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2~18歲青春期萌芽階段,我們該關注些什麼?(語音)

【青稞營】第 97 次微課分享

分享嘉賓:斯文(法學碩士)

現就讀于CCSU美國康州中部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婚姻家庭診療專業碩士。2011年創辦全國首家民間註冊關愛兒童公益組織“廣碧關愛兒童中心”。

青春期的睡眠和失眠問題

人到中年,我才發現,身邊有很多飽受失眠困擾的朋友。大家都不太清楚,這個問題是何時開始的?什麼因素導致的?我在學習心理學,學習到生命發育階段之後,意識到,在12歲到18歲,這個青春期階段帶來的身體變化中,

我們尤其需要關注的是,是睡眠的模式。

美國在心理學方面的研究結果建議,青春期的孩子可以睡9小時。可是,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睡眠的品質在不斷變化。哪怕整體睡眠時間不變,但因為深度睡眠的時間越來越少,所以,白天會越發疲倦。更何況,很多上了高中的孩子,睡眠時間也比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大大減少,這也就讓他們更加感到累,白天更容易睡覺。

一般來說,

小學生上學時間最晚,初中和高中都依次提早很多。還有的孩子,甚至在上學之前,還要參加其它的運動項目,他們必須要很早起床。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平日為了做功課,和朋友聊天,上網等,比較晚休息。在美國,有的孩子甚至去餐館和商店打工至打烊。

一般來說,5-11歲的孩子,寬鬆溫暖的育兒方式,會讓孩子的睡眠更有保證;但到了12-18歲,反而是家規嚴格的孩子睡眠更有保證。

很多父母和這個年紀的孩子平時和週末的睡眠模式形成反差,週末晚上更晚睡,早上更晚起。

關於睡眠和心理的關係,是個發展中的研究和話題。美國有研究顯示,青春期睡眠越少的學生,同時也伴有著更高的風險,導致出現抑鬱症狀、更低的學分、不夠自信等問題;3年以上嚴重缺覺的學生,這幾方面更加存在問題。而且,不足的睡眠會導致一些不好的,有風險的影響健康的行為,

比如,體力活動的不足,肥胖等。

為什麼把睡眠問題提到如此的高度?這不僅僅是心理學專著上如此定義和描述。我的觀察也是如此,有的孩子小小年紀就出現失眠等睡眠問題。要知道,12-18歲是肌體多麼健康,精力多麼旺盛的年紀啊!如果孩子在這麼小的年紀,就出現容易疲倦,睡不好覺等現象,這個要引起我們為人父母們的充分重視。哪怕因此換來了孩子出類拔萃的成績,

我認為,長遠看來,都是得不償失。我想,凡是不到中年已經有了失眠困擾的父母,應該會認同這一點。

有句話說得好,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建議家有12-18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家長,要關注孩子睡眠的問題。如果孩子已經有了睡眠障礙,只要現在開始重視,還來得及調整孩子的睡眠模式。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晚睡型,或是平日和週末完全不同睡眠模式的,這對孩子也會有影響。若想保證孩子的睡眠,為人父母自己就要帶頭。睡眠是大事,影響一生健康的大事,也是我認為這個年齡段尤其需要關注的大事。父母們要重視,不能掉以輕心。

浪漫關係及性關係

我沒有女兒,總是羡慕那些有閨女的媽媽。可她們多半都告訴我,養女兒更讓人操心、擔心。我估計,多半指的是孩子的這個年齡段。

的確,12-18歲這個年齡段,浪漫關係、性幻想和性行為會高頻出現,部分原因是身體荷爾蒙發育的結果,還有部分原因,和社會、文化、歷史等因素有關。

很多青少年在青春期就已經沉浸在各式各樣的浪漫關係中,包括約會啊,感受溫柔和愛啊,甚至開啟一段有承諾的關係。心理學理論認為,性別認同和性取向都是在生命的這個階段奠定的。所以,這個問題足夠要引起重視。

即使同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也是有差異的。有的青少年對性行為是漠不關心的,一副完全沒有開竅的樣子;而有的則是性放縱,已經有了經常性的活躍的性行為, 從撫摸到性☆禁☆交。

早期青少年思考性關係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只是沉迷於非常理想化的羅曼蒂克的關係的想法;繼而,可以演變成對搖滾明星、體育明星、電影明星或是其他的象徵性的性符號的迷戀。而有些會迷戀學校裡或社區裡具體的某個男孩或女孩;有的會對與性有關的東西有著濃厚的興趣,但與具體的同伴沒有任何關係。

心理學理論認為,這個年齡段的性☆禁☆欲望可以理解為兩種面孔,性覺醒(刺激),和性(衝動)動機。

性刺激指的是,一個人的身體和想法被性幻想、性影像或他人的性反應所激發。性衝動是指,一個人本能的對發起性行為的興趣。

其實,青少年在性☆禁☆欲望中,並不是像剛到達青春期的完全新手一樣,很多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12-18歲之前,已經經歷過情☆禁☆色活動,包括自☆禁☆慰,觀看色☆禁☆情媒體,嘗試與同伴進行性角色扮演。

