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8年“健康月曆”:為您梳理每月養生要點

進入2018年,相信每個人都對新的一年有很多期待,而“健康”一定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關鍵字。在2018年開年之際,精心製作了一份“健康月曆”,把每一個月裡最有可能多發的疾病和養生保健的關鍵點,

一一為讀者梳理一遍,以此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裡健健康康。

■養腎防寒

一月有小寒、大寒兩個節氣,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氣溫持續走低,空氣乾燥。此時需要注意養腎防寒。飲食上,合理進補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可適當吃羊肉、雞肉、核桃仁、大棗、龍眼肉、山藥、栗子等。以上食物均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痰、止咳補肺的功效。但是,體質偏熱、易上火的人士應注意緩補、少食為好。

疾病方面,需要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保健要點:寒冬臘月,老年人特別是慢病患者要保持規律作息、按時用藥,少吃高油、高鹽、高脂肪類食物,如出現不適要及時就醫。

■適當春捂

二月恰逢冬春交替,氣候多變,早晚寒涼中午暖,應適時“春捂”,別盲目減衣。立春以後,氣候仍然乾燥,補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飲食上,春季陽氣初生,應該吃些辛甘發散之品,

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臟腑所好。宜多食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忌辛辣之物。

保健要點:春節期間,老年人要適度玩樂、避免過度興奮。早春時節要注意保暖,警惕倒春寒,尤其要護好頸、背、腹、腰、足,以免“凍”出感冒、關節炎等疾病。同時,清淡飲食、適度鍛煉,謹防血壓波動。

■養肝養脾

三月驚蟄一到,

萬物復蘇。此時應注意養肝。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春天應肝,肝氣旺可傷脾,所以春季要注意多食甜、甘之物養肝,少食酸以養脾。推薦食物如大棗、山藥、韭菜、菠菜、薺菜、雞肉、雞肝等。少食酸,如番茄、檸檬、橘子等。

保健要點:建議散步緩行,這樣可以使精神愉快、身體健康。春季裡,細菌、病毒活躍,要當心呼吸道感染、麻疹、流腮、肝炎等傳染性疾病,年老體弱者少去公共場所,

保持室內通風,閒時多曬太陽,早晚用淡鹽水漱口。

■調節陰陽

四月天氣多變,時而風和日麗,時而春雨綿綿。此時應注意調節陰陽。運動方面,建議大家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運動,如踏青、做操、打太極拳等。飲食上多食菠菜、薺菜、蔥、水果,少吃辣椒、肥肉、海魚、海蝦等。

保健要點:忽冷忽熱的天氣,易擾亂人體生理機能,加之清明期間,市民思念過世的親人,難免會出現負面情緒,

此時不妨聽聽音樂、到郊外踏青,排解不良情緒。踏青時注意做好防護,預防隱藏在草叢中的蜱蟲、恙蟲叮咬。此時過敏體質之人也需要特別留意。

■注意養心

五月氣溫逐漸升高,天氣以晴熱為主,多風少雨,空氣乾燥。中醫認為,“立夏”前後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老年人應重點關注心臟。注意精神調節,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暴喜暴怒。飲食上宜多食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胡蘿蔔、番茄等,注意低脂、低鹽。

保健要點:燥熱的天氣使人煩躁不安、動怒生氣,甚至出現上火症狀。此時,應吃些新鮮蔬果,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助熱生火。同時,要重視靜養,可以練書法、繪畫等,以安神斂汗。家長及托幼機構需小心預防手足口病。

■清熱化濕

六月溫度高、濕度大,潮濕悶熱的天氣讓不少老人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此時要注意清熱化濕。飲食上可選用苦瓜、苦丁茶、綠豆、絲瓜等。飲食宜清淡。此時還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腹瀉等。

保健要點:夏季宜晚睡早起養護心陽,由於溫度升高,身體消耗增多,若不注意補水,易引起噁心、乏力等不適,建議在大汗淋漓後,少量、慢飲些淡鹽水。睡個午覺可以很好地解乏。

■保護陽氣

七月將迎來一年中最熱的時段“三伏天”,此時,天氣悶熱,降水頻繁。此時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同時地濕上升,形成暑熱和潮濕交替兩大特點。此時養生重在健脾祛暑防濕,同時還要注意保護陽氣。適當運動可以增進脾的運化功能,促進體內濕邪的排出,有利人體安度“長夏”。飲食應以清淡為主,蔬菜應多食綠葉菜及苦瓜、黃瓜等,水果則以西瓜為好。忌辛辣油膩之品。

