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宰菜牛,是我們永平回族民俗文化的光輝一頁

宰菜牛

文/圖/ 馬永歡

選稿:中鄉美駐桂林選稿基地主編 綠蔭

文圖編輯:丁錄年 柳絲青青

宰菜牛,是我們永平回族民俗文化的光輝一頁,猶如海裡的珍珠,在悠久的歲月中散發溫暖的光輝,

照耀著鄉村回民的生活。2017年12月17日,這一天是農曆冬月的頭天,星期天,我的岳父家宰菜牛,所以我和妻子前往。早上九點,我妻子開著麵包車,從縣城到龍門鄉卜馬村,十公里左右,老滇緬公路。路上,我透窗而望濃霧如紗的大減塘水庫,心中升騰起“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詩句。這一景是寒冬的一景,這一詩是觸景生情的一詩。在一景一詩的心境中,我便想到了宰菜牛的時間,
就是這個時候,濃霧蒸騰,白露為霜。這個時候的確定,是永平鄉村回民先輩的一種探索成果,於是世世代代相傳至今。

到了卜馬村,一頭菜牛已經開剝,我來遲了幾分鐘,沒有看到阿訇宰牛的情景。我們回民宰牛是按照伊斯蘭教經訓辦,這樣的訓辦已經本土化。請阿訇宰,阿訇舉行簡潔莊嚴的儀式,我岳父是阿訇,今年九十一歲,身體還好,還可以舉行這樣的儀式,因此自家的菜牛自己宰。

開剝菜牛的現場,氣氛熱烈,我佇立觀看,兩個小舅子,兩個本村的農民朋友,正在遊刃有餘地開剝。我是門外漢,沒有開剝過,我小時候家裡宰菜牛,都是父親一手操辦,開剝。

早上的天氣好冷,綠色藤架下有一盆炭火,於是,我一邊烤火,一邊欣賞他們開剝菜牛,並生髮點滴聯想。這條菜牛是黃牛,我們永平的回民餵養菜牛,從古至今都餵養老品種黃牛,而不餵養新品種黃牛,

因為老品種黃牛的肉質好、筋道好,吃著香,感覺好。然而,餵養菜牛,在永平回族鄉村也是變化著的,比如我出生的曲硐回族村,在改革開放前,在計劃經濟時代,幾乎每一家都餵養,我家也不例外,我放過菜牛,圈養過牛。餵養菜牛,要有勞力,因為放養時間少,圈養時間多,關著餵養。要割草,要煮牛食。那時,煮的牛食是山藥藤與谷康,沒有玉米麵,而玉米麵是人吃,還輪不到牛吃的,
因為那時的生活艱苦,經常吃不飽飯。光陰荏苒,到了改革開放後,曲硐的農貿市場煥然一新,繁榮景象日新月異,每一天早上的牛肉較多,曲硐回民買牛肉非常方便,所以,曲硐回民就不餵養菜牛了,從此,結束了餵養菜牛、宰菜牛的歷史。而龍門卜馬村,為什麼到現在還餵養菜牛、宰菜牛呢?因為這裡的農民還種田,青草多,玉米多,距離縣城農貿市場遠,自然生態的牛肉意識還強烈。
這裡的農民一部分出村打工,一部分在家種田,比如我的小舅子家,小舅子到縣城打工,早出晚歸,而其妻子在家種田,因此,他家有勞力,便與岳父岳母合作餵養一頭菜牛。牛肥用於田間,水田肥料充足,種出的糧食吃著放心。田間的青草,割來喂牛,不浪費。這一良好的迴圈,是農村的一大景觀,在幾十戶的這個鄉村,成為了一種習俗,也成為了一種潛在的精神,家家餵養菜牛,戶戶宰菜牛,代代相傳。

天氣寒冷,到處可見白霜,但這個小院充滿熱烈的氣氛。廚房,有一盆火,讓整個廚房熱乎乎的。一個鐵盆,一個鐵三腳架,一把壺,一個茶罐,兩根木柴在燃燒。我烤火幾分鐘,喝上幾杯茶,體驗鄉村火籠邊的生活,溫暖無比。

