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友成基金會零慧:真愛與否,公益始終是“試金石”

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秘書長 零慧

第一次聽說“零慧”這個名字,

是從國內創新公益演講節目《CC講壇》負責人富宇那裡。喜歡開玩笑的富宇對《公益時報》記者這樣描述“零慧”其人——“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的秘書長,能力強又聰明,她可是個“厲害”角色!”

真正與零慧面對面,大眼睛黑眸子的她笑起來很明媚,長髮及肩,身著深藍色的外套,看起來沉穩莊重,幾乎未施粉黛的她仍然不失清秀。講述自己的觀點時,她又不疾不徐、從容淡定,

甚至有些偏男性的冷峻。

零慧承認自己確實和一般女孩子的喜好不大一樣——高中時她最愛看時政類雜誌,對國內國際大事頗為關注。

父親是企業家,零慧也曾因此一度立志成為一名企業家,所以大學本科時她選了工商管理專業。可是父親卻希望她不如去考個公務員——鐵飯碗,穩定。

碩士學習她選擇去英國留學並主修“企業社會責任”專業,而且還拿到了全額獎學金,但實際上之後零慧的生活一路走來並未像父親期待的那樣平順,

而是一波三折,最後跨界邁進了公益行業,做起了專職公益人。

說起對自己成長影響頗深的人,零慧提到了四個人的名字。

友成基金會創始人、理事長王平的強大願力令零慧備受鼓舞,也讓彼此對這份事業的共識更為默契和堅定。 從8年前加入友成,王平理事長就讓零慧在不同的崗位上輪訓,一線志願者驛站、友成大學、綜合管理等,

尤其是近五年來的耳提面命,言傳身教,讓零慧有了不一樣的領導力,鍛煉了獨特的分析問題的方法論和帶隊伍的能力。這種創始人的“親自帶”讓業界不少秘書長羡慕。

碩士導師劉世敏的開放包容讓零慧難忘,這種特質的吸收和學習也讓她後來帶團隊時受益匪淺。

友成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作為一個經濟學家,用跨界視角參與公益的創新思路,

讓零慧覺得有趣、有益。

“惠澤人”創始人翟雁對志願者事業百分之百的熱忱和投入令零慧欽佩和感動,她也是零慧的公益領路人。

談到時下熱詞:“企業家精神”,零慧說其實“社會企業家精神”這種叫法更貼切,因為在她看來,不具備社會創新能力和社會價值觀的企業家,真正的“企業家精神”也無從談起。

說起如今業界“秘書長”這個崗位人員流動較大的現象,零慧笑言:“這裡面有兩個關鍵點。

一個是你自己的心態調整的好不好,到底把自己當作“公益創業合夥人”還是一個“職業經理人”,做公益,如果你選擇後者來定位那就糟糕了,那你永遠幹不好。再就是你是不是真愛‘公益’。”

無論是職業選擇還是項目選擇,零慧都將其歸結到一個點,即“發心。”她反復說,真愛與否,結果好壞或成敗,公益始終是“試金石。”

訪談

友成發展的奠基石是“人才與平臺”

《公益時報》: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以下簡稱“友成基金會”)自成立至今,扶貧志願者行動計畫、友成大學、小鷹計畫、創業咖啡、電商扶貧、雙師教學、社會價值投資聯盟等多個社會創新項目及機構在不斷發展壯大。在創新求變的同時,你們如何保證這些公益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零慧:友成基金會2007年成立,基金會創立至今我們有很清晰的兩條主線,一塊是做人,就是關注人的發展變化和成長;一塊是平臺搭建,探討如何把人力資本、智力資本通過合適的管道輸送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去。這裡面需要政府、民眾以及行業機構三方的良性參與和支持,缺一不可。在此過程中你會注意到,我們所有與人有關的專案,它都有內在的邏輯,而不是說你看見一個項目,覺得好玩,就做著試試。友成特別強調的一點是,在專案發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改變,包括受益人和參與者的改變,這其中的關鍵是認知的提升。做專案的人需要不斷地回望初心,觀察這個項目的發展是否與你的初心相吻合。而同時,每一個創新項目的誕生,它和我們過往所做的項目以及相關經驗都是有內在關聯的,可謂“既有傳承,又有創新”。這也意味著無論將來友成基金會還會出現多少創新項目,但內在的主線,即圍繞著人的發展這一條是不會變的。

