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陝西國畫院副院長王志平:文化自信要在接地氣的實踐中鍛造

文化通則觀念通、情感通、民心通。文化是貫通“一帶一路”的血脈和經絡。筆、墨是具有文化意義的媒介,古老的國畫藝術也搭建起了 “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的橋樑。

陝西國畫院是陝西省政府為發揚“長安畫派精神”而開設的藝術殿堂,

首任名譽院長石魯,院長方濟眾。繼此前成立的花鳥畫院、青年畫院、山水畫院之後,2017年11月19日,陝西國畫院人物畫院在西安成立。為此,本網記者專訪了陝西國畫院副院長、陝西國畫院人物畫院執行院長王志平。

記者:請結合您近些年在陝西國畫院的一些工作實踐,介紹一下此次陝西國畫院成立人物畫院的宗旨和意義是什麼?

王志平:陝西國畫院建院初期是以陝西省美協及西安美術學院一批在中國美術界有重大影響的藝術家組成的。有美協的石魯、方濟眾、何海霞、王子武,也有美術學院的劉文西、羅銘等。在這批藝術家中,劉文西、王子武當時都在中國畫人物畫的創作方面有重大的突破,

其圖像語言的精准、精妙與傳神能力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們的成就使得陝西國畫院在中國畫人物畫創作方面位於國內前列。

這些前輩在中國畫人物畫的成就,也影響了我院趙益超、張明堂、郭全忠、王有政、謝振甌、張立柱、邢慶仁、楊光利等一大批當時還是中青年的藝術家。陝西國畫院的藝術家們在各種國家大展上屢獲金、銀大獎,被譽為金獎畫院。

近年來,隨著一大批藝術家因年齡等各種原因退出,造成陝西國畫院在人物畫創作與研究方面的缺失,需要新的優秀的人物畫家的出現。

如今陝西國畫院成立人物畫院,以“開門辦院”為宗旨,廣攬人才、博採眾長,誠邀了我國以王西京先生等為主,國內近代人物畫方面最具影響力的一批優秀藝術家,參與我院人物畫院的建設。人物畫院將繼承陝西國畫院的優秀傳統,

學習研究老藝術家的優秀品質和創作精神,以敏銳的觸角去認知、發現和表現新時代的各種新鮮事物,時刻保持著藝術創造與革新的需求、渴望和情懷,不忘初心,不負使命,堅守理念,無愧於時代,無愧於藝術,無愧於陝西文化大省的稱號。讓我們期待在我們陝西國畫院人物畫院全體畫家的努力下,再現長安畫派的輝煌。

記者:文化自信不僅植根於五千年傳統文明中,也建立在熱火朝天的當代生產生活中。中國畫人物畫用藝術語言和視覺效果有效地傳播著我國傳統文化,在文化領域中承擔著推動當代中國畫發展的重要角色。陝西在歷史的每一個時期都展現著文化自信,此次國畫院新成立的人物畫院將如何堅定擔當精神?

王志平: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說:“人言為信。自信者,信然己言己行。文化自信,就是對自我民族文化語言的忠誠與信念。”今天談文化自信,必須深入把握中華文化的精神,又要建立起中華文化吐故納新的能力和機制。浩瀚博大的中華文明與文化,肯定是立足點,是不可動揺的根基。

落實到現代中國畫人物畫的領域,最重要任務就在於如何將傳統的筆墨語言和西畫的素描造型融合于一體,形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繪畫語言,使其作品具有極強的覆蓋性、滲透性和持久性等特質,具有感染人、征服人、薰陶人和塑造人等功效。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對中國文化精神持有一種敬畏敬仰敬重之心,在此基礎上,以開放胸襟、包容心態審視和對待一切外來文化,在共存共生中提振中國文化精神的骨氣、底氣。

作為藝術家,不僅僅要有文化自信,更應該把文化自信轉變為一種藝術創造,轉化為我們的藝術形象,畫好中國畫人物畫,讓中國文化的精神和品味在這裡存活過來,並且得到弘揚和發展。這是我們作為藝術家的一種責任。一直以來,我們也都用實際行動來展現、提升文化自信。“深入生活,紮根於人民”,就是要接地氣,要讓創作者走進歷史的現場,投身中國社會改革發展的情境,到基層中去體驗,來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創作素養。

記者:中國畫人物畫作為中國優秀文化的精髓,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文化交往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陝西國畫院人物畫院將如何推動陝西文化傳播邁向國際化的步伐?

