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今天,Google重返中國!這個中國人霸佔了Google的首頁!

讓中國文字簡單易學

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今天,或許有許多光友注意到了

Google首頁在今天早晨

變得與以往不一樣了

它不僅出現了中國人的畫像

同時還有我們的中文拼音

“GǔGē”

這位榮登國外最大搜尋引擎首頁的中國人

有些人可能很熟悉

有些人也可能不瞭解

不過這些都沒關係

重要的是你在看阿光的這篇文章時

就運用到了他的傑作

他就是被譽為“中國拼音之父”的

周有光

(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

還記得小的時候

我們在教室裡跟著老師念

“a[阿]、o[喔]、e[鵝]、i[衣]、u[烏]、ü[迂] ……”

那時候阿光真的覺得好神奇啊

幾個字母拼在一起

就能夠讀出所有的漢字

有的時候甚至不需要老師教

就能夠通讀一篇簡單的文章

或許是因為覺得拼音如此牛逼

小的時候阿光一直以為

外國人用的字母是中國拼音演化過去的

可把阿光自豪壞了。。

直到後來阿光才明白

中國在古代的時候是沒有拼音的

拼音是由中國近代語言學家們

一步一步探索

一步一步提煉出來的

這讓阿光不禁開始遐想

如果沒有拼音

那麼漢字的學習難度將會提高到一個

難以普及的程度

最早提倡使用拼音的人

是盧戇章

而最先使用的漢語拉丁化新文字的

是瞿秋白、吳玉章

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

現行中文拼音方案最終的制定者

則是葉籟士、陸志韋和周有光

而其中只有周有光一人

專職研究中文拼音

也因此被我們譽為“中國拼音之父”

1906年1月13日

周有光出生於江蘇常州青果巷

十歲時

他跟隨家人遷至蘇州

成為了第一批

走進洋學堂的學生

1918年,他憑藉優異的成績

考入了常州高級中學預科班

一年後順利升入中學

周有光讀中學的時候

學校有兩個特點

第一,當時提倡國語

可是沒有人講國語

老師教書都是用方言;

第二,當時已經提倡白話文

老師也提倡

可上課學的都是古文

寫文章一定要寫古文

不過有一位老師思想很新

經常宣傳白話文

對周有光接觸新的事物有很大的幫助

上海聖約翰大學

1923年周有光中學畢業

考入了上海聖約翰大學

雖然他後來成為了一名語言學家

但在當時,他並沒有選擇語言學專業

而是主修了經濟學

那時這所大學的老師們

大多都來自英美

在思想、言論和信仰上都很自由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

周有光按部就班

遵循著自己的規劃一步步成長著

不過在他入學的第一天

校方為每位同學都做了一張姓名卡片

上面寫有每個人的姓名的羅馬字拼寫

那時學校要求

學生的所有作業和檔

都必須參照這樣的拼寫打上姓名

不過在當時的中國

並沒有統一的拼音規則

學校就只好用上海話進行標注

這讓許多學生怨聲載道

紛紛抱怨太麻煩

但是周有光卻注意到了不一樣的東西

那就是以字母建檔的優勢

因此主修經濟學的周有光

積極參加到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當中

並副修了語言學專業

在聖約翰大學的那段時間裡

英國老師讓他們做的最多的事情

就是統一到圖書館看報

老師告訴他們

在讀報的時候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問:今天新聞中哪條最重要?

二問:為什麼這條新聞重要?

