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一個10萬、50萬、100萬這麼賺!

投資理財,不是有錢人才有資格去做的嘛?

我想學習理財,從哪裡入手呢?

我的理財知識零零散散,如何構建自己的理財知識體系、投資體系?

有理論,沒實操經驗,怎麼打破僵局?

怎樣才算會理財?

如何提高財商?

都已經負債累累了,我還有沒有資格理財?

我是一個剁手黨,如何節制欲望,回歸財務健康?

本期我就來和大家聊聊,如何培養自己的理財觀念和方式,學會自己投資?

先說什麼是理財?

簡言之,理財就是怎麼讓現在的錢以及未來掙到的錢,

通過合理的規劃、安排及投資,來更好的實現自己在住房、子女教育、退休養老、財產傳承等方面目標的規劃。

說起來文縐縐,做起來卻一點也不容易,我來給大家具體拆分成幾步:

第一步:首先要瞭解你自己的目標和需求。問問你自己,為什麼你要理財?

比如,剛入大學校門的大學生、新入職場的年輕人,可能是----為了獨立生活的需要;

你是年輕瀟灑的單身汪,

即將面對結婚的財務黑洞,還是為了攢點錢來個甜美的新婚燕爾?

或者是身處中年的你,正面臨養育子女,還有孝敬父母這兩座大山的經濟壓力;

也許你還有買車、買房等等這樣提升生活水準的需求,又或者籌畫養老、甚至提前退休?

此外還得應對個人、還有家庭出現任何意外的風險......

我們歸納一下啊,對這些不同年齡段的人,什麼才是他們最該做的?

A:我是單身狗,吃了睡、睡了吃,每個月工資都不夠用。

--------這個階段的你,首先要開源,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工資升的跟做電梯似的,未來有無限可能;其次是節財,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科學的消費,把錢用在值得地方,並開始要學會積累,也就是攢錢,體會下用錢來生錢的美妙。

B:我剛剛結婚,正準備要個娃。

--------這個階段的你,應該要購房購車了吧,新的家庭也要購置大件物品,學會節財就顯得特別重要,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然後你還得準備好一筆應急的錢,因為這個階段已不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階段了。最後餘下的錢,就要想想怎麼去投資增值了,否則單靠微薄工資,壓力實在太大。

C:我孩子已經上小學了,父母年紀大了,人到中年最怕“中年危機”。

--------這個階段的你,孩子是重心,教育規劃最為重要,比如怎麼給孩子籌備一筆教育金;其次此時收入處於人生的高峰期,厚實起來的財富不好好打理,簡直是天理難容啊~也是資源浪費!最後準備一些應急的錢,或者完成一些特殊的小目標需要花錢。

D:熬了大半輩子,孩子也工作了,可以我咋一定也不覺得輕鬆呢?

--------是啊,這個階段的你,這輩子基本已經定型了,後面不僅為兒女工作、婚姻操心,為老人盡孝,還得算計自己的養老錢是否攢夠了,這時候風險承受能力開始趨於下降,資產的保值、安全更為重要。

其實這裡已經提到我接下來要說的第二個問題,如何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剛剛說的是第一種判斷維度,根據年齡來判斷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年輕時風險承受能力是逐步上升的,45歲前後是頂峰,隨後處於下滑期。

第二個維度是你的主觀風險偏好,比如明明你的各項條件一般,雖然沒錢但就是偏愛高收益類投資,好吧,你勉強也算“高風險偏好型”投資人吧;反過來,也有人很有錢,但虧個幾塊錢就睡不著覺,那沒辦法你就安心做你的“風險厭惡型”投資人吧。

第三個維度就是對資金流動性的要求。對未來收入支出不明確的,也不知啥時候會用到這筆錢,那就只能投資高流動性和短週期的產品、當然這也意味著收益比較低;反之,如果未來收入和支出穩定、可預見,部分錢很久都不需要用,那就多配置些中長期限的投資!

