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看似不景氣,但2016年網上藥店依然高速增長!你可以捂上眼睛,但你的對手不會就此停步……

導語:

醫藥電商行業在看似並不景氣的2016年,依然延續了一直以來的高速發展勢頭,

鮮活地詮釋了“眼見不一定為實”的論點。

2016~2017年度網上藥店銷售排行榜七樂康、健客和康愛多,3家企業繼續同步成長,以約50%的環比增速,同時邁上15億元臺階,在同梯隊中依然難分伯仲;(2)好藥師,2016年繼續跑步前行,依託O2O的全新戰略升級,一舉衝破10億元門檻;(3)百秀、雲開亞美、德開以及百洋等,作為重度垂直醫藥電商的典型企業,在2016年發力生態佈局,既跑贏了大盤,

也跑贏了自己。

第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黑馬”。雖然出現初次上榜的企業,但其影響力尚不足以撼動行業格局,故無法以“黑馬”或“灰馬”進行標籤化。未來,不排除重新出現黑馬的可能性,畢竟醫藥電商行業正逐步向“大玩家”時代過渡,在供應鏈、資金、團隊(人才)等各方面資源的堆砌下,有望迅速孵化出一個“超級”企業。但可以預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黑馬只能成為具有理論可能的小概率事件,

因為,0與20億,並不是差數關係,而是倍數關係。

第四,廣東成為醫藥電商第一重鎮。慣性思維中,北上廣一直被並稱為電子商務發展的三大基地,但就細分的醫藥電商領域而言,隨著時間的推移,廣東的領先優勢越來越明顯:一方面,從取得《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的企業分佈來看,廣東以占比16.2%列居全國首位,數量超過北京和上海之和;另一方面,在TOP20榜單中,

廣東籍醫藥電商數量多達6家,更包攬前4名,同時,部分上榜企業的運營管理總部設立在廣東。

縱觀地處廣東的醫藥電商企業,大都具有如下特徵:(1)具有純互聯網企業基因,以互聯網思維迅速破局,後逐漸由輕資產模式轉向重資產模式;(2)以醫藥電商為中心,進行產業鏈條的延展;(3)大都具有融資背景,或具有上市公司身份,以資金換時間;(4)注重供應鏈資源的積累和供應鏈優勢的打造,

提前步入供應鏈競爭階段。

278億元背後

透過醫藥電商TOP20榜單之外的數位,還原行業2016直實的發展曲線,你會發現,行業不僅擁有極強的政策粘性,同時具有極強的政策抗性。

據中國藥店醫藥電商研究中心監測資料,結合協力廠商研究機構以及行業專家觀點,經綜合測算,2016年國內醫藥電商(B2C)的銷售總額達到278億元,較2015年(144.2億元)環比增長92.8%。事實與想像是否出現了巨大反差?其實原因並不令人費解。

超過90%的增量空間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

第一,隨著國家食品藥品監管思路的轉變——由事前監管向事中、事後監管過渡,醫藥電商的准入門檻大幅降低,加之審批程式的簡化,有大量企業於2016年湧入醫藥電商領域。據國家食藥監管總局資料,截止到2016年年底,已經獲得《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C證)的企業數量超過600家。迅速實現從零到千萬突破的新晉企業成為2016醫藥電商市場擴容的主要力量。

第二,因為協力廠商平臺互聯網藥品交易試點的結束,當事企業及其他平臺型企業開始主動申領《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並積極擁抱政策變化尋找出路:其一,以天貓醫藥館為代表的協力廠商平臺多採用“貨到付款”方式應對政策變化,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成交率和跳出率,但總體維持了銷售業績的穩定;其二,以高端滋補產品、營養保健品作為代償類目,彌補藥品類目的銷量滑跌,同時積極建設“海外購”平臺,增加非藥品的銷售體量和占比,典型代表即阿裡健康;其三,部分協力廠商平臺由交易型平臺向服務型平臺轉型,如八百方、51健康(原818)等,使平臺原本的流量優勢、運營優勢、技術優勢等向行業有效擴散,加速了新入圍企業的成長;其四,平臺自營,阿裡和京東全部在列,從運營實踐來看,擁有“富二代”身份的這些企業大都擁有不錯的銷售成績。

第三,O2O的串聯作用。越來越多的企業,尤其是傳統零售企業開始對醫藥電商進行重新定位,弱銷售屬性而強服務屬性,將醫藥電商工具化,依託醫藥電商對企業進行互聯網化改造,由是形成了線上線下之間的良性互動和互補。2016年,我們可以看到叮噹快藥、仁和藥房網、好藥師等一攬子以O2O為重要特徵的企業的快速崛起,擊潰了“醫藥O2O將死”的謠言,同時也推動了行業向前滾動。