三問:這條新聞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如果實在搞不懂

就自己去查書

也正是在老師的帶領下

周有光不僅擴充了自己的知識面

還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因此,每當有人問他

你在大學時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他都是這樣回答的:

學會了怎麼自學

學問終究是要自己學的

老師只不過是給學生指明道路

1933年4月30日

周有光與被稱為“張家四姐妹”的張允和結婚

結婚後他們一同前往日本留學

因仰慕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河上肇

周有光離開原本就讀的東京大學

轉考入京都大學

但河上肇在1933年1月就已經被逮捕入獄

周有光未能如願成為河上肇的學生

1935年

他放棄了在日本的學業返回上海

于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任教

並在上海銀行兼職

不料在隨後的幾年裡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小女兒也因腸炎醫治無效

于重慶醫院夭折

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

讓曾經陽光積極的周有光無心學術

帶著妻兒四處逃亡

就這樣整整逃亡到抗戰結束

到1946年時

上海銀行需要恢復業務

因此派他去美國華爾街工作

在美國期間

他有個叫何廉的朋友

時不時找他聊天,有天他突然說:

“愛因斯坦現在沒事做

想找個人來陪他聊天,你去不去?”

遇到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

周有光當然是一口答應了下來

於是特意打扮了一番

才去見愛因斯坦

沒想到的是愛因斯坦極其隨和

倆人談古論今,聊的頗為愉快

他也因此成為

少有的幾個與愛因斯坦聊過天的中國人

1946年

周有光被新華銀行派往歐洲工作

在那裡他發現

歐洲人對字母學很重視

於是買了許多字母學的書自學

直到1949年解放軍攻佔上海後

周有光才回到國內

擔任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

並在上海新華銀行、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區行兼職

由於周有光知識淵博

在學校裡很多學生都喜歡問他問題

因此大家都親切的稱呼他為

周百科

雖然他一直在從事金融學工作

但是在他所有愛好當中

最感興趣的要數語言學了

在工作和生活之餘

他常常發表一些關於

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論文和書籍

不料竟受到了語言學界的重視

那時新中國剛剛成立

各項重建工作都被提上日程

並且全國也開展了一場浩大的“掃盲”活動

中文拼音作為學習語言文字的重要部分

自然也被列入了討論之列

拼音方案委員會的工作原本目標是取代漢語,據胡喬木說是,文字改革。毛主席作了不少指示,下了很大的決心,以致在一次會議上講要實行拼音化、拉丁化……這件事的起因是毛主席同史達林談話,史達林提出漢字太難認,是否可以搞一個民族化的拼音方案,不一定按照別國的字母來設計。

1955年

周總理點名要周有光

去北京從事中文拼音工作

任文改會下屬的拼音方案委員會組長

文改會另有一小組

但不對外掛牌

專門負責簡化字

史達林曾對郭沫若說:“我們蘇聯的兒童,只要學習三個禮拜,學會了俄文字母和拼音法,就能夠看書,你們的情形怎樣?”郭沫若回答道:“我們不行。往往學了三年還不能夠看書呢。漢字學起來的確是有困難的。”

但是因為蘇聯教授提出的意見

並不符合中國國情

毛主席也反對廢除漢字

所以中文拼音方案在研究方向上

是為了輔助學習漢字

因此周有光便提議

不妨就採用曾經的拉丁字母?

結果一經討論

竟然真的通過了這個方案

於是,作為經濟學家的周有光

憑藉著曾經因為興趣

在語言文字學打下的扎實基礎

開始了中國中文拼音的研究

為了證實拼音輔助漢字的可行性

他寫了300多篇相關論文

並出版了20多本相關著作

帶領著一批語言學家

一個一個字母的推敲

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定型,定音

整整耗費了3年時間

才編寫成了今年我們使用的中文拼音方案

(1986年語言界學者聚會:季羨林、呂叔湘、許國璋、周有光、馬學良)

最終

在1958年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上

通過了中文拼音方案決議

從此之後

小學生入學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學習中文拼音

它不但能幫助廣大國民學說普通話

還將學齡兒童的閱讀能力

提前了至少兩年

僅1958年一年

全國注音讀物高達一千萬冊

為推進國民文化建設做出巨大貢獻

我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

這句話放在周有光身上毫不為過

在他百歲之後

本應該是享福的年齡了

但他仍然對學術研究孜孜不倦

100歲時,出版了《百歲新稿》

105歲,出版了《朝聞道集》

106歲,又出版了《拾貝集》

在2010年時

105歲的周有光還學年輕人

關注網上的新聞和熱點

正是因為他對中國語文改革的貢獻

在我國官方學術界裡評價他為

“中文拼音之父”

中國卓絕的語言文學學家

然而,面對如此評價

周有光卻淡然的說道:

“我不是中文拼音之父。

我只是中文拼音之子!”