過往我們看到了很多“高高在上的施捨、強加於人的道德綁架、刻意導演的眼淚指數、只見物不見人的捐贈、不負責任的公益作秀、不透明的虛假公益……”,這是對公益的異化。而我們一直在提“新公益”, 公益不是簡單的財富搬家,而是要有新的價值創造,通過社會創新來創造價值增量。而社會創新在本質上是一個發現和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發現真正需求、整合跨界資源,實現真公益、有效公益、可持續公益的三位一體,這其實也是驅動力(Aim)、創新力(Approach)、行動力(Action)的三效合一。而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在三A 之間循環往復地探索與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開放的,永無止境、無法窮盡的過程中,創新型組織持之以恆地不斷瞄準目標、創新模式和打造執行力,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目標。這也是我們在社會創業家身上發現的密碼。

我們用一整套的理念、專案管理大綱、手冊和流程來保證和強化發心、方法、行動的統一。這也是項目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社會價值投資聯盟要做成事,須先“結硬寨,打呆仗”

《公益時報》:2016年9月,友成基金會攜同50家機構聯合創立了“社會價值投資聯盟”,此後你們與此專案有關的動作持續不斷,而且社會關注度也不小。能介紹一下這個機構到底要做些什麼嗎?

零慧:友成基金會宣導成立“社會價值投資聯盟”,重點在宣導“社會價值”為導向的義利並舉的共識。

我們在向企業進行社會創新宣導的時候,特別強調要改變簡單的“二元論”認知——就是“義和利的取捨,舍‘利’才能得‘義’,或者要想有‘義’就不能得‘利’。其實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義利是可以並舉和兼顧的,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實現義利的智慧和有機的轉化,是對社會創業家一個特別大的考驗。

我們認為,真正的社會價值實現必定是社會目標驅動力(Aim)、解決方案創新力(Approach)和目標達成行動力(Action)三者之間三位一體、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此過程中,我們就研發了一個3A3力的標準。首先是目標AIM。就是你的驅動力是什麼,目標何在,創始人的核心理念是什麼等等,一定要把這些東西找到並予以準確定位。還有一個就是Approach,有沒有產品服務的創新在裡面,商業模式有沒有新的,治理結構上有沒有社會化參與的一個考慮。第三個A就是Action,這裡面既包括執行力,也包括行動之後的效果。重點還要看這3A之間的合一。一個是知行合一,還有就是志行合一。我們建立這樣一個標準,除了自身在實踐中每每驗證外,也是想讓大家一起認知“義利”是否可以兼顧統一這個問題,與此同時,我們也遇到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創新的踐行者,他們正在摸索和嘗試著這樣的統一,這也是打造共同體的一個基石。若大家認知不能統一,談何“共同”?實踐驗證,現實採納,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如果大家能依照這個共同的方向和原則,可能就會少走彎路,減少異化。

2013年我們提出社會價值投資的概念之後,為了防止對“社會價值”這一概念的理解過於窄化或泛化,我們就開始著手研發一套嚴格的定義和嚴謹的量化評估標準,用於評價社會創新型企業、社會創新型組織和專案等社會價值投資和評估對象。現在已經開發了一個線上進行社會價值評估的雲平臺,可以線上填寫並得出分析報告,我們在這兩年的資助招標和獵鷹計畫的評測中都採用了這套系統。2016年聯盟成立以後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針對上市公司的定制化應用性研發。

2017年12月,社投盟發佈了一個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價值評估報告“義利99”,採用就是這個評估框架。比如團隊分析了滬深300的上市公司,然後用這個指標對他們的公開資料進行掃描,結果出來以後,我們把得分靠前的99家甄選出來,形成一個“義利99”的榜單,同時根據我們摘選出來的這99支股票,對它過去16個月的資料表現進行回測,就發現“義利99”的指數幾乎跑贏了現在市面上所有的評價指數。

《公益時報》:“義利99”的權威性、專業性和前瞻性以及可信度從何體現?

