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情本體”填補海德格爾

只有多樣化的生活、實踐,才能使人把握偶然性,消除異化,超越死亡,實現人本身,並參與建立人類心理本體。這也就是“情本體”填補海德格爾的空了。

本文共計998個字,閱讀時間為2分鐘。

海德格爾提出了個體死亡問題。個體的死亡是真正切身的無可替代的本真,只有對死亡的自我警覺,才會讓你時刻把握怎麼樣生,才會有生的激情,才會突顯出自我選擇、自我決斷的重要。

海德格爾所強調和指明的,就是你的生是在不斷走向死,明確了這一點,生才能成為有意義的生,本真的生,其他的東西都是非本真的。但李澤厚更強調“一室千燈”,也是說每個人都是一盞燈,

每個人都是主體。但問題在於,如果只有你個人是最本真的,其他都是非本真,那就把生活內容抽空了,剩下的完全是形式了,所以李澤厚說它是空的。他要自我選擇,自我決斷,但選擇什麼,決斷什麼,都沒有說,也不能說,因為一說又要落到“非本真本己”上去了。

海德格爾把一切都剔除出去,用現象學的辦法都“擱置”了,所以它是空的深淵。他的書寫成於希特勒上臺之前的1927年,希特勒上臺後,為國家、為德意志民族的納粹政治狂熱,就填補了這個“空淵”。結果,很多德軍士兵(當然都是知識份子)口袋裡懷藏著海德格爾的書,上戰場“英勇殺敵,一往無前”,“有能力去死”才獲得“本真”(餘虹就是上了這個當),而海本人也擁護納粹,

這都不是偶然的。哈貝馬斯在戰後曾批評他說:原來是說個體的此在,後來就變成了說德國的此在、人民的此在。海德格爾的哲學是空的深淵,“在深淵邊上徘徊”是很可怕的事。

“情本體”填補海德格爾,就是要想一想,你選擇什麼,決斷什麼。不要怕被批評為“非本真”,

也別怕被說成“淺薄”。因為:一、人是被扔入的,不是自己選擇被生下來的,而生下來就有一種繼續活的欲求,這是動物都有的本能,無法逃免。二、人活在一個“與他人共存”的世界裡,而與他人共同活在世界上,這就是“日常生活”。它是“非本真”,也即是“本真”,就看你如何對待。“情本體”也就是日常生活的生物欲求中滲透融合理性。

所謂“情本體”也就在這日常生活中,在當下的心境、情愛中、“生命力”中,也即在愛情、故園情、人際溫暖、漂泊和歸宿的追求中。加繆在《鼠疫》中說過:“人是一種概念,脫離了愛情,這概念極短促。”其實,“情本體”也就是重視生命本身,重視日常生活,把日常生活本身提到哲學的本體高度,心甘情願地回歸我們普通的日常的人生。

所以,人應該是豐富而多元的,包括愛情單一,也將失去色彩。只有多樣化的生活、實踐,才能使人把握偶然性,消除異化,超越死亡,實現人本身,並參與建立人類心理本體。這也就是“情本體”填補海德格爾的空了。

淘寶·一封家書名店

研究和範導一種親情生活方式——工資發 想爸媽 一封家書寄回家

所以,人應該是豐富而多元的,包括愛情單一,也將失去色彩。只有多樣化的生活、實踐,才能使人把握偶然性,消除異化,超越死亡,實現人本身,並參與建立人類心理本體。這也就是“情本體”填補海德格爾的空了。

淘寶·一封家書名店

研究和範導一種親情生活方式——工資發 想爸媽 一封家書寄回家