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愛東方|農民畫裡鄉愁濃

在擁有千年農耕文化積澱的金山土地上孕育了出了一種保留了人類天真的奇特想像以及淳樸民間風情的畫作,人們習慣樸素地稱它們為“金山農民畫”。它寄託的是一批在金山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對生活的熱愛和對這片土地濃濃的眷戀。

五十年來,金山農民畫從不被人理解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作為一張文化片名向全世界展示中國農村和諧美好生活風貌。

農民畫得以發展正是依靠著一代代執著的農民畫家的堅守。金山中洪村的陳惠芳和父親陳富林一家是當地有名的農民畫世家,他們用畢生心血創作農民畫八百餘幅,其中一副26米長卷可謂金山版《清明上河圖》,他們在繪畫之餘還在努力為這一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好傳承工作。

1月14日 9:00 東方衛視

“中國紀錄片十佳欄目”

《大愛東方》

農民畫裡鄉愁濃

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位於上海金山區楓涇鎮中洪村的“中國農民畫村”。這一幅幅色彩明快、形象質樸的農民畫其實也是從當地的生活習俗灶壁畫中演變而來。

灶壁畫

灶壁上繪畫一直是中洪村的習俗,

1956年,念完小學的陳富林沒有繼續初中的學習,而是在村裡跟人學做起了泥水匠。泥水匠除了要會砌灶台,還要會畫灶壁畫。

金山農民畫

主要的特點,一個就是它顏色,就色彩鮮豔,它是靠色彩起效果的顏色,它是一塊一塊的。而且這個顏色就對比他強烈,

還有一個就是它的,它的構圖,構圖很飽滿,而且造型的話就比較誇張,他就不講究透視啊,比例啊,虛實,它的內容夠是以敘述的方式去講述了當地農村的那生活勞動,風俗習慣,這就是它的特點。

2006年,金山農民畫與長城、黃河、大熊貓、京劇臉譜等齊名,

列入十大“中國元素”。也是這一年,在中洪村,一座集創作、展示、流通的“農民畫村”建成開放。

以農民畫的形式來圖說中國夢和傳遞鄉土情,不僅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的載體,也為弘揚時代旋律成為了一張文化的名片。只要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些精華,我們都是願意讓我們學生去接觸,去體驗,去感受的。

從七十年代的形成初期走來,歷經四十餘年的發展,金山農民畫,從起初不被人理解的“四不像”一路走向國際藝術殿堂,這其中承載了太多像陳富林和陳惠芳這樣對繪畫抱有熱情的金山農民的執著和堅守。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金山農民畫的傳承中來,他們在為這項民間藝術賦予更多的形式和內涵的同時,也從畫中汲取力量,還生活以原本的質樸純真。而金山農民畫,也猶如埋藏於泥窖中的陳釀,在未來的時間長河中,將混合著生活的氣息和鄉愁的味道,散發出更加獨特的藝術芬芳。

我們都是願意讓我們學生去接觸,去體驗,去感受的。

從七十年代的形成初期走來,歷經四十餘年的發展,金山農民畫,從起初不被人理解的“四不像”一路走向國際藝術殿堂,這其中承載了太多像陳富林和陳惠芳這樣對繪畫抱有熱情的金山農民的執著和堅守。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金山農民畫的傳承中來,他們在為這項民間藝術賦予更多的形式和內涵的同時,也從畫中汲取力量,還生活以原本的質樸純真。而金山農民畫,也猶如埋藏於泥窖中的陳釀,在未來的時間長河中,將混合著生活的氣息和鄉愁的味道,散發出更加獨特的藝術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