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訪電動汽車品牌Thunder Power董事長兼CEO沈瑋

3月30日,全新電動汽車品牌 Thunder Power於香港舉行品牌亞洲首發,啊車君也借此機會對Thunder Power董事長兼CEO沈瑋進吧行了詳細的專訪,看看這匹電動汽車領域的“黑馬”到底有何獨到之處。

記者:今天發佈,但是什麼時候能夠上市?

沈瑋:上市是明年(2018)下半年。

記者:在江西的工廠已經建好了?

沈瑋:目前只是樣車車間,也是我們的研究院。總共50畝地,其中30畝已經用於建成現有的車間。今年年中我們會拿到900畝地,900畝地規劃好之後明年開始建工廠,大型的工廠應該是明年年底建完。

我這個小型工廠可以開始生產,到時兩邊一起做。

記者:量產之後就一直在中國,還是歐洲跟中國同步一起賣?

沈瑋:不會同步,因為我們先要做好量產。歐洲方面,我們會和西班牙巴賽隆納政府合作,今天晚上簽合作協定。我們將在歐洲建立一個產能約五萬部車的工廠。

記者:明年這個車登陸中國市場是用怎麼樣的銷售管道?

沈瑋:直營,因為直營比較省錢。

而且直營有個好處就是,性價比比較高;另外可以同時提供修理、維護等售後服務。找經銷商的話,他們不會只是單賣你這個電動車,他一定會夾著其他牌子,那你的車放在角落,就沒有用。

記者:我想瞭解一下,現在Thunder Power這邊技術團隊是怎麼組建的一個模式?

沈瑋:我們組建是和其他公司不同的,我們的概念是,我們要做簡單的。簡單的意思是指利用外包,但核心技術掌握在我們手裡,然後我告訴你說你做什麼。比方說我請保時捷那些公司,全部是獨家幫我們做,並且技術還是在我們手裡。

因為他們是工程師已經在公司做了很多年,他們運作了很久。可是並不表示說我會請很多人,慢慢來把團隊建立好。我們乾脆請50個人全部都是非常厲害的,

然後就每人管一個,像我們的Francesco,他是首席工程師,專門做動力傳動鏈,他會跟電動機公司啊保時捷啊他們接洽。然後告訴他們我想些什麼東西,我的需求是什麼,你幫我做出來,我已經申請了專利,你依照我的專利把它做出來,這樣省了很多時間。

底盤是我發明出來的,連特斯拉都沒有我這種底盤,所以我這個底盤叫做模組化底盤系統,是創舉,我拿到了美國、中國的專利,

歐洲也拿到了。我總共申請351個專利,其中75個已經拿到了。

記者:剛才您介紹的那一個底盤申請了專利,還有,一共有三個核心技術,蓄電池管理、散熱系統管理以及底盤技術。我想問一下,同比其他的EV廠家來說,咱們的三個核心技術的優點能不能介紹一下。

沈瑋:講到電池包,一共16個模組,16個模組拆開,模組與模組之間溫度差了10度,表示什麼?老化程度差很遠。要換是整塊換,是很貴的。我講的是模組化,我一共有10個模組塊,每一個部分都可以拿出來換,而且模組與模組之間,溫度差只有2度到2.5度。我們的優勢就在這裡,這也是我們的專利。

記者:熱管理有沒有採取一些液冷,或者其他方式?

沈瑋:液冷。氣冷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所謂冷凝的問題。當有溫差的時候,氣進去有濕度,結水珠怎麼辦?我問過很多人,很多人都解決不了,我們就解決了問題。

記者:電動車離不開配套的東西,比如說充電。我們這個品牌他採用的是哪種?像特斯拉是超級充電站,加目的地充電站,分兩個地方。

沈瑋:我們的組合更加不同,我們主要是無線充電,完全不一樣。你在家裡就可以用無線充電。我已經和很多政府還有發展商討論,每一個車位擺一個,價格很便宜,充電時速很快,可以晚上回個家停那邊就充了,不用排隊了。還有我用無人駕駛的方法無人停車,停在那邊自己充電,充完明天起來你要上班一按自己就下來了。

記者:請問一下咱們電池方面是自建廠還是廠商採購?

沈瑋:不是和廠商採購,是有我自己的規格,我的規格告訴他,他特別為我定制,所以是屬於我的,不能賣給別人。

記者:所以就不是18650?

沈瑋:18650大家有一個錯誤的概念,筆記型電腦電池。這是錯的,用在電動車上面是另外一種。動力電池,現在18650都不用,要用112170,可是我們有自己的規格,有電阻力跟正負極,所以這個東西我們沒有自己去做電池廠,包給人家去弄,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什麼都自己弄很累。首先我要搞無線充電,不然解決不了充電的事情。所以我跟好幾家公司合作,去生產我們的電池。

記者:好奇一下,像現在這個車在歐洲那邊的研發或者測試已經延續了多少時間?

沈瑋:差不多三年多。

記者:其實已經比較成熟了。

沈瑋:差不多了,可是我們用的時候,就是在想未來,或者說可持續技術一定是在後面的。

記者:您剛剛講未來在管道方面建設是直營的方式,除了這個直營管道之外,搭配一些其他部分的一些傳銷,或者推廣的方式是怎麼樣的。

沈瑋:中國來講,應該全部是直營,香港我會包給一家公司去做。因為香港的房地產實在太多了,所以我們還是需要一些公司來幫我們做。我們跟太古簽好了一個備忘錄,今天晚上他們也會來,由他來做比較好一點。其他臺灣、澳門、新加坡這些,可能臺灣我們自己做,澳門跟新加坡還是找他,越小地方越複雜,中國是自己經營,歐洲也是自己經營。

記者:想請教你,我們的電池技術或者動力,或者電管理這個部分有什麼獨到之處?