第四個維度是投資目標,如果是為了短期特定目標、收益要求也不高,那就安心投資於中低風險產品,如果想賺他個10萬、100萬,那就多配些高風險資產。如果想掙它一個億,那麼有什麼好的方法,老司機也帶帶我~~

除此之外,我們的職業屬性、家庭背景、朋友圈力量、投資知識、性格、甚至個人的上進心等等,也都是評價我們的風險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標,而且每個人的情況都要具體分析。理財之前確實要把自己都摸透才行。

瞭解清楚了你自己的目標、需求和風險偏好後,第二步就需要-----診斷你的財務現狀。

比如存款2萬以下,主要是學生族、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這個時候你要有意識的存錢投資,強制儲蓄,可以把錢存到貨幣基金等零錢理財工具,流動性第一、同時兼顧保值增值。現在很多互聯網平臺都有工資理財的工具,設定好劃款日、存款金額,工資一到立馬把固定的一部分存起來,這個後面對接的產品其實就是貨幣基金,存取非常方便,收益目前能達到3-4%。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對接的是保險類理財產品,可能有一些封閉期要求,類似於定期,購買時也要分辨清楚,因為它們未到期是不能取出來的,哪怕你不要利息也不行,跟銀行定期存款不同。

存款2萬~5萬元的,主要是工作了1-3年,有了初始的積累。這個時候就要有規劃的投資了,可以嘗試一些中低風險的固收產品,一年下來收益也許能攢下半個月工資。

存款5萬~50萬元的,主要是工作5年以上,正處於籌畫買車、買房階段。這個時候也算有自己的一小桶金了,怎麼把錢用起來,讓資本最大程度的增值,才是最重要的。可以積極嘗試一些中高風險產品,資產管理得當,可以迅速使你與其他人拉開差距,人生會有無數種可能。

存款50萬~100萬的,基本上工作應該在10年以上,可以算一大桶金了,也是本金的一個極速積累期,這個時候風險承受能力很高了,可以加大高風險、長週期的投資,加速積累本金,當跨越100萬本金後,你會發現投資管道會越來越寬廣。

存款100萬以上的,大多在45歲前後了吧,這個時候已經到了財富和事業的頂峰,知識(要花錢買技巧、實踐機會,俗稱交學費),視野(主要是花錢買經歷、體驗);

另一個載體是時間:必要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花錢買時間,把時間留給更有意義的事。比如花點錢下班坐計程車,把漫長的坐地鐵的時間節約下來;比如現在的知識付費,花點錢買些精品的內容,省得浪費時間在海量資訊裡。

還有投資子女。其實也是一種投入產出比非常大的,與其攢錢給他買套房,不如教他學習的方法、探索的興趣、自我管理的能力、培養他的視野,將來回報會驚人。

三是,花錢買終極體驗:

就是錯過這個村就沒這個店,機會很難得。比如某某你最愛的演唱會來本地城市了,那就去唄;或者有次難得的體驗機會,錯過等十年,那就去唄~但如果你今天喜歡這個明星、明天喜歡那個明星,去年才去美國、今年又想去澳大利亞,那算了吧,就當我沒說,除非你是真土豪~

舉個例子,假設你有6000 塊意外收入,買自己一直想要的 iPhone,還是投資自己呢?對照剛剛分析的,買 iPhone不能保值、更不能增值、也不是終極體驗,反而可能浪費你更多的時間...

遵照這三條原則,我們要學會控制消費:保證正常、有計劃的消費,控制自己的欲望、拒絕衝動消費,將每一分錢用到實處。那要怎麼做到呢?----可以通過記帳、並定期複盤。

另外還有一點,要管理好自己的負債。我比較鼓勵大家良性負債,做大自己的資產,比如用好信用卡的免息期、貸款買房或創業;同時要堅定的杜絕惡性負債,比如無節制的負債消費,賭博式的大杠杆投資,最後龐大的利息支出會導致債務的惡性循環。因此,節制欲望,一步步回歸財務健康,這是“負翁們”(當然是正負的“負”)理財需要的第一節課。

為老人盡孝,還得算計自己的養老錢是否攢夠了,這時候風險承受能力開始趨於下降,資產的保值、安全更為重要。

其實這裡已經提到我接下來要說的第二個問題,如何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剛剛說的是第一種判斷維度,根據年齡來判斷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年輕時風險承受能力是逐步上升的,45歲前後是頂峰,隨後處於下滑期。

第二個維度是你的主觀風險偏好,比如明明你的各項條件一般,雖然沒錢但就是偏愛高收益類投資,好吧,你勉強也算“高風險偏好型”投資人吧;反過來,也有人很有錢,但虧個幾塊錢就睡不著覺,那沒辦法你就安心做你的“風險厭惡型”投資人吧。

第三個維度就是對資金流動性的要求。對未來收入支出不明確的,也不知啥時候會用到這筆錢,那就只能投資高流動性和短週期的產品、當然這也意味著收益比較低;反之,如果未來收入和支出穩定、可預見,部分錢很久都不需要用,那就多配置些中長期限的投資!