如果說,12歲之前,少年的性興趣反映在一個低層級的系統,那麼,12歲後,則是一個相對高層級的系統了。他們被新的激素(荷爾蒙)水準, 成熟的性特徵,以及可接受的性行為的文化觀點等所激勵,開始認為自己是性行為發展這個腳本的制定者,他們開始構思有性吸引力的人物類型,並和他人有性行為,

性教育系統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社會心理發展中最成問題的組成部分之一。很多家長覺得,和孩子聊性問題會很不舒服。但我認為,還是需要和孩子提前交流,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做好一切準備和防護,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記得我和我的同學們在青春期的時候,就是硬生生地毫無常識地長大的,犯過很多懵懂的錯誤。有些錯誤更是對另一些同學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終生影響。有的女孩子終身不育。

我們要提醒孩子注意避免的問題有:

約會暴力

在兩個人的交往過程中,一個人對另一人使用或威脅要使用肢體武力、限制等,目的是,造成他方的痛苦與傷害。這樣的暴力通常是指情侶一方以身體或武器侵害另一方,讓他/她受到心理上、生理上的傷害 ,包括毆打、強☆禁☆暴、綁架、謀殺、威脅、言語侮辱、經濟剝削、拘禁等。去年吧,發生在加州華人小留學生圈子的那個惡性欺淩案件,就是典型的約會暴力事件。

美國這邊的調查資料顯示,高中9-12年級學生,8%的學生身體上受到過性強迫。9%的學生提及,受到過約會暴力。這說明,青春期早期,性接觸存在的問題。如何接受性接觸,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邊界在哪裡?我們不能想當然以為,自己的孩子不會遇到,或者自己的孩子會自行應對。

之所以存在一些問題,還是因為缺乏監管和督導。家長要密切關注,並和孩子有效溝通和交流。

雖然我們國內這方面的新聞也好,研究也罷,還是比較避諱或沒有充分重視這個問題,但我相信,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這方面的隱形問題,如美國這裡,一定都存在。只是我們的家長,一是太忙沒顧上關心,二是親子關係欠佳,沒有能從孩子那裡有效得到這方面的資訊。

避孕措施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很少有和孩子普及這方面的知識的。因為,看上去,似乎很多孩子尚沒有這方面的行為或是需求。或者是,很多孩子也已經知道了,要用避孕措施。但實際上,儘管知道了,也只是時有時無地使用避孕措施,或者,也不是很清楚,如何用就是最佳方式,結果,就會不可避免出現早孕現象。

這方面,國內來看,家有女兒的父母會更加擔心。但其實,家有男孩的也不例外。因為自己的原因,導致他人的身體受到傷害,男孩的心理和情感一樣會遭遇困擾。

我們的文化相對保守含蓄,覺得和孩子談這些似乎太早,或是擔心反而引起孩子好奇或其他。但我認為,其實,無論是周遭環境,還是孩子的生理發育,已經到了需要知道這些的時候,越早提醒或防範,傷害越少。

性☆禁☆感染疾病

不知道中國這方面的統計資料,美國這個年齡段的資料是,性行為活躍的青少年中,25%有感染性傳播疾病(STD),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性病。

有一個調查追蹤14至17歲的女孩子,在她們第一年的性☆禁☆交經歷中,樣本的25%都感染了性病。這是比較恐怖的。我們年輕時候,有些女性朋友就是因為這個問題,導致終身不育的。這對男子身體的傷害也是一樣。父母要告訴孩子這方面的常識,如何愛護自己,如何避免疾病。而不是一談到性,性病什麼的,就談虎色變。

對性關係這個話題,我的建議是,既然孩子到12-18這個年齡段,對性的好奇已經產生,對性的需求也存在,我們還是順其自然,接納並引導才是上策。切忌採取回避或堵的方式。

早學習,早瞭解,早知道,早應對,早收穫。

抑鬱症問題

第三個問題,我想談談抑鬱症。現在,不論東方或是西方,青少年抑鬱症已經是我們無法回避的一個現象。不誇張地說,每天身邊都在發生著,這家孩子或那家孩子抑鬱了,或自殺了。我們不能以為,這些都是人家孩子的故事。家有12-18歲青少年的家庭,要對這個問題有所瞭解和重視。

青春期抑鬱症有三種不同程度的病症

抑鬱的情緒:感到悲傷或沮喪,覺得人生沒有希望,覺得自己被來自世界的要求所壓倒,整個人都是鬱鬱寡歡的。這種情緒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就是情緒一直低落。相關的症狀有,擔憂、情緒化、厭食、入睡難、容易疲倦、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

抑鬱綜合症:經常抱怨,感覺自己情緒抑鬱、焦慮、恐懼、擔憂、負疚、無價值感。

重性抑鬱障礙:這也是抑鬱症最嚴重的一種。

具體怎麼診斷呢?青少年如果經歷過連續兩周或以上的抑鬱的情緒,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易怒,而且,在這兩周內,有以下四種或以上的症狀,很可能遇到了重度抑鬱障礙。

(1)體重減輕或增加;

(2)失眠,或入睡困難;

(3)情緒躁動;

(4)不想動,疲倦,沒力氣;

(5)無價值感;

