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里斯本老城區,遇見佩索阿的老靈魂

循著佩索阿的足跡走完整個城市,我們依舊不得不承認,里斯本仍藏著諸多秘密。

我又一次看見你,

我那令人恐怖的丟失了的童年的城市……

幸福而又悲哀的城市,我再一次在這裡做夢……

一個飄過追憶殿堂的鬼魂

朝著老鼠的啃噬聲、地板碎裂時的吱吱聲而去,

在那個被詛咒而又不得不活下去的城堡裡……

——費爾南多·佩索阿 《重遊里斯本》

里斯本近“海”風光,看上去是海,其實卻是河。本文圖片攝影均為 Ying 圖

耳畔仿若響起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咒文般細碎的詩句。

恍惚中推開舷窗遮光板,我在陌生的葡萄牙語提示音中醒來,底下一片寶石藍與翡翠綠的誘惑,飛機在盤旋中沉降,逐漸接近那個仿佛漂浮在空氣中的夢幻大陸,於是,明黃、淺粉以及依稀可辨的草綠色屋頂逐漸浮現於眼前……正如佩索阿以前借著詩歌描繪過的里斯本風景畫,這座城市裡的確有不同顏色的房子。

這是一座七丘之城,

與羅馬、伊斯坦布爾甚至三藩市都有幾分相似,“七丘”高低起伏,西臨阿爾巴拉辛山,東、南、北三個方向的各個小山坡蜿蜒而過、彼此拉伸,最後在廣闊的特茹河(Rio Tejo)向入海口聚攏。古人將里斯本建城史與尤利西斯和仙女卡裡普索邂逅的神話故事編織在一起,傳說中,尤利西斯拋棄卡裡普索,傷心欲絕的仙女把自己變成了一條蛇,纏繞的蛇身成就了七枚山丘,而里斯本的城體和世俗生活,
漸漸的在這些坡地上綿延生長起來……

葡萄牙素有“瓷磚之國”的美譽,行走在里斯本街頭,隨處都能找到以傳統瓷磚作為裝飾的牆面。

夢中一抹褪色的金黃

“電車在霧氣中沿著一線節節編號的黃色車轍,一節節駛過去了。隨著時間分分秒秒地消逝,

街上開始有了更多人影和人氣。”

——佩索阿《抵達生活的旅遊者》

掐指算來,28 路老電車已逾百歲高齡,它依舊身披亮黃外衣,載著里斯本的舊夢,叮叮噹當向東行,從特茹河邊的商業廣場(Praça do Comércio)緩緩爬上山頂大教堂(Sé de Lisboa),駛過巍峨的城堡,繼而穿過羅馬時代的斷壁殘垣。

“電車的咣當當金屬之聲是何等的富有人味!……哦,里斯本,我的家園!”

1873年開始運行的28路是歐洲最古老的有軌電車。

佩索阿1888年生於里斯本,5歲喪父,繼父是葡萄牙派駐南非的外交官,青少年時期他一直和家人住在南非,直至17歲才返回祖國,在此後的30年裡,他幾乎沒有離開過里斯本一步。

不同于卡蒙斯之類在大航海時代嶄露頭角、豪情萬丈的葡語詩人,佩索阿聲稱自己對七大洲的任何地方都沒有興趣,他只遊歷自己的第八大洲,在《惶然錄》裡,他幾乎是咬牙切齒的宣稱,“但是我可以肯定,即便是我握住了整個世界,也會把它統統換成一張返回道拉多雷斯大街(Rua dos Douradores)的電車票。”

道拉多雷斯大街位於色彩斑駁、建築老舊的下城區(Baixa),是再普通不過的一條商業街,有些安靜,又有些無序。看著腳下坑坑窪窪的石板路,我幾乎可以想像詩人是如何日復一日的走過這裡,在街角的酒館喝一份慣例的酒,打量起沿街鋪頭裡一成不變的商品,最後回到自己寓所的窗後筆耕。沒有社交,也沒有愛情,生活只是兩點一線,由一輛有軌電車來牽繫。

“我坐在老電車上,車上的椅子好像帶我回到從前……我下車的時候往往筋疲力盡,好像剛剛夢遊過,又好像過完了一輩子。”對他而言,里斯本或許是一個依稀泛著斑駁金光的褪色舊夢。

商業廣場(Praca do Comercio)又名宮殿廣場,是28路的起始站,在1755年大地震之前曾是裡韋拉皇宮所在地,其後改建為三面環柱廊建築,正前方即為繁華的奧古斯塔大街,中間高聳著“榮耀為美德和勇氣加冕”的凱旋門。

