨著他的慢慢長大,參與程度慢慢遞減,這樣他才算是一個獨立的成年人,才會真正有自己的生活。與此同時,女人需要修煉的是自己的追求,孩子當然非常重要,但他們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因為你的幼小而付出我的時間,但不會在你的身上犧牲自己。因此,你成年之後,幸福也好,不幸也罷,我仍舊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有著自己獨立的追求與幸福,而不會在你的身上尋找幸福。

只有這樣,我們才會不失作為一個獨立女人所應具有的獨立人格,而我們的子女才會掙脫思想枷鎖,活出自己的人生。少了一些“ 為了媽媽”的重擔,多了一些“問問內心”的真實。這樣,難道不是兩全其美的生活嗎?

因而,我們不做傳統的,苦大仇深的中國式媽媽,自然也不會有機會當中國式的婆婆。 我有了一個兒子,他帶來的是完全不同的體驗,有機會這樣參與一個男人的成長是多麼有趣,能把他培養成屬於社會的男人也才算是當媽媽的最大成就。你買不買房,你結不結婚,你生不生子,這些和我有什麼關係,我只對你生命的前二十年負責,至於你以後的人生,即便你想去火星上生活,我也是無權做主的。

人,無論存在於任何的關係中,家庭,學校,公司,社會。他必須是同時兼備融合性與獨立特性的。我們需要尊重這種獨立個性,即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能例外。

很慶倖,作為媽媽的我們,就是我們這一代人,有機會可以塑造歷史。 為什麼我們要別的國家的女人去引領什麼魅力與風騷,我們,就是新時代的世界媽媽,婆婆,奶奶,姥姥,之領頭人: 善良而堅韌的,勇敢而好學的, 獨立而精彩的。就像楊絳先生那樣,是溫良的妻子,堅強的母親,而在丈夫和女兒都離世後,她仍舊是個博學,獨立和淡泊的學者,令人敬仰。

我,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一個女人。“ 女” 是“ 人”的特色,而不是“人”的限定。雖然,不是人人都有能力掌控世界,但是人人都有機會掌控自己。我要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樣子,而不是你想的那個樣子。

——感謝閱讀——

作者:粒粒

微信公眾號:粒粒西遊記(lilixiyouji)

還要指望他變成不可控的大人之後帶給我們幸福嗎?叔本華這樣說:“人生最大的智慧 ,即是享受當下的時刻並使之成為生命中永恆的目標 ,因為只有當下的這個時刻才是真實且唯一的 ,其他的一切不過是我們的想法與念頭罷了。 ”

當了媽媽,只是多了一重身份,並不是失去原來的自己。我們愛孩子,需要做的是在他越小的時候參與越多,而隨著他的慢慢長大,參與程度慢慢遞減,這樣他才算是一個獨立的成年人,才會真正有自己的生活。與此同時,女人需要修煉的是自己的追求,孩子當然非常重要,但他們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因為你的幼小而付出我的時間,但不會在你的身上犧牲自己。因此,你成年之後,幸福也好,不幸也罷,我仍舊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有著自己獨立的追求與幸福,而不會在你的身上尋找幸福。

只有這樣,我們才會不失作為一個獨立女人所應具有的獨立人格,而我們的子女才會掙脫思想枷鎖,活出自己的人生。少了一些“ 為了媽媽”的重擔,多了一些“問問內心”的真實。這樣,難道不是兩全其美的生活嗎?

因而,我們不做傳統的,苦大仇深的中國式媽媽,自然也不會有機會當中國式的婆婆。 我有了一個兒子,他帶來的是完全不同的體驗,有機會這樣參與一個男人的成長是多麼有趣,能把他培養成屬於社會的男人也才算是當媽媽的最大成就。你買不買房,你結不結婚,你生不生子,這些和我有什麼關係,我只對你生命的前二十年負責,至於你以後的人生,即便你想去火星上生活,我也是無權做主的。

人,無論存在於任何的關係中,家庭,學校,公司,社會。他必須是同時兼備融合性與獨立特性的。我們需要尊重這種獨立個性,即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能例外。

很慶倖,作為媽媽的我們,就是我們這一代人,有機會可以塑造歷史。 為什麼我們要別的國家的女人去引領什麼魅力與風騷,我們,就是新時代的世界媽媽,婆婆,奶奶,姥姥,之領頭人: 善良而堅韌的,勇敢而好學的, 獨立而精彩的。就像楊絳先生那樣,是溫良的妻子,堅強的母親,而在丈夫和女兒都離世後,她仍舊是個博學,獨立和淡泊的學者,令人敬仰。

我,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一個女人。“ 女” 是“ 人”的特色,而不是“人”的限定。雖然,不是人人都有能力掌控世界,但是人人都有機會掌控自己。我要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樣子,而不是你想的那個樣子。

——感謝閱讀——

作者:粒粒

微信公眾號:粒粒西遊記(lilixiyou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