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二十歲的他,用死亡告訴我們,什麼是活著的意義

這是一篇舊聞,但足夠震撼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也許就是這樣,我們總是感受到生命的殘酷,才去想生命的意義,在平淡的歲月裡,卻從沒有心細去回味生命過。

胡歌曾說過既然活下來了,

那就不能白活,文章中的程浩也是秉著這樣的一個信念認認真真的生活著的人。

他,一個新疆的男孩,在六個月大的時候就被斷定活不過五歲,生活不能自理,多次與死神抗爭,他還說過“閻王嫌我太善良,上帝嫌我太混帳,他們都不肯收留我,沒辦法我只能回到人間。”為了證明自己沒有白來過這個世上,他閱讀大量的書籍,寫大量的文章,有自己的專欄,有日記,

有讀書筆記,他所做的這一次都只為了證明自己沒有白活。

他身殘志堅,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這樣認真活過的人致敬!活著,就要努力讓自己的生命有意義。

“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隨口拿來誇耀的事蹟,

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知乎網曾舉辦過一個討論,叫做:

“你覺得自己牛逼在哪”

一個年輕的小夥子,

把他的自身經歷寫在網上,

瞬間讓其他網友的回答都弱爆了:

“我吃過豬都不吃的藥,

紮過帶電流的針,

練過神乎其神的氣功,

甚至還住過全是棄兒的孤兒院。

二十年間,

我的病危通知單,

厚厚一遝紙,

老媽用一根十釐米長的釘子釘在牆上,

說很有紀念意義。”

我們都追求與眾不同,他卻十分渴望與別人“相同”,

我們隨意揮霍的今天,曾是他渴望的明天。

2013年8月21日,

這個自謔為“宅界鉅子”“職業病人”的小夥子,

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數十萬網友自發哀悼,

東東槍、于鶯、章詒和、李開複、蔣方舟、任泉等名人明星,

演員任泉評論說:“你在這個世界上,有人知道你牛過!我算一個。”

他叫程浩,

1993年出生在新疆博爾塔拉一個普通家庭,

六個月的時候,家人發現他跟別的孩子不同,

他不踢不蹬不翻滾,

輾轉多家醫院檢查,從石河子到烏魯木齊,從北京到天津,

醫生都無法查出明確的病因,只斷定他活不過五歲。

醫生建議家屬放棄他,族中長輩也勸他母親再生養一個。

他母親說:

“不管孩子怎樣,

既然我把他生下來,我就要把他養大。

老天奪走他多少,我就用愛來彌補他多少。”

他母親帶他到處求醫問藥,

直到三四歲都沒有結果也沒有效果。

他母親看他胖乎乎的,沒什麼不正常,

也就暫停了折磨人的看病過程。

他父親是一名旅遊司機,每年大江南北四處奔波,

他母親身兼數個公司的會計,地點相隔數百公里,

每月有一半時間要花費在路上,

五歲之前,他多由爺爺奶奶帶著,

五歲之後,他母親把他接回身邊,一邊工作一邊帶著,

並給他請了家庭教師,彌補他不能像同齡人那樣上學的缺憾。

老師教完他拼音就辭職了,

他母親給他買了字典,母親做飯,他就自己翻字典,

遇到不懂的吃飯時再問,他母親邊給他餵飯邊教他。

他飯量小,但每頓飯都要吃一個半小時,

“他嘴巴只能半張,要是不會喂的話,根本送不到嘴裡,

吞咽的肌肉好像也有點萎縮,你稍微急點,他就會嗆著。”

他母親邊給他慢慢餵飯邊教他認字。

對於常人來說毫不費力的吃喝拉撒,他一輩子都要仰仗父母。

六歲,在石河子的酒店過生日,那時的他還能自己坐在凳子上

六歲後,母親給他添了個妹妹,

作為一個哥哥,不能保護妹妹,反倒要她照顧自己,

這讓他感到愧疚。

去世後,他的墓碑上寫的是“哥哥程浩之墓”。

八歲那年,他第一次和家人去石河子南山滑雪,

那時已不能自己坐,所以爸爸抱著他玩的扒犁子。

電腦剛出來時,他母親給他買了一台,那時他九歲。

此後,電腦便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朋友。

也在九歲那年,他父母收到他第一張病危通知單,

之後,基本每年病危兩次。

十二歲那年,他第一次胃出血,

八天八夜水米未進,吃進去的東西原樣吐出,

醫生斷言:“再這樣下去不是病死的,也是餓死的。”