第四,互聯網醫療在2016年方興未艾,與醫藥電商合縱連橫,形成“醫+藥”的交易服務閉環。“醫+藥”模式相對醫藥電商具有以下推動作用:(1)前置地解決了用戶的購買信任問題,可有效提高訂單成交率;(2)結合醫師多點執業、電子處方流轉等政策,互聯網醫療(特指互聯網醫院)能夠有效解決處方問題,使處方藥網路銷售“提前”實現,代表企業為微醫、七樂康、百洋等;(3)以複診或慢病管理為切入點,可以有效增加用戶的粘性,保進醫藥電商重複購買率的提升。

第五,使用者網路購藥習慣的養成。這是驅動醫藥電商行業向前發展的源動力。使用者對於網路購藥的心理變化,逐漸由不信任轉向信任,甚至依賴,加之移動智慧設備的廣泛應用(使用者覆蓋廣度增加),使網路購藥的絕對需求增加,促進醫藥電商行業自然增長。

從實際來看,移動端購藥的增長比例近年大幅上升,以天貓醫藥館去年雙11資料為例,通過移動端購買占比已經超過90%,既與平臺長期的消費者教育有關,又與用戶的行為習慣有關。

金字塔式分佈

醫藥電商分別經過初創期和發展期的兩個“五年”後,已經步入成型期,具體體現在行業格局的逐漸固化。以銷售額為排列依據,基本可視醫藥電商行業正金字塔式分佈。

電子商務的寡頭效應使然,未來醫藥電商的制高點之爭定是少數的競爭,自2015年始,醫藥電商開始出現斷層,而在2016年這一現象更加明朗:

第一,領跑行業的1藥網2016年銷售額達到20億元,占行業銷售總量的7.2%,基本相當於TOP10-20的銷量總和,頂端優勢明顯。

第二,TOP5的入門門檻達到15億元,銷售總額達到約76億元,占行業銷售總額的27.3%。

第三,TOP10的入門門檻為4億元,與2015年基本持平,銷售總額達到106.1億元,占銷售總額的38.1%。

第四,TOP20的入門門檻降至1億元以下,銷售總額達到123.6億元,占銷售總額的44.5%。

這一系列資料表明:

(1)醫藥電商行業的銷售占比進一步向TOP5集中,所包含企業更具有參加寡頭之爭的可能性,未來或形成“一超多強”或“二元(三元)”格局;

(2)TOP6-10相比第一梯隊具有一定差距,但比較TOP10-20擁有較大的領先優勢,從所包含企業本身來看多屬於具有明顯標籤的企業,以重度垂直、深度細分為特徵,如百秀以隱形眼鏡為主要用戶群並在此基礎上做品類加法,雲開亞美專注孤兒藥,康復之家針對院後康復人群建立產業集群……總體而言,企業定位精准,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3)TOP10-20所包含企業彼此間差距不甚明顯,而且差距隨位次增加依次遞減,在某種程度上,只是一個“雙11”的距離,因而具有排序不穩定、可替代性強的特徵。

從醫藥電商近年的發展軌跡來看,正逐漸勾勒出行業正金字塔式的分佈結構,處於金字塔底端的企業數量在逐漸增加,但大都處於千萬級別,在缺少強有力“踏板”的情況下,較難實現突破。而隨著醫藥電商的進一步發展,金字塔頂角的角度也會進一步增大,從最初的銳角變成鈍角,而整體結構更為扁平。

長按上圖3秒鐘,識別二維碼關注

喜歡的話就點贊吧!↙

超過90%的增量空間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

第一,隨著國家食品藥品監管思路的轉變——由事前監管向事中、事後監管過渡,醫藥電商的准入門檻大幅降低,加之審批程式的簡化,有大量企業於2016年湧入醫藥電商領域。據國家食藥監管總局資料,截止到2016年年底,已經獲得《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C證)的企業數量超過600家。迅速實現從零到千萬突破的新晉企業成為2016醫藥電商市場擴容的主要力量。

