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出土簡帛破解《山海經》身世之謎

--- 第 410 期 ---

2017/1/13

從出土簡帛破解《山海經》身世之謎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蔣肖斌

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日書》 陳民鎮供圖

《山海經》是一部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書,你不一定看過原書,但一定聽說過裡面的故事: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山海經》從先秦流傳至今,人們對它的演繹從未止歇。然而,對於《山海經》的作者、成書時代、內容性質等基本資訊,卻一直莫衷一是——研究《山海經》的學者涉及文學、神話學、文獻學、歷史學等學科背景,

難以達成共識。

《山海經》全書記載了40多個方國、550多座山、300多條水道、100多個人物、400多種神怪神獸。這些內容真真假假,光怪陸離,神秘莫測,仿佛是在華夏大地上打開了一個平行宇宙。連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都覺得不靠譜,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

儘管如此,不少民間人士仍然熱衷破解《山海經》之謎,還希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山海經》,甚至有人聲稱在書中發現了外星文明的蹤跡、中國人遠征美洲的證據等。

《山海經》究竟是一本什麼書?日前,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博士後陳民鎮,他最新注譯的《山海經》將由嶽麓書社出版,他從出土簡帛的視角提出了對《山海經》的新穎解釋。

在楚帛書中偶遇《山海經》,呈現從戰國到漢初長江中游的信仰世界

陳民鎮說:“目前研究《山海經》的學者,主要集中於神話學領域,

往往從文學或民俗學的角度。而歷史學或文獻學領域的學者,則很少有人關心《山海經》。我認為,脫離了歷史背景或文獻依據,很容易對《山海經》產生誤讀。”

在陳民鎮看來,考古發現或許是破解《山海經》身世之謎的一種方式:浙江良渚的人面獸身神徽、安陽殷墟的虎首人身神獸、廣漢三星堆的青銅雕像、山西九原崗的北朝壁畫、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都能窺見《山海經》的蹤跡。

中國考古發現的早期神獸形象,由於缺乏相關文字記錄,往往身份不明,無法落實它們與《山海經》的確鑿關聯。比如,青銅器紋飾中的雙頭龍形象,曾有不少人認為是《山海經》中的“肥遺”,同時也有學者反對。

但陳民鎮發現,從出土簡帛文獻(即古代寫在竹簡、木牘或絲帛上的文字)中,或許可以“發現”另一部《山海經》——不是說找到具體的文本(目前在出土簡帛中未見《山海經》的隻言片語),

而是說找到能與《山海經》相參證的文本或圖像,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新材料能幫助我們呈現《山海經》成書的時代背景。

1942年,盜墓賊在湖南長沙城東南郊的子彈庫戰國楚墓發現了一件帛書,記錄了伏羲、共工等人創造並維持宇宙的神話,這便是著名的子彈庫帛書,又稱楚帛書。從上世紀40年代至今,中外學者對其投入了極大的研究熱情。楚帛書上繪有12個人獸雜糅的神怪,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曾指出它們是十二月神,現在已成定論。

陳民鎮介紹,這些月神的形象,酷似《山海經》對一些神靈的描述。比如,春正月的神是“蛇首鳥神”,春二月的神是“四首雙身連體鳥”,夏四月的神是“雙尾蛇”,夏五月的神是“鳥足三頭人”,等等。其中,夏五月的神的形象,還可與《山海經·中山經》“其神狀皆人面而三首”的記載相對照;《山海經·海外南經》中也有“三首國”的描述。

陳民鎮說:“楚帛書中的神與《山海經》中的神並不是一回事,夏五月的神的形象與《山海經》相吻合也只是偶然,但兩者的思維方式是相通的,反映了當時人們心中神祇的形象。”

除了楚帛書,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幾件帛畫——比如,子彈庫楚墓的人物禦龍帛畫、陳家大山楚墓的人物龍鳳帛畫、馬王堆漢墓的T形帛畫等,都有各類神怪的形象。

這些帛畫和楚帛書、《山海經》一道,為後人呈現出一個從戰國到漢初的長江中游的信仰世界。

桃木驅鬼、蓇蓉避孕······《山海經》中的神話有深厚“知識”背景

陳民鎮介紹,除了帛書和帛畫,從戰國秦漢的簡牘中也可以發現《山海經》的線索。比如,簡牘《日書》(類似“黃曆”,古人用來選擇時日、推斷吉凶,從楚簡到秦簡、漢簡,版本眾多,可見它的流行)中就有許多內容與《山海經》有相通之處。

