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植物殺手薇甘菊

薇甘菊又名小花假澤蘭. 20世紀60年代被引入印尼,想把它種到本國的一些垃圾填埋場及什麼也不生的廢棄地中。

借助於當地溫暖潮濕的泥土,微甘菊很快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地蔓延開來,給種植香蕉、茶葉、可哥、水稻等經濟作物的農民造成了重大損失。

20多年前它作為護灘植物引入我國。近幾年來,薇甘菊在珠江三角洲一帶大肆擴散蔓延,對廣東福田內伶仃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構成了巨大威脅。被稱為"植物殺手"的薇甘菊從20世紀80年代初傳入深圳以來,

已由"星星之火"發展到氾濫成災。目前,全市受薇甘菊危害的林地面積已達4萬多畝,其中4000多畝受害森林已奄奄一息。遇樹攀援、遇草覆蓋的薇甘菊已從郊野向市內發展,不少市區內公園、綠化帶已發現薇甘菊的蹤跡。同時,該草在香港、廣西和廣東其他一些地方也有發生和危害,並正逐年擴大其分佈範圍。

薇甘菊種子顆粒重0.0892克,輕飄細小,

能借風力進行較遠距離傳播。種子的萌發與溫度相關,實驗條件下在25-30℃萌發率達83.3%。在40℃的高溫條件下萌發率為1.0%。種子需光性,在黑暗條件下很難萌發。自然條件下,在香港地區薇甘菊3-8月為生長旺盛期,9-10月為花期,11月至翌年2月為結實期。幼苗生長較慢,後期生長較好,對光照要求也急劇增加,營養莖可進行營養繁殖,而且較種子苗生長要快。薇甘菊開花數量很大,0.25平方米面積內,
計有頭狀花序平均約35416個,合小花141665朵,花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總生物量約40.6%。它能爬高10米,爬上灌木、喬木,並像被子一樣把這些樹木全部覆蓋,然後使樹木因缺少陽光、缺少養分、缺少水分而"窒息"死亡。

據有關國外的資料記載,薇甘菊原在南美洲時並非是植物殺手,

因為當地有160多種昆蟲和菌類吃它,令它受到制約而不能瘋長。

目前,對於這種外來植物除了手工清除以外,尚未找到有效的清理方法。部分專家建議可以再引入薇甘菊的天敵的方法來克制它。但是如果這種天敵不是專一性以薇甘菊為食,是不是也會大範圍發生,是不是還得再引入天敵的天敵的?所以,外來生物的引進要特別謹慎,尤其是那些繁殖力很強的生物。

目前的有害生物如豚草、大米草、水葫蘆等都是繁殖速度很快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