有一個灶台,用來煮菜,而煮飯是用電飯煲,這半土半洋的圖景,令我思量。燃料,不是煤,也不是城市裡用的液化氣,抑或電磁爐,而是木柴,因為這裡是鄉村,買柴方便。用木柴煮的菜、炒的菜,就是好吃,味道特別的好。而用液化氣或電磁爐煮的菜或炒的菜,就稍遜風騷,舌尖的感覺就如此,這一感覺,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生活氣息的迥異,也體現了城市與鄉村生活的差異,一個是快生活,一個是慢生活。木柴燒火,慢慢來,而用電用氣,則快速便捷。

小舅子在大鍋裡燙牛腳。水燒開,熱氣騰騰,如同一團雲霧,他熟練的、專注的,把一隻牛腳放進水裡燙,估計差不多了,就拿出,在一塊木板上刮牛毛。一隻手拿著一隻牛腳,一隻手拿著一把小刀,蹲在地上慢慢刮牛毛,牛毛有序地被刮掉。說起牛腳,令人眼饞,也令人想起曲硐一家的回族飯店叫“香牛腳”。這家飯店已經開了好多年,成為了一種品牌,因牛腳而飄香多年,不得不受到多少顧客的讚美。牛腳為啥成為新時代的一種美食?美譽頻傳?我想,因為生活越來越好,對好牛肉不是那麼的奢侈了,而是對牛腳特別感興趣,特別奢侈。少吃牛肉,多啃牛腳,成為了一種美食的趨勢。

牛油,一塊一塊地掛在庭院的一根鐵絲上,成為令人仰望的風景。乳白色的牛油,與剛剛蘇醒的白色茶花,與屋簷前兩棵古老的茶花樹葉,與一棵紅色玫瑰花,在朝陽的輝映下,形成了一幅令人興奮的圖景。哦,這鄉村的農家小院,在寒冬時節的早晨,卻充滿一派生機盎然的新氣象。

清一色的牛油,讓九十一歲的老岳父感歎深深,他說:“過去,我參加工作時,每一個月供應二兩菜籽油,炒菜時,用清油滑一下鍋邊。吃飯時,眼睛盯在菜湯上,用勺子撈飄湯油,多撈多得。那時肚子裡十分的缺油啊,所以對油十分的渴望,成為了一種夢想。夢想清油,夢想牛油。那時,牛油也是十分的稀缺,煮菜炒菜,沒有油,怎麼行,但又沒有辦法。如今,日子好過了,吃不完的菜籽油,哪個還吃這白花花的牛油。”我看著掛著的牛油,聽了他說的這一番話,往事在我眼前湧現,過去,我家一年宰一頭菜牛,我的母親把曬乾的牛油切碎,與鵝油相伴,煮菜或炒菜,一年十二個月天天如此。有時,把牛油煉成餅狀,用於煮菜或炒菜,抑或出門的人吃。比如,我於1982年至1985年在下關讀大理州民族中學時,就經常使用這樣的牛油,在熱乎乎的米飯上,用小刀削上煉好的牛油,牛油拌在飯裡,很快融化,我就趁熱吃飯,特別香。香噴噴的牛油伴隨了我高中三年,如今觸景生情,令人感慨萬端,生活啊,一回眸,三十多年,彈指一揮間,變化萬千,時光飛逝至今,家家戶戶的生活錦上添花。

我眼前的一樹白色茶花,令我驚喜,也令我迷茫,搞不清楚這花怎麼會在寒冬開放?岳父給了我答案,這是冬天的白茶花,冬天開。哦,原來如此。陽光下,這一樹的白茶花,花開花落,有的還打著花苞呢,做著美夢呢。紅色玫瑰花,雖然只是小朵小朵,但鮮豔無比,像火焰,讓人目睹,心生暖意。兩棵古老的茶花樹,枝繁葉茂,我走近細看,隱藏著許多花苞,令人想像,它們正做著春夢,一旦悄無聲息地綻放,便是嶄新的春天!

