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深度剖析玄武門事件:李世民殺兄娶嫂,卻為什麼不敢殺了父親李淵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李世民生平有幾件可圈可點的事情。

第一件:義聚瓦崗眾英傑。

第二件:幫助李淵打下大唐江山。

第三件:玄武門事變,殺兄娶嫂。

第四件:和諫臣魏征的故事。

第五件:父子共用美人武則天。

在李世民的一生中,可謂是經典。一方面展示了他在治理國家的豐功偉績,但在私人生活上卻是一點也不檢點,和兄弟爭女人,甚至和自己的兒子搶女人,可謂色到了極致。

但今天,我們要說的卻是玄武門事變。 話說626年,眼看著全國已經統一了,

在李淵父子幾人的努力下,大唐王朝的版圖終於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李世民發起了玄武門之變後,為什麼沒有永絕後患,殺了李淵?

很多人都強調“李世民不需要殺掉他老爹李淵”,而不是“不敢殺”。實際上,李世民還真不敢殺李淵,原因很簡單:如果殺了李淵,政治影響太壞,甚至會導致政局崩盤。

如果明目張膽的殺了還是皇帝的親爹,就是不忠不孝、有悖人倫的畜生。比被大唐狠狠批判的“昏君”隋煬帝還不如。

李世民在李淵建立大唐的過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李建成也並平庸之輩。所以才有二虎相爭,李建成因為是老大,被立為太子。李世民封秦王、尚書令、天策上將,沒辦法再封了。兄弟兩個,各自有自己隊伍,

明爭暗鬥,水火不容。

在李淵化家為國,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所倚恃的主要力量是幾個兒子。

起兵之初,很難說得清楚究竟是哪個兒子表現的更加出色。

所以,李淵立國之初就按約定俗成的規則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確定了他的接班人地位。

但隨著開疆拓土戰爭的進行,李淵發現,似乎自己立太子有些操之過急了:次子李世民展露出的雄材偉略遠非李建成可及,已經呈尾大不掉之勢,朝野間有著大量擁躉。

李世民日益高漲的名望令李淵心底充滿了憂慮與不安,同時也引得李建成各種羡慕嫉妒恨。

手心手背都是肉,李淵一時間無法取捨,他的搖擺不定與猶豫不決,令李建成、李世民兄弟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事情逐漸朝著他不可控制的一面發展。

李淵完全想不到自己會以這種方式退出政治舞臺。

玩政治這局棋的人,一定要懂得: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每個政治人物的背後,都是有系統,有組織,有力量的團體,而這個政治人物,無非是利益共同體的代言人罷了。李淵的地位相當於什麼?大唐最具有政治權威的代表,其背後的能量和利益團體,力量驚人,就連功高不賞,軍事威望崇高的李世民也必須掂量清楚這裡面的分量。

就拿玄武門之變來說吧,很多人都遺落了一個重要環節,為什麼要搶在玄武門附近動手,除了地利人和因素(比如玄武門執行禁衛總領常何已被李世民收買,玄武門附近可以埋伏),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必須把握住這個“天時”——必須在李建成面見李淵之前,就徹底把李建成消滅掉,然而立即派兵控制住李淵和重要大臣。給李世民一萬個膽子,他也不敢當著李淵的面殺死李建成。

李淵不但必須活著,還有很大利用價值呢。

那如果殺了李淵呢?性質就完全變了,要知道,李世民殺掉李建成的藉口就是太子和齊王作亂,尉遲敬德帶著這個理由,以及全副武裝的士兵,逼著李淵進行頒佈下諭旨,讓秦王李世民統領各軍,擁有緊急事態處置權。

這樣李世民政治上就站不住腳了,失去了上位的合法性基礎,那他就不會再有政治權威去統禦全國官僚系統以及軍隊系統了,全國範圍輕則爆發兩派內戰(誰敢保證李勣等軍事大佬不會起兵勤王呢?),重則爆發類似唐朝中後期那樣的各方勢力群毆。

