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支付開放,VISA、萬事達們“遲來的幸福”

蟄伏30餘年,國際卡組織終於得以進入中國的支付清算市場,而今本土競爭對手已然強大,其到來無疑將加劇國內競爭,甚至將攪動全球清算市場的格局。中國居民的跨境業務將成為中外競逐的主戰場。

下發,在中國清算市場蟄伏多年的國際銀行卡巨頭們即將達成所願。

指南一頒佈,Visa、Mastercard和美國運通等幾家巨頭便開始日夜趕工,準備相關申請資料,為快速完善相關材料,每一家巨頭都為此配備數十人的隊伍,準備資料高有一尺。

而在真正邁入人民幣清算市場大門之前,深思熟慮的國際銀行卡組織紛紛向國內的機構伸出橄欖枝,期待通過設立合資機構為中國業務的拓展增添砝碼。

《財經》記者獲悉,美國運通攜手杭州連連數位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連通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10月17日,註冊地杭州,註冊資本10億元人民幣,公司法人代表是李健偉,即美國運通的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股東之一的連連數位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擁有協力廠商支付牌照。

兩股東分別持股50%。美國運通表示,繼續就資質申請與有關部門保持溝通。

Visa已經向中國人民銀行遞交了在國內建立銀行卡清算機構的資質申請,並繼續就資質申請事宜與政府部門保持緊密溝通。此外,接近Visa的人士透露,Visa成立的企業註冊地有望在北京。而註冊公司地點選擇主要參考稅收減免、高層子女上學問題以及租房補貼等政策。

從現有卡中心佈局來看,選擇北京、上海可能性更大。

一直較為低調的萬事達卡,在獨資和合資問題上,表示會選擇更為適合的方式考慮。

2017年6月末下發的《指南》是對應國務院2015年放開銀行卡清算業務的申請細則,實則提速銀行卡清算准入,也是進一步推動中美“百日計畫”。此前市場預期,如果申請機構準備工作做的很好,年內有望批復牌照。

“從現在進展來看似乎並沒有預期那麼快。

”上述國際卡組織人士說道。根據籌備流程,申請方案獲批之後有一年籌備時間,包括系統建設、價格開發等內容,一年之內必須申請開業,監管部門會在90天之內給出是否可以開業的答案,但是這個還很遙遠。

這裡所稱的銀行卡清算業務,是指通過制定銀行卡清算標準和規則,運營銀行卡清算業務系統,授權發行和受理本銀行卡清算機構品牌的銀行卡,

並為髮卡機構和收單機構提供其品牌銀行卡的機構間交易處理服務,協助完成資金結算的活動。

據《財經》記者瞭解,上述幾家機構前期與監管部門都進行了頻繁的交流,在向監管部門提交資料時需要把所有的標準、流程和規則都寫好。國際卡組織的標準與國內有區別,一個晶片的標準不同就需要重新做一個流程,有的卡組織以前在中國甚至都沒有IT團隊,現在已經達到五六十人。

“推出一張卡就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何況基礎設施標準,包括用多少台主機,什麼品牌等。”上述國際卡組織人士說。

除了牌照的準備工作外,在支付產品上,個別卡組織已經嘗試創新。例如Visa已經與國內機構合作、嘗試開發智慧手錶、無人超市等產品,預計牌照獲批後就可以投入使用。

對於合資還是獨資的問題,不同的人也持有不同的看法。“合資更有利於拿牌,但是我不覺得能幫到多大的業務。”某國際卡組織人士表示。但是,本土股東擁有的資料、客戶也不容小覷。

民生銀行研究院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峰向《財經》記者表示,國際卡組織在國內肯定還是要找各個銀行合作,如果國內銀行在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的衝擊下依然沒有明確統一的思路仍然顯示出持續上升的趨勢。

競逐海外業務

外資卡組織進來之後,海外市場或將形成新的支付清算格局。

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曾向外界透露了銀聯國際化的三個步驟,第一,中國人走到哪裡,銀行卡服務到哪裡;第二,逐步在當地髮卡,為當地人服務;第三,和當地合作夥伴一起成長,為共同持卡人提供增值服務。在ATM布點方面,銀聯2013年的境外布點首次超過了境內。

銀聯子公司銀聯國際通過與全球1500多家機構合作,目前銀聯受理網路已延伸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發行了銀聯卡,涵蓋4500萬家商戶和255萬台ATM。

在統一銀行業APP“雲閃付”之後,銀聯的國際化歷史思維加速了這一產品的海外佈局。《財經》記者從銀聯獲悉,銀聯國際正在加快佈局境外二維碼支付業務,完善“雲閃付”APP的使用環境,並率先在東南亞打造示範區。截至2017年三季度,境外已有超過60萬台POS終端支援銀聯手機閃付,覆蓋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然而,對於銀聯的窘境則是,依靠國人規模支撐的持卡量和業務量並不足以說明銀聯的國際化佈局已經走在前列,截至2016年11月,境外在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銀聯卡超過6800萬張。而這樣的海外發行量在銀聯的整體發行量中占比卻微乎其微。

