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棋後”謝軍來濱州 分享她的“博弈人生”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1月14日,濱城區益智棋類進校園活動在濱城區第一小學正式啟動,並拉開了首屆“南楊置業杯”中小學生國際跳棋、國際象棋、中國象棋比賽的序幕。這一次比賽因為一個人的到來,

而顯得格外受關注——中國國際象棋協會副主席、首都體育學院副院長、國際象棋國際特級大師、女子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謝軍。

如同在電視上看到的那樣,這位無數次坐在棋盤前博弈、無數次面對生活新挑戰的“棋後”,臉上始終帶著標誌性的從容微笑,細聲細語地講述她的棋壇經歷和對教育的思考,舉手投足間,棋手的優雅和學者的內涵完美融合。

濱城區益智棋類進校園啟動儀式暨首屆“南楊置業杯”中小學生國際象棋、國際跳棋、中國象棋比賽開幕式現場。

叱吒棋壇十年四次“封後”:下棋幫助自己領悟人生、學會為人

瞭解國際象棋的朋友,聽到謝軍這個名字,一定是“如雷貫耳”。她在國際象棋界的地位,

就好比籃球界的姚明、足球界的孫雯、田徑界的劉翔。

1980年,10歲的謝軍從學習象棋轉為學習國際象棋,只用了六年時間便進入了中國國際象棋國家集訓隊。1991年,她向保持世界冠軍頭銜達13年之久的格魯吉亞棋手齊布林達尼澤發起挑戰,以4勝2負9和總成績獲勝,成為中國第一個女子國際象棋世界冠軍。也是國際象棋史上第一位歐洲以外的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從那之後,

她10年間四次登頂“封後”,可以說在當時,她就是站在世界女子棋壇頂峰的人。說她是中國國際象棋界的傳奇,恰如其分。

而這次謝軍來到濱州,也讓濱州的小棋迷有機會近距離的一睹“棋後”風采。在一上午的時間裡,謝軍了參觀濱城區第一小學的棋藝教室,認真瞭解學校棋類教學活動的開展,看到展覽室裡滿滿的獎盃、榮譽證書,也讓謝軍由衷表示讚歎。而在旁邊的教室裡,

國際象棋、國際跳棋比賽正在緊張的進行,謝軍也饒有興致地在小棋手身邊觀看他們下棋。

謝軍的報告以《黑白64格裡的金鑰匙》為題進行講述。

“非常高興來到濱州參加本次活動,棋類運動有助於智力開發和文化學習,濱城區多年來堅持開展棋類比賽,

對於學生全面發展非常有益。而且棋如人生,習慣和自己對弈,不僅能更深層次的認識自己,也能領會人生的真諦、學會做人的道理。希望濱州培養更多全面發展的人才,並不斷傳播棋類文化。”謝軍說。

雙料“博士後”分享《黑白64格裡的金鑰匙》:下棋是一場磨練意志的修行

稍事休息,謝軍的報告《黑白64格裡的金鑰匙》便在大家的期待中開講。告別棋壇的謝軍,先後獲得了北師大心理學博士學位以及教育學和體育管理雙料博士後;作為管理者,她完成了從北京棋院院長到首都體育學院副院長的跨越;作為教育工作者,謝軍更是實現了從體育界到教育界的“跨界轉型”,長期為青少年教育事業無私付出。

可以說,她的生活在告別了國際象棋之後,更加豐富、更加充實。但在她個人看來,作為職業棋手的那一段經歷,讓她終身受益。“在我的人生裡,受益最大的不是賽場上獲得多少冠軍,也不是學習過程獲得多少學位,而是作為棋手養成的思考的習慣和拼搏的勇氣,這是伴隨一生的財富。”在她的講座裡,謝軍這樣說。

在謝軍看來下棋是科學、藝術、體育綜合體現。對於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意義,不僅是休閒的方式、競技的比賽,也是一種磨練意志的修行。“成長的過程中有比賽、有對抗,要善於抓住每一次機會。比如下棋的過程中,如果你的對手狀態好,那你應該下的穩健一點,如果對手狀態不好,可以侵略性強一點。如何抓住機會,是棋手的核心素養,也是給我們的哲理。”謝軍說。