沿街商鋪櫥窗一景

在15、16世紀,面積僅為美國緬因州大小的葡萄牙一度穩坐全球貿易主宰者的寶座,亞、非、南美洲各種奇珍異品從遙不可及的國度漂洋過海,通過這裡湧入歐洲,當時的葡萄牙貴族日常書寫用的是使用番紅花浸潤、香氣四溢的信箋,他們那輕盈無比的羽毛筆蘸的是從中國遠道而來的墨水,筆上的羽毛則取自非洲禽鳥,牆上掛的波斯地毯使用南美銀幣購得……受地震的影響,葡萄牙國王若澤一世著令城市的改建工作朝向功能性方面傾斜,眼前狹長規整的棋盤格局,可謂歐洲城市抗震規劃的最早實例,從南部商業廣場至北面羅西奧廣場,整個龐巴爾下城皆由方直大道相連,地面全是精心打磨的石塊。也就是在這裡,1974年4月25日 “康乃馨革命”爆發,軍人以手持康乃馨花來代替步槍,哼唱著《格蘭朵拉,褐色小鎮》行進城中,里斯本的老百姓亦加入了遊行隊伍之中,以和平的方式推翻了20世紀西歐為期最長的獨裁政權,4月25日後被定為自由日。

商業廣場上遊人如織,這裡是全城電車站最集中的地方,幾乎可以被認作是 整個城市的軸心,抬眼一望,籠罩在頭頂上方天空的是如同蜘蛛網一般錯綜交纏的電線,使人產生了身在夢中的錯覺,正如佩索阿在《惶然錄》中寫下的文字:“有多少次,我看見自己的夢想獲得物體的外形——以一列街道盡頭掉頭電車的形象襲擊我,或者成為夜裡一個街頭攤販的聲音(天知道賣的什麼),唱著阿拉伯歌曲,以突如其來的強音打破了黃昏的單調——它們不是為了給我提供一種現實的替代品,而是要宣示它們自己確實不以我的意志為轉移。”

貝倫塔建於曼努埃爾一世時期,最早是王室行宮,也曾做過要塞堡壘及關押犯人的水牢,現被辟為博物館

小職員與大教堂

“佩索阿”在葡語中有“個人”、“面具”多重含義,這個名字似乎宿命式的決定了詩人的個性、詩觀與旨趣。而在佩索阿的異名者中,坎波斯最接近詩人真實的內心,坎波斯早年大部分時間在環游世界,中年以後,他厭倦了花花公子的生活回到里斯本定居。

那首著名的《重返里斯本》便出自坎波斯之手:

“哦溫柔的、沉靜的、古老的特茹河,

天空映入其中的微小真理!

哦重遊的悲哀,往昔今夕的里斯本!”

佩索阿終身未娶。每天上下班、寫作、酗酒,直至病逝。有意思的是,他一生僅有的羅曼史和坎波斯有關。坎波斯曾寫信給一位女士,據說對方就住在佩索阿每天經過的電車車站旁邊一所樓房裡,經常看著佩索阿形單影隻地上車下車,日久生情,從而帶給佩索阿短暫人生的些許快樂。

加雷特大街上的賣藝人,這條街上有佩索阿生前最愛的咖啡館

搖搖晃晃的有軌電車,在狹窄的老街中穿梭,向西、向西,一路向西,穿過醒目的“4-25”大橋,將我帶到了里斯本西郊的貝倫區(Belém)。路面一下開闊起來,擁有500年歷史的貝倫塔(Torre de Belém)孤獨的站在特茹河入海口處,既像燈塔,又似城堡。

聽說這裡埋藏著來自於大航海時代的輝煌記錄,15世紀後半,卡布拉爾與達·伽馬分別以這座塔樓為起點,啟程向著歐洲航海史上的空白水域進發,前者發現了巴西,後者則開闢了由西歐直達印度海路的新航線。1498年5月,經過4年生死考驗,達·伽馬率領的船隊終於抵達印度的卡利卡特港,而該港口也正好是半個多世紀以前 鄭和經過及停泊的地方。

達·伽馬的靈柩被安放在與貝倫塔斜向相對的熱羅尼姆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中,這是一座為了慶祝達·伽馬首航印度成功而特別設立的紀念所。1501年,葡萄牙正值全盛時期,曼努埃爾一世不計成本的宣佈用當時每年香料稅收5%的款項(相當於70公斤黃金)來建造前所未有的華麗恢宏的建築,修道院工事最終延續了一個世紀之久。