保健要點:對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並加強室內通風,尤其在悶熱的天氣中要注意使用物理降溫。還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腸道傳染病。暑天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體力勞動者、室外工作的人員此時應多飲水。

■調養神志

八月有立秋和處暑兩個節氣,可暑氣一時難消,中午驕陽似火,早晚涼爽宜人。此時最容易出現皮膚乾燥、眼幹、咽幹、少津液、小便黃、大便秘結等症狀。老年人在此時還易發心腦血管意外。中醫認為“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也是人體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容易出現“秋乏”。建議“立秋”後的精神調養應做到內心寧靜,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保健要點:八月份瓜果大量上市,加之經過苦夏煎熬,消化功能變差,易引起腸胃炎。此時,應嚴把“入口關”,不吃變質食物、蔬果用流水洗淨、餐具煮沸消毒。還要注意眼部衛生,預防“紅眼病”。

■要防秋燥

九月晝夜溫差增大,不時有秋雨。此階段的養生講究陰陽平衡。保持心情的愉快在秋天很重要,建議市民遇事不慌,凡事多笑。此階段還要注意防秋燥,飲食上宜多食百合、杏仁、冬瓜、黃瓜、蘿蔔、梨等。

保健要點:秋季乾燥多風,“燥邪”當令,體弱者會出現咽幹、唇裂、頭痛等不適,這類人應加強鍛煉、起居有規律、飲食以清淡溫潤為主,可多吃雪梨、蓮藕等。此時的燥主要是涼燥,風濕骨病、心腦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等進入高發季。夜裡要關窗睡覺防風襲。

■宜養陰精

十月天氣轉涼,降水減少,氣候乾燥。中醫認為秋冬養陰。秋季必須保養體內陰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于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都說“傷春悲秋”,此時應注意控制情緒,避免傷感,多做開心喜好之事,保持良好的心態。秋對應的臟器是肺,所以此時要防燥邪之氣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

保健要點:國慶期間,心腦血管患者應避免朋友聚餐時飲食、飲酒無度,因為這很容易導致 “舊病復發”。建議規律服藥、戒煙限酒、心態平和。家長、幼兒還需要注意預防“秋季腹瀉”。

■養藏陽氣

十一月,氣溫進一步下降,此時要注意養精蓄銳、增強體質。生活中做到早臥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背部保暖,這樣,有利於陽氣潛藏,穿著也應注意保暖。愛美的女士尤要注意,穿著儘量不露腳踝、肚臍。飲食上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適當吃牛肉、羊肉、烏雞、豆漿、牛奶、蘿蔔等。少食寒性之品,如海鮮等。

保健要點:天氣乾燥,可在室內放置綠植、加濕器等,保證適宜的濕度。水痘高發,且極易在群體中暴發。兒童應進行水痘疫苗應急接種。預防感冒是貫穿整個冬季的養生主題。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建議採用,比如對熱水杯深吸氣,可迅速緩解呼吸道不適,熱水沖泡金銀花等,可滋陰清熱。

■適度進補

十二月適合進補,講究“因人、因時、因地”進補。如體質弱、消化功能差的人,要選擇“慢補”,適當吃“當歸羊肉湯”等,還要多吃蔬菜,切忌過補、急補。體質好的人則要“平補”,不要過食油膩之品,以防產生內熱而誘發疾病。

保健要點:冬季低溫會加劇心血管疾病突發風險,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的人,最需防晨練、晚歸、泡溫泉這三個危險時刻。要護心護腦,建議慢性病人外出時注意保暖,鍛煉時間選在太陽出來後,以太極拳等溫和的運動方式為主;保持心情愉悅,需服藥的慢性病人按時吃藥。 據《健康時報》

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胡蘿蔔、番茄等,注意低脂、低鹽。

保健要點:燥熱的天氣使人煩躁不安、動怒生氣,甚至出現上火症狀。此時,應吃些新鮮蔬果,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助熱生火。同時,要重視靜養,可以練書法、繪畫等,以安神斂汗。家長及托幼機構需小心預防手足口病。

■清熱化濕

六月溫度高、濕度大,潮濕悶熱的天氣讓不少老人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此時要注意清熱化濕。飲食上可選用苦瓜、苦丁茶、綠豆、絲瓜等。飲食宜清淡。此時還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腹瀉等。