(6)不適當的內疚感;

(7)精神很難集中;

(8)經常性地想到死亡、自殺、或計畫要自殺。

和青春期抑鬱症有關的因素:

目前沒有哪個單一的理論可以解釋得了抑鬱症現象。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母親有抑鬱症,孩子青春期患上抑鬱症的風險比較大。

造成青少年抑鬱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學業壓力、社交焦慮、浪漫關係出了問題,家裡發生了變故(如親人重病或離世等),父母離異、家裡經濟出現了問題,情感受到忽視,等等。

但就好比感冒病毒任何時候都存在,不同的肌體會對之有不同的抵抗力。就是說,以上原因,可能很多青少年都不同程度會遇到,但不是人人都會得抑鬱症。

我們如何幫助我們的孩子增加抗體呢?

還是那句話,凡事做在前面。

我總結的確保健康肌體的抗體有四。

一、愉悅的心情

二、充足的睡眠

三、均衡的飲食

四、適度的鍛煉

那麼,確保精神健康的抗體有什麼呢?我認為,在這四個確保肌體健康的基礎上,再加上一個自由意志。

愉悅的心情和自由的意志,這兩個基本點可以保證,孩子得抑鬱的概率將會大大減低。

我反對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太大壓力。如果孩子自己給自己壓力,我們為人父母的也要想盡辦法幫助他們減壓。這個問題能夠解決好,哪怕基因裡有抑鬱的成份,都有可能將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關於自由意志的問題,這個是我們中國父母普遍欠缺的。孩子小的時候,最需要父母陪伴和引導的時候,很多父母因為自己拼事業拼成功而缺席;孩子到了青春期,本來應該是獨立自主的時候,父母或是因為有時間了,或是因為意識到了,或是因為孩子出現自己不滿意的情況了,非要干涉孩子的自由意志。結果就是雪上加霜。

很多中國的父母本身就存在中年焦慮,如果孩子幼年時候親子關係沒有建立好,孩子青春期時候父母又帶著自己的焦慮硬性闖入,這對孩子非常不公平,也會直接加速或惡化孩子的抑鬱症狀。

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哪怕是錯的,請給予孩子自我糾錯的機會。這是我給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父母的建議。

團體身份識別及疏離

第四個問題,我們談談每個年齡段都存在的社會心理危機。這個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理論,我非常認同。

12-18這個年齡段,我們要關注的社會心理危機是,團體身份認同及疏離。這個危機如果沒有解決好,那麼,存在的問題會伴隨一生。

人這一生,希望做獨特的個體,又希望和社會有連結,這兩個願望之間經常會有衝突,從而令人產生緊張感。有些文化,會忽視個體,更強調和社會的連結,而有些文化恰恰相反,會把個體放在社會連結前面。

但是,所有的社會都必須處理好自我的兩個方面:一個是,“我”,是個體感受、想法、行動的管理者、代理人、鼻祖。一個是,“我們”,是集體、合作企業的代理人、鼻祖,確保團體的生存。

青春期初期,孩子們會遭遇這樣一個社會心理的衝突,會給自己帶來壓力。如何讓自己和特定的團體結為盟友,作為群體的成員,學會舒適地融入進去,是他們這個階段的關注點。這個衝突就是團體身份認同,或是歸屬。

分離或疏離感,指的是一種社會隔閡感。沒有得到社會(團體)支援,或是,沒有擁有有意義的社會關係連結帶來的一種感覺。當青少年被迫扮演不是他本色的角色,或者被期望遵守他們不認同的團體期望,比如,學校或社區給他的刻板印象,存在的種族主義或精英主義等,他們如果不認同,會出現異化現象,產生疏離感。

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們會覺得他們的意見、信仰、價值觀,與他們所認為屬於的群體有很大的不同。在有些學校,因為有些孩子的少數族裔背景、身體障礙、發展超前或滯後、社交障礙、學習不好等因素,而被邊緣化。

當孩子被邊緣化,對他們的身心發育會帶來致命傷害,或是顛覆性的影響。比如,我們會看到,有些孩子無論如何都不想再去學校了,寧願輟學在家,無所事事。

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想到,孩子是否遭遇到這個衝突或是危機了。有的父母在這個時候,沒有選擇站在孩子一邊,這個也是非常致命的。這往往成為壓倒孩子的那根稻草。

有的父母說,孩子離不開這個生存大環境,他必須要融入,必須要適應。這個武斷的說法很讓我懼怕的。如果適逢遇到了十分有自己想法,十分有主見的孩子,多半就會在這個“必須”的面前被摧毀。

誰說主流的就一定是正確的?誰說個體融入不了集體就一定是個體的問題?