河邊的小酒吧

葡萄牙特產的金彩米黃石是熱羅尼姆修道院所使用的主石材,其風格帶有哥特式和文藝復興式的雙重特點,庭院為方形,設上下兩層柱廊,下高上矮,比例和諧,走進主教堂內,能看到雕刻著精美花飾的繁複柱式結構與傘骨般的拱頂,宛若幻境,讓人有聖靈降臨的感動。主教堂隔壁的修道院回廊,是一個靜謐幽深的去處,這是一個由上下兩層拱門構成的正方形半開放式建築,漫步其間,我與佩索阿再度不期而遇。

1985年,詩人的遺體在逝世50周年之際被移放至修道院靜寂的回廊中供人瞻仰,這恐怕是生前低調的佩索阿做夢也沒有想到的。

透過陽臺落地窗俯瞰熱羅尼姆修道院

二十世紀的文學巨人中,佩索阿與卡夫卡頗為相似。他們過著平凡庸常的生活,都是強烈的寫作狂,都與女友有過訂婚的紀錄,然後又都讓婚姻無疾而終。外表貧乏的生活之下,他們掀起心靈的驚濤駭浪,甚至以弱者的姿態走完人生全程。卡夫卡的遺囑,要求好友焚毀他的全部作品,而佩索阿則將他的全部作品放在一個又一個箱子中。這個生前默默無聞的貿易行會計,以卑微之軀身處蝸居之室,卻始終如一的書寫著獨立的勇敢、詰究的智慧、對於世間萬物的關切, 以充滿詩意的筆觸,填充後世幾代人的心靈罅縫。

黑咖啡,苦櫻酒,在每一塊宿命的碎片裡

我再一次看見你——里斯本,特茹河及其他……

我再一次看見你,

可是,哎,我看不到我自己!

那面我總是看見同一個我的魔鏡已經碎了,

在每一塊宿命的碎片裡,我只能看見一小片的我——一小片的你和我!

下城區是里斯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但這裡同時又有極為多元化的人文風景

對於從海上而來的旅行者而言,里斯本就像是美夢中升起的幻境。1994 年,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隨身攜帶著佩索阿的文集來到里斯本,最後拍出了詩意盎然的《里斯本物語》。電影中,擺在男主角錄音師床頭的佩索阿詩集,即便被一次次用來打蒼蠅,閱讀的姿態卻無比虔誠。

每次閱讀佩索阿,房間裡只剩下詩句,就像一場跨世紀的通靈對話。作為德國新電影的“眼睛”, 文德斯坦承:“波茨坦讓我想起里斯本;在里斯本,我想起了童年的德國。”

的確,里斯本是一座令人懷念“從前慢”的城市,在這裡,日子被揉碎了,一瓣一瓣地過……

“在明亮的日光下,即使聲音也會熠熠發光。”

午後時分,空曠的餐廳與醉漢

老電車的叮叮聲、舊輪渡的鳴笛聲、街邊鐵匠的磨刀聲、廣場上噴泉的流聲、鴿子撲騰翅膀起飛、女人嗒嗒的高跟鞋、孩童放學歸來的歡笑……當然,還有白日咖啡館裡磨豆機的“嘎吱”聲, 和夜晚小酒館中令人徹夜難眠的法朵。

葡萄牙人愛喝黑咖啡Bica,晨起一杯,兩餐間還會慢慢品啜幾杯,甚而前去咖啡館“過把癮”。希雅多區(Chiado)加雷特街上就有一家佩索阿生前常去的“巴西人咖啡館”(Café A Brasileira)。今天,店門口還有一座佩索阿的銅像,他翹著腿,倚靠桌前,似乎要和路人說些什麼。

里斯本“巴西人”堪比巴黎“花神”,一百多年來,這裡是孕育幾代作家、藝術家和知識份子的溫床,推開墨綠木門,客人統一背靠著一排鏡子就坐,深棕色天花板垂掛下古董範的吊燈和風扇,猩紅色的牆上掛滿南方新藝術風格畫作,一看就是文藝痞子和搗蛋分子鍾愛的款式。這裡最早的咖啡客都是航海冒險家,如今他們的孫輩不過是這座西歐邊緣都會的無名過客,昔日海闊天空縱論東印度、新大陸的桌子,現在上面的話題變成了歐盟和葡萄牙某政黨,不變的是空氣裡黑咖啡的醇香。