《日書》中的“窮奇”是一種吃夢的神獸,通過向它祈禱,可以驅逐夢魘,而“窮奇”在《山海經》中也有類似描述。《日書》中還有“是狀神在其室,掘遝泉,有赤豕,馬尾,犬首,烹而食之,美氣”的記錄,這一“馬尾,犬首”的“赤豕”,便頗似《山海經》中的怪獸。

《山海經》不僅記錄自然萬物,還涉及不少方術資料。最典型的莫過於用桃木驅鬼——雖然不見於今本《山海經》,但在東漢王充《論衡》所引的《山海經》中有詳細的記載。而同時代的《日書》中,也記載了利用桃木、棘木、桑木、箬等植物來驅鬼的儀式,以及利用白石、黃土等礦石進行驅鬼的做法。

“這些相似的內容,可以説明後人理解《山海經》的作者何以對各地植物、礦物有如此執著的記錄。”陳民鎮說,《山海經》像一部“實用指南”,對各類動物、植物的記錄,往往具有極強的目的性。

比如,說到“蓇蓉”這種植物,便指出吃了它會不孕不育,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種植物不結籽。“這就需要通過‘相似律’之類的巫術原理加以理解,是文明社會早期‘巫醫不分’的反映。在馬王堆帛書的醫書中也有大量類似資料。”陳民鎮說。

從地域上看,這些簡帛文獻多出自楚地。《山海經》研究的權威袁珂曾斷言,《山海經》出自戰國時期楚人之手,簡帛文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佐證其說。

“在先秦文獻中,大量記錄神話的著作除了《山海經》,還有《歸藏》。”陳民鎮介紹,《歸藏》相傳是商人的易經,已經亡佚,後人根據殘存的隻言片語作了大量輯佚工作。王家台秦簡《歸藏》的發現,為今人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在秦簡《歸藏》中,涉及女媧、黃帝、炎帝、蚩尤、夏啟、禺強、赤烏、黃烏等神話形象,可以與《山海經》對讀。陳民鎮說:“‘易’為王官所掌,《歸藏》的材料暗示我們,《山海經》中的所謂‘神話’,在當時看來是具有深厚的知識背景的。”

陳民鎮表示,《山海經》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儘管有些認識並不準確,尚處於一種萌芽狀態,但我們現在所說的科技,在古代往往由方術承擔,比如地理、化學、醫學、生物學等。“在《山海經》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已經有相當充分的地理知識,對動物和植物有了廣泛的瞭解,對醫藥也有持續的探索。如果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山海經》無疑是有特殊意義的。”

《山海經》不是“神話書”,記載超現實的山川與動植物為“方術”服務

很多讀者是把《山海經》當成神話書看的,畢竟那些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都是在《山海經》裡讀到的,但陳民鎮說,《山海經》不是神話書。

已故著名歷史學者常金倉指出,《山海經》實際上是戰國“造神運動”的產物,書中所涉及的“神話”,並不是遠古初民傳下來的,而是戰國術士們的再創造。

陳民鎮說,在東周之前,知識和學術都為供職于朝廷的王官所壟斷。隨著王綱解紐,知識下移,“士”階層崛起。這些“士”,既有繼承了王官之“學”的諸子百家,也有繼承了王官之“術”的術士。前者倡言政治學說,後者則迎合統治者求仙問藥的熱情。在戰國時代,上層貴族崇尚養生、長生之道,也正是從戰國開始,“方術”活躍於歷史舞臺,神異之說十分興盛。

“從出土的簡帛文獻看,戰國到秦漢的確有許多講‘方術’的書,大談神怪與靈藥,這在此前是難以想像的。《山海經》,正是這一時代背景下的產物。”陳民鎮說。

魯迅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山海經》是“古之巫書”。

“這一定位大致準確。”陳民鎮說,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山海經》,是西漢劉歆校訂過的,而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在編纂《漢書·藝文志》時,繼承了劉向、劉歆父子的觀點,把《山海經》歸入了“數術略”——主要講的是天文曆法、占卜風水之類的“數術”。這是漢代人對《山海經》性質的認定,也是最接近《山海經》成書時代的認定。