他母親守了他三天三夜,

他求生意志強烈,逃過了死神,護士笑說他又活過來了,

他說:“閻王嫌我太善良,上帝嫌我太混帳,

他們都不肯收留我,沒辦法我只能回到人間。”

此後出院,他能活動的範圍更小,

除了醫院,常常三四個月才出一次門。

他沒有抱怨,還常笑說是他父母一生跑了太多路,

最後使他“無路可走”。

有句話說:“上帝關了你一扇門,他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他沒法像普通人那樣出門,沒法像同齡人那樣上學,

但他有更多時間讀自己喜歡的書。

他從十歲起第一次獨立閱讀長篇小說開始,

便保持著每天不少於四個小時的閱讀時間。

十四歲的他,已經成長為多思的少年,

經常出入醫院的他把死看得很輕很淡,思想比同齡的孩子成熟。

家人曾說命運對他不公平,

小小年紀的他反倒安慰說:

“運命嘛,休論公道。

不幸與幸運一樣,都需要有人承擔。”

他不懼怕死亡,

但害怕上帝丟給他太多理想,卻忘了給他完成理想的時間。

他的理想是做一個像斯蒂芬.金那樣善於講故事的人。

“生命之殘酷,在於其短暫;

生命之可貴,亦在於其短暫。”

他給自己制定了更嚴苛的計畫——每天必須閱讀十萬字,

閱讀的內容已從早期的韓寒郭敬明七堇年笛安,

轉變成《1984》《胡適文選》《民主的細節》等。

上午閱讀,下午寫作。

他已無法承受一本紙質書的重量,

只能在網路上閱讀或讀電子書,

他寫作是用滑鼠在軟鍵盤上一個一個點出來,

寫得很慢,很吃力,

他不想經常麻煩別人,長時間保持一個動作,

直到累得扛不住才叫母親幫他翻身、換個姿勢。

讀書是他認真生活的表達方式,

寫作是他尋找到的一條“自我救贖”之路。

他把尼采的話當成自己的格言:

“凡是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強大。”

“我未必能成為作家,未必能寫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

但是我必須堅持寫作這個行為,

因為我不想讓自己身上的傷痕變得毫無意義。

看著這些淤青,我就能想起曾經的日日夜夜,

想起曾經的自己。

若放棄寫作,

則是對之前付出的一切表示否定。”

他的不甘心,他的堅持,讓他在2013年二十歲生日前,

看到了希望。

他的《昂著頭的藝術》被刊登在《全球商業經典》,

他在知乎對“你覺得自己牛逼在哪兒?為什會這樣覺得?”的回答

刷新了知乎的紀錄:

24小時獲得2000+點贊、500+評論,

私信和留言像潮水般向他湧去,

“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隨口拿來誇耀的事蹟,

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這是他在知乎的那個著名的回答。

他在知乎擁有了個人專欄,

有人被他的文字感動了,

也有人在他的文字中獲得力量。

他去世第二天,他母親接到一個男孩哭著打來的電話:

“阿姨,我真的對生活都絕望了,

是程浩把我從病魔手里拉了回來,讓我對生活恢復了信心。

我沒想到他竟然走在我前面。

我心裡真的特別特別難受,

要不是他,我可能會走在他的前頭。”

有網友說他很勵志,

他覺得自己只是做了該做的,能做的,

他反感別人給他貼“身殘志堅”“自強不息”這樣的標籤。

“難道因為疾病,每個人就要活得垂頭喪氣、萎靡不振嗎?”

他想活著,活好,愛人,被愛,被需要,

儘量不麻煩別人,最好還能幫助到別人。

他經常跟他母親說:

“媽媽,要是我死了,把我的眼角膜捐出去。

把我的遺體捐出去做解剖。

解剖了我,找出病因,找到療法,能救好多人。

不然你把我埋掉,跟垃圾有什麼區別。”

捐眼角膜,讓需要的人重見光明,

這是他的願望,

另一個願望是,

去北影導演系聽課,哪怕一天。

但是,這些願望都沒能實現。

對我們來說一個小小的感冒,

對他來說都有可能是一次致命傷,

他的左肺只是一個扁條,只要感冒,“呼吸都是一種奢侈。”

2013年8月18號,在一次感冒之後,

帶著呼吸機依然微笑的他,

三天后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去世前一個網友給他寫了一封郵件,

問他:“一個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我們為什麼要忍受那麼多痛苦?”

