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訪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學軍研究員

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有幸採訪到副總工程師張學軍研究員,

為我們揭開中國航發3D列印中心神秘的面紗。

3D列印中心建立

北京航材院621所“3D列印研究與工程技術中心”(以下簡稱“3D列印中心”)成立於2013年,隸屬先進航空材料增材技術研究的專業機構。目前,3D列印中心由高溫合金、鈦合金、鋁合金、功能材料、生物醫學製品、焊接、熱處理、表面、物理冶金、無損檢測、失效分析、力學性能測試等專業組成,具有顯著的專業集成優勢。張學軍研究員表示,

3D列印中心的建立有力地推動了增材製造技術在航空、航太、生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我國3D列印產業發展至今已有25年,但產業鏈遠沒有完成,產業面臨巨大的挑戰。3D列印材料目前尚屬初步入門階段,很多金屬列印材料都是傳統鑄造、焊接用的材料,而專屬於3D列印的材料還沒有產業化。除此之外,現在的發動機使用的熔融鑄造法製造葉片,可以忍受“三高”(即高溫度、高應力、高轉速)。
但是熔融鑄造也遇到了一些發展問題。如果使用3D列印技術製備葉片,在工作時不是熔了就是斷裂。因此,我們需要建立增材製造材料力學性能資料庫,制定增材的製造產品無損檢測及評價方法,以及目前3D列印工藝製品表面粗糙度及列印精度等制約3D列印技術實現工程化應用的瓶頸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3D列印中心應運而生。”

全力推進“標準”的落地

總的來說,3D列印中心的主要是作為資料庫和標準評價方法的主導者。近年來,增材製造技術發展迅速,引發全球技術和產業的競爭,其中通過標準支撐和引領產業發展已成為國際共識。國際標準組織(ISO)成立了ISO/TC261增材製造技術委員會,下設術語、方法、工藝、測試方法以及資料和設計4個工作組,開展增材製造技術的國際標準制定工作。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成立了ASTM F42增材製造技術委員會,

開始研製增材製造技術標準。歐盟近期發佈了《3D列印標準化路線圖》,規範增材製造(3D列印)標準化發展戰略方向。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目前我們國內尚未建立起統一的行業標準。國內3D列印設備生產商各自按照不同的思路和標準進行設計生產,因此無法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統一的售後和維修服務體系。國家標準的缺失也限制了3D列印行業的"出海"。雖然我國多項3D列印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但目前仍主要出口到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的標準不認可我們的設備和技術。發達國家有健全的產業標準,國內中小企業各自執行的標準得不到信任,希望國家儘快制定統一的標準體系,帶領企業“走出去”。

在這種趨勢下,2016年4月,全國增材製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北京成立,主任委員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擔任,共有委員61名。同時在3D列印技術術語和定義、檔案格式、工藝和材料分類、測試方法等方面啟動了6項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張學軍委員告訴記者“標準的建立之所以推進的很慢,是因為之前的發展研究不集中,缺乏資料。為此,中國航發聯合旗下各專業研究所。檢測中心和其他相關的研究機構,由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依託單位,共同成立中國“中國航發3D列印中心”。這個中心實現從材料到工藝的全過程的研究發展,集中全力出資料,大力實質的推進標準的建立和出臺。”

鑒於現在3D列印的民企“遍地開花”,可以選擇和這些企業合作的問題,張學軍研究員講到:“標準是一個嚴謹和普適的準則。我們要確保資料的真實性。很多企業已經做得很好,但是企業和我們的目的不同,企業准求的是市場和效益。我們要確保我們提供資料的準確可靠和可重複性。因此,我們要自己去做,去掌握這裡面的所有環節。”

推進3D列印技術和傳統製造技術的互補發展

鑒於現在很多人提出3D列印未來可能取代傳統製造技術。記者也就這一問題,諮詢了張學軍研究員的看法,張學軍研究員說:“20年前,當有人提出使用數碼相機的時候,大家都不屑一顧。現在,數碼相機幾乎人人一台,大家也普遍接受了數碼相機。但是對於一些專業的人來說,他們還是需要使用膠片機的。也就是說,高品質的照片還是來自膠片機。數碼相機跟膠片相機共存,只是功用不一樣而已。3D列印和傳統鑄造也是這樣的關係。”3D列印目前在航空領域可以用來列印具有複雜結構的部件,比如有很多內部流道的部件、一些優化設計得到的“異形件”等等。其他的構件製備,與鑄造件相比,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差距:首先,3D列印的成本比較高。對於相對簡單,可以直接鑄造的零件,3D列印的部件除了生產週期短,在原料,設備和列印及後處理等,其成本遠高於鑄造件。這主要受制於現階段原料和設備的進口,以及工藝的不成熟等。其次,由於3D列印過程金屬粉末通過熔融再構造。這個過程內部的組織生長機理還不清楚,很難控制構件的內部品質。加之,3D列印出來的構件表面一般都比較粗糙,後序又無法再加工。這些因素都將制約著3D列印的發展。因此,未來3D列印和鑄造技術在製造業的存在也是相互彌補的。在優化結構部件、減重設計、零件的再製造及一體化設計等方面,3D列印能夠發揮其自身的重要作用。