可以說,《山海經》一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屬於“方術”範圍的,它是一種方術書,同時又是一種比較綜合的“方術”書——既有數術,又有方技(醫藥與神仙之道)。

也有人將《山海經》視作“小說”,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它是“小說之最古者爾”。對此,陳民鎮表示,中國古代的“小說”概念與今天所說的“小說”不同。先秦兩漢的“小說”區別于“大道”,是一種不入流的學說,“小說家”的內容多與黃老之學、數術、方技交叉。

還有人將《山海經》看作地理書。

“《山海經》記錄天下山川,比《禹貢》翔實,把一山一水、一獸一鳥、一草一木都一一道來,道路里程說得有板有眼,儼然是‘全國國土資源普查的綜合性成果’。”陳民鎮說,“但遺憾的是,書中記載的山水很多都無從查考,所以試圖通過《山海經》研究歷史地理的學者,往往難以達成共識,甚至語出驚人,宣稱中國人的祖先從古巴比倫而來、中國人早在數千年前便遠征美洲······”

陳民鎮認為,《山海經》對天下山川的記錄,顯然是經過有意整合的,甚至是有意編造的,而這麼做的原因是“為方術服務”,“每一部分結束,總要強調這一帶神靈的形象、祭祀的程式等”。

在寫山川的同時,《山海經》還涉及各類動植物——也往往是超現實的。“操方術的術士需要瞭解神怪、祭禮、醫藥等知識,《山海經》儼然是一種方術手冊,專業知識‘一本全’,便於查詢。”陳民鎮說。

責編:吳蘊聰

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曾指出它們是十二月神,現在已成定論。

陳民鎮介紹,這些月神的形象,酷似《山海經》對一些神靈的描述。比如,春正月的神是“蛇首鳥神”,春二月的神是“四首雙身連體鳥”,夏四月的神是“雙尾蛇”,夏五月的神是“鳥足三頭人”,等等。其中,夏五月的神的形象,還可與《山海經·中山經》“其神狀皆人面而三首”的記載相對照;《山海經·海外南經》中也有“三首國”的描述。

陳民鎮說:“楚帛書中的神與《山海經》中的神並不是一回事,夏五月的神的形象與《山海經》相吻合也只是偶然,但兩者的思維方式是相通的,反映了當時人們心中神祇的形象。”

除了楚帛書,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幾件帛畫——比如,子彈庫楚墓的人物禦龍帛畫、陳家大山楚墓的人物龍鳳帛畫、馬王堆漢墓的T形帛畫等,都有各類神怪的形象。

這些帛畫和楚帛書、《山海經》一道,為後人呈現出一個從戰國到漢初的長江中游的信仰世界。

桃木驅鬼、蓇蓉避孕······《山海經》中的神話有深厚“知識”背景

陳民鎮介紹,除了帛書和帛畫,從戰國秦漢的簡牘中也可以發現《山海經》的線索。比如,簡牘《日書》(類似“黃曆”,古人用來選擇時日、推斷吉凶,從楚簡到秦簡、漢簡,版本眾多,可見它的流行)中就有許多內容與《山海經》有相通之處。

《日書》中的“窮奇”是一種吃夢的神獸,通過向它祈禱,可以驅逐夢魘,而“窮奇”在《山海經》中也有類似描述。《日書》中還有“是狀神在其室,掘遝泉,有赤豕,馬尾,犬首,烹而食之,美氣”的記錄,這一“馬尾,犬首”的“赤豕”,便頗似《山海經》中的怪獸。

《山海經》不僅記錄自然萬物,還涉及不少方術資料。最典型的莫過於用桃木驅鬼——雖然不見於今本《山海經》,但在東漢王充《論衡》所引的《山海經》中有詳細的記載。而同時代的《日書》中,也記載了利用桃木、棘木、桑木、箬等植物來驅鬼的儀式,以及利用白石、黃土等礦石進行驅鬼的做法。

“這些相似的內容,可以説明後人理解《山海經》的作者何以對各地植物、礦物有如此執著的記錄。”陳民鎮說,《山海經》像一部“實用指南”,對各類動物、植物的記錄,往往具有極強的目的性。

比如,說到“蓇蓉”這種植物,便指出吃了它會不孕不育,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種植物不結籽。“這就需要通過‘相似律’之類的巫術原理加以理解,是文明社會早期‘巫醫不分’的反映。在馬王堆帛書的醫書中也有大量類似資料。”陳民鎮說。