擁有超過200 年歷史的貝倫蛋撻店,既是食肆又是景點

夜晚走進山南阿爾法瑪區(Alfama)街巷編織的迷陣,定能聽到“夜半歌聲”的法朵,除了河邊坐落的法朵博物館,坡上深街曲巷裡有多家法朵俱樂部,付上些許酒錢,一個人就能嗅聞到法朵歌聲裡那份深入骨髓的宿命感。

在佩索阿筆下,阿爾法瑪區代表著里斯本永恆的一面:“建築、街道、拱門、階梯、木陽臺,還有人們最真實的生活形態:嘈雜、聊天、歌聲、貧困和垃圾。”

這裡早年曾是摩爾人居住的舊區,Alfama 一詞則源於阿拉伯語 Al-hamma,意味著“噴泉”、“浴室”,這片貧窮落後且色彩斑駁的區域由無數錯綜複雜似一線天的窄巷組成,老人負暄、情侶擁吻、孩子嬉笑,狗在穿梭飛奔,芝麻般大的小廣場上混雜著沙丁魚和廉價苦櫻桃酒的氣味,所有一切,都在這迷人的“一團亂麻”的小巷裡喧囂、流動、生機勃勃地活著……

在貝倫蛋撻店前席地而坐、大啖甜品的年輕人

“此地的你是個陌生人,一如你在任何地方那樣。”

佩索阿的老靈魂在一旁喃喃自語,這個地道的“里斯本人”常視自己為“局外人”,即便你跟隨他巡走完整座城,你不得不承認——“里斯本仍藏著諸多秘密”。

更多前沿旅行內容和互動,請關注本欄目微信公眾號Travelplus_China,或者搜索“私家地理”。

他只遊歷自己的第八大洲,在《惶然錄》裡,他幾乎是咬牙切齒的宣稱,“但是我可以肯定,即便是我握住了整個世界,也會把它統統換成一張返回道拉多雷斯大街(Rua dos Douradores)的電車票。”

道拉多雷斯大街位於色彩斑駁、建築老舊的下城區(Baixa),是再普通不過的一條商業街,有些安靜,又有些無序。看著腳下坑坑窪窪的石板路,我幾乎可以想像詩人是如何日復一日的走過這裡,在街角的酒館喝一份慣例的酒,打量起沿街鋪頭裡一成不變的商品,最後回到自己寓所的窗後筆耕。沒有社交,也沒有愛情,生活只是兩點一線,由一輛有軌電車來牽繫。

“我坐在老電車上,車上的椅子好像帶我回到從前……我下車的時候往往筋疲力盡,好像剛剛夢遊過,又好像過完了一輩子。”對他而言,里斯本或許是一個依稀泛著斑駁金光的褪色舊夢。

商業廣場(Praca do Comercio)又名宮殿廣場,是28路的起始站,在1755年大地震之前曾是裡韋拉皇宮所在地,其後改建為三面環柱廊建築,正前方即為繁華的奧古斯塔大街,中間高聳著“榮耀為美德和勇氣加冕”的凱旋門。

沿街商鋪櫥窗一景

在15、16世紀,面積僅為美國緬因州大小的葡萄牙一度穩坐全球貿易主宰者的寶座,亞、非、南美洲各種奇珍異品從遙不可及的國度漂洋過海,通過這裡湧入歐洲,當時的葡萄牙貴族日常書寫用的是使用番紅花浸潤、香氣四溢的信箋,他們那輕盈無比的羽毛筆蘸的是從中國遠道而來的墨水,筆上的羽毛則取自非洲禽鳥,牆上掛的波斯地毯使用南美銀幣購得……受地震的影響,葡萄牙國王若澤一世著令城市的改建工作朝向功能性方面傾斜,眼前狹長規整的棋盤格局,可謂歐洲城市抗震規劃的最早實例,從南部商業廣場至北面羅西奧廣場,整個龐巴爾下城皆由方直大道相連,地面全是精心打磨的石塊。也就是在這裡,1974年4月25日 “康乃馨革命”爆發,軍人以手持康乃馨花來代替步槍,哼唱著《格蘭朵拉,褐色小鎮》行進城中,里斯本的老百姓亦加入了遊行隊伍之中,以和平的方式推翻了20世紀西歐為期最長的獨裁政權,4月25日後被定為自由日。