現在很多家長很注重培養孩子童年時的自由意志,把孩子送到相對關注身心自由發展的私立學校,孩子自由人性化長大。這本是非常智慧的做法。但是如果孩子在中學階段進入了學業競爭激烈,大多數同學又是體制內文化長大的環境,那麼孩子可能就會遭遇團體身份認同和歸屬的問題。很多的孩子就是在這個階段,無論是身心還是學業,都遭遇了滑鐵盧。

我現在觀察,很多孩子12歲後,有強烈願望想來美國讀書的孩子,多半都是遇到了這個團體身份認同與疏離的衝突。

應對方法:

如果需要在這個年齡段去改變孩子的生存和生活環境,那就要提前做好充分準備。要隨時關注和陪伴孩子,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

父母不能任其自生自滅,自我硬性適應。如果父母雙方都非常忙碌,關注不到孩子情感的變化或者不適應的情緒,多半會發生令家長措手不及的事情,如孩子堅決要求退學,對學業和生活都產生了極度的厭倦,乃至情緒抑鬱一發不可收拾等。

總之,抑鬱的情緒出現很普遍,我們人人或許都經歷多。如何避免讓孩子從第一種症狀升級到第三種,父母們是可以有所作為的。還是那句話,早學習,早瞭解,早知道,早應對,早收穫。

為了應對可能到來的問題,作為一名11歲少年的母親,我正在積極做哪些準備?

睡 眠

我個人認為,睡眠不好會影響一生的健康。無論是對學業、情感、事業,還是健康,睡眠都是基礎。但是高中後的學習壓力變大了,睡眠如何保證?我覺得還是要保證一天的睡眠總時長不能少於8小時;二是睡眠品質不能低。

如何做到?一是,不斷和孩子強調,睡眠比學分重要。如果要拿到A必須犧牲睡眠,那麼我們拿B就可以了。二是,如果能堅持這麼去和孩子溝通,孩子的壓力也不會那麼大,睡眠品質自然也不會太差。

我個人認為以睡眠換取成功,是一個很大風險的嘗試。除非我的孩子自己一定要堅持這麼去做,反正作為母親,我在孩子18歲之前都不建議他熬夜寫作業。我的孩子今年11歲,反觀過往,規律作息是我們家堅持得最好的規矩。

性發育

這方面我涉獵不多,只有些自我感知。比如,我很少和兒子同睡一床的。自他生下來幾乎就不多。長大了我尤其注意。雖然我們是母子,但男女有別。

我是很驚訝地聽說,有的父親,在女兒18歲後,還長期同眠一張床的。估計不少母子也存在這個問題。不是說一定會帶來性發育困擾,但我認為風險比較高。

目前來看,我的孩子對男女關係、性關係的好奇似乎尚未開始。不過準備本次講座時,我已經意識到,其實12歲之前的孩子,已經有這方面的意識。

我請他的父親提前備課,向孩子介紹這方面的內容。我希望他早點知道自己的生理特點和女性的生理特點有何不同。

性關係或是浪漫關係是人一生非常美好的東西,要珍視,要享受其中,但不能放縱自己,為所欲為。我不希望孩子犯我們年輕時候犯的那些無知的,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的錯。我覺得,負責任的父母應該要儘早和孩子交流這個話題。

抑鬱症問題

因為身邊有好幾個朋友的孩子就是在這個年齡段得了抑鬱症,深度抑鬱那種,這個問題我很早就關注了。雖然說起因沒有定論,但我還是有我對這個問題的感知。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特別的出類拔萃,而現實又屢屢遭遇打擊,這個會是其中一個誘因。

所以,我是發自內心希望我的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沒有哪個個體可以窮盡一切個體之優勢。一個人某些方面好,某些方面不好,這很正常。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都好,或什麼都不好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或劣勢。什麼都好的人,其實也是怪物來的,我就是這麼和孩子溝通的。因為上帝很公平,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哪怕你效率再高,也不可能學習、運動、音樂、情感發育、家務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啥都好。

如果有的朋友非要告訴我,哪位女性家庭料理得好,孩子陪伴得好,事業經營得好,自己還收拾得巨美,社交能力又一流等等,我就當個童話來聽。如果有人非要以此來要求自己,估計十有八九離抑鬱也不遠了。

抑鬱症的另一個誘因,我認為是沒有心中真正的愛好,或是對生活的情趣和樂趣。

除了孩子玩電子遊戲我會適度限制外,他的其它愛好我都非常支持和鼓勵。我個人不認同太單調的生活。雖然有的人說,必須專注於一個領域才會獲得成功。對於我來說,快樂遠比成功重要。

我認為,均衡的人生更可能保障快樂的人生。所以,我們從來不希望孩子只是學業好,或是學什麼必須學精之類的。因為這樣要求的結果可能是優秀有了,但目的性太強,快樂也少了很多。

成功也好,優秀也好,都是天外有天的,必須要和別人比,才能獲得的。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有內在的,自己和自己比就能獲得的快樂和喜悅。

身份認同和疏離

我們是在孩子8歲來的美國,儘管他在國內時一直都在美國人國際學校讀書,但到美國來後,他還是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去解決這個問題。好在現在他已經是如魚得水,完全融入。也許是尚未到12-18這個年齡段,我沒有感受到他在這方面的困擾。

今年下半年他就要從一個年級50個孩子的小學階段,到一個年級500個孩子的中學階段。不過,因為他學習上基本沒有什麼困難,這幫助了他獲得一定程度的身份認同感;還有就是,幾年來在各種活動中結識了不少朋友和夥伴,也有一定的幫助。

