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西安故事:三十年前提起駱駝牌無人不知,那是一段閃閃發光的故事

上世紀1980年——1984年,我在西安人民搪瓷廠有過4年臨時工經歷。當時,對於一個不諳世事的16歲少年意味著什麼,我比誰都清楚。有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我身上體現著,讓我通過工作增長見識,

通過實踐獲得快樂。

搪瓷廠是一家國有企業,專門生產搪瓷製品,其駱駝牌商標是中國輕工產品的名牌,是國內搪瓷行業的王牌,更是國人的驕傲。產品遠銷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世人喜愛,說起來頗具戲劇性。

1951年,12位中國人民解放軍19兵團63軍後勤部的戰士,

奉赴朝作戰的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將軍的指令籌辦搪瓷廠,其主要目的是為赴朝作戰部隊補充軍需。誰也沒有想到,駱駝牌搪瓷1957年竟沖出國界,銷往東南亞各國。同年,國家輕工部正式宣佈:經技術鑒定,駱駝牌搪瓷已跨入國際先進行列……隨後時任國家領導人朱德委員長,劉少奇主席攜夫人王光美,葉劍英元帥,柬埔寨國家元首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等蒞臨搪瓷廠指導工作,
駱駝享譽世界,走遍天下。

我是在1980年5月進廠的,辦好出入證等一應手續後當天就上崗工作,是在廠區對面家屬院一排平房(服務公司)裡賣洗衣粉。這種洗衣粉是工業用途,和酸洗(車間)有關,不知何故要低價賣給職工,也算是一份福利。

巧的是,我鄰居姐姐王二玲臨時抽調到這裡,這樣我初來乍到便不生疏,和她一起賣了一周洗衣粉,臉上脫了一層皮,可見其功效!一周後,洗衣粉賣完了,我被分配到包裝車間。包裝車間就是給成品的盆、盤、碗等產品進行包裝,然後入庫。當時包裝內銷產品(山羊牌)是用草簾子,捆綁用草繩;出口產品(駱駝牌、孔雀牌)用木箱,四角要塞印刷廢料紙絲,要用一把槳一樣的東西去戳,
儘量塞實以免運輸途中磕碰、損壞。

包裝車間調度樊培德,矮矮身材胖胖的,圓圓的臉,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藹可親,他把我領到車間外邊一堆草繩旁邊,讓我剪草繩,每根大約1.5米,是用來捆綁面盆的。就這樣,耐著性子幹了三天,每當看到車間其他哥哥、姐姐們打草捆心裡就癢癢,於是找到樊工說“我想打草捆”,樊工嫌我年齡小,打草捆是體力活,答應我去小組打雜,這樣我就到了包裝2組。

這個組先後有幾任組長,張林松、朱文妹、劉秀梅,從有老有少幹到以劉秀梅帶領的年輕團隊,讓我看到了他們朝氣蓬勃和奮鬥、向上的力量,劉秀梅一度被評為先進工作者,這對於年少的我是一種激勵,積極向上是我一輩子的奮鬥方向。

在包裝車間幹了2年,熟悉了工作全流程,當成品從塗燒車間運到包裝車間後,檢驗、單包裝、包裝、入庫一氣呵成。那時候國家剛剛開放,搪瓷製品非常緊俏,人們結婚都要送印著雙喜的面盆和高角痰盂,諸如菜盤、食盒、提環鍋、口杯等都是家庭急需用品,賣的非常火,常常一入庫就賣空。有些著急上貨又距離較近的企業如民生,就乾脆拿著單子來車間要貨,這是我們最樂意的事,只要把車間檢驗過的貨光著捆綁送到貨場,收貨員簽字後就形同我們包裝後入庫。一來二去,我的心就被攪動起來。

我們因體力勞動,是按照多勞多得原則,即便如此完成任務後每月60元,雖然比其他工種的正式工要高,但這樣的收入很難支撐我玩攝影支出,常常入不敷出,怎樣賺錢一直是個心結。當時,國家提倡個體經營,我就想著用母親的名義去領個營業執照,用我的眼光進貨,然後抽周日去周邊市場銷售。我是一個雷厲風行的人,在全家人的質疑聲中很快辦好了個體執照,隔三差五的利用下班時間,把買好的貨用我的28紅旗一捆捆、一摞摞的帶回家,直到攢夠一三輪車了,就在星期天拉出去賣。

