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明朝太監墓,發現時已被摸金校尉光顧,挖掘後卻有驚喜發現

明朝太監墓,發現時已被摸金校尉光顧,挖掘後卻有驚喜發現

在中國古代的墓室中,尤其是有錢人家的,經常會有很多金銀珠寶陪葬,這就導致了很多不務正業者,幹起了摸金校尉的行當,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關於明朝一名太監的衣冠塚,它的發現令我們對鄭和7下西洋有了重新的認識。

在2010年的南京市江甯祖堂山南麓施工時,發現一座古墓,墓主是明朝時期跟隨鄭和出使西洋的都知監太監洪保。可惜的是,當我們的專家發現時,

已經被摸金校尉光顧過,裡面的多數陪葬品均已不知去向,慶倖的是,儘管墓穴已經招到洗劫,但是留下一下可以供考古專家研究史實的第一手資料。而這發現,在中國的考古界曾引起不小的震動。

明朝太監墓,發現時已被摸金校尉光顧,

挖掘後卻有驚喜發現

是什麼消息呢?為何能夠引起考古界的震動?

考古專家在挖掘的過程當中,發現墓中封門牆上部出現一塊“壽藏銘”,上面記錄著墓主的姓名,身份,以及生平事蹟。專家們經過研讀碑文,以及多番查閱資料對照得知,當年出使西洋的鄭和,不是7次,而是9次。都知監太監洪保本是雲南人,因家境貧寒,13歲就進宮成了太監,曾參與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為此朱棣委派他與鄭和出使西洋。

由於早年間已被盜墓賊光顧,出土的文物相對較少,不過此次專家的發現還是能夠獲得一些有益於史實的財富,比如洪保墓前室內的陶制大缸,這個陶制大缸對於盜墓賊來說可能不值錢,但是對於研究考古的人來說,價值就很大了。

明朝太監墓,發現時已被摸金校尉光顧,挖掘後卻有驚喜發現

關於這個大缸到底是用來幹嘛的,眾人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猜測,有的說是鄭和出使西洋時,攜帶的醃菜缸,有的說是用來對付盜墓賊的機關,還有的認為是用來做等的“油缸”,也就是“長明燈”,根據史實記載,在明朝的墓室中經常見到,埋葬人的墓穴被稱為“陰宅”,而墓主希望自己的長居之所能夠跟生前一樣燈火通明,

因此也就出現了我們所說的“長明燈”,至於能燒多久,那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