我有個朋友,提及她的孩子到了中學後就遇到了問題。首先是學業給孩子帶來的不知所措,不可避免地波及交友,乃至身份認同等方面,讓孩子從小學校到大學校這個過程中很不適應。於是她和先生商量,果斷地幫助孩子轉到了一所小規模的私立學校。在新學校,老師給予了她的孩子足夠的關注,令情況有所改觀。但她也說了,這個也是因人而異的。她的小女兒或許就不會遇到這個問題。

叛 逆

如果家長感覺到孩子比較反感父母提點他做什麼事情,表現出了極大的想獨立、自己說了算的意識,作為父母,必須要醒目地加以尊重,要妥協,要給孩子空間。

我的孩子去年就已經有明顯的變化。他要爭取更多的自己做主的機會,包括他自小就學開的樂器和參加的運動專案,從時間到內容到形式,我都在不斷妥協。哪怕他的要求看起來不那麼正確的,我也同意了。

在孩子的這個階段,正確與錯誤都不那麼重要,尊重他的自由意志比起講道理更重要些。我們要讓他感受到,父母是尊重他的,他對自己的生命是有自主權的,同時他對他自己的決定也是要負責任的。

我是覺得,根據這個年齡段的特點,首先要培養他獨立做主的習慣,其次是培養他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的意識。對與錯都是相對的。這個年紀走走彎路摔摔跤沒有關係,他會從彎路和摔跤中,收穫成長的重要一課。

(關注【青稞營】微信公眾號:QingKeCamp,參加微課分享,與孩子共同成長)

若想保證孩子的睡眠,為人父母自己就要帶頭。睡眠是大事,影響一生健康的大事,也是我認為這個年齡段尤其需要關注的大事。父母們要重視,不能掉以輕心。

浪漫關係及性關係

我沒有女兒,總是羡慕那些有閨女的媽媽。可她們多半都告訴我,養女兒更讓人操心、擔心。我估計,多半指的是孩子的這個年齡段。

的確,12-18歲這個年齡段,浪漫關係、性幻想和性行為會高頻出現,部分原因是身體荷爾蒙發育的結果,還有部分原因,和社會、文化、歷史等因素有關。

很多青少年在青春期就已經沉浸在各式各樣的浪漫關係中,包括約會啊,感受溫柔和愛啊,甚至開啟一段有承諾的關係。心理學理論認為,性別認同和性取向都是在生命的這個階段奠定的。所以,這個問題足夠要引起重視。

即使同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也是有差異的。有的青少年對性行為是漠不關心的,一副完全沒有開竅的樣子;而有的則是性放縱,已經有了經常性的活躍的性行為, 從撫摸到性☆禁☆交。

早期青少年思考性關係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只是沉迷於非常理想化的羅曼蒂克的關係的想法;繼而,可以演變成對搖滾明星、體育明星、電影明星或是其他的象徵性的性符號的迷戀。而有些會迷戀學校裡或社區裡具體的某個男孩或女孩;有的會對與性有關的東西有著濃厚的興趣,但與具體的同伴沒有任何關係。

心理學理論認為,這個年齡段的性☆禁☆欲望可以理解為兩種面孔,性覺醒(刺激),和性(衝動)動機。

性刺激指的是,一個人的身體和想法被性幻想、性影像或他人的性反應所激發。性衝動是指,一個人本能的對發起性行為的興趣。

其實,青少年在性☆禁☆欲望中,並不是像剛到達青春期的完全新手一樣,很多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12-18歲之前,已經經歷過情☆禁☆色活動,包括自☆禁☆慰,觀看色☆禁☆情媒體,嘗試與同伴進行性角色扮演。

如果說,12歲之前,少年的性興趣反映在一個低層級的系統,那麼,12歲後,則是一個相對高層級的系統了。他們被新的激素(荷爾蒙)水準, 成熟的性特徵,以及可接受的性行為的文化觀點等所激勵,開始認為自己是性行為發展這個腳本的制定者,他們開始構思有性吸引力的人物類型,並和他人有性行為,

性教育系統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社會心理發展中最成問題的組成部分之一。很多家長覺得,和孩子聊性問題會很不舒服。但我認為,還是需要和孩子提前交流,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做好一切準備和防護,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記得我和我的同學們在青春期的時候,就是硬生生地毫無常識地長大的,犯過很多懵懂的錯誤。有些錯誤更是對另一些同學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終生影響。有的女孩子終身不育。

我們要提醒孩子注意避免的問題有:

約會暴力

在兩個人的交往過程中,一個人對另一人使用或威脅要使用肢體武力、限制等,目的是,造成他方的痛苦與傷害。這樣的暴力通常是指情侶一方以身體或武器侵害另一方,讓他/她受到心理上、生理上的傷害 ,包括毆打、強☆禁☆暴、綁架、謀殺、威脅、言語侮辱、經濟剝削、拘禁等。去年吧,發生在加州華人小留學生圈子的那個惡性欺淩案件,就是典型的約會暴力事件。

美國這邊的調查資料顯示,高中9-12年級學生,8%的學生身體上受到過性強迫。9%的學生提及,受到過約會暴力。這說明,青春期早期,性接觸存在的問題。如何接受性接觸,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邊界在哪裡?我們不能想當然以為,自己的孩子不會遇到,或者自己的孩子會自行應對。