這農家小院,在燦爛的陽光下,花草樹木並非精心呵護,它們的生長順其自然,沐浴陽光,沐浴晨露,一年四季,依靠的是雨水,依靠的是深厚的土壤;房屋,是瓦木結構的傳統建築,而不是小洋房,但這種傳統建築的民居有其自身的優勢,冬暖夏涼,老人喜歡居住,感覺溫暖、心安。

屋簷下的兩根木柱上掛著牛肉,每一根木柱上掛著一腿一膀,一家一份,岳父岳母一份,小舅子家一份。這令人欣喜的牛肉,成為了這個農家小院的一道豐收景象。

庭院外青藤架下,也呈現一道快樂的景象,燒烤開始了。兩個侄兒子,正讀中學,今天是星期天,宰菜牛他倆期待已久了,因為期待燒烤牛肉。一盆炭火,一個鐵架,一片鐵絲,許多切好的牛肉片,他倆忙碌著燒烤,津津有味地品嘗。時而放上菜籽油,油點燃火的激情,油煙翻滾,雲蒸霧罩。我眼饞欲滴,也參加燒烤。用一次性竹筷在鐵絲片上,把牛肉片翻來覆去,火焰熾烈,肉片滋滋響,油煙四散。把烤熟的肉片夾在碗裡的燒烤辣上,一粘,放入舌尖,舌尖上的美味,讓人渾身來勁,讓人渾身舒服。兩個青春少年,坐在小四方凳上,歸然不動,不停歇地烤,不停歇地吃,在光影迷離中盡情地體驗美好的生活,體驗幸福。

小舅子媳婦專注地用清水清洗肚子、千層肚,這牛肚子,又叫毛肚子,仿佛有毛,要清洗乾淨不容易,一層一層的,特別複雜,需要極大的耐心,但特別好吃。一是,薄薄的肚子叫毛肚,可以炒吃,切成絲,爆炒,趁熱吃,感覺又嫩又香。近年來,炒毛肚流行,在家裡,在回族飯店,已經成為一道清真特色菜;二是曬乾,煎吃。難切,要使勁地切,用清油煎,要掌握火候。煎出來的牛肚子,好吃,特別香,過癮。

卸肉,令人興奮。卸成一塊一塊的,我看著很爽,肉質好,又嫩,岳父、小舅子讚不絕口。卸完,用吊秤秤稱一稱,居然兩百斤(市斤,我們永平人講市斤),大家高興得不得了。岳父說:“這條牛買的好,童子母牛(沒有生產過小牛的母牛),餵養的也好,牛雖然不大,但肉結實,肉多。”正在卸肉的寶林說:“買牛時,要選腰身長的牛,肉多。”他的這一經驗,我第一次聽到,感覺很新鮮,很有意思,也敬佩這一智慧。卸完肉,要醃制。我問八十多歲的岳母:“醃牛肉,如何放鹽巴?比例多少?”她說:“100斤牛肉放兩斤鹽巴。”這是最恰當的比例,這比例是一種鄉村農民的寶貴經驗,也是民間的一種智慧,因此,我敬佩不已。我問岳母:“要醃制多少天?”她說:“八九天。”醃制後,便晾曬。晾曬後的牛肉,便是牛乾巴。在鄉村,牛乾巴,計畫吃一年,所以,對於回族鄉村的回民家庭來說,宰菜牛是一件大喜事!

作者簡介:馬永歡,男,永平職中語文教師,2005年開始寫作。雲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網路作家協會會員,多家簽約作家、專欄作家、特邀作家。作品在《北極光》《散文百家》《文苑·西部散文》《回族文學》《遼河》等報刊發表,公開出版7部散文選集。作品入選《2014年中國散文佳作精選集》等多種選本,榮獲大理州2013年、2014年、2015度公開出版圖書獎,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家家餵養菜牛,戶戶宰菜牛,代代相傳。