棋後”謝軍面對50名濱州小棋手的挑戰,展開車輪大戰。

結合自身下棋的經歷,謝軍將她的一個個故事與大家一起分享,用她沉穩的聲音娓娓道來。她說,下棋是在思考中學習進步的過程,觀察一間棋室不同層次、水準的棋手,能發現他們的氣質會有不同,這就是下棋帶給孩子們的改變。下棋的過程,對孩子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改變,應該讓孩子們享受這種成長,而不宜採用填鴨式的教育。

“車輪大戰”50名小棋手:希望孩子們在下棋的過程中學會成長、學會分享

下午兩點,小棋手們期待已久的“車輪大戰”也拉開戰幕,謝軍將面對50名濱州小棋手的挑戰。每到一個台前,謝軍都跟小棋手們握手,並走出第一步。不需要思考的出兵,再熟悉不過的棋盤,一切都是輕車熟路。大約三分鐘,謝軍已經下完了第一圈。半小時過去,戰鬥進入到複雜的階段。謝軍在每一張棋台前停留、思考的時間也更長了。每一步都要凝神思考,神情專注。看來孩子們也給謝軍出了點難題。

一個半小時過去,已經有不少小朋友繳槍投降了。但每一名小朋友也都有收穫:與棋後切磋的難得機會和棋後的簽名。此時,勝負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國際象棋裡有一條規則:一個“小兵”如果突破重圍殺到對方底線,便能升級成為最強大的棋子“皇后”。在場的五十名“小兵”,都在向自己的“皇后”之路前進。

謝軍來到國際象棋比賽賽場,觀看孩子們的比賽。

賽後,謝軍也點評了小選手的棋藝。“受時間所限,五十盤棋實在下不完。但大部分棋場面上的優劣已經非常明朗了。但我要承認的是,有一盤棋小選手已經是明顯的優勢了。還有一盤我也疏忽下了昏招,但落子無悔,丟子也要走下去,我也希望給小選手們做一個典範。比賽的過程重在交流,希望孩子們在下棋的過程中學會成長、學會分享。期待以後與小棋手們繼續交流,也祝願你們在以後的比賽中取得佳績!”謝軍說。

賽後,謝軍為孩子們簽字留念。

“棋後”謝軍接受專訪:人生充滿挑戰和博弈,要盡己所能找到最好的一步棋

記者:此番來到濱州,對濱州的印象如何?對濱州國際象棋課程、活動的開展如何評價?

謝軍:濱州的新城區規劃的非常棒,但因為第一次來,還沒有更深入的領略這座城市的風采。我瞭解濱州更多的是通過新聞報導,濱州的國際象棋、國際跳棋取得了很多優異的成績。今天通過參觀,也感受到濱州學校、領導對棋類運動的重視,比賽的組織非常完善,不少學校還有專門的圍棋教室,這都非常可貴。

記者:下國際象棋對孩子們的好處有哪些?校園應該如何推廣、普及這一項目?在其他城市有哪些好的例子?

謝軍:在俄羅斯,國際象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被擺在了全國精神文化建設這樣一個高度,棋可以讓人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去思考、去判斷,帶給人們好的思維方式。對於一座城市而言,有助於加快文化建設方面的發展。想像這樣一個畫面:一家人圍坐在一張棋盤前共同思考,是多麼的和諧,重在讓所有人獲得一種分享和交流的體驗。俄羅斯文學家普希金曾說,“國際象棋對每一個幸福的家庭都是必不可少的。”棋的加入,對一個人的人生是閃亮的一筆。

棋類活動對場地的要求不高,在學校、在社區,都可以很好地開展。活動形式也不僅僅局限於常規的教學和比賽,可以讓下棋變成生活中潛移默化的一種方式,越自然的實物才越長久、越深入人心。

記者:很多報導都說,“棋後”轉型了。您擁有心理學和教育學博士學位。出於怎樣的考慮告別棋壇、轉型從事教育工作呢?您對濱州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建議有哪些?

