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8年玉米價格上漲嗎?種植能賺錢嗎?未來前景如何?

又到了玉米收穫的季節,在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部分省區實行“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下,2018年的玉米價格會是怎麼樣?老百姓種玉米還能掙錢嗎?未來還能種嗎?下面具體來分析一下:

調查:玉米豐產,價格呈斷崖式下跌態勢

在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總墳村,村民朱獻朝家裡種植的7畝玉米已經成熟。他們剛剛把收穫的玉米全部拉到家,堆在了院子裡,眼下要做的就是把玉米的外皮全部掰乾淨。

朱獻朝告訴記者,因為2017年雨水比較充沛,

玉米的產量不錯,就是價格低了點, 2016年曬乾了的玉米是每公斤1.7~1.8元,2017年的幹玉米收購價每公斤不到1.4元。

2017年是國內玉米取消臨儲收購政策、全面邁進市場化的第一年,在總墳村,村民們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但村裡95%的土地還是都種上了玉米。

村民朱獻朝說:“玉米種植面積沒有減少。因為男同志都在外面打工,婦女在家種點玉米,省事。如果種棉花、花生,比較費事。今年玉米算是取得了豐收,

但大家卻都沒有豐收後的喜悅,因為按照目前玉米的收購價格,我們很難賺到錢。比如我種的7畝玉米,要是在前年,能賣將近1萬元,而今年我看連6000元也賣不了。玉米收購價格起碼要達到每公斤1.6元以上,一畝地才能賺到二三百元錢,要是低於1.4元,幾乎全年就是白忙。”

預測:玉米價格下跌是趨勢,很難突破每公斤1.6元

目前,北方玉米主產區逐漸進入新糧上市季,

加上臨儲玉米去庫存力度不斷加大,國內玉米市場價格如期集體“跳水”,尤以華北產區跌勢最為明顯,當地糧商、深加工企業更是借著2017年市場普遍看跌情緒彌漫,肆意壓價。

卓創資訊分析師唐曉霄預計,2017年玉米價格會比2016年的價格下跌15%~20%。現在來看,山東地區貿易商的乾糧主流出貨價就是在每公斤1.4~1.6元之間。目前玉米價格的運行趨勢基本可以確定,未來新產玉米價格不斷走低的概率很高,

國內玉米下跌的趨勢很難改變。到2018年春節之前,價格很難有好轉。年前來看,最高很難突破每公斤1.6元。

建議:玉米種植戶應該分階段銷售出貨

卓創資訊分析師唐曉霄建議玉米種植戶應分階段銷售出貨。如果家裡有倉儲條件的,就可以等行情好的時候,階段性出貨。如果家裡沒有玉米倉儲條件的,新糧上市以後,應該及時賣掉,避免價格下跌帶來更大的風險。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在糧食“十二連增”、供求壓力減小、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的情況下,國家提高糧價的空間收窄、支持的力度可能減弱。2018年種植業結構調整,重點作物還是玉米,重點區域是“鐮刀彎”等玉米種植非優勢區,力爭2018年再調減玉米種植面積1000萬畝以上。

根據農業部此前出臺的《“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玉米調減任務要到2020年完成。也就是說,對玉米的調整是一個較長時間的工作。“調減”將是“十三五”時期玉米的“主旋律”之一。

那麼,2017年收完玉米的農民,2018年該怎麼辦呢?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表示,當前農業的突出問題是品種結構不平衡,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於求局面,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供求缺口逐年擴大、進口量不斷增加。解決問題的思路是:“一保”,即保口糧、保穀物;“一減”,即減非優勢區玉米;“一增”,即恢復增加優質食用大豆;“一穩”,即穩定棉油糖自給水準。

在玉米方面,優勢產區的種植戶,比如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等地區,種玉米還是有國家補貼的。可是在國家農業結構調整的大形勢下,也還是要尋求自身的種植調整之策。

非優勢產區的種植戶,尤其是“鐮刀彎”地區,就更要為減下的玉米地另尋出路了。

“調減”將是“十三五”時期玉米的“主旋律”之一。

那麼,2017年收完玉米的農民,2018年該怎麼辦呢?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表示,當前農業的突出問題是品種結構不平衡,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於求局面,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供求缺口逐年擴大、進口量不斷增加。解決問題的思路是:“一保”,即保口糧、保穀物;“一減”,即減非優勢區玉米;“一增”,即恢復增加優質食用大豆;“一穩”,即穩定棉油糖自給水準。

在玉米方面,優勢產區的種植戶,比如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等地區,種玉米還是有國家補貼的。可是在國家農業結構調整的大形勢下,也還是要尋求自身的種植調整之策。

非優勢產區的種植戶,尤其是“鐮刀彎”地區,就更要為減下的玉米地另尋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