天氣寒冷,到處可見白霜,但這個小院充滿熱烈的氣氛。廚房,有一盆火,讓整個廚房熱乎乎的。一個鐵盆,一個鐵三腳架,一把壺,一個茶罐,兩根木柴在燃燒。我烤火幾分鐘,喝上幾杯茶,體驗鄉村火籠邊的生活,溫暖無比。

有一個灶台,用來煮菜,而煮飯是用電飯煲,這半土半洋的圖景,令我思量。燃料,不是煤,也不是城市裡用的液化氣,抑或電磁爐,而是木柴,因為這裡是鄉村,買柴方便。用木柴煮的菜、炒的菜,就是好吃,味道特別的好。而用液化氣或電磁爐煮的菜或炒的菜,就稍遜風騷,舌尖的感覺就如此,這一感覺,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生活氣息的迥異,也體現了城市與鄉村生活的差異,一個是快生活,一個是慢生活。木柴燒火,慢慢來,而用電用氣,則快速便捷。

小舅子在大鍋裡燙牛腳。水燒開,熱氣騰騰,如同一團雲霧,他熟練的、專注的,把一隻牛腳放進水裡燙,估計差不多了,就拿出,在一塊木板上刮牛毛。一隻手拿著一隻牛腳,一隻手拿著一把小刀,蹲在地上慢慢刮牛毛,牛毛有序地被刮掉。說起牛腳,令人眼饞,也令人想起曲硐一家的回族飯店叫“香牛腳”。這家飯店已經開了好多年,成為了一種品牌,因牛腳而飄香多年,不得不受到多少顧客的讚美。牛腳為啥成為新時代的一種美食?美譽頻傳?我想,因為生活越來越好,對好牛肉不是那麼的奢侈了,而是對牛腳特別感興趣,特別奢侈。少吃牛肉,多啃牛腳,成為了一種美食的趨勢。

牛油,一塊一塊地掛在庭院的一根鐵絲上,成為令人仰望的風景。乳白色的牛油,與剛剛蘇醒的白色茶花,與屋簷前兩棵古老的茶花樹葉,與一棵紅色玫瑰花,在朝陽的輝映下,形成了一幅令人興奮的圖景。哦,這鄉村的農家小院,在寒冬時節的早晨,卻充滿一派生機盎然的新氣象。

清一色的牛油,讓九十一歲的老岳父感歎深深,他說:“過去,我參加工作時,每一個月供應二兩菜籽油,炒菜時,用清油滑一下鍋邊。吃飯時,眼睛盯在菜湯上,用勺子撈飄湯油,多撈多得。那時肚子裡十分的缺油啊,所以對油十分的渴望,成為了一種夢想。夢想清油,夢想牛油。那時,牛油也是十分的稀缺,煮菜炒菜,沒有油,怎麼行,但又沒有辦法。如今,日子好過了,吃不完的菜籽油,哪個還吃這白花花的牛油。”我看著掛著的牛油,聽了他說的這一番話,往事在我眼前湧現,過去,我家一年宰一頭菜牛,我的母親把曬乾的牛油切碎,與鵝油相伴,煮菜或炒菜,一年十二個月天天如此。有時,把牛油煉成餅狀,用於煮菜或炒菜,抑或出門的人吃。比如,我於1982年至1985年在下關讀大理州民族中學時,就經常使用這樣的牛油,在熱乎乎的米飯上,用小刀削上煉好的牛油,牛油拌在飯裡,很快融化,我就趁熱吃飯,特別香。香噴噴的牛油伴隨了我高中三年,如今觸景生情,令人感慨萬端,生活啊,一回眸,三十多年,彈指一揮間,變化萬千,時光飛逝至今,家家戶戶的生活錦上添花。

我眼前的一樹白色茶花,令我驚喜,也令我迷茫,搞不清楚這花怎麼會在寒冬開放?岳父給了我答案,這是冬天的白茶花,冬天開。哦,原來如此。陽光下,這一樹的白茶花,花開花落,有的還打著花苞呢,做著美夢呢。紅色玫瑰花,雖然只是小朵小朵,但鮮豔無比,像火焰,讓人目睹,心生暖意。兩棵古老的茶花樹,枝繁葉茂,我走近細看,隱藏著許多花苞,令人想像,它們正做著春夢,一旦悄無聲息地綻放,便是嶄新的春天!