剛開始,小東門裡東新街沿街開了市場,這裡成了我賣搪瓷的地方,因距廠裡較近,下貨很慢。一次,旁邊一個賣布鞋的老者告訴我,灞橋集市很大,搪瓷在那裡一定好賣,於是我開始往返灞橋。由於路途較遠三輪車不給力總掉鏈子,耽誤了不少工夫。灞橋集市是老集,沿著老街一字排開,整條街道兩側都擠滿了賣各種物品的攤販,每逢集日人頭攢動,是我見過西安最大的集市。

一個人在這裡賣東西有點力不從心,人們不富裕,需求又很大,看到實用的東西就需要,買不全就會生法想點,集市又是藏汙納垢的地方,有偷的、有拿的,不吃點虧就找不到應對的辦法。剛開始,貨賣了不少也賺了錢,但總兌不上帳,價格、數量是固定的,怎麼會這樣?一天,又是十餘人將我團團圍住,一個老太花1.21元買了個36公分全白經濟面盆,找零後她扭頭就走,就在她抱盆轉身時,我感覺她很不自然,便叫住了她,手拿面盆一瞬間,發現重了很多。原來,去掉纏繞的草繩後,她將2個面盆疊壓一起了!還有,提環鍋是深受城鄉居民喜愛的產品,早餐提豆漿,家裡儲物等用途很廣,規格從16~26公分不等,許多人都採用大套小、一紙包兩盤等來讓我虧本,我用唱收唱付、貨款必須過手,讓有企圖的人望而卻步。

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應該感謝很多人,我進廠的經歷很曲折,大家都知道我是個苦孩子,方方面面給予我的照顧,這點我心裡很清楚,但也讓個別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一天,車間主任張水池找到我,問我是不是將一級品當做次品買了去,我告訴他“沒有,我也不會這樣幹”。那時候,一二三級品與次品價格差異較大,次品物美價廉很受群眾喜愛,我只是偶爾的將殘次較大的挑出來,而不是以好充次。張主任表示相信,接著和藹的告訴我“以後別再挑了,免得同志們提意見”,我點頭答應,一直堅持2年後到離開廠子。

在4年的工作當中,許多人、許多事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有一年,廠裡放開計件結算,實行真正的多勞多得,杜明明就豁出去幹開了。我們的任務,面盆36件(一個工作日),一般4、5個小時就幹完,而他為了多賺就幹72件!有時候從早上一直幹到半夜,這樣一直幹了一個月。剛開始他拉著趙健康一起,由於身體原因,健康中途退出。明明堅持滿一個月,開了103元。那個月,他成了全廠的明星,包裝能賺錢也成為年輕人的嚮往,成品庫的孫建平年輕力壯,就是沖著賺錢而調到包裝,放棄了令人羡慕的庫管職位。

由於三輪車不得力,常常事倍功半很是煩惱。這件事讓維修組朱寶安知道了,他讓我把三輪騎過來幫我修理,不僅修好了掉鏈子的毛病,還將車廂四周全部焊接牢固,這樣一來貨在車廂裡就不會被人順走,徹底杜絕了丟貨。

搪瓷廠是一個人才濟濟的地方,說陝西快書的劉文龍、朱志傑,家喻戶曉;耍魔術的銷售科長田永生充滿神奇;從搪瓷廠走出去成為著名作家的徐劍銘如雷貫耳……當然,忘不了在我成長之路上給予關心呵護的領導、長輩:肖懷謙、張培元、史聯友、霍文新……還有與我一起奮鬥的工友:劉秀梅、黃伯平、王二玲、陳新民、趙雪麗、馬平安、張小慧、管勇民……,有的人忘記了名字,但音容笑貌卻永遠留在記憶當中。

每個人在人生的關鍵階段都會有難以忘記的人和事,從我陰差陽錯的來到搪瓷廠,就被大家呵護、關心著,讓我在勞動中得到快樂和成長,這段經歷已經深入骨髓成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尤其在搪瓷廠消失後,這種感覺尤為強烈。

在包裝車間幹了2年,熟悉了工作全流程,當成品從塗燒車間運到包裝車間後,檢驗、單包裝、包裝、入庫一氣呵成。那時候國家剛剛開放,搪瓷製品非常緊俏,人們結婚都要送印著雙喜的面盆和高角痰盂,諸如菜盤、食盒、提環鍋、口杯等都是家庭急需用品,賣的非常火,常常一入庫就賣空。有些著急上貨又距離較近的企業如民生,就乾脆拿著單子來車間要貨,這是我們最樂意的事,只要把車間檢驗過的貨光著捆綁送到貨場,收貨員簽字後就形同我們包裝後入庫。一來二去,我的心就被攪動起來。