之所以存在一些問題,還是因為缺乏監管和督導。家長要密切關注,並和孩子有效溝通和交流。

雖然我們國內這方面的新聞也好,研究也罷,還是比較避諱或沒有充分重視這個問題,但我相信,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這方面的隱形問題,如美國這裡,一定都存在。只是我們的家長,一是太忙沒顧上關心,二是親子關係欠佳,沒有能從孩子那裡有效得到這方面的資訊。

避孕措施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很少有和孩子普及這方面的知識的。因為,看上去,似乎很多孩子尚沒有這方面的行為或是需求。或者是,很多孩子也已經知道了,要用避孕措施。但實際上,儘管知道了,也只是時有時無地使用避孕措施,或者,也不是很清楚,如何用就是最佳方式,結果,就會不可避免出現早孕現象。

這方面,國內來看,家有女兒的父母會更加擔心。但其實,家有男孩的也不例外。因為自己的原因,導致他人的身體受到傷害,男孩的心理和情感一樣會遭遇困擾。

我們的文化相對保守含蓄,覺得和孩子談這些似乎太早,或是擔心反而引起孩子好奇或其他。但我認為,其實,無論是周遭環境,還是孩子的生理發育,已經到了需要知道這些的時候,越早提醒或防範,傷害越少。

性☆禁☆感染疾病

不知道中國這方面的統計資料,美國這個年齡段的資料是,性行為活躍的青少年中,25%有感染性傳播疾病(STD),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性病。

有一個調查追蹤14至17歲的女孩子,在她們第一年的性☆禁☆交經歷中,樣本的25%都感染了性病。這是比較恐怖的。我們年輕時候,有些女性朋友就是因為這個問題,導致終身不育的。這對男子身體的傷害也是一樣。父母要告訴孩子這方面的常識,如何愛護自己,如何避免疾病。而不是一談到性,性病什麼的,就談虎色變。

對性關係這個話題,我的建議是,既然孩子到12-18這個年齡段,對性的好奇已經產生,對性的需求也存在,我們還是順其自然,接納並引導才是上策。切忌採取回避或堵的方式。

早學習,早瞭解,早知道,早應對,早收穫。

抑鬱症問題

第三個問題,我想談談抑鬱症。現在,不論東方或是西方,青少年抑鬱症已經是我們無法回避的一個現象。不誇張地說,每天身邊都在發生著,這家孩子或那家孩子抑鬱了,或自殺了。我們不能以為,這些都是人家孩子的故事。家有12-18歲青少年的家庭,要對這個問題有所瞭解和重視。

青春期抑鬱症有三種不同程度的病症

抑鬱的情緒:感到悲傷或沮喪,覺得人生沒有希望,覺得自己被來自世界的要求所壓倒,整個人都是鬱鬱寡歡的。這種情緒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就是情緒一直低落。相關的症狀有,擔憂、情緒化、厭食、入睡難、容易疲倦、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

抑鬱綜合症:經常抱怨,感覺自己情緒抑鬱、焦慮、恐懼、擔憂、負疚、無價值感。

重性抑鬱障礙:這也是抑鬱症最嚴重的一種。

具體怎麼診斷呢?青少年如果經歷過連續兩周或以上的抑鬱的情緒,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易怒,而且,在這兩周內,有以下四種或以上的症狀,很可能遇到了重度抑鬱障礙。

(1)體重減輕或增加;

(2)失眠,或入睡困難;

(3)情緒躁動;

(4)不想動,疲倦,沒力氣;

(5)無價值感;

(6)不適當的內疚感;

(7)精神很難集中;

(8)經常性地想到死亡、自殺、或計畫要自殺。

和青春期抑鬱症有關的因素:

目前沒有哪個單一的理論可以解釋得了抑鬱症現象。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母親有抑鬱症,孩子青春期患上抑鬱症的風險比較大。

造成青少年抑鬱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學業壓力、社交焦慮、浪漫關係出了問題,家裡發生了變故(如親人重病或離世等),父母離異、家裡經濟出現了問題,情感受到忽視,等等。

但就好比感冒病毒任何時候都存在,不同的肌體會對之有不同的抵抗力。就是說,以上原因,可能很多青少年都不同程度會遇到,但不是人人都會得抑鬱症。

我們如何幫助我們的孩子增加抗體呢?