保健要點:夏季宜晚睡早起養護心陽,由於溫度升高,身體消耗增多,若不注意補水,易引起噁心、乏力等不適,建議在大汗淋漓後,少量、慢飲些淡鹽水。睡個午覺可以很好地解乏。

■保護陽氣

七月將迎來一年中最熱的時段“三伏天”,此時,天氣悶熱,降水頻繁。此時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同時地濕上升,形成暑熱和潮濕交替兩大特點。此時養生重在健脾祛暑防濕,同時還要注意保護陽氣。適當運動可以增進脾的運化功能,促進體內濕邪的排出,有利人體安度“長夏”。飲食應以清淡為主,蔬菜應多食綠葉菜及苦瓜、黃瓜等,水果則以西瓜為好。忌辛辣油膩之品。

保健要點:對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並加強室內通風,尤其在悶熱的天氣中要注意使用物理降溫。還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腸道傳染病。暑天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體力勞動者、室外工作的人員此時應多飲水。

■調養神志

八月有立秋和處暑兩個節氣,可暑氣一時難消,中午驕陽似火,早晚涼爽宜人。此時最容易出現皮膚乾燥、眼幹、咽幹、少津液、小便黃、大便秘結等症狀。老年人在此時還易發心腦血管意外。中醫認為“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也是人體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容易出現“秋乏”。建議“立秋”後的精神調養應做到內心寧靜,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保健要點:八月份瓜果大量上市,加之經過苦夏煎熬,消化功能變差,易引起腸胃炎。此時,應嚴把“入口關”,不吃變質食物、蔬果用流水洗淨、餐具煮沸消毒。還要注意眼部衛生,預防“紅眼病”。

■要防秋燥

九月晝夜溫差增大,不時有秋雨。此階段的養生講究陰陽平衡。保持心情的愉快在秋天很重要,建議市民遇事不慌,凡事多笑。此階段還要注意防秋燥,飲食上宜多食百合、杏仁、冬瓜、黃瓜、蘿蔔、梨等。

保健要點:秋季乾燥多風,“燥邪”當令,體弱者會出現咽幹、唇裂、頭痛等不適,這類人應加強鍛煉、起居有規律、飲食以清淡溫潤為主,可多吃雪梨、蓮藕等。此時的燥主要是涼燥,風濕骨病、心腦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等進入高發季。夜裡要關窗睡覺防風襲。

■宜養陰精

十月天氣轉涼,降水減少,氣候乾燥。中醫認為秋冬養陰。秋季必須保養體內陰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于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都說“傷春悲秋”,此時應注意控制情緒,避免傷感,多做開心喜好之事,保持良好的心態。秋對應的臟器是肺,所以此時要防燥邪之氣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

保健要點:國慶期間,心腦血管患者應避免朋友聚餐時飲食、飲酒無度,因為這很容易導致 “舊病復發”。建議規律服藥、戒煙限酒、心態平和。家長、幼兒還需要注意預防“秋季腹瀉”。

■養藏陽氣

十一月,氣溫進一步下降,此時要注意養精蓄銳、增強體質。生活中做到早臥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背部保暖,這樣,有利於陽氣潛藏,穿著也應注意保暖。愛美的女士尤要注意,穿著儘量不露腳踝、肚臍。飲食上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適當吃牛肉、羊肉、烏雞、豆漿、牛奶、蘿蔔等。少食寒性之品,如海鮮等。

保健要點:天氣乾燥,可在室內放置綠植、加濕器等,保證適宜的濕度。水痘高發,且極易在群體中暴發。兒童應進行水痘疫苗應急接種。預防感冒是貫穿整個冬季的養生主題。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建議採用,比如對熱水杯深吸氣,可迅速緩解呼吸道不適,熱水沖泡金銀花等,可滋陰清熱。

■適度進補

十二月適合進補,講究“因人、因時、因地”進補。如體質弱、消化功能差的人,要選擇“慢補”,適當吃“當歸羊肉湯”等,還要多吃蔬菜,切忌過補、急補。體質好的人則要“平補”,不要過食油膩之品,以防產生內熱而誘發疾病。

保健要點:冬季低溫會加劇心血管疾病突發風險,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的人,最需防晨練、晚歸、泡溫泉這三個危險時刻。要護心護腦,建議慢性病人外出時注意保暖,鍛煉時間選在太陽出來後,以太極拳等溫和的運動方式為主;保持心情愉悅,需服藥的慢性病人按時吃藥。 據《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