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水泥熟料暴漲暴跌間 誰在導演這場戲?

去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長三角熟料價格連續上漲四輪,累計暴漲140元/噸,寫下中國水泥發展史上罕見的一筆。而今天,1月11日,長三角及沿江熟料卻大幅下調130~170元/噸,同樣是歷史奇跡。

暴漲暴跌在不到三個月內輪番上演,熟料還是當初的熟料,價格卻已不是當初的價格,這背後似乎有只看不見的手在導演這場大戲?

關於暴跌的原因解讀:進口熟料惹的禍?

筆者深窺業內關於此次長三角熟料暴跌的原因,發現各方解讀之中均提及了進口熟料。

那麼進口熟料有多大?根據2000年以來至今的資料,我國進口熟料在2001年達到高峰270.04萬噸,2002~2004年穩定在150萬噸~200萬噸,2005~2009年進口量跌入穀底,2010~2011年受益需求高速增長,進口量大幅上升,2011年最高154萬噸,但也僅僅是2001年高峰時的六成,僅有國內熟料產量的0.12%。2012年開始,進口量重回穀底,2015年中國水泥價格持續下滑,進口量萎縮到僅有0.5萬噸,2016年略有回升。2017年前十一個月,進口熟料則達到了18.42萬噸,創近四年的最高,
據非官方消息,12月進口熟料或超40萬噸,那麼全年合計在60萬噸左右,即使如此,也不到全國產量的0.05%,需知2017年1~11月華東地區熟料產量比2016年同期增加了1237萬噸(還是在山東提前一個月停窯的情況下)。區區幾十萬噸,不足華東增量的十分之一,又何至於引發市場大動肝火?

圖1:2000以來至今進口熟料情況

進口熟料或是此次熟料價格暴降的“背黑鍋者”

筆者認為,進口熟料或是此次熟料價格暴降的“背黑鍋者”。暴漲暴跌之間,隱隱折射出一個事實:長三角及沿江熟料價格定價權已經被區域大企業牢牢控制,幾乎稱得上是“玩弄於鼓掌之間”。去年尤其11月以來進口熟料的突飛猛進,可以說是對區域“肆無忌憚者”的挑戰,它們雖享受著暴利但不覺也後背隱隱發涼。

過去一年,來之不易的供給側春風吹得行業勠力同心,情比金堅,老大們領導,小兄弟們跟隨。如今,進口熟料撥動了大家的神經,尤其元旦以來已經造成了不少小小的“麻煩”,兄弟們似乎都盯著“有話要說”,老大們如何能夠淡定?價格暴降似乎正是對“彼此友情”的回應:留得青山在,旺季好再來!

暴降之後 未來市場怎麼走?

自12月中旬以來,華東地區水泥價格已經有陸續鬆動,

蘇南、皖北、浙北、贛東北等地均有15~40元/噸不等的降幅,沿江不少熟料價格也已暗自落到450/噸。此次熟料價格暴降之後,預計水泥價格也會隨之走跌。筆者認為,這也給連續兩年水泥大幅波動畫上了一個句號,預期2018年水泥整體價格波動性收窄,全年以高位平穩為主。值得一提的事,熟料價格的大降,對熟料企業而言有利於穩定軍心,對粉磨站而言,卻絕對不能帶來任何的希望。

卻絕對不能帶來任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