王志平:中國畫承載著東方的審美和文明。其中人物畫相對山水、花鳥來說,更容易直接表達情感。由於中國畫運用筆墨的勾、勒、點、擦、皴、染來寫形寫神,傳達作者的感情和趣味,比起西畫來,更具主觀意識,更具哲學意味,這也是中國畫的魅力和獨特的價值所在。然而,繪畫的衰退,尤其是人物畫的式微,當然難以避免。大部分的文人畫圖像語言交代不太清晰,畫面上太多的文字贅述,使少部分不懂中國文字的受眾無法審美。

20世紀初,徐悲鴻等一大批留法畫家把西方的解剖學、透視學、色彩學引進中國並加以傳播後,受文人畫漠視的寫實方法,被畫界先驅們重新認識其價值和意義,並得到大力提倡,使得中國畫人物畫在造型的精准、精美表達技法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而使得現代人物畫的受眾國際化,使中華文化思想得以廣泛的傳播。無論中國畫人物畫與西畫的差異有多大,最終均屬視覺藝術。視覺藝術具有自身的視覺規律,這就為中國畫的國際化、現代化以及中國畫的突破與創新提供了可能。

在世界多元化文化建構和中西文化不斷交融的情況下,陝西國畫院人物畫院的藝術家們將會多多學習和吸收外來美術以增強中國畫人物畫自身充盈的活力,在藝術表現上多多嘗試和創新,使中國畫人物畫不斷完善、發展壯大。同時,鼓勵人物畫家們多參加國際性的美術展覽,將中國畫人物畫盡可能的傳播到世界各地,在讓世界瞭解中國文化的同時,使自身更多地瞭解世界,促進中國畫人物畫的國際化進程。(記者 許瑤)

王志平: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說:“人言為信。自信者,信然己言己行。文化自信,就是對自我民族文化語言的忠誠與信念。”今天談文化自信,必須深入把握中華文化的精神,又要建立起中華文化吐故納新的能力和機制。浩瀚博大的中華文明與文化,肯定是立足點,是不可動揺的根基。

落實到現代中國畫人物畫的領域,最重要任務就在於如何將傳統的筆墨語言和西畫的素描造型融合于一體,形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繪畫語言,使其作品具有極強的覆蓋性、滲透性和持久性等特質,具有感染人、征服人、薰陶人和塑造人等功效。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對中國文化精神持有一種敬畏敬仰敬重之心,在此基礎上,以開放胸襟、包容心態審視和對待一切外來文化,在共存共生中提振中國文化精神的骨氣、底氣。

作為藝術家,不僅僅要有文化自信,更應該把文化自信轉變為一種藝術創造,轉化為我們的藝術形象,畫好中國畫人物畫,讓中國文化的精神和品味在這裡存活過來,並且得到弘揚和發展。這是我們作為藝術家的一種責任。一直以來,我們也都用實際行動來展現、提升文化自信。“深入生活,紮根於人民”,就是要接地氣,要讓創作者走進歷史的現場,投身中國社會改革發展的情境,到基層中去體驗,來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創作素養。

記者:中國畫人物畫作為中國優秀文化的精髓,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文化交往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陝西國畫院人物畫院將如何推動陝西文化傳播邁向國際化的步伐?

王志平:中國畫承載著東方的審美和文明。其中人物畫相對山水、花鳥來說,更容易直接表達情感。由於中國畫運用筆墨的勾、勒、點、擦、皴、染來寫形寫神,傳達作者的感情和趣味,比起西畫來,更具主觀意識,更具哲學意味,這也是中國畫的魅力和獨特的價值所在。然而,繪畫的衰退,尤其是人物畫的式微,當然難以避免。大部分的文人畫圖像語言交代不太清晰,畫面上太多的文字贅述,使少部分不懂中國文字的受眾無法審美。

20世紀初,徐悲鴻等一大批留法畫家把西方的解剖學、透視學、色彩學引進中國並加以傳播後,受文人畫漠視的寫實方法,被畫界先驅們重新認識其價值和意義,並得到大力提倡,使得中國畫人物畫在造型的精准、精美表達技法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而使得現代人物畫的受眾國際化,使中華文化思想得以廣泛的傳播。無論中國畫人物畫與西畫的差異有多大,最終均屬視覺藝術。視覺藝術具有自身的視覺規律,這就為中國畫的國際化、現代化以及中國畫的突破與創新提供了可能。

在世界多元化文化建構和中西文化不斷交融的情況下,陝西國畫院人物畫院的藝術家們將會多多學習和吸收外來美術以增強中國畫人物畫自身充盈的活力,在藝術表現上多多嘗試和創新,使中國畫人物畫不斷完善、發展壯大。同時,鼓勵人物畫家們多參加國際性的美術展覽,將中國畫人物畫盡可能的傳播到世界各地,在讓世界瞭解中國文化的同時,使自身更多地瞭解世界,促進中國畫人物畫的國際化進程。(記者 許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