他沒有直接回復網友,寫了一篇《地獄在身後》貼在知乎上,

這成了他生前的最後一篇文章。

“也許我們無法明白‘活著’的意義,

但是我們已經為‘活著’付出太多代價;

也許我們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

但是我們已經為夢想流下了太多淚水。

我們能做的,僅僅是在這條路上

走得更遠,

絕不回頭。

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獄一定在身後。”

程浩走後,

他母親幫他整理電腦裡遺留的文字,

沒上過一天學校的他,

寫有專欄文章,有日記,有讀書筆記,

更有大量未完成的作品,

大概44萬字。

這些作品,

都是他在生命最後兩三年用滑鼠一下一下點出來的。

他生前最大的心願是出書,

“你看別人都說自己慘,

等他們看到我,就不會覺得自己慘了,

我沒有白出生。”

“如果有一天,我出書了,

我會取名叫《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

他母親幫他完成了這個心願,

我們看到了《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

封面上這朵梵古底色的玫瑰花是他生前所繪。

還有一部十余萬字的日記——《生命的單行道:程浩日記》。

有人問:“人終有一死,現在的奔波勞累有什麼意義?”

他反問:“難道因為死亡是人生的終點,我們就要放棄生命的過程嗎?”

地點相隔數百公里,

每月有一半時間要花費在路上,

五歲之前,他多由爺爺奶奶帶著,

五歲之後,他母親把他接回身邊,一邊工作一邊帶著,

並給他請了家庭教師,彌補他不能像同齡人那樣上學的缺憾。

老師教完他拼音就辭職了,

他母親給他買了字典,母親做飯,他就自己翻字典,

遇到不懂的吃飯時再問,他母親邊給他餵飯邊教他。

他飯量小,但每頓飯都要吃一個半小時,

“他嘴巴只能半張,要是不會喂的話,根本送不到嘴裡,

吞咽的肌肉好像也有點萎縮,你稍微急點,他就會嗆著。”

他母親邊給他慢慢餵飯邊教他認字。

對於常人來說毫不費力的吃喝拉撒,他一輩子都要仰仗父母。

六歲,在石河子的酒店過生日,那時的他還能自己坐在凳子上

六歲後,母親給他添了個妹妹,

作為一個哥哥,不能保護妹妹,反倒要她照顧自己,

這讓他感到愧疚。

去世後,他的墓碑上寫的是“哥哥程浩之墓”。

八歲那年,他第一次和家人去石河子南山滑雪,

那時已不能自己坐,所以爸爸抱著他玩的扒犁子。

電腦剛出來時,他母親給他買了一台,那時他九歲。

此後,電腦便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朋友。

也在九歲那年,他父母收到他第一張病危通知單,

之後,基本每年病危兩次。

十二歲那年,他第一次胃出血,

八天八夜水米未進,吃進去的東西原樣吐出,

醫生斷言:“再這樣下去不是病死的,也是餓死的。”

他母親守了他三天三夜,

他求生意志強烈,逃過了死神,護士笑說他又活過來了,

他說:“閻王嫌我太善良,上帝嫌我太混帳,

他們都不肯收留我,沒辦法我只能回到人間。”

此後出院,他能活動的範圍更小,

除了醫院,常常三四個月才出一次門。

他沒有抱怨,還常笑說是他父母一生跑了太多路,

最後使他“無路可走”。

有句話說:“上帝關了你一扇門,他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他沒法像普通人那樣出門,沒法像同齡人那樣上學,

但他有更多時間讀自己喜歡的書。

他從十歲起第一次獨立閱讀長篇小說開始,

便保持著每天不少於四個小時的閱讀時間。

十四歲的他,已經成長為多思的少年,

經常出入醫院的他把死看得很輕很淡,思想比同齡的孩子成熟。

家人曾說命運對他不公平,

小小年紀的他反倒安慰說:

“運命嘛,休論公道。

不幸與幸運一樣,都需要有人承擔。”

他不懼怕死亡,

但害怕上帝丟給他太多理想,卻忘了給他完成理想的時間。

他的理想是做一個像斯蒂芬.金那樣善於講故事的人。

“生命之殘酷,在於其短暫;

生命之可貴,亦在於其短暫。”