第二,因為協力廠商平臺互聯網藥品交易試點的結束,當事企業及其他平臺型企業開始主動申領《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並積極擁抱政策變化尋找出路:其一,以天貓醫藥館為代表的協力廠商平臺多採用“貨到付款”方式應對政策變化,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成交率和跳出率,但總體維持了銷售業績的穩定;其二,以高端滋補產品、營養保健品作為代償類目,彌補藥品類目的銷量滑跌,同時積極建設“海外購”平臺,增加非藥品的銷售體量和占比,典型代表即阿裡健康;其三,部分協力廠商平臺由交易型平臺向服務型平臺轉型,如八百方、51健康(原818)等,使平臺原本的流量優勢、運營優勢、技術優勢等向行業有效擴散,加速了新入圍企業的成長;其四,平臺自營,阿裡和京東全部在列,從運營實踐來看,擁有“富二代”身份的這些企業大都擁有不錯的銷售成績。

第三,O2O的串聯作用。越來越多的企業,尤其是傳統零售企業開始對醫藥電商進行重新定位,弱銷售屬性而強服務屬性,將醫藥電商工具化,依託醫藥電商對企業進行互聯網化改造,由是形成了線上線下之間的良性互動和互補。2016年,我們可以看到叮噹快藥、仁和藥房網、好藥師等一攬子以O2O為重要特徵的企業的快速崛起,擊潰了“醫藥O2O將死”的謠言,同時也推動了行業向前滾動。

第四,互聯網醫療在2016年方興未艾,與醫藥電商合縱連橫,形成“醫+藥”的交易服務閉環。“醫+藥”模式相對醫藥電商具有以下推動作用:(1)前置地解決了用戶的購買信任問題,可有效提高訂單成交率;(2)結合醫師多點執業、電子處方流轉等政策,互聯網醫療(特指互聯網醫院)能夠有效解決處方問題,使處方藥網路銷售“提前”實現,代表企業為微醫、七樂康、百洋等;(3)以複診或慢病管理為切入點,可以有效增加用戶的粘性,保進醫藥電商重複購買率的提升。

第五,使用者網路購藥習慣的養成。這是驅動醫藥電商行業向前發展的源動力。使用者對於網路購藥的心理變化,逐漸由不信任轉向信任,甚至依賴,加之移動智慧設備的廣泛應用(使用者覆蓋廣度增加),使網路購藥的絕對需求增加,促進醫藥電商行業自然增長。

從實際來看,移動端購藥的增長比例近年大幅上升,以天貓醫藥館去年雙11資料為例,通過移動端購買占比已經超過90%,既與平臺長期的消費者教育有關,又與用戶的行為習慣有關。

金字塔式分佈

醫藥電商分別經過初創期和發展期的兩個“五年”後,已經步入成型期,具體體現在行業格局的逐漸固化。以銷售額為排列依據,基本可視醫藥電商行業正金字塔式分佈。

電子商務的寡頭效應使然,未來醫藥電商的制高點之爭定是少數的競爭,自2015年始,醫藥電商開始出現斷層,而在2016年這一現象更加明朗:

第一,領跑行業的1藥網2016年銷售額達到20億元,占行業銷售總量的7.2%,基本相當於TOP10-20的銷量總和,頂端優勢明顯。

第二,TOP5的入門門檻達到15億元,銷售總額達到約76億元,占行業銷售總額的27.3%。

第三,TOP10的入門門檻為4億元,與2015年基本持平,銷售總額達到106.1億元,占銷售總額的38.1%。

第四,TOP20的入門門檻降至1億元以下,銷售總額達到123.6億元,占銷售總額的44.5%。

這一系列資料表明:

(1)醫藥電商行業的銷售占比進一步向TOP5集中,所包含企業更具有參加寡頭之爭的可能性,未來或形成“一超多強”或“二元(三元)”格局;

(2)TOP6-10相比第一梯隊具有一定差距,但比較TOP10-20擁有較大的領先優勢,從所包含企業本身來看多屬於具有明顯標籤的企業,以重度垂直、深度細分為特徵,如百秀以隱形眼鏡為主要用戶群並在此基礎上做品類加法,雲開亞美專注孤兒藥,康復之家針對院後康復人群建立產業集群……總體而言,企業定位精准,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3)TOP10-20所包含企業彼此間差距不甚明顯,而且差距隨位次增加依次遞減,在某種程度上,只是一個“雙11”的距離,因而具有排序不穩定、可替代性強的特徵。

從醫藥電商近年的發展軌跡來看,正逐漸勾勒出行業正金字塔式的分佈結構,處於金字塔底端的企業數量在逐漸增加,但大都處於千萬級別,在缺少強有力“踏板”的情況下,較難實現突破。而隨著醫藥電商的進一步發展,金字塔頂角的角度也會進一步增大,從最初的銳角變成鈍角,而整體結構更為扁平。

長按上圖3秒鐘,識別二維碼關注

喜歡的話就點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