無獨有偶,螞蟻金服也在全球化戰略上快跑。

具體通過兩條通道,一條是在全球佈局商鋪、網點;另外一條是通過與當地企業合作推動,例如與印度的paytm以及泰國的AscendMoney合作等,這樣的合作更多在支付發展相對滯後的亞洲國家。

海外業務起步於2007年的支付寶,已經和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50多家金融機構達成合作,海外用戶已超過4000萬。

相對於國內支付組織的提速佈局,國際卡組織的全球網路及使用者佈局卻不容小覷。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Visa和萬事達卡在國內發的外幣銀行卡均在1億張左右,比上述公佈的,銀聯在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髮卡總量還要高。

在國際佈局上,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美國卡組織的國外網路化佈局更快。“從全球網路佈局來看,美國本土的國際卡組織佈局更為完善,特別是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網路佈局是優於銀聯以及支付寶等中國機構的。”某中資金融機構表示。不過,上述差距也在逐漸縮小。

王一峰則表示,不認為國際卡組織的衝擊對國內機構帶來顛覆性影響,因為在互聯網支付和移動支付方面,國內基本上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競爭環境與國外完全不一樣,國際卡組織來也不一定能拼得過支付寶、微信,銀聯在多年的鍛煉下估計也比它們還強。

但在國際業務領域,國際卡組織則一直具有全球佈局的優勢,過去只是由於沒有放開國內市場,銀聯和國際卡組織更多是合作關係,隨著銀聯加速海外擴張,其與國際卡組織或將發生衝突,所以,未來的競爭焦點還是在國內客戶的海外支付業務,因為銀聯目前依然沒有能力去和國際卡組織分食全球市場的蛋糕。

不過,中國用戶目前在支付上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旦形成支付寶、微信支付習慣,很難切換其他平臺;喜歡補貼,補貼一停就棄用;很難嘗試新管道。

對於中國客戶的特殊性,淩海認為,客戶會養成一種習慣,但是相信創新的力量,如果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體驗,他就會換,只是你要給他一個換的理由。

同時,淩海表示,阿裡巴巴和騰訊的歷史有多老?在中國都沒有20年。所以,接下來的10年20年,誰能夠說還是誰的天下。一個企業最後的生存、興旺一定要挑戰自己的模式,不斷地創新,有的時候就是推翻自己,創造新的產品。

據《財經》記者瞭解,Visa正圍繞消費者需求,計畫推出創新的產品與服務。“我們正在開展全球化轉型,即把Visa這個全球最大的數位支付網路開放給更多的合作夥伴。”於雪麗說。

萬事達卡也在推動數位支付研發以及新的支付流程。萬事達卡亞太區預付卡業務負責人傑森·蒂姆斯表示,移動支付和身份驗證是亞太地區數字支付非常重要的兩個點。萬事達卡提供支付標記化技術,以提升支付安全,即通過“支付標記化”代表支付設備,將銀行卡號置於戒指、袖扣或者手機中。“支付標記化”通過不同角度進行支付,交易相對安全。

王一峰建議,國內機構主要還是抓住國內客戶,借助國內企業、金融機構、消費者的國際化來推進自己的國際化,目前國內支付清算機構國際化程度較低(純粹的國外客戶的認可度而不只是講海外佈局的廣泛性),主要還是中國經濟和金融的國際化程度、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較低造成的。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早期的金融國際化也是伴隨著經濟的國際化而實現的,同樣清算機構的海外佈局也要依託於此。所以對於國內機構來說,目前的關鍵還是守住國內市場(自主的民族品牌對於國家的金融安全、金融戰略、國際競爭力還是很重要),在此基礎上隨著“一帶一路”等經濟的國際化佈局慢慢滲透出去。”王一峰說。

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在2017第六屆中國支付清算論壇上表示,“境外機構要進入我國服務市場,對我國支付產業而言,這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既是競爭也是學習,相信經過與境外機構的充分碰撞,我國的支付產業會更上一層樓。”

(實習生林淑怡對此文亦有貢獻)

(本文首刊於2018年1月8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現在已經達到五六十人。

“推出一張卡就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何況基礎設施標準,包括用多少台主機,什麼品牌等。”上述國際卡組織人士說。

除了牌照的準備工作外,在支付產品上,個別卡組織已經嘗試創新。例如Visa已經與國內機構合作、嘗試開發智慧手錶、無人超市等產品,預計牌照獲批後就可以投入使用。

對於合資還是獨資的問題,不同的人也持有不同的看法。“合資更有利於拿牌,但是我不覺得能幫到多大的業務。”某國際卡組織人士表示。但是,本土股東擁有的資料、客戶也不容小覷。

民生銀行研究院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峰向《財經》記者表示,國際卡組織在國內肯定還是要找各個銀行合作,如果國內銀行在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的衝擊下依然沒有明確統一的思路仍然顯示出持續上升的趨勢。

競逐海外業務

外資卡組織進來之後,海外市場或將形成新的支付清算格局。

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曾向外界透露了銀聯國際化的三個步驟,第一,中國人走到哪裡,銀行卡服務到哪裡;第二,逐步在當地髮卡,為當地人服務;第三,和當地合作夥伴一起成長,為共同持卡人提供增值服務。在ATM布點方面,銀聯2013年的境外布點首次超過了境內。