零慧:開發這套指標,首先從框架上它是覆蓋3個A——Aim、Approach、Action,所以它相對全面;從理念上,參照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中國的五大發展目標去做一一的對應和結合。我們的專家團隊結構多樣,有來自社會領域的,有來自行業的、有做結構資訊、產業分析的,有來自證券交易研究所的研究員、分析師等等,他們都涵蓋在我們68人的跨界專家團裡。這些人以多年豐富的行業經驗得出的一個評估體系最終是不是經得起驗證,還是要靠資料來說話。我們就把企業年報、可持續發展報告、企業公民報告,財務的或者非財務的資訊,根據我們的指標來進行抓取。抓取資訊後如何賦值,需要經過專家們的分析討論,給出意見,然後得出至少目前發展階段一個相對公允的評分。

經過我們甄選的這99家企業,你會發現他們的發展根基是非常扎實的,是一點點的從運營成長而來的,正因為他們具備真實又扎實的基礎,也使得我們拿出的這套評價體系可以有個“硬腰杆。”這樣的一個依據,既有全球普世理念,也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理念,還有我們傳統文化中“義利”的辯證關係,然後再加上我們3A更加系統性的評價框架,整體而言是立體、全面和客觀的。

《公益時報》:那麼這些海量的資料如何去偽存真?

零慧:評估的基礎是上市公司根據監管部門要求披露的公開信息,所以評估有一個假設前提,那就是公開披露的資訊是可信的。但即便如此,我們依舊要求在評估中對可能存疑的資訊進行交叉檢查。比如說它有一個資料出來,我們就會看它前面有沒有資料的支撐,有沒有方針的提出,如果這幾個方面都兼具,那就基本可以確認資料的真實性。如果相關內容不全面且沒有相互關聯性,表現出來的只有小部分,那麼它得到的分值自然就會比較低。這裡面交叉驗證的關係,我們也將它設計在了指標體系裡面。所以這個工作做下來是非常艱苦的,當然最後呈現的結果會讓大家覺得過去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公益時報》:作為一家公益基金會,友成為什麼不把關注點放在行業內,而是去關注市場領域?你們現在花這麼大力氣做的這件事,從社會公益角度而言,它的具體意義在哪裡?

零慧:其實友成基金會在過去的十年間,曾經支持了非常多的行業性平臺,比如早期的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也就是今天的基金會發展論壇,我們是第一批的支持者,也是核心的支援機構。再就是基金會中心網,在最開始搭建的時候,我們也是支持者之一。友成也是BC社會企業家技能培訓的“天使投資人”。現在這些行業平臺已經逐漸發展起來了,我們的使命也已達成。要知道我們自己本身的資源也是非常寶貴的,特別是這些項目都是要用非限定的捐贈來做的。

而在社會價值聯盟成立的早期,友成基金會是核心的發起機構,我們勢必要有更多的參與,包括他們採用的一些模型也是來自我們最早的一些開發,可以說友成的基因滲透到了這一部分,但這部分的工作主要是由社會價值投資聯盟來完成。雖然友成是基金會,聯盟是社會團體,但我們同樣是公益組織,那麼其實你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考慮,就是為什麼要由“公益組織們”來完成對上市公司的評價?答案跟我們的“驅動力”有很大的關係。

中國包括全球問題的呈現,以及整個經濟的轉型,其實需要一個非常有力而具體的指導工具,因為十九大報告已經非常明確的給我們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但是在每一個行業的具體發展中,你到底依據的是什麼標準?為了避免出現偏差,我們又需要有一個什麼樣的校準機制?所以我們覺得,如果現在沒有人來做這件事的話,那麼友成基金會就義不容辭。我們看到這個問題了,我們就做,是我們自發的投入,而不是先考慮有沒有給我們錢我們才做。但這件事要做好非常不容易,我們的這場“戰役”可以叫做“結硬寨、打呆仗。”

《公益時報》:為什麼是打“呆”仗,而不是“活”仗呢?

零慧:應該說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戰,同時也是有意思的地方。首先我們提出了要從3A的角度來評定,大家都說,你評最後一個A(Action)不就行了嗎?這個資料現成又簡單,國際上也是這麼幹的。我們說“那不行”,中國人做事特別講究“你的起心動念是什麼”,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如果根不正,後面做的再花哨,最後方向也有可能歪。所以我們覺得一定要從AIM開始,一定要把Approach考慮進去,在這個層面一定要把創新力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創新驅動發展,這裡面包括體制、機制的創新和社會的綜合創新等等。投資其實是投未來,而且最終通過投資來驗證效果,所以創新才能定義未來。所以我們遇到的第一個挑戰是對評價體系框架的挑戰,同時也要回應很多人對此提出的質詢和問題。

還有就是在此過程中,有很多指標是沒有的,你能拿到相關資料嗎?即使拿到,你又該用什麼樣的標準來給它評定分值呢?因為這些都屬於開拓性的工作。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絕不投機取巧,想要啥指標就給它列上。今天沒有資料,可能明天會從另外一個管道獲取到這個資料,如果明天仍然沒有獲取這個資料,也許未來會有披露和發現。所以我們把價值追求都放進了這個評價體系裡面,不去做投機取巧的妥協。一邊做,一邊完善,每一個環節都力求扎實有效。這些細節流程沒法靈活取巧,只能一步一個腳印的老老實實幹,所以叫打“呆仗”。

“義利”兼得定可行,慧眼明心功必成

《公益時報》:經過這幾年具體的實踐和感受,你認為“讓商業化擺脫單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價值取向、為資本找到更有社會意義的增值空間,同時為社會問題找到解決的路徑”這類問題到目前為止是否有解?為什麼?