我們因體力勞動,是按照多勞多得原則,即便如此完成任務後每月60元,雖然比其他工種的正式工要高,但這樣的收入很難支撐我玩攝影支出,常常入不敷出,怎樣賺錢一直是個心結。當時,國家提倡個體經營,我就想著用母親的名義去領個營業執照,用我的眼光進貨,然後抽周日去周邊市場銷售。我是一個雷厲風行的人,在全家人的質疑聲中很快辦好了個體執照,隔三差五的利用下班時間,把買好的貨用我的28紅旗一捆捆、一摞摞的帶回家,直到攢夠一三輪車了,就在星期天拉出去賣。

剛開始,小東門裡東新街沿街開了市場,這裡成了我賣搪瓷的地方,因距廠裡較近,下貨很慢。一次,旁邊一個賣布鞋的老者告訴我,灞橋集市很大,搪瓷在那裡一定好賣,於是我開始往返灞橋。由於路途較遠三輪車不給力總掉鏈子,耽誤了不少工夫。灞橋集市是老集,沿著老街一字排開,整條街道兩側都擠滿了賣各種物品的攤販,每逢集日人頭攢動,是我見過西安最大的集市。

一個人在這裡賣東西有點力不從心,人們不富裕,需求又很大,看到實用的東西就需要,買不全就會生法想點,集市又是藏汙納垢的地方,有偷的、有拿的,不吃點虧就找不到應對的辦法。剛開始,貨賣了不少也賺了錢,但總兌不上帳,價格、數量是固定的,怎麼會這樣?一天,又是十餘人將我團團圍住,一個老太花1.21元買了個36公分全白經濟面盆,找零後她扭頭就走,就在她抱盆轉身時,我感覺她很不自然,便叫住了她,手拿面盆一瞬間,發現重了很多。原來,去掉纏繞的草繩後,她將2個面盆疊壓一起了!還有,提環鍋是深受城鄉居民喜愛的產品,早餐提豆漿,家裡儲物等用途很廣,規格從16~26公分不等,許多人都採用大套小、一紙包兩盤等來讓我虧本,我用唱收唱付、貨款必須過手,讓有企圖的人望而卻步。

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應該感謝很多人,我進廠的經歷很曲折,大家都知道我是個苦孩子,方方面面給予我的照顧,這點我心裡很清楚,但也讓個別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一天,車間主任張水池找到我,問我是不是將一級品當做次品買了去,我告訴他“沒有,我也不會這樣幹”。那時候,一二三級品與次品價格差異較大,次品物美價廉很受群眾喜愛,我只是偶爾的將殘次較大的挑出來,而不是以好充次。張主任表示相信,接著和藹的告訴我“以後別再挑了,免得同志們提意見”,我點頭答應,一直堅持2年後到離開廠子。

在4年的工作當中,許多人、許多事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有一年,廠裡放開計件結算,實行真正的多勞多得,杜明明就豁出去幹開了。我們的任務,面盆36件(一個工作日),一般4、5個小時就幹完,而他為了多賺就幹72件!有時候從早上一直幹到半夜,這樣一直幹了一個月。剛開始他拉著趙健康一起,由於身體原因,健康中途退出。明明堅持滿一個月,開了103元。那個月,他成了全廠的明星,包裝能賺錢也成為年輕人的嚮往,成品庫的孫建平年輕力壯,就是沖著賺錢而調到包裝,放棄了令人羡慕的庫管職位。

由於三輪車不得力,常常事倍功半很是煩惱。這件事讓維修組朱寶安知道了,他讓我把三輪騎過來幫我修理,不僅修好了掉鏈子的毛病,還將車廂四周全部焊接牢固,這樣一來貨在車廂裡就不會被人順走,徹底杜絕了丟貨。

搪瓷廠是一個人才濟濟的地方,說陝西快書的劉文龍、朱志傑,家喻戶曉;耍魔術的銷售科長田永生充滿神奇;從搪瓷廠走出去成為著名作家的徐劍銘如雷貫耳……當然,忘不了在我成長之路上給予關心呵護的領導、長輩:肖懷謙、張培元、史聯友、霍文新……還有與我一起奮鬥的工友:劉秀梅、黃伯平、王二玲、陳新民、趙雪麗、馬平安、張小慧、管勇民……,有的人忘記了名字,但音容笑貌卻永遠留在記憶當中。

每個人在人生的關鍵階段都會有難以忘記的人和事,從我陰差陽錯的來到搪瓷廠,就被大家呵護、關心著,讓我在勞動中得到快樂和成長,這段經歷已經深入骨髓成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尤其在搪瓷廠消失後,這種感覺尤為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