商業廣場上遊人如織,這裡是全城電車站最集中的地方,幾乎可以被認作是 整個城市的軸心,抬眼一望,籠罩在頭頂上方天空的是如同蜘蛛網一般錯綜交纏的電線,使人產生了身在夢中的錯覺,正如佩索阿在《惶然錄》中寫下的文字:“有多少次,我看見自己的夢想獲得物體的外形——以一列街道盡頭掉頭電車的形象襲擊我,或者成為夜裡一個街頭攤販的聲音(天知道賣的什麼),唱著阿拉伯歌曲,以突如其來的強音打破了黃昏的單調——它們不是為了給我提供一種現實的替代品,而是要宣示它們自己確實不以我的意志為轉移。”

貝倫塔建於曼努埃爾一世時期,最早是王室行宮,也曾做過要塞堡壘及關押犯人的水牢,現被辟為博物館

小職員與大教堂

“佩索阿”在葡語中有“個人”、“面具”多重含義,這個名字似乎宿命式的決定了詩人的個性、詩觀與旨趣。而在佩索阿的異名者中,坎波斯最接近詩人真實的內心,坎波斯早年大部分時間在環游世界,中年以後,他厭倦了花花公子的生活回到里斯本定居。

那首著名的《重返里斯本》便出自坎波斯之手:

“哦溫柔的、沉靜的、古老的特茹河,

天空映入其中的微小真理!

哦重遊的悲哀,往昔今夕的里斯本!”

佩索阿終身未娶。每天上下班、寫作、酗酒,直至病逝。有意思的是,他一生僅有的羅曼史和坎波斯有關。坎波斯曾寫信給一位女士,據說對方就住在佩索阿每天經過的電車車站旁邊一所樓房裡,經常看著佩索阿形單影隻地上車下車,日久生情,從而帶給佩索阿短暫人生的些許快樂。

加雷特大街上的賣藝人,這條街上有佩索阿生前最愛的咖啡館

搖搖晃晃的有軌電車,在狹窄的老街中穿梭,向西、向西,一路向西,穿過醒目的“4-25”大橋,將我帶到了里斯本西郊的貝倫區(Belém)。路面一下開闊起來,擁有500年歷史的貝倫塔(Torre de Belém)孤獨的站在特茹河入海口處,既像燈塔,又似城堡。

聽說這裡埋藏著來自於大航海時代的輝煌記錄,15世紀後半,卡布拉爾與達·伽馬分別以這座塔樓為起點,啟程向著歐洲航海史上的空白水域進發,前者發現了巴西,後者則開闢了由西歐直達印度海路的新航線。1498年5月,經過4年生死考驗,達·伽馬率領的船隊終於抵達印度的卡利卡特港,而該港口也正好是半個多世紀以前 鄭和經過及停泊的地方。

達·伽馬的靈柩被安放在與貝倫塔斜向相對的熱羅尼姆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中,這是一座為了慶祝達·伽馬首航印度成功而特別設立的紀念所。1501年,葡萄牙正值全盛時期,曼努埃爾一世不計成本的宣佈用當時每年香料稅收5%的款項(相當於70公斤黃金)來建造前所未有的華麗恢宏的建築,修道院工事最終延續了一個世紀之久。

河邊的小酒吧

葡萄牙特產的金彩米黃石是熱羅尼姆修道院所使用的主石材,其風格帶有哥特式和文藝復興式的雙重特點,庭院為方形,設上下兩層柱廊,下高上矮,比例和諧,走進主教堂內,能看到雕刻著精美花飾的繁複柱式結構與傘骨般的拱頂,宛若幻境,讓人有聖靈降臨的感動。主教堂隔壁的修道院回廊,是一個靜謐幽深的去處,這是一個由上下兩層拱門構成的正方形半開放式建築,漫步其間,我與佩索阿再度不期而遇。

1985年,詩人的遺體在逝世50周年之際被移放至修道院靜寂的回廊中供人瞻仰,這恐怕是生前低調的佩索阿做夢也沒有想到的。

透過陽臺落地窗俯瞰熱羅尼姆修道院

二十世紀的文學巨人中,佩索阿與卡夫卡頗為相似。他們過著平凡庸常的生活,都是強烈的寫作狂,都與女友有過訂婚的紀錄,然後又都讓婚姻無疾而終。外表貧乏的生活之下,他們掀起心靈的驚濤駭浪,甚至以弱者的姿態走完人生全程。卡夫卡的遺囑,要求好友焚毀他的全部作品,而佩索阿則將他的全部作品放在一個又一個箱子中。這個生前默默無聞的貿易行會計,以卑微之軀身處蝸居之室,卻始終如一的書寫著獨立的勇敢、詰究的智慧、對於世間萬物的關切, 以充滿詩意的筆觸,填充後世幾代人的心靈罅縫。

黑咖啡,苦櫻酒,在每一塊宿命的碎片裡

我再一次看見你——里斯本,特茹河及其他……

我再一次看見你,

可是,哎,我看不到我自己!