零慧:這個問題聽上去很龐大複雜,但實踐告訴我們,肯定有解。首先是社會的角度。現在民生發展的幾個重點領域:養老、教育、醫療、環境、食品安全、脫貧等幾大領域,都屬於商業資源投入了,但是投入是遠遠不足的,而這些又都屬於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但目前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幾塊領域又是價值的窪地,因為沒有人去開發這些領域的價值,就是大家還都沒轉過味來,還都把焦點聚集在房地產上。可是從民生的角度來講,這些領域對民眾來說都是剛需,他們的支付需求和支付意願就在那裡,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新興市場。它不僅意味著經濟價值,也有深刻的社會價值。如果一個創業者,能夠慧眼看到這兩個層面的價值並且深耕,他一定可以在這個領域裡有所成就,或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獨角獸”。其實現在的上市公司也同樣可以在這些領域中尋找新的增長點,而最終這種增長是人民福祉的提高和社會效應的提升,是雙贏。

《公益時報》:那有什麼好辦法能讓投資者看到這片“藍海”,並且願意主動對接這個市場?

零慧:首先就是要轉變認知理念,達成社會共識,要讓大家知道,這些領域不單純是砸錢做公益,一定是可以有回報的,市場也會證明這一點。再就是我們一定要樹立一個社會價值的評價標準,讓社會資源的提供方在給這些企業提供資源的時候,盡可能多的考慮社會價值,有利於他們更好的成長。從整個服務生態的層面看,我們覺得一個是我們創業者的支援,對投資機構的引導,還有一些中間服務機構的孵化,可能現在還沒有人做這塊,比如“社會價值投行”是不是有更多的人來嘗試做。

《公益時報》:就你觀察,你覺得當下從政府層面來說,對這個問題是否積極,支持力度怎麼樣?

零慧:可能十年前來說,這方面做得確實不夠積極,但現在從地方政府的反應來看,還是非常積極的。比如深圳的福田區政府、成都市政府等等,他們都想在社會價值投資領域以及社會企業的培育方面能有更多的建樹。他們願意嘗試,願意拿出有限的區域做先期試點。包括深交所,他們願意參與我們的“義利99”這個指標體系的建立,我都覺得是非常好的信號。

我們當然理解,政策的事情是不能太急的,如果太急,就會有一刀切或者瘋長、亂長的可能性。但同時,我們覺得政府不管從哪個層級,如果能專門成立一個類似“社會價值投資指導委員會”這樣的部門或機構,通過這樣的專屬管道給政府一些建議,比如我們需要哪些政策,需要投入哪些資金,在哪些重點領域來開展、在什麼地方選擇試點等等,以及我們這套評價標準未來的國際化輸出,都可以有一個頂層設計,都是政府可以支持或指導來做的事情,由此,整個行業發展才會更加的有序,未來也才會更值得期待。

友成發展“野心”路線圖

《公益時報》:單從友成基金會的專案設計和延展來看,會覺得你們涉獵的範圍很大,想做的事很多。你們是不是也有行業自身發展的“野心”,想做公益領域某一方面的“老大”?

零慧:其實我們還真不是從競爭方面來制定戰略的,而是從整個國家的發展和民眾需求的層面來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做什麼。我們看到一些創新的點,看到一些社會價值生態在發展過程中所缺失的一些環節,那我們就去做,然後我們會發現這些東西會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因為沒人做,你做了一個先例,那就成了“創新”。如果你說有什麼“野心”的話,那我們覺得這個“心”還不止停留在單純的公益行業,而是希望在整個中國的發展、甚至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當中,能夠有一些我們自己的價值。

《公益時報》:你們給自個肩膀上擱這麼重的一副擔子啊!

零慧:對,我們願意擔起重的責任,但我們會踏踏實實從小事做起。

《公益時報》:暢想一下友成基金會二十周年的時候可能會是什麼樣子?

