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歷史上的今天」漢景帝時期爆發西漢“七國之亂”

西元前514年1月17日(距今已2532年),中國漢景帝時期爆發七國之亂。

吳楚“七國之亂”是以劉邦之侄吳王劉濞為首發動的一次同姓王聯合大叛亂。參與叛亂的七國的國王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

吳王劉濞為這次叛亂的主謀。劉濞蓄謀叛亂為時已久。這場變亂導火線是, 漢景帝三年(西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錯認為吳王劉濞有罪,趁機欲削他的會稽和豫章兩郡。劉濞就乘機串通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六國的諸侯王,發動了聯合叛亂。劉濞發兵二十萬,號稱五十萬,為主力。同時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
用“清君側,誅晁錯”的名義,舉兵西向。叛軍順利地打到河南東部。景帝因很惶恐,先從袁盎議殺了晁錯,想滿足他們“清君側”要求換取他們退兵,但晁錯已死,叛軍不退,還公開聲言要奪皇位。叛軍至梁國(治今河南商丘),為景帝之弟梁王劉武所阻。至此時,景帝才決心以武力進行鎮壓。他命太尉條侯周亞夫與大將軍竇嬰率三十六將軍,以奇兵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只用了10個月的時間,
就大破叛軍。劉濞逃到東甌,為東甌王所殺。其餘六王皆畏罪自殺,七國都被廢除。

這是發生在西元前154年發生的一次叛亂,參與叛亂的共有七個諸侯國,所以叫做“七國之亂”。 發生的原因是地方王國勢力和中央集權的矛盾,還有當時的皇后——呂後專權等原因。

漢景帝平定了王國叛亂,為後來漢武帝繼續清除地方王國的勢力奠定了好的基礎。

七國之亂反應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王國勢力威脅基本清除,大大加強了漢朝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也在一定程度常推進了社會經濟的復蘇和發展。

西漢初,劉邦在剷除異姓諸侯王的同時,又分封了九位劉姓子弟為王,想依靠劉氏宗族的力量,作為皇權的羽翼。但是,隨著諸侯王的成長和地方勢力的坐大,其弊病和隱患也漸漸地顯露出來了。

文帝時已嶄露頭角的晁錯也敏銳地看到諸侯王勢力的坐大,必然對漢朝中央政府帶來嚴重的威脅,便向景帝劉啟提出“削藩”的建議,

即“削其枝郡”,歸中央直接統轄。景帝採納了這個建議,並著手逐步削減王國的封地。

早就準備謀反的吳王劉濞乘機連絡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等六國,於西元前154年1月17日(漢景帝前元三年正月甲子)同時起兵,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發動叛亂,七國聯軍號稱50萬,氣勢洶洶。景帝派周亞夫為大尉,率軍迎擊。周亞夫一面屯兵堅守,一面出輕兵斷吳糧道。未及三月就將吳、楚和其他五國掃平,諸王被誅或自刎。從此景帝把諸侯王國的軍政大權全部收歸中央。接著又頒佈了“諸侯王不能自治其國”的新法令 。

七國聯軍號稱50萬,氣勢洶洶。景帝派周亞夫為大尉,率軍迎擊。周亞夫一面屯兵堅守,一面出輕兵斷吳糧道。未及三月就將吳、楚和其他五國掃平,諸王被誅或自刎。從此景帝把諸侯王國的軍政大權全部收歸中央。接著又頒佈了“諸侯王不能自治其國”的新法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