他給自己制定了更嚴苛的計畫——每天必須閱讀十萬字,

閱讀的內容已從早期的韓寒郭敬明七堇年笛安,

轉變成《1984》《胡適文選》《民主的細節》等。

上午閱讀,下午寫作。

他已無法承受一本紙質書的重量,

只能在網路上閱讀或讀電子書,

他寫作是用滑鼠在軟鍵盤上一個一個點出來,

寫得很慢,很吃力,

他不想經常麻煩別人,長時間保持一個動作,

直到累得扛不住才叫母親幫他翻身、換個姿勢。

讀書是他認真生活的表達方式,

寫作是他尋找到的一條“自我救贖”之路。

他把尼采的話當成自己的格言:

“凡是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強大。”

“我未必能成為作家,未必能寫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

但是我必須堅持寫作這個行為,

因為我不想讓自己身上的傷痕變得毫無意義。

看著這些淤青,我就能想起曾經的日日夜夜,

想起曾經的自己。

若放棄寫作,

則是對之前付出的一切表示否定。”

他的不甘心,他的堅持,讓他在2013年二十歲生日前,

看到了希望。

他的《昂著頭的藝術》被刊登在《全球商業經典》,

他在知乎對“你覺得自己牛逼在哪兒?為什會這樣覺得?”的回答

刷新了知乎的紀錄:

24小時獲得2000+點贊、500+評論,

私信和留言像潮水般向他湧去,

“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隨口拿來誇耀的事蹟,

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這是他在知乎的那個著名的回答。

他在知乎擁有了個人專欄,

有人被他的文字感動了,

也有人在他的文字中獲得力量。

他去世第二天,他母親接到一個男孩哭著打來的電話:

“阿姨,我真的對生活都絕望了,

是程浩把我從病魔手里拉了回來,讓我對生活恢復了信心。

我沒想到他竟然走在我前面。

我心裡真的特別特別難受,

要不是他,我可能會走在他的前頭。”

有網友說他很勵志,

他覺得自己只是做了該做的,能做的,

他反感別人給他貼“身殘志堅”“自強不息”這樣的標籤。

“難道因為疾病,每個人就要活得垂頭喪氣、萎靡不振嗎?”

他想活著,活好,愛人,被愛,被需要,

儘量不麻煩別人,最好還能幫助到別人。

他經常跟他母親說:

“媽媽,要是我死了,把我的眼角膜捐出去。

把我的遺體捐出去做解剖。

解剖了我,找出病因,找到療法,能救好多人。

不然你把我埋掉,跟垃圾有什麼區別。”

捐眼角膜,讓需要的人重見光明,

這是他的願望,

另一個願望是,

去北影導演系聽課,哪怕一天。

但是,這些願望都沒能實現。

對我們來說一個小小的感冒,

對他來說都有可能是一次致命傷,

他的左肺只是一個扁條,只要感冒,“呼吸都是一種奢侈。”

2013年8月18號,在一次感冒之後,

帶著呼吸機依然微笑的他,

三天后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去世前一個網友給他寫了一封郵件,

問他:“一個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我們為什麼要忍受那麼多痛苦?”

他沒有直接回復網友,寫了一篇《地獄在身後》貼在知乎上,

這成了他生前的最後一篇文章。

“也許我們無法明白‘活著’的意義,

但是我們已經為‘活著’付出太多代價;

也許我們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

但是我們已經為夢想流下了太多淚水。

我們能做的,僅僅是在這條路上

走得更遠,

絕不回頭。

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獄一定在身後。”

程浩走後,

他母親幫他整理電腦裡遺留的文字,

沒上過一天學校的他,

寫有專欄文章,有日記,有讀書筆記,

更有大量未完成的作品,

大概44萬字。

這些作品,

都是他在生命最後兩三年用滑鼠一下一下點出來的。

他生前最大的心願是出書,

“你看別人都說自己慘,

等他們看到我,就不會覺得自己慘了,

我沒有白出生。”

“如果有一天,我出書了,

我會取名叫《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

他母親幫他完成了這個心願,

我們看到了《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

封面上這朵梵古底色的玫瑰花是他生前所繪。

還有一部十余萬字的日記——《生命的單行道:程浩日記》。

有人問:“人終有一死,現在的奔波勞累有什麼意義?”

他反問:“難道因為死亡是人生的終點,我們就要放棄生命的過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