零慧:我覺得那個時候友成基金會不一定是規模最大的基金會,但一定是推動社會創新最有影響力的基金會之一,我希望在我們前十年努力奠定下來的社會創新的基因,能夠在各行各業開花結果,產生積極影響。“社會創新”這樣一個生態能夠良好的運營發展,且百花齊放,當然也包括社會組織的不斷壯大。

《公益時報》:如何預判未來中國公益之路的發展格局?

零慧:肯定是越來越好。首先公益組織數量肯定是越來越多,而且不管是政府、公眾還是從業人員,判斷問題的標準會從單一逐漸走向多元,且愈加成熟。我們可能想像不到十年以後的中國公益都在做些什麼、在怎麼做,就像十年前我們無法想像今天的我們在做什麼,它一定是一個不斷反覆運算更新的過程,這種創新一定是不會停止的。比如,未來你怎麼知道AI(人工智慧)是怎麼做公益的?雖然有人說公益是最難被AI替代的,因為公益需要共情、需要同理,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服務,但是我並不懷疑有一天AI也會成為公益創新之一。

- END -

本文為公益時報原創首發,歡迎轉載

轉載請後臺回復“轉載”獲得授權,違者必究

作者 | 文梅

責任編輯| 于俊如 微信編輯 | 吳麗萍

-點擊下面的關鍵字,直接閱讀文章 -

公益時報

政策解讀/公益活動/熱點事件/社會創新

想留言嗎?果斷在留言區發言吧!

友成發展的奠基石是“人才與平臺”

《公益時報》: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以下簡稱“友成基金會”)自成立至今,扶貧志願者行動計畫、友成大學、小鷹計畫、創業咖啡、電商扶貧、雙師教學、社會價值投資聯盟等多個社會創新項目及機構在不斷發展壯大。在創新求變的同時,你們如何保證這些公益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零慧:友成基金會2007年成立,基金會創立至今我們有很清晰的兩條主線,一塊是做人,就是關注人的發展變化和成長;一塊是平臺搭建,探討如何把人力資本、智力資本通過合適的管道輸送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去。這裡面需要政府、民眾以及行業機構三方的良性參與和支持,缺一不可。在此過程中你會注意到,我們所有與人有關的專案,它都有內在的邏輯,而不是說你看見一個項目,覺得好玩,就做著試試。友成特別強調的一點是,在專案發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改變,包括受益人和參與者的改變,這其中的關鍵是認知的提升。做專案的人需要不斷地回望初心,觀察這個項目的發展是否與你的初心相吻合。而同時,每一個創新項目的誕生,它和我們過往所做的項目以及相關經驗都是有內在關聯的,可謂“既有傳承,又有創新”。這也意味著無論將來友成基金會還會出現多少創新項目,但內在的主線,即圍繞著人的發展這一條是不會變的。

過往我們看到了很多“高高在上的施捨、強加於人的道德綁架、刻意導演的眼淚指數、只見物不見人的捐贈、不負責任的公益作秀、不透明的虛假公益……”,這是對公益的異化。而我們一直在提“新公益”, 公益不是簡單的財富搬家,而是要有新的價值創造,通過社會創新來創造價值增量。而社會創新在本質上是一個發現和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發現真正需求、整合跨界資源,實現真公益、有效公益、可持續公益的三位一體,這其實也是驅動力(Aim)、創新力(Approach)、行動力(Action)的三效合一。而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在三A 之間循環往復地探索與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開放的,永無止境、無法窮盡的過程中,創新型組織持之以恆地不斷瞄準目標、創新模式和打造執行力,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目標。這也是我們在社會創業家身上發現的密碼。

我們用一整套的理念、專案管理大綱、手冊和流程來保證和強化發心、方法、行動的統一。這也是項目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社會價值投資聯盟要做成事,須先“結硬寨,打呆仗”

《公益時報》:2016年9月,友成基金會攜同50家機構聯合創立了“社會價值投資聯盟”,此後你們與此專案有關的動作持續不斷,而且社會關注度也不小。能介紹一下這個機構到底要做些什麼嗎?