謝軍:所謂“轉型”,對我來說是很自然的過程。雖然看上去兩個職業的跨度很大,但也實屬正常。當我無法作為一線棋手全力投入比賽,那麼就需要我去試著轉型找到適合我的職業,我也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教練和棋院的管理者。

對於家長而言,如果家裡有喜歡下棋的孩子,我特別建議家長遵循孩子的興趣。只有孩子喜歡的才是真正願意做的。我現在從事的事情,是我喜歡的,也是我非常享受的充實狀態。雖然這個過程肯定會有挑戰和困難,但下棋也教會了我如何化解——無論你面對什麼樣的棋局、局面,你都要盡己所能找到最好的一步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但如何在現有的條件下做到最好,這就是人生每一步需要的博弈。

記者:通過報導,也能看到您會抽出時間,為了推廣國際象棋的普及而奔走,上個月還參加了一場棋王棋後爭霸賽。對於國際象棋,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情況下,您還願意繼續付出嗎?

謝軍:國際象棋已經成為我骨子裡磨不掉的元素了。上個月下棋我特別開心,因為能回到棋盤邊上是我非常迷戀的一種生活方式。今後只要條件允許,我也都將在所不辭。因為這是我特別願意、也能夠勝任的一件事。既能跟大家分享你的經驗、你的特長,也能讓你各方面都感覺很美妙的事,那麼何樂而不為呢?

她完成了從北京棋院院長到首都體育學院副院長的跨越;作為教育工作者,謝軍更是實現了從體育界到教育界的“跨界轉型”,長期為青少年教育事業無私付出。

可以說,她的生活在告別了國際象棋之後,更加豐富、更加充實。但在她個人看來,作為職業棋手的那一段經歷,讓她終身受益。“在我的人生裡,受益最大的不是賽場上獲得多少冠軍,也不是學習過程獲得多少學位,而是作為棋手養成的思考的習慣和拼搏的勇氣,這是伴隨一生的財富。”在她的講座裡,謝軍這樣說。

在謝軍看來下棋是科學、藝術、體育綜合體現。對於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意義,不僅是休閒的方式、競技的比賽,也是一種磨練意志的修行。“成長的過程中有比賽、有對抗,要善於抓住每一次機會。比如下棋的過程中,如果你的對手狀態好,那你應該下的穩健一點,如果對手狀態不好,可以侵略性強一點。如何抓住機會,是棋手的核心素養,也是給我們的哲理。”謝軍說。

棋後”謝軍面對50名濱州小棋手的挑戰,展開車輪大戰。

結合自身下棋的經歷,謝軍將她的一個個故事與大家一起分享,用她沉穩的聲音娓娓道來。她說,下棋是在思考中學習進步的過程,觀察一間棋室不同層次、水準的棋手,能發現他們的氣質會有不同,這就是下棋帶給孩子們的改變。下棋的過程,對孩子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改變,應該讓孩子們享受這種成長,而不宜採用填鴨式的教育。

“車輪大戰”50名小棋手:希望孩子們在下棋的過程中學會成長、學會分享

下午兩點,小棋手們期待已久的“車輪大戰”也拉開戰幕,謝軍將面對50名濱州小棋手的挑戰。每到一個台前,謝軍都跟小棋手們握手,並走出第一步。不需要思考的出兵,再熟悉不過的棋盤,一切都是輕車熟路。大約三分鐘,謝軍已經下完了第一圈。半小時過去,戰鬥進入到複雜的階段。謝軍在每一張棋台前停留、思考的時間也更長了。每一步都要凝神思考,神情專注。看來孩子們也給謝軍出了點難題。

