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何謂“菩薩”

菩薩

佛教中的菩薩數不勝數,佛都有“千佛”之說,菩薩恐怕得上萬了。

淨土宗《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中突出“二十五菩薩”,密宗《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中談“十六大菩薩”。大乘佛教又有“八大菩薩”之說,在《八大菩薩經》說常隨侍佛救護眾生的有:文殊、觀音、彌勒、虛空藏、普賢、金剛手、除蓋障、地藏。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般若理趣經》中這“八大菩薩”又各有較大出入。

漢傳佛教徒依大乘經典所說突出“四大菩薩”,即表大智的文殊師利菩薩、表大行的普賢菩薩、表大悲的觀音菩薩、表大願的地藏菩薩。

但也有異說,如《法華經》以彌勒、文殊、普賢、觀音為“四大菩薩”。彌勒因是未來世佛,所以通常說的“四大菩薩”不包括他,而是以前說為准。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又音譯作“菩提索綞”、“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菩提”,意譯作“覺”、“智”、“道”,指覺悟的智慧和覺悟的途徑。“薩埵”,意譯“大心眾生”、“勇猛求菩提”。即“上求菩提(覺悟)、下化有情(眾生)”,

“發大心的人”。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超士、聖士等。

“菩薩”一詞最早見於佛本生故事中,是當時佛教徒對成佛以前釋迦牟尼或釋迦牟尼前生的尊稱。

在大乘佛教產生後賦予這一名稱新義,成為修行者追求的最初目標。小乘佛教以證阿羅漢果為目的,大乘佛教以成佛為終極目標,不滿小乘佛教的說法,但又深知不可能一下子達到那麼高境地,所以就把“菩薩”做為成佛的初級階段,

比阿羅漢果還高一等的職稱。

凡是修行的人,只要決心為眾生幸福而竭盡努力,就意味著他已踏上了趨向成佛的菩薩道,從此他據“六度”、“四攝”進行修行,終能從菩薩達到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