零慧:友成基金會宣導成立“社會價值投資聯盟”,重點在宣導“社會價值”為導向的義利並舉的共識。

我們在向企業進行社會創新宣導的時候,特別強調要改變簡單的“二元論”認知——就是“義和利的取捨,舍‘利’才能得‘義’,或者要想有‘義’就不能得‘利’。其實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義利是可以並舉和兼顧的,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實現義利的智慧和有機的轉化,是對社會創業家一個特別大的考驗。

我們認為,真正的社會價值實現必定是社會目標驅動力(Aim)、解決方案創新力(Approach)和目標達成行動力(Action)三者之間三位一體、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此過程中,我們就研發了一個3A3力的標準。首先是目標AIM。就是你的驅動力是什麼,目標何在,創始人的核心理念是什麼等等,一定要把這些東西找到並予以準確定位。還有一個就是Approach,有沒有產品服務的創新在裡面,商業模式有沒有新的,治理結構上有沒有社會化參與的一個考慮。第三個A就是Action,這裡面既包括執行力,也包括行動之後的效果。重點還要看這3A之間的合一。一個是知行合一,還有就是志行合一。我們建立這樣一個標準,除了自身在實踐中每每驗證外,也是想讓大家一起認知“義利”是否可以兼顧統一這個問題,與此同時,我們也遇到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創新的踐行者,他們正在摸索和嘗試著這樣的統一,這也是打造共同體的一個基石。若大家認知不能統一,談何“共同”?實踐驗證,現實採納,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如果大家能依照這個共同的方向和原則,可能就會少走彎路,減少異化。

2013年我們提出社會價值投資的概念之後,為了防止對“社會價值”這一概念的理解過於窄化或泛化,我們就開始著手研發一套嚴格的定義和嚴謹的量化評估標準,用於評價社會創新型企業、社會創新型組織和專案等社會價值投資和評估對象。現在已經開發了一個線上進行社會價值評估的雲平臺,可以線上填寫並得出分析報告,我們在這兩年的資助招標和獵鷹計畫的評測中都採用了這套系統。2016年聯盟成立以後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針對上市公司的定制化應用性研發。

2017年12月,社投盟發佈了一個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價值評估報告“義利99”,採用就是這個評估框架。比如團隊分析了滬深300的上市公司,然後用這個指標對他們的公開資料進行掃描,結果出來以後,我們把得分靠前的99家甄選出來,形成一個“義利99”的榜單,同時根據我們摘選出來的這99支股票,對它過去16個月的資料表現進行回測,就發現“義利99”的指數幾乎跑贏了現在市面上所有的評價指數。

《公益時報》:“義利99”的權威性、專業性和前瞻性以及可信度從何體現?

零慧:開發這套指標,首先從框架上它是覆蓋3個A——Aim、Approach、Action,所以它相對全面;從理念上,參照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中國的五大發展目標去做一一的對應和結合。我們的專家團隊結構多樣,有來自社會領域的,有來自行業的、有做結構資訊、產業分析的,有來自證券交易研究所的研究員、分析師等等,他們都涵蓋在我們68人的跨界專家團裡。這些人以多年豐富的行業經驗得出的一個評估體系最終是不是經得起驗證,還是要靠資料來說話。我們就把企業年報、可持續發展報告、企業公民報告,財務的或者非財務的資訊,根據我們的指標來進行抓取。抓取資訊後如何賦值,需要經過專家們的分析討論,給出意見,然後得出至少目前發展階段一個相對公允的評分。

經過我們甄選的這99家企業,你會發現他們的發展根基是非常扎實的,是一點點的從運營成長而來的,正因為他們具備真實又扎實的基礎,也使得我們拿出的這套評價體系可以有個“硬腰杆。”這樣的一個依據,既有全球普世理念,也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理念,還有我們傳統文化中“義利”的辯證關係,然後再加上我們3A更加系統性的評價框架,整體而言是立體、全面和客觀的。

《公益時報》:那麼這些海量的資料如何去偽存真?

零慧:評估的基礎是上市公司根據監管部門要求披露的公開信息,所以評估有一個假設前提,那就是公開披露的資訊是可信的。但即便如此,我們依舊要求在評估中對可能存疑的資訊進行交叉檢查。比如說它有一個資料出來,我們就會看它前面有沒有資料的支撐,有沒有方針的提出,如果這幾個方面都兼具,那就基本可以確認資料的真實性。如果相關內容不全面且沒有相互關聯性,表現出來的只有小部分,那麼它得到的分值自然就會比較低。這裡面交叉驗證的關係,我們也將它設計在了指標體系裡面。所以這個工作做下來是非常艱苦的,當然最後呈現的結果會讓大家覺得過去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公益時報》:作為一家公益基金會,友成為什麼不把關注點放在行業內,而是去關注市場領域?你們現在花這麼大力氣做的這件事,從社會公益角度而言,它的具體意義在哪裡?