現如今,幾乎所有人

在使用電腦打字的時候

都會用到拼音輸入法

包括阿光在碼字時

也在運用周有光先生所確定的拼音方案

如果不是因為周有光

世界還會將“北京”稱為“Peking”

將“重慶”稱為“Chungking”

正是拼音的制定與推廣

讓中國99%的人都能熟練的閱讀文章

正是周有光的努力

讓中國與世界走得更近

2017年1月14日3時

112歲的周有光安然離世

而今天,是他逝世一周年的日子

Google記得他

我們也永遠不會忘記

曾經有一個人

他的名字叫

周有光

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樣

他用自己身上的光

照亮了中國語言文學的光

讓一束光簇擁著另一束光

照亮整個新中國

不過有一位老師思想很新

經常宣傳白話文

對周有光接觸新的事物有很大的幫助

上海聖約翰大學

1923年周有光中學畢業

考入了上海聖約翰大學

雖然他後來成為了一名語言學家

但在當時,他並沒有選擇語言學專業

而是主修了經濟學

那時這所大學的老師們

大多都來自英美

在思想、言論和信仰上都很自由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

周有光按部就班

遵循著自己的規劃一步步成長著

不過在他入學的第一天

校方為每位同學都做了一張姓名卡片

上面寫有每個人的姓名的羅馬字拼寫

那時學校要求

學生的所有作業和檔

都必須參照這樣的拼寫打上姓名

不過在當時的中國

並沒有統一的拼音規則

學校就只好用上海話進行標注

這讓許多學生怨聲載道

紛紛抱怨太麻煩

但是周有光卻注意到了不一樣的東西

那就是以字母建檔的優勢

因此主修經濟學的周有光

積極參加到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當中

並副修了語言學專業

在聖約翰大學的那段時間裡

英國老師讓他們做的最多的事情

就是統一到圖書館看報

老師告訴他們

在讀報的時候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問:今天新聞中哪條最重要?

二問:為什麼這條新聞重要?

三問:這條新聞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如果實在搞不懂

就自己去查書

也正是在老師的帶領下

周有光不僅擴充了自己的知識面

還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因此,每當有人問他

你在大學時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他都是這樣回答的:

學會了怎麼自學

學問終究是要自己學的

老師只不過是給學生指明道路

1933年4月30日

周有光與被稱為“張家四姐妹”的張允和結婚

結婚後他們一同前往日本留學

因仰慕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河上肇

周有光離開原本就讀的東京大學

轉考入京都大學

但河上肇在1933年1月就已經被逮捕入獄

周有光未能如願成為河上肇的學生

1935年

他放棄了在日本的學業返回上海

于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任教

並在上海銀行兼職

不料在隨後的幾年裡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小女兒也因腸炎醫治無效

于重慶醫院夭折

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

讓曾經陽光積極的周有光無心學術

帶著妻兒四處逃亡

就這樣整整逃亡到抗戰結束

到1946年時

上海銀行需要恢復業務

因此派他去美國華爾街工作

在美國期間

他有個叫何廉的朋友

時不時找他聊天,有天他突然說:

“愛因斯坦現在沒事做

想找個人來陪他聊天,你去不去?”