那面我總是看見同一個我的魔鏡已經碎了,

在每一塊宿命的碎片裡,我只能看見一小片的我——一小片的你和我!

下城區是里斯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但這裡同時又有極為多元化的人文風景

對於從海上而來的旅行者而言,里斯本就像是美夢中升起的幻境。1994 年,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隨身攜帶著佩索阿的文集來到里斯本,最後拍出了詩意盎然的《里斯本物語》。電影中,擺在男主角錄音師床頭的佩索阿詩集,即便被一次次用來打蒼蠅,閱讀的姿態卻無比虔誠。

每次閱讀佩索阿,房間裡只剩下詩句,就像一場跨世紀的通靈對話。作為德國新電影的“眼睛”, 文德斯坦承:“波茨坦讓我想起里斯本;在里斯本,我想起了童年的德國。”

的確,里斯本是一座令人懷念“從前慢”的城市,在這裡,日子被揉碎了,一瓣一瓣地過……

“在明亮的日光下,即使聲音也會熠熠發光。”

午後時分,空曠的餐廳與醉漢

老電車的叮叮聲、舊輪渡的鳴笛聲、街邊鐵匠的磨刀聲、廣場上噴泉的流聲、鴿子撲騰翅膀起飛、女人嗒嗒的高跟鞋、孩童放學歸來的歡笑……當然,還有白日咖啡館裡磨豆機的“嘎吱”聲, 和夜晚小酒館中令人徹夜難眠的法朵。

葡萄牙人愛喝黑咖啡Bica,晨起一杯,兩餐間還會慢慢品啜幾杯,甚而前去咖啡館“過把癮”。希雅多區(Chiado)加雷特街上就有一家佩索阿生前常去的“巴西人咖啡館”(Café A Brasileira)。今天,店門口還有一座佩索阿的銅像,他翹著腿,倚靠桌前,似乎要和路人說些什麼。

里斯本“巴西人”堪比巴黎“花神”,一百多年來,這裡是孕育幾代作家、藝術家和知識份子的溫床,推開墨綠木門,客人統一背靠著一排鏡子就坐,深棕色天花板垂掛下古董範的吊燈和風扇,猩紅色的牆上掛滿南方新藝術風格畫作,一看就是文藝痞子和搗蛋分子鍾愛的款式。這裡最早的咖啡客都是航海冒險家,如今他們的孫輩不過是這座西歐邊緣都會的無名過客,昔日海闊天空縱論東印度、新大陸的桌子,現在上面的話題變成了歐盟和葡萄牙某政黨,不變的是空氣裡黑咖啡的醇香。

擁有超過200 年歷史的貝倫蛋撻店,既是食肆又是景點

夜晚走進山南阿爾法瑪區(Alfama)街巷編織的迷陣,定能聽到“夜半歌聲”的法朵,除了河邊坐落的法朵博物館,坡上深街曲巷裡有多家法朵俱樂部,付上些許酒錢,一個人就能嗅聞到法朵歌聲裡那份深入骨髓的宿命感。

在佩索阿筆下,阿爾法瑪區代表著里斯本永恆的一面:“建築、街道、拱門、階梯、木陽臺,還有人們最真實的生活形態:嘈雜、聊天、歌聲、貧困和垃圾。”

這裡早年曾是摩爾人居住的舊區,Alfama 一詞則源於阿拉伯語 Al-hamma,意味著“噴泉”、“浴室”,這片貧窮落後且色彩斑駁的區域由無數錯綜複雜似一線天的窄巷組成,老人負暄、情侶擁吻、孩子嬉笑,狗在穿梭飛奔,芝麻般大的小廣場上混雜著沙丁魚和廉價苦櫻桃酒的氣味,所有一切,都在這迷人的“一團亂麻”的小巷裡喧囂、流動、生機勃勃地活著……

在貝倫蛋撻店前席地而坐、大啖甜品的年輕人

“此地的你是個陌生人,一如你在任何地方那樣。”

佩索阿的老靈魂在一旁喃喃自語,這個地道的“里斯本人”常視自己為“局外人”,即便你跟隨他巡走完整座城,你不得不承認——“里斯本仍藏著諸多秘密”。

更多前沿旅行內容和互動,請關注本欄目微信公眾號Travelplus_China,或者搜索“私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