第四個維度是投資目標,如果是為了短期特定目標、收益要求也不高,那就安心投資於中低風險產品,如果想賺他個10萬、100萬,那就多配些高風險資產。如果想掙它一個億,那麼有什麼好的方法,老司機也帶帶我~~

除此之外,我們的職業屬性、家庭背景、朋友圈力量、投資知識、性格、甚至個人的上進心等等,也都是評價我們的風險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標,而且每個人的情況都要具體分析。理財之前確實要把自己都摸透才行。

瞭解清楚了你自己的目標、需求和風險偏好後,第二步就需要-----診斷你的財務現狀。

比如存款2萬以下,主要是學生族、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這個時候你要有意識的存錢投資,強制儲蓄,可以把錢存到貨幣基金等零錢理財工具,流動性第一、同時兼顧保值增值。現在很多互聯網平臺都有工資理財的工具,設定好劃款日、存款金額,工資一到立馬把固定的一部分存起來,這個後面對接的產品其實就是貨幣基金,存取非常方便,收益目前能達到3-4%。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對接的是保險類理財產品,可能有一些封閉期要求,類似於定期,購買時也要分辨清楚,因為它們未到期是不能取出來的,哪怕你不要利息也不行,跟銀行定期存款不同。

存款2萬~5萬元的,主要是工作了1-3年,有了初始的積累。這個時候就要有規劃的投資了,可以嘗試一些中低風險的固收產品,一年下來收益也許能攢下半個月工資。

存款5萬~50萬元的,主要是工作5年以上,正處於籌畫買車、買房階段。這個時候也算有自己的一小桶金了,怎麼把錢用起來,讓資本最大程度的增值,才是最重要的。可以積極嘗試一些中高風險產品,資產管理得當,可以迅速使你與其他人拉開差距,人生會有無數種可能。

存款50萬~100萬的,基本上工作應該在10年以上,可以算一大桶金了,也是本金的一個極速積累期,這個時候風險承受能力很高了,可以加大高風險、長週期的投資,加速積累本金,當跨越100萬本金後,你會發現投資管道會越來越寬廣。

存款100萬以上的,大多在45歲前後了吧,這個時候已經到了財富和事業的頂峰,知識(要花錢買技巧、實踐機會,俗稱交學費),視野(主要是花錢買經歷、體驗);

另一個載體是時間:必要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花錢買時間,把時間留給更有意義的事。比如花點錢下班坐計程車,把漫長的坐地鐵的時間節約下來;比如現在的知識付費,花點錢買些精品的內容,省得浪費時間在海量資訊裡。

還有投資子女。其實也是一種投入產出比非常大的,與其攢錢給他買套房,不如教他學習的方法、探索的興趣、自我管理的能力、培養他的視野,將來回報會驚人。

三是,花錢買終極體驗:

就是錯過這個村就沒這個店,機會很難得。比如某某你最愛的演唱會來本地城市了,那就去唄;或者有次難得的體驗機會,錯過等十年,那就去唄~但如果你今天喜歡這個明星、明天喜歡那個明星,去年才去美國、今年又想去澳大利亞,那算了吧,就當我沒說,除非你是真土豪~

舉個例子,假設你有6000 塊意外收入,買自己一直想要的 iPhone,還是投資自己呢?對照剛剛分析的,買 iPhone不能保值、更不能增值、也不是終極體驗,反而可能浪費你更多的時間...

遵照這三條原則,我們要學會控制消費:保證正常、有計劃的消費,控制自己的欲望、拒絕衝動消費,將每一分錢用到實處。那要怎麼做到呢?----可以通過記帳、並定期複盤。

另外還有一點,要管理好自己的負債。我比較鼓勵大家良性負債,做大自己的資產,比如用好信用卡的免息期、貸款買房或創業;同時要堅定的杜絕惡性負債,比如無節制的負債消費,賭博式的大杠杆投資,最後龐大的利息支出會導致債務的惡性循環。因此,節制欲望,一步步回歸財務健康,這是“負翁們”(當然是正負的“負”)理財需要的第一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