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以及典故由來,你知道嗎?

我們小時候老師或者父母或多或少的都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哎,

怎麼一問三不知呢?”當時還納悶我只不過是一道數學題做不出來怎麼成“一問三不知了呢”,我記得我當時就說的是:“不知天,不知地,不知人,三界嘛,哈哈。”有沒有同感啊,那麼到底什麼是一問三不知,又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呢“一問三不知”是漢語中的一個詞彙,

我們都知道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的點滴中總結了很多詞彙,經過了幾千年的詞義演變,現在“一問三不知”詞彙的主要意思是:無論怎麼問都說不知道。而“三個不知”指的是: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經過和事情的結果。而這句話還有一層隱含地意思就是:裝糊塗,即使知道也說不知道,假裝不知道的意思,亦有明哲保身的意味。那麼“一問三不知”的由來和原型故事又是什麼呢?

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左傳》,即《春秋左氏傳》也叫《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朝以後才正式稱之為《左傳》並流傳至今。這本書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第一部詳細記錄事件的編年體史書,而這本書的作者具體是誰也不得而知,

但相傳是春秋末年時期魯國(現山東中南部,河南東部)的左丘明所著,本意是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記述範圍從西元前722(魯隱西元年)至西元前468(魯悼公二十七年)。

而我們題目中的“一問三不知”就是出自《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這一篇章。

背景是為:時年晉荀瑤(春秋晉國執政卿士,智氏家族領主,又稱智瑤)帶領晉國的大軍討伐鄭國,齊國軍隊前去增援援鄭國。齊軍中荀寅(春秋時晉卿,即中行文子,又稱中行寅)進諫但並未被主將採納,隨後他自我反省總結,說道:“君子之謀也, 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這既是這句話的最早出處。所以“一問三不知”就是從荀寅當時所說的話語中概括總結出來的。
它的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緣由開始、過程發展、最終結果都不知道,當時的本意是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所說的“三不知”很明白,是所涉及的始、中、終三個階段和三個方面都不知道,都不知情,並沒有其他引申之意。

而隨著歷史的更迭,朝代的演變以及文人騷客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思想進步,使的“一問三不知”有了一些引申的含義。

在歷史的更迭中逐漸的用“三不知”指對事件的“內情”一無所知,也有時指在裝糊塗,在打太極。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卷三說道:“桂娘一定在裡頭,只作三不知,闖將進去,見他時再作道理。”這裡是”用“三不知”來刻畫人物在面對事件時的慌張和冒失。而《金瓶梅》裡有一段是描述西門慶的,是為“那西門慶三不知正進門,兩個撞了個滿懷。”這裡的“三不知”用來表示很突然、片刻間一下子還沒做好準備的意思。”而到了近代,“三不知”除了是表示對事件所有的一無所知外,隨著民國初年白話文的興起,以及各種文化運動各種思想潮流的井噴式的爆發,“三不知”又多了一層裝糊塗,明哲保身的意思。我記得在看某部關於清末民初的電影時,裡面軍閥混戰,一位軍閥搶了另外一位軍閥的軍火,另外一位知情的軍閥在面對詢問時擺出了一副“一問三不知”的態度與做法。這裡就是在裝糊塗,在明哲保身。

以上就是“一問三不知”這句話的由來,含義發展和典故。在為您長知識的同時希望能傳播出去,讓更多的朋友瞭解,知道。如有不對的地方,我們共同學習進步,歡迎指正。

而隨著歷史的更迭,朝代的演變以及文人騷客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思想進步,使的“一問三不知”有了一些引申的含義。

在歷史的更迭中逐漸的用“三不知”指對事件的“內情”一無所知,也有時指在裝糊塗,在打太極。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卷三說道:“桂娘一定在裡頭,只作三不知,闖將進去,見他時再作道理。”這裡是”用“三不知”來刻畫人物在面對事件時的慌張和冒失。而《金瓶梅》裡有一段是描述西門慶的,是為“那西門慶三不知正進門,兩個撞了個滿懷。”這裡的“三不知”用來表示很突然、片刻間一下子還沒做好準備的意思。”而到了近代,“三不知”除了是表示對事件所有的一無所知外,隨著民國初年白話文的興起,以及各種文化運動各種思想潮流的井噴式的爆發,“三不知”又多了一層裝糊塗,明哲保身的意思。我記得在看某部關於清末民初的電影時,裡面軍閥混戰,一位軍閥搶了另外一位軍閥的軍火,另外一位知情的軍閥在面對詢問時擺出了一副“一問三不知”的態度與做法。這裡就是在裝糊塗,在明哲保身。

以上就是“一問三不知”這句話的由來,含義發展和典故。在為您長知識的同時希望能傳播出去,讓更多的朋友瞭解,知道。如有不對的地方,我們共同學習進步,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