沈瑋:第一個,我們輕量化,特斯拉跟我們一樣大。我們是125度電,他只有90度電,他比我重300公斤,我們那麼多電進去比他輕300公斤;還有我們的風阻係數比較低,這些都省電。當然我講的是NEDC,你坐進去一個人和坐滿人不一樣,你擺貨又跟人家不一樣。你增加了幾百公斤進去你就會降低,不過我的電還是比他多35千瓦,還是很多了。

記者:我們有沒有計畫生產比較接近大眾的車子,入門級的,比如說30-50多萬,可能對於國內的消費者來說還是比較大的一筆錢。

沈瑋:我們一年才生產10萬部,也不多。10萬部很容易賣掉,以後會不會做這個事情,會,我以後會縮小,這又取決於我們能不能做到起碼500公里,500公里這塊餅不要吃,這個餅如果我吃,我的純利潤就會降低,500公里走4萬塊美金,要三十幾萬,其實做市場非常難走,要麼到10萬塊。10萬塊又不可能,所以這個市場我們暫時沒有計劃涉及。

記者:能不能透露一下咱們這個車大概到現在為止的投資是多少?

沈瑋:到現在為止,今天來講,應該投了差不多1億多美金。

記者:就包括義大利的研發中心?

沈瑋:1億多能做那麼多車已經很可以了,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口上,我講句笑話,我姓沈,“省錢”的“省”。

要換是整塊換,是很貴的。我講的是模組化,我一共有10個模組塊,每一個部分都可以拿出來換,而且模組與模組之間,溫度差只有2度到2.5度。我們的優勢就在這裡,這也是我們的專利。

記者:熱管理有沒有採取一些液冷,或者其他方式?

沈瑋:液冷。氣冷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所謂冷凝的問題。當有溫差的時候,氣進去有濕度,結水珠怎麼辦?我問過很多人,很多人都解決不了,我們就解決了問題。

記者:電動車離不開配套的東西,比如說充電。我們這個品牌他採用的是哪種?像特斯拉是超級充電站,加目的地充電站,分兩個地方。

沈瑋:我們的組合更加不同,我們主要是無線充電,完全不一樣。你在家裡就可以用無線充電。我已經和很多政府還有發展商討論,每一個車位擺一個,價格很便宜,充電時速很快,可以晚上回個家停那邊就充了,不用排隊了。還有我用無人駕駛的方法無人停車,停在那邊自己充電,充完明天起來你要上班一按自己就下來了。

記者:請問一下咱們電池方面是自建廠還是廠商採購?

沈瑋:不是和廠商採購,是有我自己的規格,我的規格告訴他,他特別為我定制,所以是屬於我的,不能賣給別人。

記者:所以就不是18650?

沈瑋:18650大家有一個錯誤的概念,筆記型電腦電池。這是錯的,用在電動車上面是另外一種。動力電池,現在18650都不用,要用112170,可是我們有自己的規格,有電阻力跟正負極,所以這個東西我們沒有自己去做電池廠,包給人家去弄,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什麼都自己弄很累。首先我要搞無線充電,不然解決不了充電的事情。所以我跟好幾家公司合作,去生產我們的電池。

記者:好奇一下,像現在這個車在歐洲那邊的研發或者測試已經延續了多少時間?

沈瑋:差不多三年多。

記者:其實已經比較成熟了。

沈瑋:差不多了,可是我們用的時候,就是在想未來,或者說可持續技術一定是在後面的。

記者:您剛剛講未來在管道方面建設是直營的方式,除了這個直營管道之外,搭配一些其他部分的一些傳銷,或者推廣的方式是怎麼樣的。

沈瑋:中國來講,應該全部是直營,香港我會包給一家公司去做。因為香港的房地產實在太多了,所以我們還是需要一些公司來幫我們做。我們跟太古簽好了一個備忘錄,今天晚上他們也會來,由他來做比較好一點。其他臺灣、澳門、新加坡這些,可能臺灣我們自己做,澳門跟新加坡還是找他,越小地方越複雜,中國是自己經營,歐洲也是自己經營。

記者:想請教你,我們的電池技術或者動力,或者電管理這個部分有什麼獨到之處?

沈瑋:第一個,我們輕量化,特斯拉跟我們一樣大。我們是125度電,他只有90度電,他比我重300公斤,我們那麼多電進去比他輕300公斤;還有我們的風阻係數比較低,這些都省電。當然我講的是NEDC,你坐進去一個人和坐滿人不一樣,你擺貨又跟人家不一樣。你增加了幾百公斤進去你就會降低,不過我的電還是比他多35千瓦,還是很多了。

記者:我們有沒有計畫生產比較接近大眾的車子,入門級的,比如說30-50多萬,可能對於國內的消費者來說還是比較大的一筆錢。

沈瑋:我們一年才生產10萬部,也不多。10萬部很容易賣掉,以後會不會做這個事情,會,我以後會縮小,這又取決於我們能不能做到起碼500公里,500公里這塊餅不要吃,這個餅如果我吃,我的純利潤就會降低,500公里走4萬塊美金,要三十幾萬,其實做市場非常難走,要麼到10萬塊。10萬塊又不可能,所以這個市場我們暫時沒有計劃涉及。

記者:能不能透露一下咱們這個車大概到現在為止的投資是多少?

沈瑋:到現在為止,今天來講,應該投了差不多1億多美金。

記者:就包括義大利的研發中心?

沈瑋:1億多能做那麼多車已經很可以了,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口上,我講句笑話,我姓沈,“省錢”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