從地域上看,這些簡帛文獻多出自楚地。《山海經》研究的權威袁珂曾斷言,《山海經》出自戰國時期楚人之手,簡帛文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佐證其說。

“在先秦文獻中,大量記錄神話的著作除了《山海經》,還有《歸藏》。”陳民鎮介紹,《歸藏》相傳是商人的易經,已經亡佚,後人根據殘存的隻言片語作了大量輯佚工作。王家台秦簡《歸藏》的發現,為今人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在秦簡《歸藏》中,涉及女媧、黃帝、炎帝、蚩尤、夏啟、禺強、赤烏、黃烏等神話形象,可以與《山海經》對讀。陳民鎮說:“‘易’為王官所掌,《歸藏》的材料暗示我們,《山海經》中的所謂‘神話’,在當時看來是具有深厚的知識背景的。”

陳民鎮表示,《山海經》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儘管有些認識並不準確,尚處於一種萌芽狀態,但我們現在所說的科技,在古代往往由方術承擔,比如地理、化學、醫學、生物學等。“在《山海經》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已經有相當充分的地理知識,對動物和植物有了廣泛的瞭解,對醫藥也有持續的探索。如果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山海經》無疑是有特殊意義的。”

《山海經》不是“神話書”,記載超現實的山川與動植物為“方術”服務

很多讀者是把《山海經》當成神話書看的,畢竟那些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都是在《山海經》裡讀到的,但陳民鎮說,《山海經》不是神話書。

已故著名歷史學者常金倉指出,《山海經》實際上是戰國“造神運動”的產物,書中所涉及的“神話”,並不是遠古初民傳下來的,而是戰國術士們的再創造。

陳民鎮說,在東周之前,知識和學術都為供職于朝廷的王官所壟斷。隨著王綱解紐,知識下移,“士”階層崛起。這些“士”,既有繼承了王官之“學”的諸子百家,也有繼承了王官之“術”的術士。前者倡言政治學說,後者則迎合統治者求仙問藥的熱情。在戰國時代,上層貴族崇尚養生、長生之道,也正是從戰國開始,“方術”活躍於歷史舞臺,神異之說十分興盛。

“從出土的簡帛文獻看,戰國到秦漢的確有許多講‘方術’的書,大談神怪與靈藥,這在此前是難以想像的。《山海經》,正是這一時代背景下的產物。”陳民鎮說。

魯迅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山海經》是“古之巫書”。

“這一定位大致準確。”陳民鎮說,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山海經》,是西漢劉歆校訂過的,而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在編纂《漢書·藝文志》時,繼承了劉向、劉歆父子的觀點,把《山海經》歸入了“數術略”——主要講的是天文曆法、占卜風水之類的“數術”。這是漢代人對《山海經》性質的認定,也是最接近《山海經》成書時代的認定。

可以說,《山海經》一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屬於“方術”範圍的,它是一種方術書,同時又是一種比較綜合的“方術”書——既有數術,又有方技(醫藥與神仙之道)。

也有人將《山海經》視作“小說”,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它是“小說之最古者爾”。對此,陳民鎮表示,中國古代的“小說”概念與今天所說的“小說”不同。先秦兩漢的“小說”區別于“大道”,是一種不入流的學說,“小說家”的內容多與黃老之學、數術、方技交叉。

還有人將《山海經》看作地理書。

“《山海經》記錄天下山川,比《禹貢》翔實,把一山一水、一獸一鳥、一草一木都一一道來,道路里程說得有板有眼,儼然是‘全國國土資源普查的綜合性成果’。”陳民鎮說,“但遺憾的是,書中記載的山水很多都無從查考,所以試圖通過《山海經》研究歷史地理的學者,往往難以達成共識,甚至語出驚人,宣稱中國人的祖先從古巴比倫而來、中國人早在數千年前便遠征美洲······”

陳民鎮認為,《山海經》對天下山川的記錄,顯然是經過有意整合的,甚至是有意編造的,而這麼做的原因是“為方術服務”,“每一部分結束,總要強調這一帶神靈的形象、祭祀的程式等”。

在寫山川的同時,《山海經》還涉及各類動植物——也往往是超現實的。“操方術的術士需要瞭解神怪、祭禮、醫藥等知識,《山海經》儼然是一種方術手冊,專業知識‘一本全’,便於查詢。”陳民鎮說。

責編:吳蘊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