這農家小院,在燦爛的陽光下,花草樹木並非精心呵護,它們的生長順其自然,沐浴陽光,沐浴晨露,一年四季,依靠的是雨水,依靠的是深厚的土壤;房屋,是瓦木結構的傳統建築,而不是小洋房,但這種傳統建築的民居有其自身的優勢,冬暖夏涼,老人喜歡居住,感覺溫暖、心安。

屋簷下的兩根木柱上掛著牛肉,每一根木柱上掛著一腿一膀,一家一份,岳父岳母一份,小舅子家一份。這令人欣喜的牛肉,成為了這個農家小院的一道豐收景象。

庭院外青藤架下,也呈現一道快樂的景象,燒烤開始了。兩個侄兒子,正讀中學,今天是星期天,宰菜牛他倆期待已久了,因為期待燒烤牛肉。一盆炭火,一個鐵架,一片鐵絲,許多切好的牛肉片,他倆忙碌著燒烤,津津有味地品嘗。時而放上菜籽油,油點燃火的激情,油煙翻滾,雲蒸霧罩。我眼饞欲滴,也參加燒烤。用一次性竹筷在鐵絲片上,把牛肉片翻來覆去,火焰熾烈,肉片滋滋響,油煙四散。把烤熟的肉片夾在碗裡的燒烤辣上,一粘,放入舌尖,舌尖上的美味,讓人渾身來勁,讓人渾身舒服。兩個青春少年,坐在小四方凳上,歸然不動,不停歇地烤,不停歇地吃,在光影迷離中盡情地體驗美好的生活,體驗幸福。

小舅子媳婦專注地用清水清洗肚子、千層肚,這牛肚子,又叫毛肚子,仿佛有毛,要清洗乾淨不容易,一層一層的,特別複雜,需要極大的耐心,但特別好吃。一是,薄薄的肚子叫毛肚,可以炒吃,切成絲,爆炒,趁熱吃,感覺又嫩又香。近年來,炒毛肚流行,在家裡,在回族飯店,已經成為一道清真特色菜;二是曬乾,煎吃。難切,要使勁地切,用清油煎,要掌握火候。煎出來的牛肚子,好吃,特別香,過癮。

卸肉,令人興奮。卸成一塊一塊的,我看著很爽,肉質好,又嫩,岳父、小舅子讚不絕口。卸完,用吊秤秤稱一稱,居然兩百斤(市斤,我們永平人講市斤),大家高興得不得了。岳父說:“這條牛買的好,童子母牛(沒有生產過小牛的母牛),餵養的也好,牛雖然不大,但肉結實,肉多。”正在卸肉的寶林說:“買牛時,要選腰身長的牛,肉多。”他的這一經驗,我第一次聽到,感覺很新鮮,很有意思,也敬佩這一智慧。卸完肉,要醃制。我問八十多歲的岳母:“醃牛肉,如何放鹽巴?比例多少?”她說:“100斤牛肉放兩斤鹽巴。”這是最恰當的比例,這比例是一種鄉村農民的寶貴經驗,也是民間的一種智慧,因此,我敬佩不已。我問岳母:“要醃制多少天?”她說:“八九天。”醃制後,便晾曬。晾曬後的牛肉,便是牛乾巴。在鄉村,牛乾巴,計畫吃一年,所以,對於回族鄉村的回民家庭來說,宰菜牛是一件大喜事!

作者簡介:馬永歡,男,永平職中語文教師,2005年開始寫作。雲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網路作家協會會員,多家簽約作家、專欄作家、特邀作家。作品在《北極光》《散文百家》《文苑·西部散文》《回族文學》《遼河》等報刊發表,公開出版7部散文選集。作品入選《2014年中國散文佳作精選集》等多種選本,榮獲大理州2013年、2014年、2015度公開出版圖書獎,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