還是那句話,凡事做在前面。

我總結的確保健康肌體的抗體有四。

一、愉悅的心情

二、充足的睡眠

三、均衡的飲食

四、適度的鍛煉

那麼,確保精神健康的抗體有什麼呢?我認為,在這四個確保肌體健康的基礎上,再加上一個自由意志。

愉悅的心情和自由的意志,這兩個基本點可以保證,孩子得抑鬱的概率將會大大減低。

我反對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太大壓力。如果孩子自己給自己壓力,我們為人父母的也要想盡辦法幫助他們減壓。這個問題能夠解決好,哪怕基因裡有抑鬱的成份,都有可能將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關於自由意志的問題,這個是我們中國父母普遍欠缺的。孩子小的時候,最需要父母陪伴和引導的時候,很多父母因為自己拼事業拼成功而缺席;孩子到了青春期,本來應該是獨立自主的時候,父母或是因為有時間了,或是因為意識到了,或是因為孩子出現自己不滿意的情況了,非要干涉孩子的自由意志。結果就是雪上加霜。

很多中國的父母本身就存在中年焦慮,如果孩子幼年時候親子關係沒有建立好,孩子青春期時候父母又帶著自己的焦慮硬性闖入,這對孩子非常不公平,也會直接加速或惡化孩子的抑鬱症狀。

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哪怕是錯的,請給予孩子自我糾錯的機會。這是我給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父母的建議。

團體身份識別及疏離

第四個問題,我們談談每個年齡段都存在的社會心理危機。這個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理論,我非常認同。

12-18這個年齡段,我們要關注的社會心理危機是,團體身份認同及疏離。這個危機如果沒有解決好,那麼,存在的問題會伴隨一生。

人這一生,希望做獨特的個體,又希望和社會有連結,這兩個願望之間經常會有衝突,從而令人產生緊張感。有些文化,會忽視個體,更強調和社會的連結,而有些文化恰恰相反,會把個體放在社會連結前面。

但是,所有的社會都必須處理好自我的兩個方面:一個是,“我”,是個體感受、想法、行動的管理者、代理人、鼻祖。一個是,“我們”,是集體、合作企業的代理人、鼻祖,確保團體的生存。

青春期初期,孩子們會遭遇這樣一個社會心理的衝突,會給自己帶來壓力。如何讓自己和特定的團體結為盟友,作為群體的成員,學會舒適地融入進去,是他們這個階段的關注點。這個衝突就是團體身份認同,或是歸屬。

分離或疏離感,指的是一種社會隔閡感。沒有得到社會(團體)支援,或是,沒有擁有有意義的社會關係連結帶來的一種感覺。當青少年被迫扮演不是他本色的角色,或者被期望遵守他們不認同的團體期望,比如,學校或社區給他的刻板印象,存在的種族主義或精英主義等,他們如果不認同,會出現異化現象,產生疏離感。

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們會覺得他們的意見、信仰、價值觀,與他們所認為屬於的群體有很大的不同。在有些學校,因為有些孩子的少數族裔背景、身體障礙、發展超前或滯後、社交障礙、學習不好等因素,而被邊緣化。

當孩子被邊緣化,對他們的身心發育會帶來致命傷害,或是顛覆性的影響。比如,我們會看到,有些孩子無論如何都不想再去學校了,寧願輟學在家,無所事事。

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想到,孩子是否遭遇到這個衝突或是危機了。有的父母在這個時候,沒有選擇站在孩子一邊,這個也是非常致命的。這往往成為壓倒孩子的那根稻草。

有的父母說,孩子離不開這個生存大環境,他必須要融入,必須要適應。這個武斷的說法很讓我懼怕的。如果適逢遇到了十分有自己想法,十分有主見的孩子,多半就會在這個“必須”的面前被摧毀。

誰說主流的就一定是正確的?誰說個體融入不了集體就一定是個體的問題?

現在很多家長很注重培養孩子童年時的自由意志,把孩子送到相對關注身心自由發展的私立學校,孩子自由人性化長大。這本是非常智慧的做法。但是如果孩子在中學階段進入了學業競爭激烈,大多數同學又是體制內文化長大的環境,那麼孩子可能就會遭遇團體身份認同和歸屬的問題。很多的孩子就是在這個階段,無論是身心還是學業,都遭遇了滑鐵盧。

我現在觀察,很多孩子12歲後,有強烈願望想來美國讀書的孩子,多半都是遇到了這個團體身份認同與疏離的衝突。

應對方法:

如果需要在這個年齡段去改變孩子的生存和生活環境,那就要提前做好充分準備。要隨時關注和陪伴孩子,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

父母不能任其自生自滅,自我硬性適應。如果父母雙方都非常忙碌,關注不到孩子情感的變化或者不適應的情緒,多半會發生令家長措手不及的事情,如孩子堅決要求退學,對學業和生活都產生了極度的厭倦,乃至情緒抑鬱一發不可收拾等。

總之,抑鬱的情緒出現很普遍,我們人人或許都經歷多。如何避免讓孩子從第一種症狀升級到第三種,父母們是可以有所作為的。還是那句話,早學習,早瞭解,早知道,早應對,早收穫。

為了應對可能到來的問題,作為一名11歲少年的母親,我正在積極做哪些準備?