所以,李淵必須活著,還得好好活著,以太上皇的身份發揮餘熱,給李世民統治的合法性提供來源和基礎。

首先,在玄武門之變後的奪權過程中,李淵體現出了大政治家的洞察時務和順應時勢,明知沒有勝算,何必逆流而動,沒有對李世民咄咄逼人的奪權做什麼抵抗。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就迅速發佈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僅僅兩個月後,這一新的權力結構就在法統上得到了確認——李世民登基,李淵做了“太上皇”。

其次,退位之後,李淵也表現得雲淡風輕,守住了不戀棧的邊界,每天也就是和舊臣喝喝酒,即使李世民推翻了他在位時的一系列大政方針,也沒有表現出什麼政治態度。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時勢如此,不得已也,但中國歷史上昧於大勢者難道還少了麼?

第三,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後,李世民已經是李淵唯一的兒子和繼承人。從這個角度上而言,李世民也知道父親也沒有其它的政治選擇,不擔心李淵退位後搞什麼政變,他是唯一的兒子,就算李淵想搞,哪個大臣會配合這種“絕戶”式的政變呢?

第四,李世民即位後政績非常輝煌,強大的突厥在唐軍的兵勢之下土崩瓦解,這也給了李世民充分的政治自信心:父親的政績不如我,已經充分證明了奪位的正確性,又何必去擔心父親呢?

而事實也證明,隨著貞觀時代的國勢日盛,李世民和李淵的關係也逐漸升溫。

李淵的地位相當於什麼?大唐最具有政治權威的代表,其背後的能量和利益團體,力量驚人,就連功高不賞,軍事威望崇高的李世民也必須掂量清楚這裡面的分量。

就拿玄武門之變來說吧,很多人都遺落了一個重要環節,為什麼要搶在玄武門附近動手,除了地利人和因素(比如玄武門執行禁衛總領常何已被李世民收買,玄武門附近可以埋伏),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必須把握住這個“天時”——必須在李建成面見李淵之前,就徹底把李建成消滅掉,然而立即派兵控制住李淵和重要大臣。給李世民一萬個膽子,他也不敢當著李淵的面殺死李建成。

李淵不但必須活著,還有很大利用價值呢。

那如果殺了李淵呢?性質就完全變了,要知道,李世民殺掉李建成的藉口就是太子和齊王作亂,尉遲敬德帶著這個理由,以及全副武裝的士兵,逼著李淵進行頒佈下諭旨,讓秦王李世民統領各軍,擁有緊急事態處置權。

這樣李世民政治上就站不住腳了,失去了上位的合法性基礎,那他就不會再有政治權威去統禦全國官僚系統以及軍隊系統了,全國範圍輕則爆發兩派內戰(誰敢保證李勣等軍事大佬不會起兵勤王呢?),重則爆發類似唐朝中後期那樣的各方勢力群毆。

所以,李淵必須活著,還得好好活著,以太上皇的身份發揮餘熱,給李世民統治的合法性提供來源和基礎。

首先,在玄武門之變後的奪權過程中,李淵體現出了大政治家的洞察時務和順應時勢,明知沒有勝算,何必逆流而動,沒有對李世民咄咄逼人的奪權做什麼抵抗。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就迅速發佈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僅僅兩個月後,這一新的權力結構就在法統上得到了確認——李世民登基,李淵做了“太上皇”。

其次,退位之後,李淵也表現得雲淡風輕,守住了不戀棧的邊界,每天也就是和舊臣喝喝酒,即使李世民推翻了他在位時的一系列大政方針,也沒有表現出什麼政治態度。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時勢如此,不得已也,但中國歷史上昧於大勢者難道還少了麼?

第三,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後,李世民已經是李淵唯一的兒子和繼承人。從這個角度上而言,李世民也知道父親也沒有其它的政治選擇,不擔心李淵退位後搞什麼政變,他是唯一的兒子,就算李淵想搞,哪個大臣會配合這種“絕戶”式的政變呢?

第四,李世民即位後政績非常輝煌,強大的突厥在唐軍的兵勢之下土崩瓦解,這也給了李世民充分的政治自信心:父親的政績不如我,已經充分證明了奪位的正確性,又何必去擔心父親呢?

而事實也證明,隨著貞觀時代的國勢日盛,李世民和李淵的關係也逐漸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