遇到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

周有光當然是一口答應了下來

於是特意打扮了一番

才去見愛因斯坦

沒想到的是愛因斯坦極其隨和

倆人談古論今,聊的頗為愉快

他也因此成為

少有的幾個與愛因斯坦聊過天的中國人

1946年

周有光被新華銀行派往歐洲工作

在那裡他發現

歐洲人對字母學很重視

於是買了許多字母學的書自學

直到1949年解放軍攻佔上海後

周有光才回到國內

擔任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

並在上海新華銀行、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區行兼職

由於周有光知識淵博

在學校裡很多學生都喜歡問他問題

因此大家都親切的稱呼他為

周百科

雖然他一直在從事金融學工作

但是在他所有愛好當中

最感興趣的要數語言學了

在工作和生活之餘

他常常發表一些關於

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論文和書籍

不料竟受到了語言學界的重視

那時新中國剛剛成立

各項重建工作都被提上日程

並且全國也開展了一場浩大的“掃盲”活動

中文拼音作為學習語言文字的重要部分

自然也被列入了討論之列

拼音方案委員會的工作原本目標是取代漢語,據胡喬木說是,文字改革。毛主席作了不少指示,下了很大的決心,以致在一次會議上講要實行拼音化、拉丁化……這件事的起因是毛主席同史達林談話,史達林提出漢字太難認,是否可以搞一個民族化的拼音方案,不一定按照別國的字母來設計。

1955年

周總理點名要周有光

去北京從事中文拼音工作

任文改會下屬的拼音方案委員會組長

文改會另有一小組

但不對外掛牌

專門負責簡化字

史達林曾對郭沫若說:“我們蘇聯的兒童,只要學習三個禮拜,學會了俄文字母和拼音法,就能夠看書,你們的情形怎樣?”郭沫若回答道:“我們不行。往往學了三年還不能夠看書呢。漢字學起來的確是有困難的。”

但是因為蘇聯教授提出的意見

並不符合中國國情

毛主席也反對廢除漢字

所以中文拼音方案在研究方向上

是為了輔助學習漢字

因此周有光便提議

不妨就採用曾經的拉丁字母?

結果一經討論

竟然真的通過了這個方案

於是,作為經濟學家的周有光

憑藉著曾經因為興趣

在語言文字學打下的扎實基礎

開始了中國中文拼音的研究

為了證實拼音輔助漢字的可行性

他寫了300多篇相關論文

並出版了20多本相關著作

帶領著一批語言學家

一個一個字母的推敲

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定型,定音

整整耗費了3年時間

才編寫成了今年我們使用的中文拼音方案

(1986年語言界學者聚會:季羨林、呂叔湘、許國璋、周有光、馬學良)

最終

在1958年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上

通過了中文拼音方案決議

從此之後

小學生入學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學習中文拼音

它不但能幫助廣大國民學說普通話

還將學齡兒童的閱讀能力

提前了至少兩年

僅1958年一年

全國注音讀物高達一千萬冊

為推進國民文化建設做出巨大貢獻

我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

這句話放在周有光身上毫不為過

在他百歲之後

本應該是享福的年齡了

但他仍然對學術研究孜孜不倦

100歲時,出版了《百歲新稿》

105歲,出版了《朝聞道集》

106歲,又出版了《拾貝集》

在2010年時

105歲的周有光還學年輕人

關注網上的新聞和熱點

正是因為他對中國語文改革的貢獻

在我國官方學術界裡評價他為

“中文拼音之父”

中國卓絕的語言文學學家

然而,面對如此評價

周有光卻淡然的說道:

“我不是中文拼音之父。

我只是中文拼音之子!”

現如今,幾乎所有人

在使用電腦打字的時候

都會用到拼音輸入法

包括阿光在碼字時

也在運用周有光先生所確定的拼音方案

如果不是因為周有光

世界還會將“北京”稱為“Peking”

將“重慶”稱為“Chungking”

正是拼音的制定與推廣

讓中國99%的人都能熟練的閱讀文章

正是周有光的努力

讓中國與世界走得更近

2017年1月14日3時

112歲的周有光安然離世

而今天,是他逝世一周年的日子

Google記得他

我們也永遠不會忘記

曾經有一個人

他的名字叫

周有光

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樣

他用自己身上的光

照亮了中國語言文學的光

讓一束光簇擁著另一束光

照亮整個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