零慧:其實友成基金會在過去的十年間,曾經支持了非常多的行業性平臺,比如早期的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也就是今天的基金會發展論壇,我們是第一批的支持者,也是核心的支援機構。再就是基金會中心網,在最開始搭建的時候,我們也是支持者之一。友成也是BC社會企業家技能培訓的“天使投資人”。現在這些行業平臺已經逐漸發展起來了,我們的使命也已達成。要知道我們自己本身的資源也是非常寶貴的,特別是這些項目都是要用非限定的捐贈來做的。

而在社會價值聯盟成立的早期,友成基金會是核心的發起機構,我們勢必要有更多的參與,包括他們採用的一些模型也是來自我們最早的一些開發,可以說友成的基因滲透到了這一部分,但這部分的工作主要是由社會價值投資聯盟來完成。雖然友成是基金會,聯盟是社會團體,但我們同樣是公益組織,那麼其實你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考慮,就是為什麼要由“公益組織們”來完成對上市公司的評價?答案跟我們的“驅動力”有很大的關係。

中國包括全球問題的呈現,以及整個經濟的轉型,其實需要一個非常有力而具體的指導工具,因為十九大報告已經非常明確的給我們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但是在每一個行業的具體發展中,你到底依據的是什麼標準?為了避免出現偏差,我們又需要有一個什麼樣的校準機制?所以我們覺得,如果現在沒有人來做這件事的話,那麼友成基金會就義不容辭。我們看到這個問題了,我們就做,是我們自發的投入,而不是先考慮有沒有給我們錢我們才做。但這件事要做好非常不容易,我們的這場“戰役”可以叫做“結硬寨、打呆仗。”

《公益時報》:為什麼是打“呆”仗,而不是“活”仗呢?

零慧:應該說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戰,同時也是有意思的地方。首先我們提出了要從3A的角度來評定,大家都說,你評最後一個A(Action)不就行了嗎?這個資料現成又簡單,國際上也是這麼幹的。我們說“那不行”,中國人做事特別講究“你的起心動念是什麼”,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如果根不正,後面做的再花哨,最後方向也有可能歪。所以我們覺得一定要從AIM開始,一定要把Approach考慮進去,在這個層面一定要把創新力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創新驅動發展,這裡面包括體制、機制的創新和社會的綜合創新等等。投資其實是投未來,而且最終通過投資來驗證效果,所以創新才能定義未來。所以我們遇到的第一個挑戰是對評價體系框架的挑戰,同時也要回應很多人對此提出的質詢和問題。

還有就是在此過程中,有很多指標是沒有的,你能拿到相關資料嗎?即使拿到,你又該用什麼樣的標準來給它評定分值呢?因為這些都屬於開拓性的工作。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絕不投機取巧,想要啥指標就給它列上。今天沒有資料,可能明天會從另外一個管道獲取到這個資料,如果明天仍然沒有獲取這個資料,也許未來會有披露和發現。所以我們把價值追求都放進了這個評價體系裡面,不去做投機取巧的妥協。一邊做,一邊完善,每一個環節都力求扎實有效。這些細節流程沒法靈活取巧,只能一步一個腳印的老老實實幹,所以叫打“呆仗”。

“義利”兼得定可行,慧眼明心功必成

《公益時報》:經過這幾年具體的實踐和感受,你認為“讓商業化擺脫單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價值取向、為資本找到更有社會意義的增值空間,同時為社會問題找到解決的路徑”這類問題到目前為止是否有解?為什麼?

零慧:這個問題聽上去很龐大複雜,但實踐告訴我們,肯定有解。首先是社會的角度。現在民生發展的幾個重點領域:養老、教育、醫療、環境、食品安全、脫貧等幾大領域,都屬於商業資源投入了,但是投入是遠遠不足的,而這些又都屬於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但目前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幾塊領域又是價值的窪地,因為沒有人去開發這些領域的價值,就是大家還都沒轉過味來,還都把焦點聚集在房地產上。可是從民生的角度來講,這些領域對民眾來說都是剛需,他們的支付需求和支付意願就在那裡,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新興市場。它不僅意味著經濟價值,也有深刻的社會價值。如果一個創業者,能夠慧眼看到這兩個層面的價值並且深耕,他一定可以在這個領域裡有所成就,或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獨角獸”。其實現在的上市公司也同樣可以在這些領域中尋找新的增長點,而最終這種增長是人民福祉的提高和社會效應的提升,是雙贏。

《公益時報》:那有什麼好辦法能讓投資者看到這片“藍海”,並且願意主動對接這個市場?