銀聯子公司銀聯國際通過與全球1500多家機構合作,目前銀聯受理網路已延伸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發行了銀聯卡,涵蓋4500萬家商戶和255萬台ATM。

在統一銀行業APP“雲閃付”之後,銀聯的國際化歷史思維加速了這一產品的海外佈局。《財經》記者從銀聯獲悉,銀聯國際正在加快佈局境外二維碼支付業務,完善“雲閃付”APP的使用環境,並率先在東南亞打造示範區。截至2017年三季度,境外已有超過60萬台POS終端支援銀聯手機閃付,覆蓋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然而,對於銀聯的窘境則是,依靠國人規模支撐的持卡量和業務量並不足以說明銀聯的國際化佈局已經走在前列,截至2016年11月,境外在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銀聯卡超過6800萬張。而這樣的海外發行量在銀聯的整體發行量中占比卻微乎其微。

無獨有偶,螞蟻金服也在全球化戰略上快跑。

具體通過兩條通道,一條是在全球佈局商鋪、網點;另外一條是通過與當地企業合作推動,例如與印度的paytm以及泰國的AscendMoney合作等,這樣的合作更多在支付發展相對滯後的亞洲國家。

海外業務起步於2007年的支付寶,已經和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50多家金融機構達成合作,海外用戶已超過4000萬。

相對於國內支付組織的提速佈局,國際卡組織的全球網路及使用者佈局卻不容小覷。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Visa和萬事達卡在國內發的外幣銀行卡均在1億張左右,比上述公佈的,銀聯在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髮卡總量還要高。

在國際佈局上,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美國卡組織的國外網路化佈局更快。“從全球網路佈局來看,美國本土的國際卡組織佈局更為完善,特別是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網路佈局是優於銀聯以及支付寶等中國機構的。”某中資金融機構表示。不過,上述差距也在逐漸縮小。

王一峰則表示,不認為國際卡組織的衝擊對國內機構帶來顛覆性影響,因為在互聯網支付和移動支付方面,國內基本上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競爭環境與國外完全不一樣,國際卡組織來也不一定能拼得過支付寶、微信,銀聯在多年的鍛煉下估計也比它們還強。

但在國際業務領域,國際卡組織則一直具有全球佈局的優勢,過去只是由於沒有放開國內市場,銀聯和國際卡組織更多是合作關係,隨著銀聯加速海外擴張,其與國際卡組織或將發生衝突,所以,未來的競爭焦點還是在國內客戶的海外支付業務,因為銀聯目前依然沒有能力去和國際卡組織分食全球市場的蛋糕。

不過,中國用戶目前在支付上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旦形成支付寶、微信支付習慣,很難切換其他平臺;喜歡補貼,補貼一停就棄用;很難嘗試新管道。

對於中國客戶的特殊性,淩海認為,客戶會養成一種習慣,但是相信創新的力量,如果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體驗,他就會換,只是你要給他一個換的理由。

同時,淩海表示,阿裡巴巴和騰訊的歷史有多老?在中國都沒有20年。所以,接下來的10年20年,誰能夠說還是誰的天下。一個企業最後的生存、興旺一定要挑戰自己的模式,不斷地創新,有的時候就是推翻自己,創造新的產品。

據《財經》記者瞭解,Visa正圍繞消費者需求,計畫推出創新的產品與服務。“我們正在開展全球化轉型,即把Visa這個全球最大的數位支付網路開放給更多的合作夥伴。”於雪麗說。

萬事達卡也在推動數位支付研發以及新的支付流程。萬事達卡亞太區預付卡業務負責人傑森·蒂姆斯表示,移動支付和身份驗證是亞太地區數字支付非常重要的兩個點。萬事達卡提供支付標記化技術,以提升支付安全,即通過“支付標記化”代表支付設備,將銀行卡號置於戒指、袖扣或者手機中。“支付標記化”通過不同角度進行支付,交易相對安全。

王一峰建議,國內機構主要還是抓住國內客戶,借助國內企業、金融機構、消費者的國際化來推進自己的國際化,目前國內支付清算機構國際化程度較低(純粹的國外客戶的認可度而不只是講海外佈局的廣泛性),主要還是中國經濟和金融的國際化程度、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較低造成的。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早期的金融國際化也是伴隨著經濟的國際化而實現的,同樣清算機構的海外佈局也要依託於此。所以對於國內機構來說,目前的關鍵還是守住國內市場(自主的民族品牌對於國家的金融安全、金融戰略、國際競爭力還是很重要),在此基礎上隨著“一帶一路”等經濟的國際化佈局慢慢滲透出去。”王一峰說。

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在2017第六屆中國支付清算論壇上表示,“境外機構要進入我國服務市場,對我國支付產業而言,這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既是競爭也是學習,相信經過與境外機構的充分碰撞,我國的支付產業會更上一層樓。”

(實習生林淑怡對此文亦有貢獻)

(本文首刊於2018年1月8日出版的《財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