一個半小時過去,已經有不少小朋友繳槍投降了。但每一名小朋友也都有收穫:與棋後切磋的難得機會和棋後的簽名。此時,勝負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國際象棋裡有一條規則:一個“小兵”如果突破重圍殺到對方底線,便能升級成為最強大的棋子“皇后”。在場的五十名“小兵”,都在向自己的“皇后”之路前進。

謝軍來到國際象棋比賽賽場,觀看孩子們的比賽。

賽後,謝軍也點評了小選手的棋藝。“受時間所限,五十盤棋實在下不完。但大部分棋場面上的優劣已經非常明朗了。但我要承認的是,有一盤棋小選手已經是明顯的優勢了。還有一盤我也疏忽下了昏招,但落子無悔,丟子也要走下去,我也希望給小選手們做一個典範。比賽的過程重在交流,希望孩子們在下棋的過程中學會成長、學會分享。期待以後與小棋手們繼續交流,也祝願你們在以後的比賽中取得佳績!”謝軍說。

賽後,謝軍為孩子們簽字留念。

“棋後”謝軍接受專訪:人生充滿挑戰和博弈,要盡己所能找到最好的一步棋

記者:此番來到濱州,對濱州的印象如何?對濱州國際象棋課程、活動的開展如何評價?

謝軍:濱州的新城區規劃的非常棒,但因為第一次來,還沒有更深入的領略這座城市的風采。我瞭解濱州更多的是通過新聞報導,濱州的國際象棋、國際跳棋取得了很多優異的成績。今天通過參觀,也感受到濱州學校、領導對棋類運動的重視,比賽的組織非常完善,不少學校還有專門的圍棋教室,這都非常可貴。

記者:下國際象棋對孩子們的好處有哪些?校園應該如何推廣、普及這一項目?在其他城市有哪些好的例子?

謝軍:在俄羅斯,國際象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被擺在了全國精神文化建設這樣一個高度,棋可以讓人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去思考、去判斷,帶給人們好的思維方式。對於一座城市而言,有助於加快文化建設方面的發展。想像這樣一個畫面:一家人圍坐在一張棋盤前共同思考,是多麼的和諧,重在讓所有人獲得一種分享和交流的體驗。俄羅斯文學家普希金曾說,“國際象棋對每一個幸福的家庭都是必不可少的。”棋的加入,對一個人的人生是閃亮的一筆。

棋類活動對場地的要求不高,在學校、在社區,都可以很好地開展。活動形式也不僅僅局限於常規的教學和比賽,可以讓下棋變成生活中潛移默化的一種方式,越自然的實物才越長久、越深入人心。

記者:很多報導都說,“棋後”轉型了。您擁有心理學和教育學博士學位。出於怎樣的考慮告別棋壇、轉型從事教育工作呢?您對濱州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建議有哪些?

謝軍:所謂“轉型”,對我來說是很自然的過程。雖然看上去兩個職業的跨度很大,但也實屬正常。當我無法作為一線棋手全力投入比賽,那麼就需要我去試著轉型找到適合我的職業,我也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教練和棋院的管理者。

對於家長而言,如果家裡有喜歡下棋的孩子,我特別建議家長遵循孩子的興趣。只有孩子喜歡的才是真正願意做的。我現在從事的事情,是我喜歡的,也是我非常享受的充實狀態。雖然這個過程肯定會有挑戰和困難,但下棋也教會了我如何化解——無論你面對什麼樣的棋局、局面,你都要盡己所能找到最好的一步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但如何在現有的條件下做到最好,這就是人生每一步需要的博弈。

記者:通過報導,也能看到您會抽出時間,為了推廣國際象棋的普及而奔走,上個月還參加了一場棋王棋後爭霸賽。對於國際象棋,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情況下,您還願意繼續付出嗎?

謝軍:國際象棋已經成為我骨子裡磨不掉的元素了。上個月下棋我特別開心,因為能回到棋盤邊上是我非常迷戀的一種生活方式。今後只要條件允許,我也都將在所不辭。因為這是我特別願意、也能夠勝任的一件事。既能跟大家分享你的經驗、你的特長,也能讓你各方面都感覺很美妙的事,那麼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