零慧:首先就是要轉變認知理念,達成社會共識,要讓大家知道,這些領域不單純是砸錢做公益,一定是可以有回報的,市場也會證明這一點。再就是我們一定要樹立一個社會價值的評價標準,讓社會資源的提供方在給這些企業提供資源的時候,盡可能多的考慮社會價值,有利於他們更好的成長。從整個服務生態的層面看,我們覺得一個是我們創業者的支援,對投資機構的引導,還有一些中間服務機構的孵化,可能現在還沒有人做這塊,比如“社會價值投行”是不是有更多的人來嘗試做。

《公益時報》:就你觀察,你覺得當下從政府層面來說,對這個問題是否積極,支持力度怎麼樣?

零慧:可能十年前來說,這方面做得確實不夠積極,但現在從地方政府的反應來看,還是非常積極的。比如深圳的福田區政府、成都市政府等等,他們都想在社會價值投資領域以及社會企業的培育方面能有更多的建樹。他們願意嘗試,願意拿出有限的區域做先期試點。包括深交所,他們願意參與我們的“義利99”這個指標體系的建立,我都覺得是非常好的信號。

我們當然理解,政策的事情是不能太急的,如果太急,就會有一刀切或者瘋長、亂長的可能性。但同時,我們覺得政府不管從哪個層級,如果能專門成立一個類似“社會價值投資指導委員會”這樣的部門或機構,通過這樣的專屬管道給政府一些建議,比如我們需要哪些政策,需要投入哪些資金,在哪些重點領域來開展、在什麼地方選擇試點等等,以及我們這套評價標準未來的國際化輸出,都可以有一個頂層設計,都是政府可以支持或指導來做的事情,由此,整個行業發展才會更加的有序,未來也才會更值得期待。

友成發展“野心”路線圖

《公益時報》:單從友成基金會的專案設計和延展來看,會覺得你們涉獵的範圍很大,想做的事很多。你們是不是也有行業自身發展的“野心”,想做公益領域某一方面的“老大”?

零慧:其實我們還真不是從競爭方面來制定戰略的,而是從整個國家的發展和民眾需求的層面來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做什麼。我們看到一些創新的點,看到一些社會價值生態在發展過程中所缺失的一些環節,那我們就去做,然後我們會發現這些東西會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因為沒人做,你做了一個先例,那就成了“創新”。如果你說有什麼“野心”的話,那我們覺得這個“心”還不止停留在單純的公益行業,而是希望在整個中國的發展、甚至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當中,能夠有一些我們自己的價值。

《公益時報》:你們給自個肩膀上擱這麼重的一副擔子啊!

零慧:對,我們願意擔起重的責任,但我們會踏踏實實從小事做起。

《公益時報》:暢想一下友成基金會二十周年的時候可能會是什麼樣子?

零慧:我覺得那個時候友成基金會不一定是規模最大的基金會,但一定是推動社會創新最有影響力的基金會之一,我希望在我們前十年努力奠定下來的社會創新的基因,能夠在各行各業開花結果,產生積極影響。“社會創新”這樣一個生態能夠良好的運營發展,且百花齊放,當然也包括社會組織的不斷壯大。

《公益時報》:如何預判未來中國公益之路的發展格局?

零慧:肯定是越來越好。首先公益組織數量肯定是越來越多,而且不管是政府、公眾還是從業人員,判斷問題的標準會從單一逐漸走向多元,且愈加成熟。我們可能想像不到十年以後的中國公益都在做些什麼、在怎麼做,就像十年前我們無法想像今天的我們在做什麼,它一定是一個不斷反覆運算更新的過程,這種創新一定是不會停止的。比如,未來你怎麼知道AI(人工智慧)是怎麼做公益的?雖然有人說公益是最難被AI替代的,因為公益需要共情、需要同理,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服務,但是我並不懷疑有一天AI也會成為公益創新之一。

- END -

本文為公益時報原創首發,歡迎轉載

轉載請後臺回復“轉載”獲得授權,違者必究

作者 | 文梅

責任編輯| 于俊如 微信編輯 | 吳麗萍

-點擊下面的關鍵字,直接閱讀文章 -

公益時報

政策解讀/公益活動/熱點事件/社會創新

想留言嗎?果斷在留言區發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