另外,3D列印充分體現了個性化。目前3D列印在航太航空、生物醫療和教育產業三大領域的應用效益最為明顯,但大都遭遇技術難點。在航太航空領域中,可以利用3D列印直接製造金屬構件,但其疲勞強度不如鍛件;在生物醫療領域,可以利用3D列印做個性化人體替代物,但是否合格還缺乏統一標準;在教育領域,設備的安全性和材質的回收利用等方面都存在技術難點,這些都制約著產業的發展。因此,張學軍研究員指出:“現在和未來一段時間,3D列印中心除了大量出資料,出標準外,3D列印中心其實也在做3D列印全產業鏈的事情。在粉體階段,利用基因組思想進行合金成分的優化,研究材料的製備;分析進口設備的成型工藝,設計國產設備,研究國產工藝;採用自備粉體進行列印成件;對成件品通過檢測中心資料,進行評價;研究後處理工藝,這包括構件的熱處理、組織調整、應力調整、熱等靜壓、表面加工等;最後進行零件的裝機試驗。”

3D列印是一項前景廣闊的技術。希望中國航發3D列印中心能早日打通這一高科技產業國家標準的“最後一公里”,也希望在中國航發的帶領下,我國3D列印全產業鏈不斷快速、健康發展。

張學軍委員告訴記者“標準的建立之所以推進的很慢,是因為之前的發展研究不集中,缺乏資料。為此,中國航發聯合旗下各專業研究所。檢測中心和其他相關的研究機構,由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依託單位,共同成立中國“中國航發3D列印中心”。這個中心實現從材料到工藝的全過程的研究發展,集中全力出資料,大力實質的推進標準的建立和出臺。”

鑒於現在3D列印的民企“遍地開花”,可以選擇和這些企業合作的問題,張學軍研究員講到:“標準是一個嚴謹和普適的準則。我們要確保資料的真實性。很多企業已經做得很好,但是企業和我們的目的不同,企業准求的是市場和效益。我們要確保我們提供資料的準確可靠和可重複性。因此,我們要自己去做,去掌握這裡面的所有環節。”

推進3D列印技術和傳統製造技術的互補發展

鑒於現在很多人提出3D列印未來可能取代傳統製造技術。記者也就這一問題,諮詢了張學軍研究員的看法,張學軍研究員說:“20年前,當有人提出使用數碼相機的時候,大家都不屑一顧。現在,數碼相機幾乎人人一台,大家也普遍接受了數碼相機。但是對於一些專業的人來說,他們還是需要使用膠片機的。也就是說,高品質的照片還是來自膠片機。數碼相機跟膠片相機共存,只是功用不一樣而已。3D列印和傳統鑄造也是這樣的關係。”3D列印目前在航空領域可以用來列印具有複雜結構的部件,比如有很多內部流道的部件、一些優化設計得到的“異形件”等等。其他的構件製備,與鑄造件相比,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差距:首先,3D列印的成本比較高。對於相對簡單,可以直接鑄造的零件,3D列印的部件除了生產週期短,在原料,設備和列印及後處理等,其成本遠高於鑄造件。這主要受制於現階段原料和設備的進口,以及工藝的不成熟等。其次,由於3D列印過程金屬粉末通過熔融再構造。這個過程內部的組織生長機理還不清楚,很難控制構件的內部品質。加之,3D列印出來的構件表面一般都比較粗糙,後序又無法再加工。這些因素都將制約著3D列印的發展。因此,未來3D列印和鑄造技術在製造業的存在也是相互彌補的。在優化結構部件、減重設計、零件的再製造及一體化設計等方面,3D列印能夠發揮其自身的重要作用。

另外,3D列印充分體現了個性化。目前3D列印在航太航空、生物醫療和教育產業三大領域的應用效益最為明顯,但大都遭遇技術難點。在航太航空領域中,可以利用3D列印直接製造金屬構件,但其疲勞強度不如鍛件;在生物醫療領域,可以利用3D列印做個性化人體替代物,但是否合格還缺乏統一標準;在教育領域,設備的安全性和材質的回收利用等方面都存在技術難點,這些都制約著產業的發展。因此,張學軍研究員指出:“現在和未來一段時間,3D列印中心除了大量出資料,出標準外,3D列印中心其實也在做3D列印全產業鏈的事情。在粉體階段,利用基因組思想進行合金成分的優化,研究材料的製備;分析進口設備的成型工藝,設計國產設備,研究國產工藝;採用自備粉體進行列印成件;對成件品通過檢測中心資料,進行評價;研究後處理工藝,這包括構件的熱處理、組織調整、應力調整、熱等靜壓、表面加工等;最後進行零件的裝機試驗。”

3D列印是一項前景廣闊的技術。希望中國航發3D列印中心能早日打通這一高科技產業國家標準的“最後一公里”,也希望在中國航發的帶領下,我國3D列印全產業鏈不斷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