睡 眠

我個人認為,睡眠不好會影響一生的健康。無論是對學業、情感、事業,還是健康,睡眠都是基礎。但是高中後的學習壓力變大了,睡眠如何保證?我覺得還是要保證一天的睡眠總時長不能少於8小時;二是睡眠品質不能低。

如何做到?一是,不斷和孩子強調,睡眠比學分重要。如果要拿到A必須犧牲睡眠,那麼我們拿B就可以了。二是,如果能堅持這麼去和孩子溝通,孩子的壓力也不會那麼大,睡眠品質自然也不會太差。

我個人認為以睡眠換取成功,是一個很大風險的嘗試。除非我的孩子自己一定要堅持這麼去做,反正作為母親,我在孩子18歲之前都不建議他熬夜寫作業。我的孩子今年11歲,反觀過往,規律作息是我們家堅持得最好的規矩。

性發育

這方面我涉獵不多,只有些自我感知。比如,我很少和兒子同睡一床的。自他生下來幾乎就不多。長大了我尤其注意。雖然我們是母子,但男女有別。

我是很驚訝地聽說,有的父親,在女兒18歲後,還長期同眠一張床的。估計不少母子也存在這個問題。不是說一定會帶來性發育困擾,但我認為風險比較高。

目前來看,我的孩子對男女關係、性關係的好奇似乎尚未開始。不過準備本次講座時,我已經意識到,其實12歲之前的孩子,已經有這方面的意識。

我請他的父親提前備課,向孩子介紹這方面的內容。我希望他早點知道自己的生理特點和女性的生理特點有何不同。

性關係或是浪漫關係是人一生非常美好的東西,要珍視,要享受其中,但不能放縱自己,為所欲為。我不希望孩子犯我們年輕時候犯的那些無知的,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的錯。我覺得,負責任的父母應該要儘早和孩子交流這個話題。

抑鬱症問題

因為身邊有好幾個朋友的孩子就是在這個年齡段得了抑鬱症,深度抑鬱那種,這個問題我很早就關注了。雖然說起因沒有定論,但我還是有我對這個問題的感知。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特別的出類拔萃,而現實又屢屢遭遇打擊,這個會是其中一個誘因。

所以,我是發自內心希望我的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沒有哪個個體可以窮盡一切個體之優勢。一個人某些方面好,某些方面不好,這很正常。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都好,或什麼都不好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或劣勢。什麼都好的人,其實也是怪物來的,我就是這麼和孩子溝通的。因為上帝很公平,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哪怕你效率再高,也不可能學習、運動、音樂、情感發育、家務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啥都好。

如果有的朋友非要告訴我,哪位女性家庭料理得好,孩子陪伴得好,事業經營得好,自己還收拾得巨美,社交能力又一流等等,我就當個童話來聽。如果有人非要以此來要求自己,估計十有八九離抑鬱也不遠了。

抑鬱症的另一個誘因,我認為是沒有心中真正的愛好,或是對生活的情趣和樂趣。

除了孩子玩電子遊戲我會適度限制外,他的其它愛好我都非常支持和鼓勵。我個人不認同太單調的生活。雖然有的人說,必須專注於一個領域才會獲得成功。對於我來說,快樂遠比成功重要。

我認為,均衡的人生更可能保障快樂的人生。所以,我們從來不希望孩子只是學業好,或是學什麼必須學精之類的。因為這樣要求的結果可能是優秀有了,但目的性太強,快樂也少了很多。

成功也好,優秀也好,都是天外有天的,必須要和別人比,才能獲得的。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有內在的,自己和自己比就能獲得的快樂和喜悅。

身份認同和疏離

我們是在孩子8歲來的美國,儘管他在國內時一直都在美國人國際學校讀書,但到美國來後,他還是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去解決這個問題。好在現在他已經是如魚得水,完全融入。也許是尚未到12-18這個年齡段,我沒有感受到他在這方面的困擾。

今年下半年他就要從一個年級50個孩子的小學階段,到一個年級500個孩子的中學階段。不過,因為他學習上基本沒有什麼困難,這幫助了他獲得一定程度的身份認同感;還有就是,幾年來在各種活動中結識了不少朋友和夥伴,也有一定的幫助。

我有個朋友,提及她的孩子到了中學後就遇到了問題。首先是學業給孩子帶來的不知所措,不可避免地波及交友,乃至身份認同等方面,讓孩子從小學校到大學校這個過程中很不適應。於是她和先生商量,果斷地幫助孩子轉到了一所小規模的私立學校。在新學校,老師給予了她的孩子足夠的關注,令情況有所改觀。但她也說了,這個也是因人而異的。她的小女兒或許就不會遇到這個問題。

叛 逆

如果家長感覺到孩子比較反感父母提點他做什麼事情,表現出了極大的想獨立、自己說了算的意識,作為父母,必須要醒目地加以尊重,要妥協,要給孩子空間。

我的孩子去年就已經有明顯的變化。他要爭取更多的自己做主的機會,包括他自小就學開的樂器和參加的運動專案,從時間到內容到形式,我都在不斷妥協。哪怕他的要求看起來不那麼正確的,我也同意了。

在孩子的這個階段,正確與錯誤都不那麼重要,尊重他的自由意志比起講道理更重要些。我們要讓他感受到,父母是尊重他的,他對自己的生命是有自主權的,同時他對他自己的決定也是要負責任的。

我是覺得,根據這個年齡段的特點,首先要培養他獨立做主的習慣,其次是培養他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的意識。對與錯都是相對的。這個年紀走走彎路摔摔跤沒有關係,他會從彎路和摔跤中,收穫成長的重要一課。

(關注【青稞營】微信公眾號:QingKeCamp,參加微課分享,與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